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旋耕机
icon
搜索文档
农机上了山 高粱再增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贵州省仁怀市截至今年8月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9万亩 [2] - 茅坡村通过农用地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四成土地石漠化问题得到改善 [1]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整治后的农田亩均增产超50公斤 [2] - 村民张潘池16亩高粱产量达1.5万斤,比去年增产近2000斤 [1] - 采用旋耕机、无人机、收割机等农机后,耕地和除草环节节省上千元人工费,时间节省一半以上 [1] 农田基础设施改善 - 通过削高填低、归并零散地块,使土层厚度超过30厘米,分散的"补丁田"变成连片沃土 [1] - 修建灌溉渠和抽水管道上山,解决了以往靠人挑马驮的浇灌难题,水源得到稳定保障 [1] 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 张潘池在高粱收获后种植生长期短的豌豆尖,实现一地多收,去年增收3万多元 [2] - 豌豆尖在高粱播种前可连收五六茬,今年9月底已播下种子,有信心收入超过去年 [2] 社会经济效益 - 农田整治后种植成本降低,种粮更有奔头,茅坡村漫山遍野不见荒地 [2] - 农业条件改善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 [2]
“铁牛”奋蹄护丰年
辽宁日报· 2025-10-20 09:07
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成效 - 沈阳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机型,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 [1] - 已受理农户农机购置补贴申请5781台,发放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 [1] - 秋收投入玉米收获机近4000台、水稻收获机1500台,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率达98%以上 [2] 农机应用对生产效率与损耗的影响 - 大型收割机作业效率高,例如6行轮式收割机一天能作业200多亩,故障率低且减少收获损失 [2] - 农机作业实现从旋地、播种到施肥、打药的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精准高效赶上农时 [1] - 机收损失率低,去年沈阳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63%和1.62%,远低于国家标准 [2] 农业生产效益与规模 - 种植大户李奥的玉米地规模达4500亩,预计亩产达2000斤以上,折合干粮约1800-1900斤,为近十年最高纪录 [1] - 应用深松配套保护性耕作、种肥同播种植模式及新品种新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 - 扣除地租等费用后,每亩玉米种植预计可剩余约370元,经济效益显著 [2] 秋收进度与整体情况 - 截至10月18日,沈阳市秋粮收获总面积达742.7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87.69% [2] - 预计11月上旬可完成全部秋收工作 [2] - 农机作为秋收绝对主力,保障了颗粒归仓 [3]
国庆长假走进农大实验室,机器人点亮少年科创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9 11:10
活动概述 -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携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共同举办机器人主题科普志愿活动 [1] - 活动为20名来自西单小学、临河里小学、回民中学(小学部)、北航附小的小朋友开启探索之旅 [1] - 活动构建了“理论+实践+榜样”的立体科普场景 [5] 活动内容与亮点 - 同学们在实验室参观了拖拉机、旋耕机、精密种植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并学习机械原理 [3] - 胡标副教授带来专题讲座讲解数控技术核心原理及其在智能农业装备中的创新应用 [3] - 现场同学们动手实践搭建属于自己的“智能巡检车” [3] - 机器人足球队“农大山海队”的机器人运动员与小朋友们互动完成精彩动作并握手对话 [3] - 室外“人机足球对决”将活动推向高潮小朋友们两两一组迎战机器人 [5] 活动意义与影响 - 活动彰显了中国农大工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 [5] - 活动将高校资源转化为科普育人力量 [5] - 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在小朋友心中播下“勇于探索、协作创新”的科创种子 [5]
福建三明:“院士天团”齐聚“制种大县” 擘画“金种子”产业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2:17
行业地位与规模 - 三明市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已近50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2] - 行业培育出建宁、泰宁、宁化、尤溪等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2] - 2024年行业制种面积达37.5万亩,产量达7.8万吨,杂交水稻种子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 - “建宁水稻种子”成为全国首个水稻种子地理标志商标[2] 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 - 在建宁县溪口镇120亩制种高产示范片进行机收实割测产,按标准水分13.5%折算,亩产达357.5公斤,显示杂交水稻制种单产达到新水平[2] - 建宁县均口镇创新推行“烟叶+烟后制种”联村连片连作模式,打造4500亩示范片,实现亩产值超9500元[5] - 行业应用无人机、旋耕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以及“粮生宝”、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智能设备[5] 产业协同与经济效益 - 均口镇“烟种连作”模式带动4个联建村通过烟税返还、连片制种奖励等增加村财收入超80万元[5] -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三明市人民政府签约,并揭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三明水稻试验基地”[7] - 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三明市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约合作[7] 专家支持与战略规划 - 三明市组建现代种业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钱前等13位专家组成[7] - 专家团将聚焦顶层设计、创新育种技术路线、创建国家级种业创新中心等关键需求[7] - 会议期间专家分享了《“十五五”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战略研究》及耐储藏水稻品种设计与应用等专题报告[7]
盘活集体经济“小能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9:21
公司发展历程 - 成都井程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由龙井村主导成立[3] - 2021年公司获得1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补贴并投入400多万元自有资金建设养殖基地[5] - 2023年养殖基地正式建成并开展工厂化高密度养殖业务[5] - 2024年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9000多亩农田实现收益60多万元[7] - 2024年盘活村集体资源带来收益200多万元[8] 主营业务运营 -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采用直径12米深度1米多的养殖池配备液氧罐和微滤机设备[5] - 单个养殖大棚年利润可达近200万元[5] - 2024年鲈鱼养殖实现10多万元收益南美白对虾盈亏平衡[6] - 冷库项目预计年收益40万元[8] - 农业社会化服务拥有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机等设备并培养2名农机手和2名飞手[7] 技术升级与创新 - 采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替代传统土塘养殖(传统亩产1000多斤/年价值5000-6000元)[4][5] - 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新模式实现作物优势互补[7] - 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7] - 通过设施渔业改造项目推进养殖技术升级[6] 资源整合与利用 - 有效利用6000多亩土地资源其中3000多亩为基本农田[3] - 盘活闲置厂房和集体建设用地新建设施用房[8] - 将闲置房屋资源出租给外来租户[7] - 与区属平台公司合作开展1800多亩农田的社会化服务[7] 资金投入与规划 - 初期投入400多万元建设养殖大棚和设备[5] - 计划下半年再投资几百万元建设养殖项目二期[6] - 拟利用自有资金购置蔬菜移栽机收割机等高效设备[7] - 获得市级设施渔业改造项目支持[6]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盘活集体经济“小能手”
新华网· 2025-08-25 08:00
公司业务发展 - 成都井程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由龙井村主导成立,专注于农业开发和集体经济运营[8] - 公司2021年获得1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补贴,加上自有资金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养殖大棚和设备[10] - 2024年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9000多亩农田,收益60多万元,并与区属平台公司合作服务1800多亩农田[12] - 公司计划2024年下半年投资数百万元建设养殖项目二期,已获得市级设施渔业改造项目支持[11] 养殖业务运营 - 公司采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单个养殖池直径12米、深1米多,配备液氧罐和微滤机等设备[9] - 2023年养殖基地正式建成,拥有16个养殖池,一个大棚年利润近200万元[9][10] - 2024年养殖季鲈鱼盈利10多万元,南美白对虾盈亏平衡;2025年养殖季调整策略,预计10月出栏[11] - 公司掌握鲈鱼养殖技术,组织人员到广州学习7天,并采用提前下卵延长养殖期的策略[10][11]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公司2023年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购买旋耕机、播种机和无人机等设备,培养2名农机手和2名无人机飞手[11] - 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采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新模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效率[12] - 计划购买蔬菜移栽机和收割机,预计投用后带来更大收益[12] 资产与资源利用 - 公司盘活村集体资源,出租闲置房屋,在集体建设用地上规划设施用房,2024年收益200多万元[12] - 2024年5月建成冷库,预计年收益40万元,村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12] 行业技术应用 -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成为行业趋势,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养殖效益,减少水体污染[9] - 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农户机械化率低的问题,通过科技力量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生产效率[11]
瑜欣电子:上半年营收3.83亿元 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16 17:4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3.83亿元 同比增长52.27% [2] - 归母净利润5092.90万元 同比激增101.61% [2] - 扣非净利润4701.04万元 增长达90.27% [2] - 基本每股收益0.50元 同比翻倍 [2] 业务结构 - 深耕通用汽油机及终端产品的核心电子控制部件领域 产品覆盖点火器、逆变器、新能源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 [2] - 拓展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型农用机械整机业务 如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等 [2] - 重点推进非道路新能源动力装备的电驱及转向系统、多场景锂电池充电解决方案、商用车的启动驻车锂电池等 [2] 新业务进展 - 非道路新能源动力装备电驱系统已完成产品研发及结项 并向行业头部客户实现小批量供货 [3] - 农业无人机充电类产品逐步进入量产 [3] - 启动驻车锂电池已批量投入市场 [3] 市场与订单 - 抓住行业上行景气周期 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 [2] - 积极拓展新老客户业务 优化收入结构 [2][3]
研判2025!中国旋耕机行业发展历程、市场销量、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销量较为集中,智能化、节能化趋势明显[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5 09:15
旋耕机行业概述 - 旋耕机是通过刀轴上的旋耕刀片旋转加工土壤的农业机械 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强、适应性好等优点[1] - 按刀轴安装方式分为卧式、立式和斜置式 其中卧式旋耕机是我国应用最广的耕整地机械[1][2] - 旋耕机可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杂草、节省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1][10] 产品类型与技术特点 - 卧式旋耕机通过三点悬挂与拖拉机连接 有中间传动和侧边传动两种方式 存在正转和反转两种作业模式[4] - 立式旋耕机刀轴竖直向下设置 采用齿轮传动消除部分阻力 作业时旋刀始终参与土壤切削[4] - 斜置式旋耕机刀辊水平斜置 通过滑切和撕裂破坏土壤降低功耗 但机体刚性较差[4] 补贴政策 - 我国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24-2026年旋耕机最高补贴额在390-12900元之间[7][8] - 补贴标准按工作幅宽和结构类型划分 双轴2.5米及以上机型补贴3400元 履带自走式最高补贴12900元[8] 市场规模与区域分布 - 2024年补贴销售旋耕机16.07万台 较上年度有所下滑[1][10] - 销量集中在粮食主产区 河南、湖北等七省销量超万台 其中河南22664台占全国14.1% 湖北17604台占11.0%[1][12] - 履带式自走旋耕机销量8885台 占总量5.5% 其中江西销量3215台占36.2% 安徽1504台占16.9%[1][14][16] 竞争格局 - 传统旋耕机市场集中度较低 前12企业合计销量7.99万台 品牌集中度52.6%[18] - 河南巨隆以1.70万台销量居首 市场占比11.2% 河北圣和与河北双天分别占比10.3%和7.5%[18] - 履带自走式旋耕机集中度高 中联重机浙江3613台和江苏沃得2434台 合计占据68.1%市场份额[1][20] 发展趋势 -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应用RS、GIS、GNSS技术实现自动调节耕深和幅宽[22] - 注重节能环保 电动旋耕机逐步推广 材料选择减少对生态系统影响[22] - 提升多功能性 通过更换刀片实现翻松、混合等不同作业方式[22] - 发展人机协作技术 增加安全传感器和自动停止装置 采用辅助驾驶和遥控技术[22]
河北宁晋大陆村镇:“以新焕新”推动农机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集群规模与市场地位 - 大陆村镇是宁晋县农机制造产业集群核心聚集区,拥有790余家农机制造类企业,形成产业内循环并拓展外循环[2] - 截至2024年,全镇规上企业达51家,营业收入高达120亿元,同比增长17.6%[2] - 旋耕机、还田机箱体全国市场份额占比65%,冀农4LF-550翻转犁单品市占率31%,位居全国第一[2] 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 深化与南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6个产学研基地[3] - 丰特农机与河北工业大学在智能化技术研发领域突破,圣和农机联合高校推出实用性显著提升的新型产品[3] -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授牌设立“产学研转化基地”与“商务部援外干部培训班实习基地”[3] 政策支持与企业资质 - 宁晋县出台《宁晋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15条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4] - 企业成功推出北斗导航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 全镇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4] 产品效能与创新成果 - 圣和农机的残膜回收率达98%,春耕机械残膜回收机作业效率提升30%[4] - 企业聚焦智能农机装备开发,实现技术成果转化[3][4] 展会平台与市场拓展 - 中国-宁晋(大陆村镇)第二届农业机械展览会吸引620余家企业代表,3.3万人次观众参与,成交额达2.5亿元[5] - 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展会,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参展占比可达七分之一[5] - 通过展会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5][6]
跨越山海,三个中非合作故事暖人心(新时代中非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中非经贸合作案例 创业签证促进贸易 - 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2024年推出"创业签证"制度,允许优秀外籍毕业生无需两年工作经验即可申请,并提供创业指导[2] - 贝宁青年乔力通过该签证创办贸易公司,将湖南农机、五金产品销往非洲,当前意向订单金额约30万美元[2] - 乔力利用中国对33个非洲国家100%税目零关税政策,计划双向引进贝宁腰果、棉花与中国农机[3]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 劲仔食品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肯尼亚建设鳀鱼初加工基地,引入中国设备与技术,2021年成为肯尼亚渔业部国家培训基地[4] - 企业每年进口数万吨肯尼亚鳀鱼干,2023年起实现稳定批量供应,2024年4月单批到货50吨[4][5] - 中非农产品贸易规模2024年首次突破700亿元人民币,合作模式从贸易转向产业链共建[5] 农业技术输出成效 - 中国援非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培育出5个适应当地品种,平均产量达当地品种3倍[6] - 专家团队累计举办数百场培训,直接培训2000余人次,技术辐射数万农民,推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9万公顷[7] - 当地农户扎那通过种植杂交水稻实现每公顷7吨产量,收入增长并新建住房[7] 行业趋势 政策支持 - 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零关税,并为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便利化措施[3] 产业升级 - 中非农业合作从贸易向产业链技术合作深化,如农机适配改良、加工基地本土化建设等[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