ADC药物

搜索文档
百利天恒38亿元定增圆满收官 发行价317元/股吸引18家机构参与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23:10
公司融资 - 百利天恒完成A股定增计划 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 [1] - 发行价格为317元/股 发行底价266.02元/股的比率为119.16% [1][2] - 18家机构获配 锁定期6个月 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证券、工银瑞信等头部机构获配金额均超3亿元 [2]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加速推进创新药管线研发 [1][2] - 重点推动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 [2] - 推进BL-B01D1/iza-bren、BL-M07D1等6款ADC药物的临床试验 覆盖10余种适应症 [2] 研发进展 - BL-B01D1/iza-bren在中国和美国开展40余项针对10余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 [2] - 美国开展3项注册临床试验 1项适应症被FD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3] - 中国开展11项III期临床试验 5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3] - BL-M07D1正在国内外开展12项临床试验 包括3个III期、3个II期、3个I/II期及3个I期 [3] 商业化规划 - 预计2026年iza-bren在中国实现商业化 [3] - 预计2029年起在美国及全球市场获批上市 [3]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10.39亿元 同比增长90.74% [3] - 临床阶段在研药物管线扩展至15款 另有2款在研药物处于临床受理阶段 [3] - 上半年新增9项注册临床 [3] 政策背景 - "科创板八条"深化科创板改革 加大对优质未盈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 [1] - 定增是《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核心举措之一 [3]
药明合联增发最多2228万股 公司股价今年已翻倍,投资者此刻认购不怕高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23:52
配售计划详情 - 公司按每股58.85港元配售最多2228万股股份 预计最高所得款项总额约13.11亿港元 [1] - 配售价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61.3港元折让4.00% 但较前五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57.21港元溢价2.87% [1][2]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3.01亿港元 其中90%用于扩大服务能力及产能 10%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用途 [1][2] 控股股东参与 - 控股股东药明生物认购2413.40万股 对应金额约14.20亿港元 [1] - 此次认购显示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成长性的信心 [1]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9月2日收盘价61.3港元较今年首个交易日30.3港元翻倍 处于历史股价高位 [1][2] - 配售公告发布后 9月3日股价大涨9.30%至67港元 [3] - 配售定价较前5日平均价溢价2.87% 反映机构投资者需求旺盛 [2] 财务与业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27.01亿元 同比增长62.2% 归母净利润7.46亿元 同比增长52.7% [3] - 未完成订单金额达13.29亿美元 同比增长57.9% [3] - 进行中iCMC项目总数225个 上半年新签37个 商业化阶段项目1个 工艺验证阶段项目11个 [3] 行业背景与赛道前景 - 全球ADC药物市场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34% 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31% 2032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62亿美元 [5] - ADC制备工艺复杂 外包率约60% 远高于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 [5] - 今年1-7月ADC药物对外授权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交易中 公司客户贡献超过75%交易总金额 [4] 战略布局与产能扩张 - 配售资金90%用于新加坡扩张计划 中国无锡周边新区域扩张及其他国家机会探索 [2] - 公司表示当前资本开支不足以应对客户对CRDMO服务的需求 [1] - 作为ADC CRDMO龙头 公司受益于全球ADC研发及生产需求高景气度 [3][5]
医药健康:2025年秋季策略会速递:创新药BD:趋势向上,热点扩散
华泰证券· 2025-09-01 16:34
核心观点 - 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BD)交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025年初至8月27日已达成83项交易(同比增长57%) 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首付款4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5%)[2][8] - 创新药出海热点从肿瘤双抗扩散至自免、肿瘤ADC、代谢三大赛道 国产创新药在全球BD交易中占比显著提升 项目数量占比超15% 金额占比超50%[2][10] - 自免领域国产创新药在双抗等下一代疗法研发进度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部分前沿靶点具备全球独家性[2][22] - 肿瘤ADC领域国产管线数量占全球近50% 在ADC迭代升级的新方向上布局丰富[3][29] - 代谢领域GLP-1类药物市场潜力巨大 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500亿美元 国产创新药凭借高研发效率和性价比为MNC提供多样化资产选择[4][30] 国产创新药BD出海表现 - 2025年全球创新药BD交易数量540项(同比增长24%) 总金额1634.10亿美元(同比增长73%)[8] - 国产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83项(同比增长57%) 超过2024年全年92项的90% 总金额8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是2024年全年488.13亿美元的1.73倍[8] - 重磅交易(总金额10亿美元以上或首付款2亿美元以上)达17笔 在全球创新药BD重磅项目中占比提升至35%[10] - 国产创新药在全球BD交易中地位显著提升 项目数量占比从2019年3%升至2025年15%以上 金额占比从2019年1%大幅提升至2025年50%以上[10] 自免领域发展机遇 - 自免为全球第二大治疗领域 2028年预计占药物总额10.7% 2024年全球销售额TOP100药物中自免药物占21个 总销售额超1000亿美元[17] - 现有单抗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存在局限 已有4款自免单抗历史年销售额逾百亿美元[17] - 升级方向包括靶点联合(如TSLP/IL-13双抗)、长效化(给药间隔延长至6个月)、口服剂型(如IL-23环肽)[2][24] - 国产创新药在前沿靶点布局全球领先 如康诺亚TSLP/IL-13双抗、先声药业TL1A/IL-23p19双抗、恒瑞医药IL-36/IL-23p19双抗等[22] 肿瘤ADC领域优势 - 全球已有18款ADC获批上市 2024年有6款ADC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IO+ADC逐渐成为肿瘤治疗共识方案[25] - 国产ADC研发实力强劲 全球在研ADC资产近1500项 其中中国企业原研700+项 占比近50%[29] - 国产ADC出海交易数量占比逐年攀升 2023-2025年均在40%左右[29] - 升级方向包括新靶点(如CDH17、EGFR/HER3)、新载荷(如双毒素、分子胶)、双靶点、双载荷等[29] 代谢领域GLP-1机会 - GLP-1类药物市场空间广阔 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500亿美元 2030年有望超1300亿美元[30] - 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除礼来、诺和诺德外 MNC大多处于研发早期甚至无布局[4][30] - 研发方向包括长效化(月制剂)、口服小分子、多靶点(GLP-1/GIP/GCGR)、组合疗法(胰淀素、CB1)、适应症拓展(心血管、MASH等)[32] - 国产GLP-1交易活跃 2023年11月诚益生物GLP-1小分子授权阿斯利康(总金额20.1亿美元) 2024年5月恒瑞医药3款GLP-1产品授权贝恩资本(总金额60.35亿美元) 2024年12月翰森制药GLP-1小分子授权默沙东(总金额20.12亿美元)[32]
业绩、财务双重压力迈威生物急寻“输血”
新浪财经· 2025-09-01 06:4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1亿元,较去年同期4.45亿元亏损扩大23.8%[1][2] - 2022年至今累计亏损超35亿元,其中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7.59亿元、8.36亿元、7.83亿元和5.51亿元[1][2] 营收变动原因 - 营收下降主因去年同期就9MW3011项目与美国公司达成独家许可协议确认高额收入,本期未实现同类授权收入[2] - 2022年营收仅2772.82万元,2024年增长至2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报营收同比下降[2] 研发投入与资金状况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7.59亿元、8.36亿元和7.83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92亿元,同比增加2%[3] - 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3.03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结余募集资金仅8741万元[3]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上市时24%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7.54%,流动负债达20.84亿元[3] 融资举措 - 2025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搭建"A+H"架构[4] - 拟注册发行不超过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用于偿债及补充流动资金[4] - 2024年授信额度从1月23亿元调增至8月62亿元[4] - 截至2025年6月末对子公司担保余额19.19亿元,占净资产比例234.58%[4] 公司治理风险 - 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在港股上市关键阶段因涉嫌短线交易被立案调查[4] 行业背景 - 创新药企普遍面临高研发投入与财务平衡挑战[3] - 多家同行包括诺诚健华、荣昌生物、百济神州等选择赴港上市拓宽融资渠道[4]
营收下滑、亏损扩大,迈威生物“输血”模式能撑多久
北京商报· 2025-08-31 19:1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1亿元 同比下降12.43% [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1亿元 较去年同期4.45亿元亏损扩大 [1][2] - 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5.74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4.61亿元 [1][2] - 上市至今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5亿元 其中2022-2024年分别亏损9.55亿元/10.53亿元/10.44亿元 [1][2][3] - 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报营收同比下降 [2] 财务状况 -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7.54% 较2022年上市时24%显著上升 [1][5] - 流动负债20.84亿元 包括10.1亿元短期借款 [5] - 非流动负债13.81亿元 包括9.61亿元长期借款 [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87.57% 同比增加108.74个百分点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92亿元 同比增长21.72% [5] - 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3.03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实际结余募集资金仅8741万元 [5] 融资活动 - 筹划赴港上市搭建"A+H"架构 [7] - 申请注册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7] - 向金融机构申请合计不超过62亿元授信/融资额度 [7] - 对子公司担保余额19.19亿元 占净资产比例234.58% [8] - 预计为子公司提供担保总额不超过31亿元 [8] 业务运营 - 主营业务为创新型药物和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销售 产品包括抗体、ADC药物等 [2] - 拥有四款商业化产品:君迈康、迈利舒、迈卫健、迈粒生 [2] - 拥有主要在研品种10个 多项处于关键注册临床研究阶段 [3][5] - 营收下降主因去年同期美国授权许可收入较高 本期未实现相关收入 [3]
迈威生物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扩大、股价翻倍 公司称今年创新药BD业务非常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0 18:1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减少12.43%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5.52亿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扩大 [1] - 两款地舒单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954.07万元,同比增长51.59%,占营收主导地位 [4] - 研发投入达3.92亿元,同比增加21.72%,占营业收入388% [8] - 2017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约57.21亿元 [8] 股价与市场表现 - 8月29日盘中股价达50.36元/股创历史新高 [2] - 截至8月29日收盘,年内股价涨幅超过137% [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3月31日的11.37亿元增至6月30日的13.89亿元 [7]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拥有14个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重点品种,包括10个创新药和4个生物类似药 [8] - 已上市4款产品,另有1款待提交NDA、2款处于Ⅲ期关键注册临床阶段 [8] - ADC药物7MW4911于8月获FDA许可开展I/II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10] - 计划2026年基于新一代TCE平台开发多條创新管线临床申报 [10] 商务拓展(BD)合作 - 将创新药迈粒生中国区权利独家许可给齐鲁制药,潜在收益最高达5亿元人民币 [4] - 将IL-11靶向疗法海外权利授权给Calico,潜在收益最高达5.71亿美元 [5] - 2023年与DISC签署9MW3011许可协议,潜在收益最高4.125亿美元 [6] - 2025年7月与菲律宾UNILAB签署两款地舒单抗菲律宾授权协议 [6] - 公司明确2025年是创新药BD业务关键年 [6] 产品商业化情况 - 首款自研1类创新药迈粒生于5月获批,标志向创新药转型关键一步 [4] - 君迈康2024年发货量同比下降66.61%至4.88万支 [4] - 迈卫健因适应证限制全年仅发货1.25万支 [4] - 地舒单抗整体市场规模8.63亿元,其中原研安进独占8.53亿元 [4] 行业竞争态势 - ADC领域成为License-out交易主力,竞争日益激烈 [10] - 中国License-out交易自2020年爆发,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等企业达成多笔重磅交易 [10] - CD3抗体主要用于开发双特异性抗体而非ADC药物 [10]
药明合联(02268.HK):上半年业绩靓丽 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格隆汇· 2025-08-30 11: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2.2%至27.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2.7%至7.46亿元 [1] -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50.1%至8.01亿元,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4.0个百分点至36.1% [1] - 未完成订单总额同比增长57.9%至13.3亿美元 [2] 收入结构 - 北美地区收入同比增长69%至13.9亿元,欧洲地区收入同比增长95%至6.05亿元,合计占总收入74% [1] - 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1%至4.85亿元,占比18% [1] - ADC项目收入同比增长60%至25.0亿元,占比93%;非ADC项目收入同比增长92%至1.96亿元 [1] - IND前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1%至11.2亿元,IND后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7%至15.9亿元 [1] 市场地位与客户 - 累计客户数增长至563个,33%收入来自全球Top20制药企业 [2] - 市占率从2022年9.9%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22.2% [2] - 新增37个综合项目和13个iCMC项目 [2] - 拥有858个发现项目、122个临床前项目和102个临床项目(含66个临床一期、17个临床二期、19个临床三期) [2] 产能与资本开支 - 无锡基地新园区2025年5月投入运营,DP3制剂车间2025年7月完成GMP放行 [2] - 新加坡工厂预计2026年上半年实现GMP放行 [2] - 2025年CAPEX预计达15.6亿元,其中9.00亿元投入新加坡基地,4.50亿元投入无锡基地 [2] 研发进展 - 现有1个商业化阶段项目和11个PPQ项目,上半年新增3个PPQ项目 [2]
药明合联(02268):上半年业绩靓丽,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8 17:4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从55 2港币上调至70 3港币 对应29%上涨空间 [2][8][1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收入同比增长62 2%至27 0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52 7%至7 46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50 1%至8 01亿元 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4 0个百分点至36 1% [5][12] - 海外市场收入贡献显著增长 北美和欧洲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9%和95% 合计占公司总收入74% 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1% 占比18% [6][13] - 市场地位持续领先 客户数增长至563个 全球Top20制药企业贡献33%收入 市场份额从2022年9 9%提升至22 2% 未完成订单总额同比增长57 9%至13 3亿美元 [7][14] - 产能扩张顺利推进 无锡基地新园区于2025年5月投入运营 DP3制剂车间于2025年7月完成GMP放行 新加坡工厂预计2026年上半年实现GMP放行 2025年预计资本支出15 6亿元 [8][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DC项目收入25 0亿元(同比增长60%) 占总收入93% 非ADC项目收入1 96亿元(同比增长92%) 占总收入7% [6][13] - 按研发阶段划分 IND前服务收入11 2亿元(同比增长71%) 占比41% IND后服务收入15 9亿元(同比增长57%) 占比59% [6][13] - 项目储备丰富 拥有858个发现项目 122个临床前项目 102个临床项目(其中临床一期66个 二期17个 三期19个) 另有1个商业化阶段项目和11个PPQ项目 [7][14] - 盈利预测上调 2025年经调整每股收益预测从1 22元上调至1 33元 2026年从1 54元上调至1 68元 2027年从1 94元上调至2 04元 [8][16] 战略发展 - 实施"全球双厂生产"战略 无锡基地具备生物偶联药物完整供应链一体化生产能力 新加坡工厂将提供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的全方位服务 [8][15] - 资本支出聚焦产能扩张 2025年预计投入新加坡基地约9 00亿元 无锡基地约4 50亿元 [8][15]
爱科瑞思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新浪财经· 2025-08-28 13:44
公司融资动态 - 杭州爱科瑞思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获绍兴睿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数千万元投资 [1] - 融资款项将用于加速推进ACR246项目临床Ib/IIa期试验 [1] - 部分资金将投入其他ADC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1] 研发进展 - ACR246项目即将进入临床Ib/IIa试验阶段 [1] - 公司同步开展多款ADC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1]
复星医药新任董事长首次公开亮相
证券日报· 2025-08-28 00:13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 - 创新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聚焦制药与高值器械两部分持续深耕 [2] - 董事长陈玉卿于今年4月开始全面负责公司战略 组织发展 团队培养和人才储备等重要工作 [2] - 公司持续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 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 今年以来已签约处置项目总额超20亿元 [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195.14亿元 其中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 同比增长14.26% [2]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 同比增长38.96% 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11.90%达21.34亿元 [3] -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分别同比降低1.29% 1.76% 7.79% [3] 研发投入与策略 - 研发费用降低主要系公司降低了仿制药业务板块的研发投入 仿制药研发投入减少1.4亿元 创新药投入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 [4] - 研发策略聚焦实体瘤 血液瘤 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 并向慢病和中枢神经系统领域拓展布局 [5] - 创新药品成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三大研发主体:复宏汉霖聚焦抗体药物和ADC药物 全球研发中心聚焦小分子药物 复星凯瑞聚焦细胞治疗技术 [4] 业务板块表现 - 制药业务实现营收139.01亿元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营收19.55亿元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营收35.92亿元 [4] - 子公司复宏汉霖上半年实现营收28.20亿元同比增长2.7% 毛利润约21.99亿元同比增长10.5% 净利润3.90亿元 [4] - 复宏汉霖海外产品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200% 主要系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放量所致 [4] 行业环境 - A股创新药板块迎来较大估值修复 创新药"拔估值"临近尾声 正进入"等业绩"行情 [5] - 行情将从"炒预期"进入"验真章"阶段 进入精选个股 看业绩吃饭的第二赛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