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开采
搜索文档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山西实践
新华社· 2025-09-26 15:17
煤炭产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 - 通过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炭供给质量,已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和55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 [2] - 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在山西启动建设,进一步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 [2] - 推动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例如通过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清澈透亮的油品 [2]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科技创新 - 能源革命旨在革新发展路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煤炭由高碳低端向低碳高端转变 [3] - 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攻克循环流化床煤电机组快速调峰难题和低浓度瓦斯利用难题 [3] - 山西已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 [3] 新能源发电装机与发电量增长 - 近5年来山西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4309万千瓦,相当于每月新增一套三峡电站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 [5] - 新能源发电占比从2020年的约1/7(每发7度电中约有1度)提升至当前的1/4(每发4度电就有1度是绿色电力) [5] - 目前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4.4% [5] 新能源产业链与绿电园区发展 - 围绕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形成较完整制造产业链,去年两条产业链营收均超过220亿元 [5] - 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每年产品可实现200多亿度绿电输出 [5] - 山西绿电园区试点已由3个扩围至13个,通过绿电直供为企业提供优惠电价和国际认可的绿电 [6] 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系统韧性提升 - 山西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电力生产组织由计划向市场、由管理向服务、由传统型向平台型的三个转变 [8] - 虚拟电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增减用电负荷,已建成9座,聚合各类资源182户,累计结算电量13.4亿度,用户获得红利270多万元 [8] - 超过一半的燃煤火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电力现货市场规则更新至第15版,新能源电力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 [9][10]
新华全媒头条 | 端牢能源饭碗 加快绿色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山西实践
新华社· 2025-09-25 22:39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正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革新和多元化利用,构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快速发展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 [1][2][3] 煤炭产业的智能化与价值提升 - 通过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炭供给质量,截至8月底已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和55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 [2] - 能源资源领域煤炭方向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在山西启动建设,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 [2] - 推动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例如通过技术将煤炭转化为油品、尼龙纤维、钠离子电池材料等,实现价值大幅提升 [2][3] - 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攻克循环流化床煤电机组快速调峰难题和低浓度瓦斯利用难题,助力煤炭清洁低碳利用 [3] -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能源领域创新平台加速布局 [3]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产业优势 - 近5年来山西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4309万千瓦,相当于每月新增一套三峡电站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 [5] - 新能源发电占比显著提升,从2020年每发7度电中约有1度是新能源电力,提升至当前每发4度电就有1度是绿色电力 [5] - 目前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4.4%,外送电量位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交易量为全国第一 [5] - 形成较完整的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去年两条产业链营收均超过220亿元 [5] - 中来光能公司作为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其每年生产的产品可实现200多亿度绿电输出 [5] 绿电园区建设与用电革命 - 山西打造以绿电为主的低碳、零碳园区,通过绿电直连等模式推动绿电与传统产业融合,带动深度脱碳 [6] - 绿电园区试点已由3个扩围至13个,为企业提供优惠电价和国际认可的绿电,增强产品竞争力 [6] 新型电力系统与市场机制 - 山西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电力生产组织由计划向市场、由管理向服务、由传统型向平台型的"三个转变" [8] - 虚拟电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调整用电负荷,已建成9座,聚合各类资源182户,累计结算电量13.4亿度,用户共获得红利270多万元 [8] - 电力现货市场每15分钟形成一个电价,激励传统煤电企业进行灵活性改造,已有超过一半的燃煤火电机组完成改造 [8][9][10] - 作为全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其规则已更新至第15版,通过市场主体讨论形成高效透明市场 [10] - 在市场调控下,山西新能源电力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10]
“采矿无痕” 晋能控股三元煤业开创煤炭开采新模式
新华财经· 2025-09-22 18:27
图为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鸟瞰图 三元煤业近年来引入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两项绿色开采工艺。在最大程度回收煤炭资源的同时,还将煤矸石与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吃干 榨净",开启了"采矿无痕"的绿色矿山新模式。 金秋时节,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以下简称 "三元煤业")的矿区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目之所及,植被繁茂葱郁,树木交织成荫,沉 甸甸的柚子缀满枝头,尽显丰收之喜;蒲葵与芭蕉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超60%的绿化率改变了传统煤矿给人的"黑色印象",三元煤业已 化身为一座生机勃发的"花园式矿山"。 与此同时,在矿区地表以下300米处,两项绿色充填开采技术已形成突破性成果,产出显著效益。当前,技术创新的"策源"能力持续释放,为企业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创新经验与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三下"压煤与固废处置 "两大难"有了"新解法" 三元煤业总经理崔永青介绍,三元煤业紧邻长治市区,位于城郊结合部,周围住户较多,开采条件复杂。三元煤业"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 煤量占总储量的60%以上,同时,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 ...
美国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中国探测到万吨级铀矿,一跃成为铀矿大国
搜狐财经· 2025-09-07 19:00
中国铀矿资源发展历程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铀矿资源,核电发展完全依赖进口,能源安全问题突出[3] - 1957年在湖南郴州发现第一个铀矿711矿,但储量有限无法满足需求[5] - 2013年中国铀矿资源储量仅为17.4万吨,年需求量达9830吨,80%依赖进口[5] 勘探技术突破 - 创新提出"煤铀共生"和"油铀共生"勘探模式,显著提升勘探效率[7] - 发现北方和西北地区沉积盆地蕴含大量铀矿资源,打破传统分布认知[7][8] - 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储量超过5万吨,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验证"油铀共探"模式有效性[10] 开采技术创新 - 研发"CO₂+O₂地浸技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和氧气溶解铀元素,对环境影响极小[11] - 新技术比传统开采方法降低40%成本,回收率高达99.9%[11] - 该技术大幅提升铀资源利用率,使中国在全球铀矿市场具备更强竞争力[11] 全球资源布局 - 通过收购哈萨克斯坦和纳米比亚等铀矿股权,建立全球铀资源供应链体系[13] - 预计到2030年,海外权益铀产量将占进口总量的35%以上[13] - "绿色铀矿"技术应用于尼日尔、纳米比亚等国,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全球市场[16] 中美竞争格局对比 - 美国国内铀矿储量枯竭,开采成本高,严重依赖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进口[17][19] - 2019年美国启动"铀矿复兴计划",通过补贴和政策支持试图恢复国内铀矿产业[19] - 中国在技术突破和资源储备方面大幅提升,拉大与美国的差距[19][21] 全球能源格局影响 - 中国实现铀资源自给自足,在全球铀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21] - 中国挑战美国在能源安全和核能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21] - 全球能源市场竞争和合作更加复杂,国家间能源博弈进入新阶段[21]
光大证券:氧化镁未来稀土冶炼应用潜力值得期待 建议关注濮耐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9-02 16:03
行业技术发展 - 氧化镁在湿法冶金领域应用场景广阔 不仅用于镍钴场景 在稀土领域亦有较大应用潜力[1] - 镁盐工艺相比传统铵盐工艺具备绿色开采潜力 可解决铵盐工艺导致的环保停产问题[2] - 镁盐工艺综合成本比铵盐工艺下降8.0% 且对环境更友好 全程不引入氨氮[2] 工艺性能优势 - 镁盐体系显著降低稀土损失率 沉淀后上清液稀土含量仅0.003g/l 较铵盐体系0.03g/l低一个数量级[3] - 镁盐体系可实现铝的综合回收 每吨稀土可产出0.15-0.20吨氢氧化铝副产品[3] - 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氢氧化稀土中氧化铝含量低于0.3%(铵盐体系为1.5%以上) 重稀土元素含量普遍提高15%-25%[3] -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澄清时间缩短至1-2小时(铵盐体系需8-10小时) 母液处理能力提高数倍[3] 产品要求与市场机会 - 稀土场景对氧化镁有较高要求 包括活性 纯度 杂质分布及晶体粒径等指标[3] - 不同等级氧化镁会影响湿法冶金的单耗 贵金属收集率 生产效率及杂质含量等指标[1] - 活性氧化镁具有市场潜力 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可能带来产品价格弹性[1] 公司业务拓展 - 濮耐股份氧化镁产品已用于湿法冶金领域 未来可能适用于稀土领域[1]
从“采乌金”到“植绿金” 能源大省的绿色突围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20:31
绿色开采技术 -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东曲矿应用绿色充填技术,已置换78万吨煤炭资源,地表沉降控制在3毫米内[3] - 杜儿坪矿采用"110工法"无煤柱开采技术,累计安全采出30万吨煤柱资源[3] - 晋邦德煤业通过5G传感器实时监测沿空留巷应力变化,多回收34万吨资源[3] - 马兰矿使用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技术,在10604工作面实现1630米留巷长度,多回收10万吨煤柱[3] 固废资源化利用 - 屯兰矿每日2400吨煤矸石通过智能分选转化为水泥原料[4] - 官地矿生态制砖厂每年消耗万吨矸石生产百万块砖,每块砖消耗10公斤矸石[4] - 西山煤电年处理1500万吨矸石,累计投入11.2亿元治理10座矸石山并建成6座生态公园[4] 智慧水务系统 - 屯兰净化水厂智能加药系统年节约药剂费用超百万元,5座矿井实现每小时1700立方米矿井水处理能力[5] - 官地矿污水厂采用陶瓷膜设备使悬浮物去除率达98%,药剂成本降至0.1元/吨[5] - 西山煤电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42座污水厂,年处理达标水量2250万吨,累计减排COD超55吨[7] 行业转型成效 - 山西煤矿企业通过绿色开采、固废利用和水处理技术革新,形成可复制的资源型地区转型经验[2][7] - 技术突破包括毫米级充填、5G应力监测、智能分选等,推动传统矿山向绿色生产模式转变[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