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契约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夫妻住合租房生娃,被要求“3个工作日搬离”,平台:合同规定入住不超2人,年龄18~40岁!最新回应
新浪财经· 2025-09-10 16:37
近日,广州白云一对夫妻称,二人在自如平台 上合租了套间中的一间房间,却因生了小孩 被房东说"违约",被要求在3个工作日内搬离。租客王女士称,"如果没有搬离,房东会把 他们的个人物品、行李等全部清走,若有经济损失,后果自负。" 而自如方面表示,当初租房合同里写明,房内不得超过2人/间房,且居住人年龄必须在 18~40岁之间,不能住未成年人,不得影响其他租户的正常使用。王女士不仅添了丁,还每 天都有老人家过来带孩子,遭到了其他租客投诉,公司多次协商无果,才决定跟王女士解 约。 据自如客服官微9日消息:看到广大网友的评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我们既要考虑该租客及家人的居住体验,同时也要考虑其合租室友的居住体验。为此我们上 门看望了该租客及家人,并给予租客无责退租、搬家等多套解决方案,也协助调解其和室友 之间的误解。但很遗憾,租客还未认可这些解决方案。目前,街道、社区也参与进来,进行 多方协商,以求各方需求都能妥善平衡。再次感谢大家指导监督。 夫妻合租房生娃被要求搬离 平台:合同规定入住不超过2人 2024年1月26日,王女士和某租房平台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租下广州市白云区某小区单元 的一间房。在此期 ...
续个面,何以闹出这么大风波?
齐鲁晚报· 2025-08-18 10:26
事件概述 - 河南郑州餐馆发生消费纠纷 3名成年女子带4名儿童消费140多元而非最初声称的70元 点单后面条续加两次后因店员态度问题引发理论[1] - 餐馆实行"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政策 但拒绝第三次续面要求 消费者给出差评后老板上传纠纷视频[1] - 舆论初期同情餐馆方 指责消费者滥用善意 后续因消费金额差异和店员态度问题导致舆论反转[1] 商业策略分析 - 餐馆通过"免费续面"政策展示道德形象 作为商业策略博取美名 但未明确规定续面规则细节如次数限制或儿童政策[2] - 南方航空2023年出现系统漏洞 10元-30元机票正常出票后仍承认有效性 体现恪守承诺的商业原则[3] - 商家道德表态常优先于契约精神 舆论更关注情绪价值而非基础商业伦理[2] 商业伦理探讨 - 商业道德核心在于成本收益可核算和行为结果可预期 需建立在诚实守信严谨的基础上[4] - 舆论对大小企业存在双重标准 对大企业消费者更宽容 反映立场模糊缺乏原则[3] - 模糊道德标榜易导致商业陷阱 清晰明确的规则才是构建信任的基础[4]
创始人要求200万月薪,投资人怒了
商业洞察· 2025-08-12 17:25
公司治理风波 - 伯朗特董事长尹某要求固定月薪200万元及"公司利润-1元"作为年终奖的提案被董事会否决 表决结果为4票反对1票同意 [5] - 股东君岚投资(持股1.54%)发布公开信指控尹某通过制度设计掏空公司 包括利用新三板高估值融资安排技术团队减持 资金转入其控制的荣造一号基金 [5] - 2025年4月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必须从在职员工中产生 形成"外部股东进不去 内部员工不敢反"的权力闭环 [6] 公司经营状况 - 2020-2024年营收从4.47亿元持续下滑至2.41亿元 同期净利润从7383万元转为累计亏损超3亿元 [11] - 2023年因连续两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及销售模式存疑 从新三板终止挂牌 [10]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无控股股东 尹某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65% [11] 行业发展背景 - 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研发 产品线覆盖通用型/冲压/码垛等类型 曾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10] - 机器人行业当前发展火热 但公司因治理问题陷入经营困境 [13] 契约精神讨论 - 投资人强调契约精神是创投关系基础 指出尹某行为违背管理者对董事会及股东大会的责任 [14] - 行业警示需关注创业者契约精神 包括对未来的期许 心胸等特质 否则易导致两败俱伤 [14]
创始人要求200万月薪,投资人怒了
36氪· 2025-08-11 18:05
公司治理风波 - 公司股东君岚投资发布公开信指控董事长尹某通过制度设计掏空公司并呼吁修改章程将其清除出公司[1] - 尹某提出固定月薪200万元及年终奖为公司利润减1元的要求被董事会以4票反对1票同意否决[2] - 尹某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第105条规定董事必须从在职员工中产生形成外部股东无法进入的权力闭环[3] 股权与控制权变更 - 尹某借助新三板高估值融资安排技术团队减持套现并将资金转入其控制的荣造一号基金[2] - 君岚投资持有公司1.54%股份为第十大股东其帮助完成荣造一号基金清算使投票权回归原始出资人[2][3] - 公司目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尹某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65%[5][6] 财务表现与上市历程 - 公司2020-2024年营收从4.47亿元降至2.41亿元净利润从7383万元连续亏损累计超3亿元[6] - 因2020-2021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及销售模式存疑于2023年4月从新三板终止挂牌[5] - 公司曾为国家专精特新企业营收一度超4亿元利润过亿后因摘牌导致信誉和市场销售受严重影响[1][2] 行业背景与契约精神 - 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研发产品包括通用型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成立于2008年为新三板首批挂牌企业[5] - 行业强调契约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创始人与投资人关系需依靠契约约束而非道德自律[7][8] - 尹某曾提出万亿市值目标和百亿定增计划被称为新三板狂人但公司最终未能实现科创板上市[5]
创始人要求200万月薪,投资人怒了
投资界· 2025-08-11 16:27
公司事件 - 伯朗特董事长尹某提出固定月薪200万元及"公司利润-1元"作为年终奖的议案,被董事会否决[3][5] - 股东君岚投资发布公开信指控尹某通过制度设计掏空公司,并号召修改公司章程将其清除[3][5] - 尹某通过"荣造一号基金"获得公司控制权,并修改公司章程限制外部股东进入董事会[6] - 君岚投资持股1.54%,为公司第十大股东[5] - 尹某目前持股21.65%,为公司第一大股东[10] 公司背景 - 伯朗特成立于2008年,主营工业机器人研发,曾为新三板挂牌企业[10] - 公司从营收数百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至营收超4亿、利润过亿的专精特新企业[3] - 2020-2024年营收分别为4.47亿元、3.74亿元、2.26亿元、2.01亿元和2.41亿元[11]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383.3万元、-5309.2万元、-1.04亿元、-1.25亿元和-8686.3万元[11] - 累计亏损超3亿元,2023年因财务问题终止挂牌[11] 行业观察 - 机器人行业当前发展如火如荼[13] - 契约精神是维系创业者与投资人关系的根本保障[13] - 缺乏契约精神可能导致双方利益和声誉受损[13] - 下行周期中契约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凸显[14]
拼盘演出越来越“拼”不动了
36氪· 2025-08-01 10:34
行业现状 - 拼盘演出主办方需全权负责乐队邀约与场地协调 并独自承担盈亏风险 [11] - 演出行业规范化发展导致制作成本持续攀升 但票房增长未能同步 运营压力加剧 [18] - 拼盘演出已成为独立音乐推广的重要形式 尤其适合缺乏知名度的新乐队曝光 [17] 商业模式 - 典型拼盘演出成本结构:4支乐队每支5000元演出费 场地分票成本6000元 调音师和灯光师各1000元 基础成本达28000元 [12] - 按每张门票100元计算 需售出至少280张票才能覆盖基础成本 不包括宣传推广和票务分成等额外开支 [12] - 场地合作模式主要分两种:分票保底(票房不足需补足保底票数)和保底分票(支付保底费后按总票房30%分成) [12] 市场表现 - 拼盘演出常出现"候鸟式观演"现象 观众仅为自己想看的乐队停留 导致现场观众流动性极大 [15] - 乐队数量直接影响票房 三支乐队以下的拼盘演出票房表现较差 四至五支乐队的配置更受市场欢迎 [13] - 大型拼盘演出可能出现显著亏损 上半年有案例亏损达五位数 [15] 运营挑战 - 契约精神缺失成为行业顽疾 主办方因预判亏损而单方面取消演出的情况频发 [5][7] - 软柿子乐队案例显示 某主办方多次未支付演出费 单场费用约定为5000元 [7] - 独立厂牌采用合伙制抱团取暖 有主办方因缺乏合适乐队和精力不足而半年未办演出 [11] 成功要素 - 优质演出内容能吸引乐迷跨场地赶场 如观众同时参与疆进酒和DDC两场演出 [17] - 小场地更适合拼盘演出 能降低场租成本并增强乐队与乐迷互动 [15] - 具备票房号召力的乐队如软柿子乐队 年内完成全国巡演43站 显示市场认可度 [7]
宗庆后的布鞋破了
创业家· 2025-07-27 17:44
公司发展历程 - 娃哈哈1987年创立时名为"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初始资金14万元以借款形式注入,埋下产权隐患[13][17] - 1991年营收突破2亿元,利润达4000万元,同年通过并购杭州罐头厂实现产能扩张,三个月内推出果奶产品线并扭亏为盈[20][21][22] - 1996年引入法国达能4500万美元投资及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费,完成首次产权变革[50] 营销与渠道策略 - 首创"产销联合体"模式:经销商需缴纳保证金,娃哈哈支付高于银行的利息,实现信用关系重构[34][35] - 渠道体系稳定性极强,经销商大会超80%为合作超10年的老客户,"娃二代""娃三代"接班现象普遍[37] - 提出"头顶住、腰发力""农村包围城市"等营销战略,影响一代中国营销人[40] 关键商业事件 - 1992年南京"果奶风波"引发全国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推动打破区域市场壁垒[27][30][31] - 2007年与达能爆发控制权之争,最终通过民族主义舆论攻势实现股权回购[48][51][59] - 2017年公开质疑互联网数据安全,标志性转向"爱国营销"策略[63][64] 创始人特质与争议 - 草根出身经历(晒盐、种茶、黄鱼车推销)塑造极端务实风格,年出差超180天专注渠道管理[14][15][36] - 生活极简主义(布鞋、高铁二等座、年开销5万元)与商业成就形成强烈反差[70][76] - 后期"爱国人设"遭遇反噬,家族纠纷曝光导致公众形象崩塌[84][87][90] 行业影响 - 1992年《解放日报》头版报道其并购案例,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24] - 与太阳神、健力宝等同代企业相比,通过渠道创新实现超长生命周期[39] - 产权结构不透明导致多次上市失败,2010年代后创新乏力[72]
娃哈哈遗产战:商业帝国的传承困局|宗馥莉还能再赢一次吗?
搜狐财经· 2025-07-19 21:11
家族企业传承困局 - 娃哈哈集团340亿资产面临继承权争议,非婚生子女主张与独生女宗馥莉的继承权形成冲突[1] - 香港高等法院受理18亿美元家族信托资金纠纷案,涉及未完成的21亿美元信托承诺和110万美元资金转出[3] - 信托设立存在法律漏洞,资金来源于公司分红且未通过独立信托机构设立,导致控制权争议[4] 公司治理与权力交接 - 宗馥莉接任后推行激进改革,更换四位元老高管并关停18家分厂,推动渠道重构和品牌年轻化[8][10] - 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营收达728亿元同比增长53%,纯净水单月销量突破往年全年[10] - 股权结构显示国资持股46%,继承纠纷可能导致宗氏家族控制权削弱[11] 行业竞争环境 - 饮料行业面临剧烈变革,农夫山泉、喜茶等竞争对手通过差异化定位切割市场份额[8] - 娃哈哈明星产品仍依赖上世纪90年代配方,面临品牌老化挑战[8] - 宗馥莉推出"娃小宗"子品牌试图重塑品牌形象,组建1.2万人终端团队改革渠道体系[10] 潜在法律风险 - 非婚生子女可能通过DNA鉴定主张29.4%股权继承权,或将稀释现有股权结构[11] - 宗馥莉采取防御措施,将商标IP划入个人控股公司构建法律护城河[11] - 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未完成的信托安排、模糊的遗嘱条款和未明确的股权代持关系[21] 代际管理差异 - 创始人宗庆后依赖人情治理和口头承诺,继承人宗馥莉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6][22] - 两代人对企业治理的认知差异体现在资金安排、亲属关系和权力过渡机制等方面[22] - 案例反映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普遍存在的传承制度缺失问题[20][21]
孙波:保持战略定力,“磨好豆腐”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36
核心观点 - 企业顶层设计需从"被动的成功"转向"努力的成功",通过寻找意义和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复杂环境 [5][6] - 2025年经济预计不会显著反弹或恶化,企业需保持战略定力并抓住管理优化机会 [2][7] - 企业家和高管需转变角色定位,从"平事专家"升级为组织体系建设者,推动管理经验与中小企业实践融合 [8][9] - 企业应聚焦"磨好豆腐"策略,即做好基础工作、优化分配机制(如分钱)和强化契约精神 [11][12][13] 战略定力与顶层设计 - 战略定力体现在对原有市场的坚守与内部管理漏洞的弥补,以简单应对复杂环境 [3][4] - 长期价值主义是顶层设计核心,需通过持续实践逐步发现企业终极意义 [5][6] - 经济低迷期是企业聚集力量、回归产业逻辑的关键窗口 [7] 组织变革与人才管理 - 大企业人才空降至中小企业易"水土不服",需结合两者优势创新管理方法而非简单复制 [8] - 高管核心责任是推动组织体系建设、价值观维护及团队能力提升,而非解决单点问题 [8][9] - 企业家和高管需率先自我变革,打破路径依赖以带动组织整体变化 [9] 基础经营策略 - "磨好豆腐"强调岗位级意义创造,通过基础工作质量提升驱动企业发展 [11][12] - 分配机制优化(如华为的"分钱"模式)和契约精神(目标导向管理)是组织凝聚力的关键 [12][13] - 管理者需成为目标引领者,帮助团队在AI时代重新定义劳动意义 [14]
来英国做生意,你得做个“聪明的傻子” | 问道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7-08 08:49
英国商业环境特点 - 英国市场与中国市场存在显著差异 成功经验无法直接复制 需重新适应本地规则[1] - 英国商业合作极度重视确定性 需提前详细规划并严格遵守合同条款[11] - 信用体系是英国商业核心 个人签名即具法律效力 违约成本极高[14][16] - 知识产权保护是合作底线 任何潜在侵权行为都会导致信任破裂[19][21] 合作策略 - 寻找本地"贵人"站台可快速获得信任 如S博士通过行业前辈获得资源支持[4] - 避免设置过度苛刻的投资条款 简化合作条件更易获得优质项目[6][7] - 礼物价值需控制在200英镑以内 超出可能构成商业贿赂[23] - 产品定价需明确价值主张 英国消费者愿为合理溢价买单[27] 风险规避 - 支票支付存在时间差风险 可能遭遇空头支票诈骗[30] - 用工制度严格 全职员工享28天带薪假 解雇程序复杂[32] - 业务外包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 如科技园3人管理千亩园区[33] 市场进入策略 - 借船出海模式可快速建立信任 如收购名爵品牌实现欧洲市场突破[36][38] - 本地化品牌运营比直接推广中国品牌更易获得认可[37] - 文化翻译是关键 需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本地信任[41] 消费者行为 - 英国消费者决策兼具理性与感性 情感连接有时比价格更重要[27] - 房东倾向选择有眼缘的租客 书面沟通可建立情感纽带[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