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产能过剩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中标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项目!
起点锂电· 2025-06-17 17:56
宁德时代与长安汽车合资项目进展 - 信宇人中标宁德时代-长安时代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干燥线项目,标志着合资电池项目进入放量新阶段[1] - 时代长安由宁德时代(51%)、长安汽车(19%)、深蓝汽车(30%)合资成立,落地四川宜宾[2] - 宜宾基地总投资60亿元,占地1000余亩,2023年11月首款标准电芯下线,产品覆盖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配套深蓝、长安启源等品牌[2] - 广安基地计划投资50亿元,年产能25GWh,投产后可配套25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值约180亿元[2] - 时代长安一期电池产能25GWh,2025-2026年将完成50GWh电芯产能建设,总产能达75GWh[3] 信宇人业务现状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主营锂电池干燥/涂布/辊压分切设备及氢燃料/光学膜设备,核心产品包括SDC涂布机、高真空干燥系统等[4] - 2024年营收6.22亿元(同比+4.75%),净利润-6326.4万元(同比-208.41%),毛利率20.33%(同比-6.56个百分点)[4] - 锂电池辊压/分切设备毛利率逆势增加0.99个百分点,其他产品线毛利率均下滑[5] - 布局固态电池领域:干法电极样机已完成,卤化物固态电解质计划2025年建成实验室[4] - 开拓第二增长曲线:自研测厚仪、涂布机模头等核心零部件,并布局大圆柱装配线[5] 锂电设备行业趋势 - 行业呈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毛利率普遍承压[4] - 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但提升现有产品毛利率仍是企业2025年首要任务[5]
突破能源低碳转型困局:偏好—制度—技术三维动力机制与突围路径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4 18:30
能源转型的双重效用与现实困局 - 能源低碳转型具有经济—社会双维价值 经济效率维度上绿色投资和消费需求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绿色技术迭代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研究表明加速绿色转型每年新增3万亿元投资可通过1.5倍乘数效应拉动GDP增长3% 为实现年均5%的GDP增速提供支撑 [3][4] - 社会福利维度上能源转型的健康收益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 以当前中国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亿吨为基准 持续转型至2040年实现年排放量降至20亿吨 15年间累计减排量将产生约50万亿元的健康与环境协同效益 [4] - 能源转型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困局 光伏、风电、储能等关键行业出现产能利用率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行业亏损加剧 2024年中国光伏行业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0% 各环节实际产能过剩倍数达2倍以上 行业平均毛利率从2023年的18%~22%骤降至5%~7% 全行业2024年亏损超600亿元 [6] 偏好—制度—技术三维动力机制下的产能过剩锁定 -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常被归因为技术瓶颈或市场供需错配 但单纯强调技术迭代可能加剧绿色过剩悖论 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并非线性关联 消费者对绿色溢价的有效需求持续低于技术升级阈值 政策机制默许低效产能扩张 企业因设备折旧压力拒绝技术路线切换 [9] - 偏好维度上绿色消费偏好的显示性不足构成能源转型的根源性阻滞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其价值难以完整进入个人效用函数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支付意愿长期偏离社会最优水平 现状偏差固化消费惯性 初始切换成本的心理权重高估强化传统能源消费黏性 [10] - 市场信号扭曲企业决策 需求端支付意愿低迷通过价格机制逆向传导 迫使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转向技术降级 形成低成本竞争—低质量均衡的恶性循环 政策依赖型需求无法激活市场自发的绿色创新动能 [10]
天工股份IPO:关联交易扑朔迷离,业绩增长前途未卜
搜狐财经· 2025-04-29 20:29
公司上市及发行情况 - 天工股份于4月28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启动申购,发行价格为3.94元/股,对应发行市盈率14.98倍,预计募集资金2.36亿元 [1] - 公司因业绩剧烈波动、实控人签署"现金对赌协议"、客户集中度过高、违规代持股权等问题引发市场关注 [1] 业绩表现 - 2023年营业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170.05%,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142.57% [3] - 2024年营业收入8.01亿元,同比下降22.59%,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仅增长1.57% [3] - 2025年1-3月未经审计营业收入19230.88万元,同比微增4.35% [4] 行业竞争格局 - 钛及钛合金材料行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中低端产品竞争激烈 [4] - 公司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2022-2024年分别为4.49%、3.68%、4.29%,同期行业平均为5.27%、5.98%、6.02% [4][5] 客户集中度风险 - 2023年第一大客户常州索罗曼及其关联公司销售收入占比高达83.45%,2024年占比仍达71.72% [7][8][9] - 2022-2024年应收常州索罗曼款项占应收账款比例分别为81.11%、97.63%、76.27% [9] - 公司与常州索罗曼合资成立天工索罗曼合金材料公司,持股55% [9] 关联交易 - 2022-2024年关联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7.54%、21.70%、15.96% [10]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高达88.42%、87.74%、92.67%,其中关联方天工国际及其关联公司占比显著 [11][13] 公司治理问题 - 实控人朱小坤家族合计控制78.05%股份,对公司战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14] - 2016年定向增发中存在64人通过5名受托人代持1140万股股份的违规行为,2023年才完成整改 [14] - 2023年因股份代持问题,公司及7名高管先后被全国股转公司和江苏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 [15] 特殊协议 - 实控人签署罕见"现金对赌协议",承诺2024-2026年净利润若未达1.38亿元/年将以现金补足差额 [5]
多个锂电项目喊停或调整!
起点锂电· 2025-04-23 18:11
电池产业扩产投资风向变化 - 电池产业"吸金"能力依旧 但扩产投资风向发生较大变化 新一轮竞争周期到来 [1] - 锂电产业扩产潮从无序化转向按需投资 竞争格局清晰后布局更谨慎 [2] - 多个锂电项目"喊停" 背后原因与转变有明显特点 [3] 多个锂电项目折戟 - 2025年以来多个锂电项目被撤回 4月份"撤单"数量明显增多 [5] - 欣旺达叫停两大项目 包括原计划投资120亿元的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5] - 芳源股份终止投资30亿元电池级碳酸锂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 [6] - 金浦钛业终止投资2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 韩国LG新能源退出617亿元印尼电池项目 [7] - 终止项目多发生在2020-2023年 当时投资环境良好 产能不饱和 产品价格高 [8] - 建设周期结束后产能释放 细分市场产能大爆发 材料价格持续走低 行业洗牌加速 [8] - 锂电配套环节产能趋于过剩 价格低位变动 企业回笼资金调整投资计划趋势明显 [9] 扩产新风向高度确定 - 新一轮竞争周期冲击整个行业 头部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12] - 过度扩产、产能过剩情绪蔓延至头部企业 部分终止或延迟项目 [12] - 2023-2024年材料端企业经历黑暗时刻 原因指向市场需求下调、供大于求 [13][14] - 锂电行业投资依旧"热火朝天" 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征的新扩产潮到来 [15] - 今年以来超60个锂电项目加速推进 扩产潮呈现三大变化 [16] 扩产潮三大变化 - 布局地区生变 海外项目增加 建设推进加速 [17] -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构建全球产能供应系统 布局马来西亚、印尼、德国等地区 [17] - 4月份海外10个以上大锂电项目有新进展 包括海四达马来西亚工厂、亿纬锂能匈牙利工厂等 [17] - 产能两极分化 高端材料产品供不应求 主导价格上提 [18] - 国内市场转向技术、质量竞争 快充电池、大圆柱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加速量产 [18] - 高端材料如高镍三元、高压实磷酸铁锂等供不应求 可能享受3000元/吨溢价 [18] - 形态之争变化 圆柱电池重回巅峰 2024年全球出货151.2GWh 同比增长24% [19] - 2025年圆柱电池出货量预计增长至172.4GWh 同比增长14% [19] - 大圆柱电池系列及小圆柱电池成为扩产主要产品 全极耳技术推动性能跃升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