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海磁材(300224)
icon
搜索文档
短线防风险 80只个股短期均线现死叉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14:30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综指报3970.29点,涨幅0.26% [1] - A股总成交额达到15343.96亿元 [1] - 当日有80只A股出现5日均线主动下穿10日均线的技术形态 [1] 均线死叉个股技术指标 - 北方铜业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最大,为-1.96%,最新价14.84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5.22% [1] - 华立股份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1.81%,最新价20.48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0.90% [1] - 索通发展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1.61%,最新价24.12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2.94% [1] - 新莱应材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1.55%,最新价55.88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6.32% [1] - 联创光电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1.33%,最新价59.34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4.84% [1] 其他重点个股表现 - 广发证券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1.26%,今日涨幅0.27%,换手率0.53% [1] - 正泰电器今日涨幅3.73%,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0.74%,最新价29.48元高于10日均线 [2] - 华熙生物今日跌幅-3.71%,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0.61%,最新价50.12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5.24% [2] - 中大力德今日跌幅-1.52%,5日均线较10日均线距离-0.55%,最新价86.25元,较10日均线乖离率-3.38% [2]
金属新材料板块10月31日跌3.25%,安泰科技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6.29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31 16:36
板块整体表现 - 金属新材料板块在10月31日整体表现疲软,较上一交易日下跌3.25% [1] - 当日上证指数下跌0.81%,深证成指下跌1.14%,显示该板块跌幅显著大于大盘 [1] - 板块内资金流向呈现主力资金大幅净流出16.29亿元,而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入1.52亿元和14.77亿元 [2] 领跌个股情况 - 安泰科技领跌板块,跌幅达8.65%,成交量为203.03万手,成交额为44.03亿元 [2] - 金力永磁跌幅为6.87%,银河磁体跌幅为6.12%,跌幅居前 [2] - 跌幅超过5%的个股还包括二粒花出(跌5.69%)和铂科新材(跌5.14%) [2] 上涨个股情况 - 深圳新星为板块内涨幅最大个股,上涨4.53%,收盘价26.55元,成交额7.06亿元 [1] - 有研粉材上涨2.79%,图南股份上涨1.18%,隆达股份上涨0.98% [1] - 涨幅榜前十的个股涨幅均未超过5%,显示板块整体做多动能不足 [1] 个股资金流向 - 有研粉材主力净流出681.67万元,主力净占比为-7.99% [3] - 图南股份主力净流入397.05万元,主力净占比2.49%,但游资净流出1491.97万元 [3] - 合金投资主力净流出394.48万元,游资净流出355.98万元,但散户净流入750.46万元,散户净占比达14.75% [3]
正海磁材: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海外市场业务回暖显著,出口收入环比增长超过13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1 14:36
公司出口业务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海外市场业务回暖显著 [2]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出口收入环比增长超过130% [2] - 公司保持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并动态跟进政策变化以确保出口业务合规推进 [2] 公司经营策略 - 公司全力保障经营稳健 [2]
上游利润丰沛、中游韧性但有隐忧 稀土产业链三季报“答卷”冷暖有别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07:19
稀土永磁产业链三季度业绩综述 - 上游稀土资源企业因产品价格强势上涨而利润丰沛,业绩含金量更高 [1] - 中游磁材龙头企业在成本与市场双重压力下,凭借多元策略展现强劲增长韧性 [1] - 存货周转率下行和现金流紧绷等指标警示行业韧性背后暗藏隐忧 [1] 上游稀土资源企业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稀土产品价格强劲上涨,9月30日氧化镨钕均价为561.5元/千克,较年初上涨41% [2] - 第三季度广晟有色、盛和资源、北方稀土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大涨240.56%、166.31%和85.91% [2] - 中国稀土是主要稀土企业中唯一出现扣非净利润下滑的公司,第三季度同比下降27.44% [2] - 盛和资源、广晟有色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占前三季度总额比例分别为超五成和超四成,北方稀土该比例约为34.2% [2] - 上游资源企业净现比普遍高于下游磁材板块,显示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充沛的现金流 [2] 上游企业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北方稀土冶炼分离、稀土金属、稀土功能材料3类产品产销量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3] - 广晟有色因稀土市场行情整体上涨,前三季度同比扭亏为盈、利润增加 [3] - 盛和资源主要稀土产品价格上升,公司加强管理赋能及成本管控,销售毛利率及净利润增加 [3] 中游磁材企业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磁材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盈利韧性,多数企业扣非净利润实现高增长 [4] - 宁波韵升、金力永磁、正海磁材、银河磁体和天和磁材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621.23%、254.98%、165.39%、73.53%和70.79% [4] - 宁波韵升、天和磁材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占前三季度总额比重均超过64%,正海磁材、金力永磁、银河磁体、英思特占比均超过四成 [6] 磁材企业增长策略与市场表现 - 金力永磁新建产能稳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销售收入达26.15亿元,销量同比增长23.46% [4] - 金力永磁节能变频空调领域销售收入14.46亿元,销量同比增长18.48% [4] - 金力永磁前三季度实现境外销售收入9.42亿元,占营业收入17.54%,对美国出口销售收入占营收总额6.58%,同比增长43.92% [4] - 宁波韵升持续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优势,其钕铁硼永磁材料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约为23% [5] - 宁波韵升把握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市场机遇,配合客户推进产品开发 [5] 磁材行业运营指标与挑战 - 多数企业存货周转天数同比明显拉长,金力永磁、宁波韵升、天和磁材、英思特等企业存货周转天数均比2024年数值更大 [6] - 正海磁材、安泰科技的存货周转率好于同行,银河磁体的毛利率、净现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据较为领先 [6] - 部分企业净现比远低于1甚至为负,现金流面临较大压力 [6] - 磁材企业第三季度业绩改善与磁材产品出口趋于正常化有关,7月磁材企业出口已逐步恢复 [5]
上游利润丰沛 中游韧性但有隐忧 稀土产业链三季报“答卷”冷暖有别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02:29
上游稀土资源企业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稀土产品价格强势上涨,9月30日氧化镨钕均价为561.5元/千克,较年初上涨41% [2] - 主要稀土资源企业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广晟有色、盛和资源、北方稀土增幅分别为240.56%、166.31%和85.91% [1][2] - 中国稀土是主要企业中唯一业绩下滑者,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7.44% [1][2] - 第三季度对上游企业利润贡献显著,盛和资源、广晟有色的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占前三季度总额比例分别超五成和超四成,北方稀土该比例约为34.2% [2] - 上游企业净现比普遍高于下游磁材板块,显示其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充沛的现金流 [2] - 业绩增长主要归因于主要产品价格或销量的增长,北方稀土三类产品产销量创同期历史新高,广晟有色因市场行情上涨扭亏为盈 [3][4] 中游稀土磁材企业业绩表现 - 主要磁材企业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实现高增长,宁波韵升、金力永磁、正海磁材、银河磁体、天和磁材增幅分别为621.23%、254.98%、165.39%、73.53%和70.79% [1][5] - 企业通过释放新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及开拓新兴市场等多元化策略驱动业绩上扬 [5] - 金力永磁新建产能稳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节能变频空调领域销售收入分别达26.15亿元和14.46亿元,对应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3.46%和18.48% [5] - 宁波韵升业绩增长归因于毛利率提升,其钕铁硼永磁材料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约为23%,并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 [6] - 第三季度单季业绩突出,宁波韵升、天和磁材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占前三季度比重均超过64%,正海磁材、金力永磁等企业该占比均超过四成 [6] - 磁材企业业绩改善部分原因在于出口趋于正常化,7月磁材企业出口已逐步恢复 [6] 行业运营指标与隐忧 - 多数磁材企业存货周转天数同比明显拉长,金力永磁、宁波韵升、天和磁材等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均比2024年数值更大 [7] - 部分企业净现比远低于1甚至为负,现金流面临较大压力 [7] - 正海磁材、安泰科技的存货周转率好于同行,银河磁体的毛利率、净现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据较为领先 [7]
正海磁材涨2.10%,成交额4.0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21.3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30 13:20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30日盘中股价上涨2.10%,报收17.54元/股,成交额4.07亿元,换手率2.55%,总市值163.24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21.39万元,特大单净买入1680.49万元(买入3612.36万元,卖出1931.87万元),大单净卖出1459.09万元(买入6835.36万元,卖出8294.45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44.83%,近5日、近20日、近60日分别上涨8.61%、8.20%和8.67% [1] - 今年以来公司1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8月7日,当日龙虎榜净买入1.77亿元,买入总额4.30亿元(占总成交额14.93%),卖出总额2.53亿元(占总成交额8.78%)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电机驱动系统,主营业务收入100%来自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有色金属-金属新材料-磁性材料,涉及概念板块包括超级高铁、稀土永磁、小金属、新材料、磁悬浮等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9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8.26万户,较上期增加20.95%,人均流通股为11231股,较上期减少7.86% [2] - 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739.92万股(第六大股东),较上期增加215.23万股;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混合A持股622.05万股(第七大股东),较上期增加185.14万股 [3] - 嘉实中证稀土产业ETF(新进)持股541.30万股(第八大股东),华夏双债债券A(新进)持股526.97万股(第十大股东);南方中证1000ETF、国寿安保智慧生活股票A、华夏中证1000ETF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73亿元,同比增长30.54%;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20.46%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2.80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4.94亿元 [3]
正海磁材单季净利涨近1.9倍 需求旺盛核心产品销量增超40%
长江商报· 2025-10-29 07:5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50.76%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15亿元,同比激增189.72% [1][2]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49.73亿元,同比增长30.54% [2]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20.46% [2] 业绩增长驱动力 - 2025年第三季度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 [1][3] - 主要应用领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60% [1][3] - 海外市场业务回暖明显,出口收入环比增长超过130% [3] - 公司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专注于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提升 [4] 市场与应用领域 - 产品应用覆盖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三能"市场,包括风力发电、节能家电、节能电梯、机器人、智能手机等 [3] - 公司已成功切入世界主流车企供应链,在汽车市场占据65%的份额 [3] - 在新兴市场如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领域已陆续实现小批量交付 [3] 产能建设与布局 - 南通正海磁材项目总投资50亿元,设计产能达18000吨,建成后每年可配套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 [5] - 南通基地于2023年6月正式投产,2024年全年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与烟台基地实现战略产能互补 [5] - 南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体研发生产基地 [5] 研发与技术创新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共拥有授权和在审中的发明专利约325件,技术实力居国际先进水平 [1][6] - 2020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达12.45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3.00亿元,同比增长27.92% [5] - 依托"正海无氧工艺"、重稀土扩散技术、细晶技术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 [5]
正海磁材: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6亿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8 18:19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6亿元 [1]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19.84%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 [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环比增长163.32% [1]
正海磁材: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
证券日报网· 2025-10-28 18:1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主要应用领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60% [1]
正海磁材: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8 08:4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 [2] - 主要应用领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60% [2]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专注于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提升 [2] - 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以有效提升整体竞争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