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战略

搜索文档
顺鑫农业:8月29日接受机构调研,申万宏源、华夏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8-30 11:4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45.93亿元,同比减少10.94亿元,降幅19.24% [2][1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减少2.50亿元,降幅59.09% [2][10] - 第二季度单季度主营收入13.34亿元,同比下降18.1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下降290.89% [10] 业务板块收入结构 - 白酒业务营业收入36.06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78.51% [2] - 猪肉业务营业收入8.89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19.36%,同比基本持平 [2] - 猪肉业务中屠宰业务收入7.82亿元,种畜养殖业收入1.07亿元 [2] 白酒业务经营策略 - 贯彻"1-2-12-3+"营销战略部署,推动产品焕新升级,创新营销模式,强化文旅融合发展 [2][5] - 产品焕新包括升级配方优化口感,统一金标牛市场陈列VI标准,完成经典二锅头系列视觉升级 [5] - 营销创新通过召开市场管理委员会会议,开展"快乐牛碧桶,畅饮金标牛"主题营销,打造《烟火人间》系列短剧 [5] - 品牌拓新包括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入驻文化地标传播品牌文化 [5] 电商与数字化营销 - 线上平台重点进行控价管理,搭建电商直播间和线上商城拓展营销新模式 [6] - 与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饿了么、优酷合作打造"金标牛烟火气餐厅榜"活动,赋能近万家餐厅 [6] - 通过视频、IP一体化宣传,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加大网剧植入提升品牌线上曝光度 [7] 猪肉业务经营策略 - 落实"树品牌、抓两端、控中间"发展思路,集中精力做强种猪繁育销售和精深加工与熟食 [2][4] - 总体减亏,养殖板块经营情况好转,营收略增,实现盈利 [4][9] - 屠宰业务计划提高鲜销率,培育高附加值业务,完成产品焕新提升竞争力 [8] -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借助国际肉类展览会打造行业影响力,制定微信抖音运营策略 [8] - 拓展销售渠道宽度,探索经销商模式,建立多业态综合销售模式 [8] 机构调研参与情况 - 2025年8月29日接受申万宏源、华夏基金、方正资管、摩根基金、浙商证券、国金基金等机构调研 [1] 财务指标 - 扣非净利润1.77亿元,同比下降57.95% [10] - 负债率45.22%,财务费用-1247.13万元,毛利率34.36% [10]
调研速递|顺鑫农业接受申万宏源等6家机构调研 聚焦业绩与业务布局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8-29 22:3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93亿元 同比减少10.94亿元 降幅19.24%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亿元 同比减少2.50亿元 降幅59.09% [2] - 白酒业务营收占比78.51% 实现收入36.06亿元 猪肉业务占比19.36% 实现收入8.89亿元 [2] 业务板块表现 - 白酒业务净利润下滑主要因行业深度调整及产品销售量减少 [3] - 猪肉业务总体减亏 得益于"树品牌、抓两端、控中间"发展思路 [3] - 屠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82亿元 种畜养殖业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 [2] 白酒业务战略部署 - 实施"1-2-12-3+"营销战略 包括产品焕新、营销创新和品牌拓新三大方向 [4] - 产品层面升级配方优化口感 完成经典产品视觉升级 推进产学研融合 [4] - 营销层面强化内容营销 打造短剧 深化与优酷合作提升曝光度 [4] 数字化与渠道建设 - 2024年搭建电商直播间和线上商城 通过博物馆推动文旅文创业务协同 [4] - 联动阿里巴巴旗下三大生态 打造活动赋能餐厅提升品牌曝光 [4] - 通过视频IP一体化宣传 结合传统与新媒体创新场景化嵌入 [4] 猪肉业务发展规划 - 屠宰业务聚焦提高鲜销率 培育高附加值业务 完成产品焕新 [4] - 开展品牌诊断 梳理品牌定位 制定新媒体运营策略 [4] - 探索经销商模式 增加全品类配送 建立多种销售模式 [4] 养殖板块经营 - 通过市场化思维管理 探索职业经理人机制 [5]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好转 营收略增并实现盈利 [5] 投资者关系 - 8月29日举行现场调研活动 接待6家机构调研 [1] - 公司董事、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及会计主管参与接待 [1]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就多项业务展开深入交流 [1]
顺鑫农业(000860) - 顺鑫农业2025年0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9 21:4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45.93亿元,同比下降19.24%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59.09% [2] - 白酒业务营收36.06亿元,占总营收78.51% [2] - 猪肉业务营收8.89亿元,占总营收19.36% [2] 业务板块细分表现 - 白酒业务净利润因行业深度调整及销量减少出现下滑 [4] - 猪肉业务总体减亏,营收同比基本持平 [4] - 屠宰业务营收7.82亿元 [4] - 种畜养殖业务营收1.07亿元 [4] - 养殖板块经营情况好转,实现盈利 [7] 白酒业务战略举措 - 贯彻"1-2-12-3+"营销战略部署 [2] - 产品焕新:升级配方优化口感,统一金标牛陈列标准,完成经典二锅头视觉升级 [4] - 营销创新:召开市场管理委员会会议,开展"快乐牛碧桶"主题营销,打造《烟火人间》短剧 [4][5] - 品牌拓新: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入驻文化地标传播品牌文化 [4] 数字化与渠道建设 - 线上平台重点进行控价管理 [5] - 搭建电商直播间和线上商城拓展营销新模式 [5] - 联动阿里巴巴高德地图、饿了么、优酷三大生态打造"金标牛烟火气餐厅榜" [5] - 通过视频IP一体化宣传提升品牌线上曝光度 [5] 猪肉产业升级计划 - 聚焦提高鲜销率和减少被动入库 [5] - 培育精加工、熟食等高附加值业务 [5] - 开展品牌诊断工作,系统梳理品牌价值体系 [5][7] - 借助国际肉类展览会打造行业影响力 [7] - 建立直营、经销商和大业务制并行的销售格局 [7]
宗庆后的布鞋破了
创业家· 2025-07-27 17:44
公司发展历程 - 娃哈哈1987年创立时名为"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初始资金14万元以借款形式注入,埋下产权隐患[13][17] - 1991年营收突破2亿元,利润达4000万元,同年通过并购杭州罐头厂实现产能扩张,三个月内推出果奶产品线并扭亏为盈[20][21][22] - 1996年引入法国达能4500万美元投资及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费,完成首次产权变革[50] 营销与渠道策略 - 首创"产销联合体"模式:经销商需缴纳保证金,娃哈哈支付高于银行的利息,实现信用关系重构[34][35] - 渠道体系稳定性极强,经销商大会超80%为合作超10年的老客户,"娃二代""娃三代"接班现象普遍[37] - 提出"头顶住、腰发力""农村包围城市"等营销战略,影响一代中国营销人[40] 关键商业事件 - 1992年南京"果奶风波"引发全国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推动打破区域市场壁垒[27][30][31] - 2007年与达能爆发控制权之争,最终通过民族主义舆论攻势实现股权回购[48][51][59] - 2017年公开质疑互联网数据安全,标志性转向"爱国营销"策略[63][64] 创始人特质与争议 - 草根出身经历(晒盐、种茶、黄鱼车推销)塑造极端务实风格,年出差超180天专注渠道管理[14][15][36] - 生活极简主义(布鞋、高铁二等座、年开销5万元)与商业成就形成强烈反差[70][76] - 后期"爱国人设"遭遇反噬,家族纠纷曝光导致公众形象崩塌[84][87][90] 行业影响 - 1992年《解放日报》头版报道其并购案例,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24] - 与太阳神、健力宝等同代企业相比,通过渠道创新实现超长生命周期[39] - 产权结构不透明导致多次上市失败,2010年代后创新乏力[72]
吴晓波:宗先生的布鞋破了
吴晓波频道· 2025-07-24 06:31
公司发展历程 - 1987年公司以"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名义成立,初始资金14万元通过借款方式注入[5] - 1991年公司营收突破2亿元,利润达4000万元,随后并购杭州罐头厂并推出娃哈哈果奶实现三个月扭亏为盈[6] - 1994年首创"产销联合体"模式解决经销商拖欠款问题,要求经销商缴纳保证金并支付高于银行的利息[11] - 1996年引入法国达能4500万美元及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费,完成首次产权变革[16] - 2007年通过舆论攻势解除与达能合作,最终由宗氏家族全资控股[22] 营销与市场策略 - 早期通过儿童口服液切入市场,广告语"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形成差异化定位[5] - 1992年南京"果奶风波"事件引发全国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推动打破区域市场壁垒[9][13] - 提出"头顶住、腰发力""农村包围城市"等营销理念,建立超20年稳定经销商体系[12] - 经销商体系中"娃二代""娃三代"占比高,体现渠道传承性[12] 企业治理特点 - 创始人全年超50%时间用于经销商货源调配,极少参与外部社交活动[14] - 员工管理以稳定性著称,极少主动裁员且注重老员工保护[14] - 坚持非上市策略,1994年"娃哈哈美食城"上市计划因资产结构不透明未果[30] 品牌形象塑造 - 通过"不上市""无海外资产""高铁二等座""年开销5万元""穿布鞋"等标签构建民族企业家形象[26][27][28] - 2017年公开质疑数据服务器安全问题,强化"爱国"话语体系[24] - 布鞋等生活细节被符号化传播,形成公众对"富而不骄"的集体想象[33] 行业影响 - 1991年"小鱼吃大鱼"式国企并购案例被《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成为改革典型[6][8] - 与太阳神、三株、秦池等同期品牌相比,展现出更强的品牌延续性和营销稳健性[12] - 达能事件引发外资合作契约精神的行业讨论[17] 创始人特质 - 出身底层经历塑造独特商业风格,被描述为"狼性"与"冷酷清醒"并存[6] - 专注企业运营近乎工作机器,缺乏高尔夫、名车等传统企业家爱好[14] - 擅长捕捉消费者心理,将饮料营销策略迁移至公众形象塑造[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