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包容性
搜索文档
每经热评丨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 应从哪些角度去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3 21:39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部署 - 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1] -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1]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1] - 企业家需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 [1] 资本市场吸引力提升路径 提升包容性 - 资本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在于优质上市公司数量而非资本 [2] - 优质公司评判标准多样:成熟型(稳定利润现金流)、成长型(高收入增速)、技术突破型(高研发投入) [2] - 需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上市便利,通过市场估值筛选优质企业 [2] - 全球交易所正激烈争夺优质上市公司资源 [2] 提升投资者回报 - A股2024年现金分红2.39万亿元,股息率2.4%超银行存款利率 [3] - 高分红股票股息率更可观,部分银行股和芯片股股价创新高 [3] - 强化上市公司回报硬约束可解决"内卷式"竞争,要求企业维持利润率保障现金流 [3] 多方协同配合 - 政策一致性要求改善市场预期,多晶硅、燃煤、玻璃等商品期货及股价回升 [4] - 新能源电力政策落实、汽车行业账期标准化、公募基金降费及浮动费率产品推广 [4] - 公安、网信、证监会联合整治市场谣言,净化市场环境 [4]
用包容性重构股市吸引力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31 08:35
中国股市近期表现与驱动因素 - 中国股市在7月末出现“夏季突破”,今年以来主要股指已上涨约25%,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市场估值压抑问题得到舒缓[2] - 市场积极变化受益于中美经贸关系缓和、低估值周期修复和科技成长产业趋向等确定性因素,凸显确定性是股市健康发展的稳定锚[2] - 市场的恢复性增长并未导致明显的估值混乱和共识涣散,风险烈度和情绪表达处于正常范围,上涨未触发暴风骤雨式的情绪表达,显示出市场少有的理性[2]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的路径 - 增强吸引力需施力于两个层面:营造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以及提供丰富的交易产品和结构以满足各类参与主体的偏好[3] - 公平竞争秩序要求监管部门将行权重心放在完善透明性担保体系与防护型保障体系,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并严厉打击内幕交易[3] - 完善市场交易品种和结构要求资本市场拥有吐旧纳新机制,如不断完善IPO制度和退市机制,基于交易自由吸引各类主体,使市场供需偏好得到匹配[3] 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的内涵 - 提升包容性需正视投机和市场泡沫,市场定价通过试错进行,试错过程往往表现为投机形式,并伴随泡沫或低价竞争,这是对分散信息的整合和定价[4] - 对投机和泡沫的包容度直接度量市场吸引力指数,要求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的具体定价交易谨慎评判甚至干预,除非出现违法和不正当竞争行为[4] - 增强包容性要求给予市场更多自由度和自主性,允许不同偏好的市场主体展现自身偏好并寻找需求匹配,使好公司和未来产业获得挖掘与支持[4] 对新兴题材的市场热情与监管取向 - 市场对生物医药、芯片、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等题材的热情,本质是市场在探索对未来资产的跨期风险定价、资源配置和风险交易[5] - 应尽量避免用成熟行业的定价和监管标准来度量这种跨期交易的是非对错,更不能用债券定价来定义股市交易[5] - 增强包容性需摒弃基于市场冷暖的政策相机抉择思维,市场的热只要不出现不正当竞争或系统性秩序破坏就无须降温,市场的冷也要谨慎扭曲刺激[5]
用包容性重构股市吸引力
第一财经· 2025-07-31 08:32
中国股市近期表现 - 7月末中国股市出现"夏季突破",主要股指年内涨幅达25%,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1] - 市场估值压抑问题缓解,定价出现进取迹象,受益于中美经贸缓和、低估值修复及科技产业趋向等确定性因素 [1] - 市场恢复性增长未引发估值混乱或共识涣散,风险烈度和情绪表达处于正常范围,呈现"润物无声"的成熟特征 [1] 资本市场吸引力提升路径 - 需构建公平竞争秩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打击内幕交易,强化中国特色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制度以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 [2] - 丰富交易产品结构:优化IPO与退市机制,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匹配供需偏好并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植被"多样性 [2] 资本市场包容性建设 - 需正视投机与市场泡沫:市场定价本质为试错过程,难以事前区分投资与投机,监管应谨慎干预具体定价交易 [3] - 赋予市场更多自由度:允许不同偏好主体自由匹配需求,支持专业投资者跨期风险管理能力施展,促进未来产业挖掘 [3] - 避免政策相机抉择:对市场冷热保持中性态度,除非存在侵权行为或系统性秩序破坏,否则不主动刺激或降温 [4] 新兴行业市场动态 - 生物医药、芯片、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等题材受热捧,反映市场对跨期风险定价的探索,需避免用成熟行业标准衡量 [4] 政策导向与市场展望 -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需通过制度完善而非强刺激实现健康发展 [1][4]
政治局会议首提“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 最新定调有何深意?
中国经营报· 2025-07-31 01:56
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的新定调 - 首次明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体现吸引优质资本和投资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 是对2023年9月政治局会议"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表述的由内而外深化 [2] - 较4月25日"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表述出现新变化 因上证指数从4月初至今上涨16%突破3600点关口 [6]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的战略意义 -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 资本市场活力直接影响投资者预期与信心 有助于提振市场消费需求 [4] - 通过引导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 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4] - 应对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压力 在国际资本争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稳定国内金融环境 [5] - 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当前居民存款超过160万亿元 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5][6] 具体实施路径与措施 制度规则完善 - 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7] - 加大退市力度加快市场出清 严打财务造假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违法成本 [8] - 推动上市公司兼并重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使资源向科技主导型和产业链协同型企业集中 [7][9] 资金端优化 - 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增加投资比例 [7] - 扩大险资、养老金入市规模 畅通私募"募投管退"循环 探索创投收益税收优惠 [8] -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优化QFII/RQFII制度 简化跨境投资审批流程 [7][9]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需求 推出绿色金融主题基金或债券 [7] - 研究推出宽基指数杠杆ETF等新品种 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 [8] -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市场效率 [7] 国际化进程推进 - 深化互联互通机制 降低对冲工具使用门槛 配合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 [8] -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 推动跨境监管合作 [7] - 加大A股与国际标准衔接 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9] 风险防控机制 - 构建央行"再贷款+类平准基金"模式 如汇金增持ETF平抑市场波动 [8] -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避免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8] -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投资者赔偿机制 [8]
一财社论:用包容性重构股市吸引力
第一财经· 2025-07-30 21:23
确定性是杠杆化撬动的支点,这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定价、风险配置和交易等提供了可量化的环境。正因 此,市场的恢复性增长,并没有导致出现明显的估值混乱和共识涣散等问题,市场的风险烈度和情绪表 达尚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相比过往,这是市场少有的理性,即上涨并没如过往触发暴风骤雨式的情绪表 达,也没有出现动辄千股涨跌停、散户排队入市的冷热度。 这种"润物无声"的成熟表达,反映各方都在充分吸取过往经验教训,这是市场健康成长的一个新注脚。 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这一基调的确立可谓正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如何锻造吸引力和包容性,避免急风骤雨式噪声交易的干 扰是当务之急。 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至少需施力于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市场制度营造的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二是 资本市场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丰富的交易产品和结构,以有效满足各类不同偏好的诉求。 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至少需施力于两个层面。 中国股市最近呈现出久违的行情。 历经多次盘整后,7月末中国股市出现"夏季突破",今年以来主要股指已上涨25%左右,市场活跃度显 著提升。市场估值压抑问题得到有效舒缓,市场定价出现进取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 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
快讯· 2025-07-30 19:03
资本市场改革定位 - 资本市场改革被置于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重框架下[1] - 改革强调服务实体经济与稳定市场预期的核心功能[1] 改革具体措施 - 优化制度供给 包括深化注册制改革和建立硬科技企业上市绿色通道[1]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以提升市场包容性[1] - 吸引长期资金 推动个人养老金入市并扩大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1] - 强化风险防控 严惩财务造假和内幕交易[1] - 健全退市补偿机制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以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