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搜索文档
*ST苏吴前三季再亏近九千万,多重退市警报拉响
第一财经· 2025-11-01 21:02
多重退市风险。 伴随着三季报及多份退市风险提示公告发布,*ST苏吴(600200.SH,下称"江苏吴中")的退市似乎正 进入读秒阶段。 10月31晚,*ST苏吴(600200.SH,下称"江苏吴中")发布了公司可能被面值退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前 一日,公司发布了第16份关于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同时,前三季度江苏吴中 的经营能力进一步下滑,归母净利润亏损8746.8万元,营收同比锐减近四成,截至期末的未分配利润累 计亏损达5亿元。 从连续四年财务造假到股价跌破面值,从资金占用到主营业务经营停滞,江苏吴中这家曾经因"医美童 颜针"备受关注的公司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最新收盘日,江苏吴中股价报0.99元,年内下跌 89%。 多重退市警报拉响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是江苏吴中面临的首要退市风险。今年7月,证监会经过五个月调查后,向江苏吴中 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公司及相关人员存在三项违法事实: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虚 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具体来看,江苏吴中的2018年至2023年的年报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2018年起,江苏吴中完成控股股 ...
这家A股公司被证监会立案,涉嫌财务造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1 23:33
每日经济新闻消息,10月31日晚间,清越科技(688496,股价8.94元,市值40.23亿元)公告,公司于近日 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 数据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 决定对公司立案。 公告称,若后续经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目前公司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官网显示,清越科技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致力于物联网终端显示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秉承产业 报国的梦想,清越科技专注创新十余载,已成长为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22年12月登陆上海证 券交易所科创板。 集自主研发、规模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清越科技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建有研发 中心和多条大规模生产线,形成以PMOLED、电子纸与硅基OLED三大业务板块为主的 ...
上市不满3年 清越科技涉嫌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立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1 22:39
监管立案与潜在后果 - 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 [2] - 若被认定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公司股票将面临强制退市风险 [2][3] - 立案前公司及相关人员已于2025年8月因税务事项收到江苏证监局警示函及上交所监管警示 [3] 财务数据问题与历史疑点 - 2023年公司全资子公司因出口退税文件问题补缴约4442万元税款 [4] - 2023年年报中独立董事对上述税务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持保留意见 [4] - 此次立案未明确涉嫌财务数据虚假记载的具体年份 [4] 公司经营业绩表现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69%至6.61亿元 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 亏损1.18亿元 同比下跌311.02% [6]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6%至7.53亿元 亏损收窄至6949.49万元 [6]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64%至4.76亿元 归母净亏损4335.34万元 其中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41.40%至1.47亿元 [6] 研发投入变动趋势 - 研发投入绝对金额连续下降 从2022年的9277.54万元降至2023年的8614.93万元 再降至2024年的6963.95万元 [7] - 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升至13.03% 但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占比为9.32% 研发费用总额同比下降12.22% [7]
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 清越科技被证监会立案!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9:49
清越科技(688496)10月31日晚间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出 具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清越科技主要从事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以PMOLED技术起步,逐步形成了 以PMOLED、电子纸模组与硅基OLED微显示器三大业务为主的产品架构与业务格局,产品主要应用于 智能家居、医疗健康、车载工控、消费电子、穿戴显示、商超零售、近眼显示XR(扩展现实,包含VR 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领域,全球在册客户数量累计达到2万余家。 今年前三季度,清越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76亿元,同比下降13.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 损4335.34万元。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亿元,同比下降4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利润为亏损1258.85万元。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电子纸模组销售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所致。 此前在8月1日晚间,清越科技披露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员收到江苏证监局下达的《 ...
监管出手!688496,立案!
中国基金报· 2025-10-31 19:23
【导读】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清越科技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10月31日,清越科技发布公告称,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清越科技被证监会立案 10月31日,清越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虚假记载,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 案。 公开资料显示,清越科技主要从事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了以PMOLED、电子纸模组与硅基OLED微显示器三大业务为主 的产品架构与业务格局,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医疗健康、车载工控、消费电子、穿戴显示、商超零售、近眼显示XR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份,清越科技收到江苏证监局对其下发的警示函。其中指出,清越科技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募集资金使用违规;二是 CTP+OLED产品贸易类业务财务核算不规范;三是关联交易未披露。根据相关规定,江苏证监局决定对清越科技、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裕弟及时任董 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张小波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业绩方面,清越科技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亏损有所收窄,但整体经营仍面临压力。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7 ...
江苏吴中医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13:5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证券代码:600200 证券简称:*ST苏吴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 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真 实、准确、完整。 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是否经审计 □是 √否 一、主要财务数据 (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注:"本报告期"指本季度初至本季度末3个月期间,下同。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一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非 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一非经常性 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三 ...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第三次风险提示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25 04:44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股票 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第三次风险提示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证券代码:603388 证券简称:*ST元成(维权) 公告编号:2025-123 重要风险提示: ●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因涉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被中国证券监督 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25年10月10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 处罚事先告知书》(浙处罚字[2025]14号)。认定:1、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一)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和产值,虚增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二)未 及时将淮阴项目价审差异入账处理,虚增公司2022年年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2、公司2022年非公开 发行股票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 如根据正式的处罚决定书结论,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 股票将被终止上市。根据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 ...
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第二次风险提示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0-18 02:44
公司涉嫌财务造假及退市风险 - 公司因涉嫌2020年至2022年年报财务数据虚假披露及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4][6] - 公司于2025年10月10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三项主要违法事实 [2][4][5][6] - 若根据正式处罚决定书结论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2][6] 财务造假具体事项(事项一) - 2020年至2022年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和产值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8,897,751.81元利润总额50,460,213.55元 [4] - 2020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153,560,382.76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21.48%虚增利润总额38,480,428.48元占比36.60% [4] - 2021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36,169,962.53元占比6.31%虚增利润总额11,093,853.67元占比19.32% [4] - 2022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19,167,406.52元占比5.86%虚增利润总额885,931.40元占比1.62% [4] 财务造假具体事项(事项二) - 2022年因未及时将淮阴项目价审差异入账处理虚增营业收入14,161,361.04元占比4.33%虚增利润总额13,453,292.99元占比24.60% [5] 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造假(事项三)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越龙山项目2020年2021年不真实不准确的财务数据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6] 其他退市风险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收盘公司股票已连续4个交易日总市值低于5亿元若连续20个交易日出现此情形将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 [7]
5名责任人员合计被罚4200万元
金融时报· 2025-10-14 09:12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连续3年系统性财务造假,虚增2020年至2022年年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 [1][2][3] - 2020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相应项目产值等方式,分别虚增营业成本1.58亿元、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5046万元 [3] - 2022年年报因未及时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财务记账,虚增营业收入1416万元、虚增利润总额1345万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绝对值的4.33%、24.6% [3] 监管处罚与退市风险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3745.46万元,对5名责任人员合计罚款4200万元,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4] - 公司因2020年至2022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4] - 公司是2025年以来第13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 [5]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恶化 - 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为-1.47亿元到-9300万元,同时存在募集资金逾期未归还和流动性风险 [4] - 公司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财务类退市风险及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 [4] 监管执法趋势 - 中国证监会坚持“应移尽移”原则,将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移送公安机关,2024年移送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1][6] - 证券期货类违法犯罪案件因专业性强、行为隐蔽等因素,侦查审理难度较高,“应移尽移”旨在拓宽入口并及时移送 [6][7]
连续三年财务造假,*ST元成将被强制退市,实控人被罚28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08:06
*ST元成财务造假案概况 - 公司于2020年至2022年期间连续三年系统性财务造假,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046万元 [1]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虚假财务数据,构成欺诈发行 [1][3] - 证监会对公司主体处以3745.46万元罚款,对5名责任人员合计罚款4200万元,其中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祝昌被罚2800万元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4] - 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已对公司启动退市程序,使其成为2025年以来第13家触及该指标的上市公司 [1][5][6]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 公司自2022年以来连续亏损,2024年亏损高达3.3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28亿元,亏损规模同比扩大 [4] - 审计机构在公司2024年度审计报告中提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4] 退市新规与监管趋势 -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例增多主要源于退市新规调整,新规明确“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并下调了“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门槛 [2][6] - 新规设定了三个梯度的退市认定条件:单年造假金额超2亿元且占比超30%;连续两年造假金额累计超3亿元且累计占比超20%;连续三年及以上存在造假行为无论金额大小均触发退市 [7][8] - 行政、民事与刑事“三罚联动”已成为处理财务造假案件的标配,彰显监管“零容忍”态度 [2][4] - 当前被查处的退市案例其涉案行为多发生在过往时期,在持续高压监管下,未来因财务造假导致的退市公司数量有望回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