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目标
搜索文档
欧洲海上风电承压前行
中国能源报· 2025-10-22 14:08
行业核心观点 - 欧洲海上风电产业面临制度与基础设施不匹配的挑战,若无法及时修正将难以支撑能源安全与脱碳目标 [1][3] - 供应链瓶颈、成本压力与制度掣肘问题日益凸显,制约装机规模扩张 [3] - 尽管挑战严峻,但行业发展势头与政策支持持续增强,被视为能源转型和工业绿色升级的关键抓手 [3][12] 发展目标与现状 - 欧洲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6.6吉瓦,规划2030年提升至84吉瓦,长远目标瞄准300吉瓦 [3] - 为实现目标,欧洲需每年新增至少10吉瓦装机规模,并在2030年后提升至年增15吉瓦 [3] - 欧洲海上风电规划总量高达411吉瓦,但84%的项目仍处于规划或可行性研究阶段 [6] 基础设施瓶颈 - 港口基础设施滞后,过去3年已投入44亿欧元升级,但为实现2030年目标仍需追加至少24亿欧元投资,考虑长远发展总投资缺口达64亿欧元 [5] - 港口升级周期需6至10年,与风电项目紧迫的开发节奏不匹配 [5] - 专业船舶严重短缺,能安装14-15兆瓦大型风机的作业船不足10艘,过去3年累计投资23亿欧元,未来仍需新增约40亿欧元投入 [5] - 2035至2038年间将有900余台风机进入退役期,对拆解与替换设施的需求将显著增加 [12] 市场与融资挑战 - 项目投资成本上升与收益空间压缩,导致融资难、回报低等问题突出 [8] - 德国北海海域2.5吉瓦风电招标出现流标,暴露出现行负投标机制在经济可行性上的局限 [10] - 欧洲投资银行已设立65亿欧元反担保和2.5亿欧元绿色制造专项资金以支持供应链 [10] - 行业呼吁转向差价合约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电价保障来维护投资热度 [10] 政策与机制创新 - 欧盟推动“三方合同”机制,由政府牵头在开发商、工业用户与政府间建立长期购电与价格保障体系,预计在明年1月的北海政府首脑峰会上形成具体方案 [8][10] - 欧盟计划通过立法协调与跨国合作,制定统一容量规划标准,建立跨区域输电网络规划 [13] - 欧盟目标在2031至2040年间实现年均新增装机15吉瓦,并通过行业自律实现成本降低30% [13] - 法国漂浮式风电拍卖和挪威固定基础项目招标为欧洲提供了多样化发展路径 [13]
欧盟委员会对波兰提起诉讼
中国能源报· 2025-10-09 15:16
欧盟对波兰的法律行动 - 欧盟委员会因波兰未能提交最终更新版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 [3] - 根据欧盟法规,所有成员国须在2024年6月30日前提交更新后的计划 [3] - 欧盟委员会还起诉波兰未能提交国家长期气候战略,该文件应于2020年1月1日提交,波兰是唯一未提交的成员国 [3] 欧盟气候政策要求 - 各成员国需在能源气候计划中阐明实现欧盟气候目标的具体路径 [3] - 欧洲绿色协议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升至较1990年水平削减55% [3] - 国家长期气候战略应概述到205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连贯计划,并与《巴黎协定》一致 [3] 针对波兰的诉讼背景 - 欧盟委员会已于2023年与2024年之交就波兰未按时提交计划草案启动侵权诉讼程序 [3] - 在收到波兰文件后,欧盟委员会终止了草案诉讼程序,但评估意见仍要求波兰政府提高2030年脱碳目标 [3]
不卷赛道,集运市场的“概念股”
搜狐财经· 2025-10-06 15:46
中小型集装箱船订单趋势 - 集装箱新造船市场出现明显趋势,即中小型船订单量增多,尤其班轮公司对支线集装箱船订造热情高涨 [1] - 扩充支线船运力可收紧运营,增加二级港口停靠频率,缓解转运港口拥塞,并提升班轮准班率和港口连通性 [3] - 中小型船订单增多将拉升市场对现代双燃料船的租赁需求,加速老旧支线船淘汰,并使船厂产品多样化 [3] 主要班轮公司订单动态 - 地中海航运自有支线船平均船龄已达22年,新船交付时平均船龄将超过25年,订单大概率以替换老旧船舶为主 [2] - 达飞海运集团有新造支线集装箱船意愿,并考虑租赁Capital Maritime&Trading在HD现代尾浦订造的8艘2800TEU和6艘1800TEU船 [2] - 马士基计划订造最多12艘LNG双燃料18000TEU集装箱船,延续其多元化燃料战略 [5] - 地中海航运展现出对大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强烈需求,自去年以来在中国船厂订造的大型及超大型集装箱船数量已达86艘,且全部为LNG双燃料船 [6][7] 中国船厂市场表现 - 中国船厂在集装箱船建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承接集装箱船订单134艘,约117万TEU,按TEU计市场占有率约为61% [9] - 全球集装箱船手持订单排在前10位的单体船厂中,7家来自中国,包括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长宏国际等 [10] - 中国船厂频频接获支线集装箱船订单,如扬子江船业与CK Line签订2+2艘1100TEU船合同,马尾造船为东太平洋航运建造12+6艘1800TEU船 [4] 大型LNG双燃料船技术发展 - 沪东中华为达飞海运建造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24000TEU集装箱船交付,燃油消耗由239.1吨/日降为231.4吨/日,燃气消耗由193.2吨/日降为182.8吨/日 [7] - 新时代造船开展8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独立自主设计建造,其首制LNG双燃料11400TEU集装箱船已交付地中海航运 [11] - 新扬子造船交付的首制LNG双燃料8200TEU集装箱船是国内民营造船企业与GTT的首次合作,标志着中国民营造船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12] 全球手持订单与市场需求 - 全球船厂手持集装箱船订单已达到1040万TEU,为历史最高,手持订单占现有船队比例升至31.7%,是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 [9] - 尽管今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整体订单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滑,但集装箱船新船订单保持强劲增长,达到201艘,约192万TEU,为近十年平均值的两倍 [9]
长线资金ESG投资经验启示:保险资管篇:委外投资、组合脱碳与绿金实践
浙商证券· 2025-07-21 16:55
保险资金助力绿色金融必要性 - 截至2024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3万亿元,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资金来源[15] - 最新政策要求保险机构未来4 - 5年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碳核算等水平,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比重[18] 国内保险资金ESG及绿色投资特点 - 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市场塑造性,长期性由业务属性决定,战略性由现实要求决定[21] - 亚太地区95%险企将ESG因素纳入投资考量,2018年仅为56%;美洲市场降至59%,较2022年下降约26%[35] 国内保险资金业界实践 -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保绿色投资规模约1004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25亿元;中国太保约2600亿元,增长600亿元[44] - 中国人保绿色投资中股票投资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79%,另类投资规模约200亿元[46]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目标 - 部分海外头部保险机构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转化为脱碳行动纲领,NZAOA提供脱碳实践指引[57] - Allianz等险企制定了2030年减排强度或总量目标,如Allianz 2030年减排强度目标50%[61]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战略 - 投资业务从资产配置、不动产投资、被投企业脱碳、组合结构调整等方面推进脱碳[63] - 保险业务建立参与客户转型体系、组合优化构建主动调控机制、监测客户自身脱碳[67] 安盛脱碳案例 - 2030年投资端一般账户碳强度较2019年降低50%,保险端大型企业客户绝对减排30%等[77] - 2024年煤炭资产敞口降至总规模的0.3%,较基准年下降74%[83] 风险提示 - 存在经济修复不及预期、ESG相关政策推行不及预期、市场情绪与偏好波动风险[4]
中国掌控关键矿物的真相
日经中文网· 2025-07-15 11:00
中美贸易战与稀土博弈 -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限制反制美国加征关税,迫使美方下调关税,展现供应链掌控力[1] - 稀土是EV马达关键材料,中国占全球60%产量,出口管制导致福特、铃木等车企停产[3] - 中国在关键矿物精炼环节占据主导地位,20种矿物中19种精炼份额达70%[4] 关键矿物供应链格局 - 钴精炼80%集中在中国,铜精炼份额超40%,微小供应变化可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5] - 中国主导光伏电池板(80%)、风力发电机(60%)、EV蓄电池(70%)等下游产业[6] - 能源转型加速将加深全球对中国关键矿物及产品的依赖[6] 中国资源战略发展路径 - 1980年代起利用环境规制宽松优势占领稀土市场,挤压他国企业生存空间[7] - "一带一路"推动对刚果(金)钴矿、印尼镍矿等资源项目的投资[7] - 国内激烈竞争(如光伏行业)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7] 供应链风险与应对策略 - 日本考虑开发近海稀土资源,但可能引发与中国在安全保障领域的摩擦[8] - 供应链多元化需结合替代技术开发、回收体系建立等多层面措施[9] - 企业需将供应链安全成本转化为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改革的机遇[9]
国际水电协会首席执行官:水电是破解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难题的“必选项”
中国电力报· 2025-05-26 08:55
水电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水电是实现脱碳目标的必要路径 没有水电就无法构建100%清洁电网 [3] - 水电为电网提供多重关键服务 包括可靠性 弹性 安全性和灵活性 [3] - 水电不仅能稳定供电 还能在风光发电不足时"化身"储能 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3] 国际水电建设发展趋势 - 全球每年新增约20吉瓦常规水电装机 叠加约20吉瓦抽水蓄能项目 总新增规模达40吉瓦 [4] - 中国是水电建设的主要推动者 印度 欧洲 澳大利亚等地的抽水蓄能开发加速成为行业新亮点 [4] - 水电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重回增长轨道 但仍需大幅提升建设进度以匹配全球能源转型需求 [4] 中国水电的发展成就与全球影响 - 过去二十年全球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新增水电装机来自中国 且这一主导地位仍在持续巩固 [5] - 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水电合作项目显著加速了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能源转型进程 [5] - 2024年非洲水电装机增速跃居全球第二 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技术赋能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5] 老旧水电站升级改造 - 全球不少水电站已持续运行三十至四十年 亟待升级 但水电具备独特的"永久性"优势 通过周期性维护可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6] - 现代化改造能显著提升水轮机发电效率 推进数字化升级 强化水电与太阳能 风能 储能的系统协同运作能力 [6] - 亚洲 拉丁美洲 非洲等地正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水电站效率与产能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6] 前沿技术应用 - "XFLEX HYDRO"项目专注于优化水电与"风光储"的协同运行模式 [7] - "ReHydro"项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推动水电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