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能源绿色供给做加法、用能成本做减法、协同创新做乘法、破除瓶颈做除法 “加减乘除”看上半年能源运行形势
四川日报· 2025-08-03 09:04
电力装机与发电量 - 电力总装机达1.47亿千瓦、同比增长10.1%,发电量达2342亿千瓦时 [1][2] - 上半年新增装机为去年同期的2倍,光伏装机同比增速达110.8% [2] - 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3%,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6.8% [1][6] 清洁能源发展 -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同比提升约1个百分点 [1][3] - 天然气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 [1][3] -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75%,"电动四川"行动累计实施电能替代超1000亿千瓦时 [1][7] 电网与储备能力 - 输电线路总长超2万千米,居国家电网供区首位 [2] - 建成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75座,居国家电网供区第二位 [2] - 煤炭储备能力290万吨,建成后全省储备能力将达800万吨以上 [3] 能源价格变动 - 工商业电价均价同比下降0.5分/千瓦时,6月同比下降4.5分/千瓦时 [1][4] - 1—6月电煤均价同比下降超过10%,疆煤均价同比下降超过18% [1][4] - 天然气购气均价自5月起逐月回落 [4] 电力市场化与调度 - 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2025年年度市场交易均价同比下降1.2分/千瓦时 [5] - 优化外购电策略,全年中长期购电均价同比降低0.06元/千瓦时 [6] - 购电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0.29元/千瓦时 [6] 能源结构优化 - 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增加火电装机占比 [7] - 推动550万千瓦煤电机组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和灵活性改造 [7] -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 [7]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
财富FORTUNE· 2025-07-22 12:03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核心观点 -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涵盖上市和非上市企业 采用与世界500强一致的制榜方法 [1] - 2024年上榜公司总营收14.2万亿美元 同比下降2.7% 净利润7564亿美元 同比增长7% [2] - 上榜公司营收门槛36.2亿美元 同比下降3% 500强总收入相当于中国GDP的75% [2] - 国家电网以5484亿美元营收蝉联榜首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列二三位 [2][8] - 金属产品行业上榜公司最多(55家) 收入总额1.27万亿美元 [6] 行业表现亮点 新能源汽车行业 - 赛力斯排名上升235位至169位 营收增长超300% 实现扭亏为盈 [3][25][28] - 蔚来和小鹏汽车排名分别上升43位和101位 [3] - 宁德时代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排名下降9位至77位 [3] 互联网行业 - 京东(11位)、阿里(18位)、腾讯(32位)排名持续上升 [3] - 拼多多排名跃升49位至70位 盈利超156亿美元 [3][11][14] - 美团排名上升19位至80位 [3] - 哔哩哔哩首次上榜(488位) 实现单季盈利 [4][65][67] 半导体与科技 - 台积公司利润榜第4位 净利润360.87亿美元 利润率超40% [5][35] - TCL科技半导体显示业务营收1043亿元创历史新高 [22][24] - 中芯国际承担半导体自主化使命 营收80.3亿美元 [42][44] 企业盈利能力 - 最赚钱前十公司总利润3115亿美元 占500强利润总和41% [5] - 腾讯净利润269亿美元 同比增长65% [5] - 贵州茅台以49%利润率居首 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进入利润率前十 [5] - 携程利润率32% 为互联网企业中最高 [5] - 珠海万达ROE 64%居首 赛力斯和海底捞分列二三位 [6] 企业案例亮点 - 拼多多营收3938亿元 同比增长59% 排名从119位升至70位 [11][14] - 中国中车新签海外订单472亿元 研发600公里/小时磁浮列车 [15][17] - 万向集团首次上榜 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18][21] - 阳光电源逆势盈利超百亿元 储能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32][34] - 安踏集团营收首破千亿元(含亚玛芬) 连续三年国内运动市场第一 [35][37]
抚顺加快能源转型赋能绿色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7-17 09:12
橙子科技柔性太阳能电池技术突破 - 橙子科技研发的300×300毫米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8.5% 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 - 该电池具备轻 薄 柔 透 环保等特性 市场空间巨大 [1] 抚顺市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截至6月底 抚顺市清洁能源项目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48.7% 与火电装机规模接近持平 [1] - 垃圾发电 抽水蓄能 光伏 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集中落地投产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1] 抚矿三峰亿金垃圾发电项目 - 公司拥有两条日处理600吨生活垃圾的生产线 年处理垃圾43.8万吨 [1] - 配套两台15兆瓦发电机组 年上网电量1.6亿千瓦时 替代传统填埋方式 [1] 抚顺矿区光伏发电项目 - 西舍场200兆瓦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4.4亿千瓦时 2024年实现利润4000万元 [2] - 项目总装机容量340兆瓦 年节约标准煤14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万吨 [2] 生物质与抽水蓄能项目进展 - 4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消耗农林废弃物28.4万吨 发电3亿千瓦时 供热30万平方米 [2] -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一期120万千瓦机组已商运 二期同等规模项目加速推进 [2] - 新宾新型储能项目进入地勘尾声 百万千瓦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启动 [2]
今年前5月贵州电力市场签约绿电电量107千瓦时
新华网· 2025-07-02 08:50
绿色电力交易规模增长 - 2024年前5月贵州绿电交易电量达1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2% [1] - 2022年贵州绿电交易量仅0.8亿千瓦时,2023年增长至7.9亿千瓦时,2024年达33.64亿千瓦时,同比增幅326% [2] - 全国层面2024年前5月绿电交易量超22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50% [2] 新能源装机规模 - 截至2024年贵州统调装机规模达7059.6万千瓦,其中风电731.9万千瓦,光伏1578.6万千瓦 [2] - 2025年贵州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万千瓦 [2] 绿电消费用户结构 - 截至2024年5月贵州绿电消费用户达551家,主要集中在电解铝、化工、黄磷等行业 [3] - 电解铝行业占贵州绿电总成交量一半以上 [3] 重点企业绿电应用 - 贵州茅台2023年采购绿电突破1亿千瓦时,实现"全绿电酿造" [4] - 中伟兴阳储能科技2024年采购1.5亿千瓦时绿电,要求实现100%绿电使用率 [4] 绿电应用场景拓展 - 贵州"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首次实现绿电绿证消费 [4] - 台盘村"深山集市"文创店、主题茶饮店等商户全面接入绿电 [4] 绿电交易机制 - 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子凭证,为市场主体履行消纳责任提供方式 [6] - 发电企业在认购平台挂牌出售绿证 [6] 未来发展举措 - 推动算力、交通、建筑等领域使用绿电进行电能替代 [7] - 鼓励签订多年期绿电交易协议以锁定供应和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7]
“2025能源青年和媒体全球多维对话”活动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7-01 09:31
活动概况 - 活动以"数智赋能低碳未来"为主题,设置青年代表对话与媒体代表对话两大环节,发布5种语言的《能源青年文明交流互鉴倡议书》[1] - 吸引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位能源行业青年代表、12家中央媒体代表及非洲、阿拉伯地区23国媒体代表参与[1] 数智技术与能源转型 - 青年代表探讨数字智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强调青年群体凭借技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推动行业变革[1] - 倡议书提出数智创新是破解能源困局的"钥匙",呼吁全球能源青年投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生产[2] - 塔里木油田推进数字智能技术与绿色钻井融合,研发耐220℃高温的环保水基钻井液体系,构建全过程环保技术体系[3]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石油大学留学生培养项目帮助来华留学生掌握能源技术与管理理念,推动其本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2] - 中国石油乍得公司实施"每人一棵树"项目,种植30万棵树改善当地环境,树立负责任企业形象[3] - 中国石油在伊拉克鲁迈拉项目建立通讯网络和民生设施,改善偏远地区居民生活条件[4] 企业环保实践 - 几内亚记者肯定中国企业在项目中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生态影响[4] - 活动展现中国石油在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未来中的责任与担当[4]
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架起中外能源友谊桥梁
环球时报· 2025-05-23 06:45
世界燃气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于5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该大会创办近百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1] - 世界燃气大会是国际燃气联盟(IGU)旗下三大旗舰会议之一,每3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全球燃气行业的"奥林匹克大会" [1] - 大会是中国燃气企业展示发展成就的窗口,在中国和全球能源行业之间架起桥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吸引国际企业"走进来" [1] - 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举办国燃气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能奠定国际行业地位、彰显本国成就、扩大国际影响力 [1] 国际燃气联盟与中国角色 - 国际燃气联盟(IGU)成立于1931年,代表全球90%以上的天然气市场,由80个国家的150多个成员组成 [3] - 李雅兰是IGU历史上首位中国籍主席和首位女性主席,自2018年6月起连续10年参与IGU相关工作 [3] - 中国是IGU中成员单位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重视并支持IGU工作 [3] - 中国可以通过立体化参与模式强化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存在感,为企业"走出去"搭建高端资源对接通道 [5] 天然气行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 天然气是全球第三大能源,年消费量超过4万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占比24%,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 [5] - 天然气是清洁的化石能源,替代煤炭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最佳伙伴可共同发展 [5] - IGU需要平衡"能源三角"(可持续性、安全性、可负担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其中一点 [3] - 中国关注区域燃气发展不平衡问题,尊重不同国家在能源转型中的选择,增设区域协调官以减少不平衡 [5] 世界燃气大会申办历程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首次落户中国,申办艰辛程度不亚于"申奥",从2014年首次参与竞选到2025年成功举办历经十余年 [5] - 申办成功得益于国家和全行业的支持,以及中国燃气人的强烈信念 [5] - 大会举办圆了中国燃气人的梦想,实现了上一代老燃气人的愿望 [5]
【WGC2025】中集安瑞科鞠晓锋:天然气行业将从“资源规模竞争”转向“低碳服务能力竞争”
新华财经· 2025-05-12 16:04
行业趋势 - 全球能源格局深度重构,能源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热点词和高频词 [1] - 天然气行业三大核心趋势:区域化贸易深化、脱碳能力成为新护城河、需求分化加剧 [1] - 行业从"资源规模竞争"转向"低碳服务能力竞争",市场集中度可能向兼具灵活供应与脱碳技术的行业巨头倾斜 [1] 国内市场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的成立加速"全国一张网"落地,推动"X+1+X"市场格局深化,上下游竞争活力逐步释放 [1] - 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与国产气增储上产并重,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1] - 低碳融合提速,掺氢试点、生物天然气等探索增多,天然气与新能源协同定位逐渐清晰 [1] 公司战略 - 公司全面打造依托"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综合服务"的数智化一体产业互动增值业态,致力于成为科技型低碳智慧新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 [2] - 公司重点关注"废气为宝"和"节能减碳"领域,与鞍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合作开发焦炉尾气制液化天然气联产氢气项目,打造"H2+LNG"应用生态圈 [4] - 公司利用智能互联数字化平台,结合数智技术,打造资源+储运+应用的"端到端"绿色产业生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4] 新能源融合 - 公司参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和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为华电、金风科技等企业交付储氢及关联设备 [5] - 新能源与传统燃气的协同发展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高效储能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5] - 公司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升级为综合能源载体,促进天然气成为"低碳协同网络"的枢纽 [6] 行业活动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将于5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赋能可持续未来",议题覆盖全球能源格局、能源转型、数字化与科技创新等行业热点 [6]
突破能源低碳转型困局:偏好—制度—技术三维动力机制与突围路径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04 18:30
能源转型的双重效用与现实困局 - 能源低碳转型具有经济—社会双维价值 经济效率维度上绿色投资和消费需求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绿色技术迭代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研究表明加速绿色转型每年新增3万亿元投资可通过1.5倍乘数效应拉动GDP增长3% 为实现年均5%的GDP增速提供支撑 [3][4] - 社会福利维度上能源转型的健康收益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 以当前中国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亿吨为基准 持续转型至2040年实现年排放量降至20亿吨 15年间累计减排量将产生约50万亿元的健康与环境协同效益 [4] - 能源转型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困局 光伏、风电、储能等关键行业出现产能利用率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行业亏损加剧 2024年中国光伏行业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0% 各环节实际产能过剩倍数达2倍以上 行业平均毛利率从2023年的18%~22%骤降至5%~7% 全行业2024年亏损超600亿元 [6] 偏好—制度—技术三维动力机制下的产能过剩锁定 -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常被归因为技术瓶颈或市场供需错配 但单纯强调技术迭代可能加剧绿色过剩悖论 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并非线性关联 消费者对绿色溢价的有效需求持续低于技术升级阈值 政策机制默许低效产能扩张 企业因设备折旧压力拒绝技术路线切换 [9] - 偏好维度上绿色消费偏好的显示性不足构成能源转型的根源性阻滞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其价值难以完整进入个人效用函数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支付意愿长期偏离社会最优水平 现状偏差固化消费惯性 初始切换成本的心理权重高估强化传统能源消费黏性 [10] - 市场信号扭曲企业决策 需求端支付意愿低迷通过价格机制逆向传导 迫使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转向技术降级 形成低成本竞争—低质量均衡的恶性循环 政策依赖型需求无法激活市场自发的绿色创新动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