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化

搜索文档
2025年新能源车照明系统行业词条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9-03 20:25
根据提供的行业研报内容,以下是新能源车照明系统行业的详细总结: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9-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63.74%,2024年市场规模达403.01亿人民币元,预计2025-2029年将以12.51%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至834.62亿人民币元[49] - 政策支持、技术升级和本土化优势共同驱动行业高速发展,投资前景积极[20] 核心观点 - 新能源车照明系统行业正从传统照明向智能化、交互化深度整合转型,LED技术已成为主流,渗透率超95%[5][29][51] - 行业壁垒高,技术复杂度和研发投入要求显著,市场呈现头部集中趋势,CR5企业市场份额超60%[23][30][58] - 产业链中游企业面临上游核心元器件供应不稳定和下游整车厂降本压力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受限[34][39] - 中国企业如星宇股份、华域视觉等凭借本土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正加速国产替代并拓展国际市场[20][30][53]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新能源车照明系统专为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车型设计,核心目标是适配电气架构、能效要求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集成需求[5] - 按车辆类型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照明系统,乘用车聚焦智能交互与美观设计,商用车强调安全警示功能[7][8][9] - 按光源技术分为传统光源(卤素灯、氙气灯)、无机半导体光源(LED、激光灯)和有机半导体光源(OLED),其中LED为主流技术,激光灯用于豪华车型,OLED限于高端车型[10][11][13][14] - 按功能模块分为外部照明系统、内部照明系统、控制与驱动模块及通信与交互模块[15][16][17][18][19] 行业特征 - 政策、技术及本土化共同驱动行业高速增长,智能化与节能化技术迭代提升产品附加值[20] - 技术升级推高行业壁垒,研发投入成为关键竞争要素,头部企业年均研发费用率8%-10%[22][61] - 高壁垒导致市场格局重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扩大,环保法规与整车厂需求强化头部优势[23][24]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中小厂商因技术实力不足难以参与主流市场竞争[23] 发展历程 - 萌芽期(20世纪末至2009年):LED技术开始渗透,智能照明功能如自适应前照灯(AFS)出现[25][27] - 启动期(2009-2015年):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LED加速替代传统光源[28] - 高速发展期(2016-2023年):LED照明占比超90%,激光大灯和矩阵式LED成为高端车型标配[29] - 成熟期(2024年至今):OLED尾灯、智能氛围灯加速渗透,ADB技术渗透率预计2025年突破30%[3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元器件(如LED芯片)成本占比30%-40%,供应集中且价格波动大,CR5市场占有率超70%[38][40] - 中游制造环节国产替代加速,技术边界持续扩张,但利润空间受上下游挤压,毛利率不足20%[33][34][43] - 下游整车厂推进核心技术垂直整合,通过自研和直采压缩中游企业市场空间,新势力车企照明系统预算放宽至6%[47][48] 行业规模 - 2019-2024年市场规模从34.24亿人民币元增长至403.01亿人民币元,CAGR 63.74%[49]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安全标准升级、技术革新及产业链协同[50][51] - 未来增长将依赖消费者需求升级和智能化技术升级,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834.62亿人民币元[49][52][53] 竞争格局 - 市场呈金字塔型结构,第一梯队为外资企业(海拉、法雷奥)及本土头部企业(华域视觉、星宇股份),市场份额超60%[58][62] - 第二梯队为科博达、弗迪视觉等本土企业,通过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加速上攻[58] - 第三梯队企业低端产能面临出清,毛利率不足15%[58] - 竞争焦点从单一照明功能转向集成环境感知、交互提示的智能化生态构建[30] 重点企业分析 - 华域视觉:国内市场份额32%,新能源车灯覆盖率超60%,为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汉等车型供应商[74] - 星宇股份:新能源客户占比超40%,海外业务占比35%,与华为联合开发"鸿蒙智联车灯"[77][79] - 科博达:车灯控制器细分领域领先,DCU技术实现车灯与自动驾驶传感器毫秒级协同[83] 政策影响 - 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间接带动照明系统市场需求[50][53] - 环保法规趋严驱动行业向绿色制造转型,碳足迹核算等要求提升行业准入门槛[56] - 安全标准升级加速技术迭代,如《机动车用白光LED封装的颜色分选》强制提升LED分选精度[57]
大元泵业: 大元泵业2025年半年度业绩交流电话会议纪要
证券之星· 2025-08-27 18:2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65亿元 同比增长但利润端承压 主要受非经常性损益及新增折旧和利息费用影响 业务发展重点从外部环境压力转向内部组织能力提升[2] - 民用类业务复苏主要因农泵基数较低及家用屏蔽泵海外渠道库存改善 工业泵和新能源板块在外销及液冷泵领域取得进展 液冷温控业务仍处早期阶段但技术布局聚焦"致大"和"致微"方向[3][4][5][7][8] - 公司战略聚焦泵业主业 对标国际头部企业 通过海外供应链和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同时维持高分红政策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11][12][14][1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65亿元 同比增长[2] - 扣非净利润下滑主要因温岭新厂房折旧增加942万元及可转债利息摊销增加653万元[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 主要因销售回款节奏变化[6] - 整体毛利率下降因产品结构变动及新厂房折旧推高成本[12] 业务板块表现 - 农泵业务国内销售回升 外贸占比提升[3] - 家用屏蔽泵业务受益欧洲渠道库存改善 实现小幅增长[3] - 工业泵外销进展良好 匹配俄罗斯、东南亚、中东EPC项目 并取得美国认证[4][5] - 新能源车液冷泵业务量明显增长[5] - 商用泵业务在低基数上快速增长[5] - 热泵配套业务欧洲市场占比仍小 但收入在低基数上较快增长[13] 液冷温控业务 - 营收占比不高 与国内头部温控厂商合作推动产品迭代和标准落地[7] - 技术布局聚焦"致大"(功率达7.5kw 电压向800-900伏发展)和"致微"(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效率更高)[8] - 技术难度高因介质温度达80-90度及需永磁电机和电控深入研发[9] - 目前产品处初期阶段 优势在服务响应速度 国产化替代契机尚不确定[9][10] - 主要对接集成商 部分终端客户直接测试样机[10] - 单台液冷泵价值量在几百元到一两千元 功率等级1.5-7.5kw 在分布式CDU中价值量占比10%-30%[11][12] 产能与资本开支 - 合肥新产能基地建设以提升生产质量为目标 不会大幅提升产能[6] - 温岭工厂已转固 安徽工厂预计2025年底竣工 资本开支高峰已过[6][12] - 公司流动资金充裕 支持持续现金分红[12] 战略与展望 - 公司战略专注泵业主业 对标格兰富、赛莱默等国际头部企业 提升国内市场份额[14][15] - 未来重点提升内部组织能力 加大高毛利产品推广 促进结构性毛利回升[11] - 海外业务从产品性价比转向品牌和服务质量 加强海外供应链和销服体系建设[14] - 分红政策稳定 2025年中期有较高比例分红[12]
研判2025!中国旋耕机行业发展历程、市场销量、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销量较为集中,智能化、节能化趋势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5 09:15
旋耕机行业概述 - 旋耕机是通过刀轴上的旋耕刀片旋转加工土壤的农业机械 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适应性好等优点[1] - 按刀轴安装方式分为卧式、立式和斜置式 其中卧式旋耕机是我国应用最广的耕整地机械[1][2] - 旋耕机可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杂草、节省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1][10] 产品类型与技术特点 - 卧式旋耕机通过三点悬挂与拖拉机连接 有中间传动和侧边传动两种方式 存在正转和反转两种作业模式[4] - 立式旋耕机刀轴竖直向下设置 采用齿轮传动消除部分阻力 作业时旋刀始终参与土壤切削[4] - 斜置式旋耕机刀辊水平斜置 通过滑切和撕裂破坏土壤降低功耗 但机体刚性较差[4] 补贴政策 - 我国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24-2026年旋耕机最高补贴额在390-12900元之间[7][8] - 补贴标准按工作幅宽和结构类型划分 双轴2.5米及以上机型补贴3400元 履带自走式最高补贴12900元[8] 市场规模与区域分布 - 2024年补贴销售旋耕机16.07万台 较上年度有所下滑[1][10] - 销量集中在粮食主产区 河南、湖北等七省销量超万台 其中河南22664台占全国14.1% 湖北17604台占11.0%[1][12] - 履带式自走旋耕机销量8885台 占总量5.5% 其中江西销量3215台占36.2% 安徽1504台占16.9%[1][14][16] 竞争格局 - 传统旋耕机市场集中度较低 前12企业合计销量7.99万台 品牌集中度52.6%[18] - 河南巨隆以1.70万台销量居首 市场占比11.2% 河北圣和与河北双天分别占比10.3%和7.5%[18] - 履带自走式旋耕机集中度高 中联重机浙江3613台和江苏沃得2434台 合计占据68.1%市场份额[1][20] 发展趋势 -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应用RS、GIS、GNSS技术实现自动调节耕深和幅宽[22] - 注重节能环保 电动旋耕机逐步推广 材料选择减少对生态系统影响[22] - 提升多功能性 通过更换刀片实现翻松、混合等不同作业方式[22] - 发展人机协作技术 增加安全传感器和自动停止装置 采用辅助驾驶和遥控技术[22]
正海磁材: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6:57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 [2] - 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 [2] 产品应用领域 - 新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风电等 [2] - 节能化领域包括汽车节能电气、节能家电、节能电梯等 [2] - 智能化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装备、手机等智能消费电子等 [2]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电热元件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及前景展望:下游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电热元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4 09:46
电热元件行业概述 - 电热元件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加热、保温等领域,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新能源汽车、商用电器和民用电器电热元件 [3] - 产品形态包括膜电热元件、裸露式电热元件和金属管状电热元件 [3] - 新能源汽车电热元件是增长较快的类别,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3] 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1840年焦耳定律奠定理论基础,1859年第一支电加热管诞生 [5] - 1905年镍铬合金的发现彻底改变行业,1910-2000年期间制造用料改良,电热电器普及 [5] - 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和用电成本降低推动电热元件进入高速发展期,应用领域扩展到新能源汽车、医疗机械等 [6]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原材料包括五金件、不锈钢带料、电气元件、管材、硅胶橡塑、氧化镁粉、电阻丝等 [8] - 中游为电热元件生产制造,下游应用广泛,包括民用电器、商用电器、工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8] - 家用电器是重要应用终端,核心加热系统用于厨房烹饪设备、卫浴热水系统、空调暖通装置等 [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全渠道零售额为9071亿元,同比增长6.44%,2025年一季度零售额1798亿元,同比增长2.1% [9]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288.8万辆、销量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2025年前四个月产销量分别突破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2% [12] - 2024年中国电热元件市场规模42.94亿美元,2017-2024年CAGR为4.62%,预计2025年增长至44.96亿美元 [15] - 全球电热元件市场规模从2017年81.64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104.52亿美元,CAGR为3.59%,预计2025年达109.27亿美元 [14]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形成以北美、欧洲和亚太为中心的产业格局,北美和欧洲主导中高端市场 [18] - 国内企业如三花智控、东方电热、热威电热等快速发展,产品覆盖低端至中高端市场 [18] - 国外领先企业包括贝克集团和佐帕斯工业,产品遍及家电、汽车、医疗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18] 重点企业分析 - 三花智控202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279.47亿元,同比增长13.8%,主营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业务 [20] - 东方电热2024年新能源装备制造营业收入14.73亿元,家用电器元器件营业收入11.4亿元,是国内最大的空调辅助电加热器制造商 [22] - 热威电热客户包括美的、三星、海尔、博世、伊莱克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应用于家电、工业装备和新能源车领域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化:融合物联网和AI技术,实现精准温控与远程管理,5G技术推动智能家居、智慧工厂应用 [24] - 节能化: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新型高电阻合金、碳纤维等降低能耗,变频加热技术和余热回收系统提升能效 [25] - 定制化: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增长,模块化设计和3D打印技术助力快速开发,个性化智能功能成为差异化卖点 [26]
森鹰窗业(301227) - 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2 20:02
公司未来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提升产品认知度及品牌知名度,实施“多品类、大单品、全场景、全渠道”销售策略,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体系,拓展海外市场 [2][3] - 加速渠道转型,以“加密”和“下沉”为导向,完善多元化经销体系,推进终端门店布局和旗舰化运营 [3] - 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提升配套供应链产能和工艺水平,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及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 - 以创新驱动,推进技术升级,增加研发投入,形成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机制,推出迭代型号产品 [3] - 完善人才引进,创新激励及考核机制,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3]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 节能窗行业竞争格局伴随房地产及消费市场变化重塑,双碳战略下窗产业将转型 [4][5][7] - 改善性住宅需求成新房市场关键支撑,存量房屋改造市场潜力大 [4][5][7] - 高性能门窗产品市场渗透和普及率低,优质供给和服务稀缺 [4][5][7] - 行业集中度有提升空间,细分龙头企业有望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4][5][7] 2024年公司业务受市场影响情况 - 房地产市场下行和零售消费疲软,公司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大,产能利用率不足致单位成本上升,毛利率显著下降,净利润由盈转亏 [4] - 销售模式上,大宗业务模式收入2.77亿元,同比下降47.08%,毛利率同比下降14.95%;经销商业务模式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31.45%,毛利率同比下降15.09% [4] - 产品类型上,节能铝包木窗收入3.83亿元,同比下降51.53%,毛利率同比下降14.32%;铝合金窗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27.17%,毛利率同比下降8.12%;幕墙及阳光房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27%,毛利率同比下滑10.96% [4][5] 定增项目进展 - “哈尔滨年产15万平方米定制节能木窗建设项目”变更,募集资金用于“节能窗配套铝材板框产能提升项目”、“节能窗配套中空玻璃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 [6] 应收款项管理 - 公司暂未涉及应收股利核销 [7] - 控制应收账款风险措施包括关注客户信用风险、严格控制付款条款、完善全流程控制措施、采用谨慎坏账准备政策、将应收账款作为KPI考核指标 [7] 市场竞争环境看法 - 房地产市场调整,窗产业经历“从增量到存量”阵痛期,中高端门窗零售消费疲弱 [7] - 双碳战略下窗产业转型,高性能门窗应用场景增加,改善性住宅需求拉动,存量房屋改造市场潜力激发,节能窗有发展机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