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直供房
搜索文档
银行直供房打折卖,能捡漏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10:36
银行直供房本质与业务模式 - 银行直供房并非银行直接销售房产 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 主业为存贷汇 不具备销售不动产的资质[1] - 该业务实质是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针对个人买家的一种推广 房产是银行因贷款人违约而收回的抵押物[1] - 传统处置路径固定 主要通过大宗交易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 或在阿里 京东等资产处置平台及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公开拍卖[1] - 银行核心目的是快速变现以挽回损失 自身并无卖房资质[2] 市场现状与兴起原因 - 今年银行直供房概念热度提升 主要由于法拍房市场成交率低迷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拍房整体成交率仅为13.1% 首次拍卖成功率也仅为39%[2] - 为加速去库存 银行在传统面向机构买家的渠道之外 开始大力向个人买家推广 导致其上新量显著增加[2] - 从总量看 所谓的银行直供房规模有限 仅几十至几百套 交易周期长且资产质量参差不齐 对整体房价不构成实质性冲击[3] 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 - 购房者需明确房产产权并不在银行手中 产权依然在原始债务人名下 银行仅取得处置授权 售房款用于抵债[2] - 房产本身存在历史包袱与债务纠纷 可能伴随产权或司法纠纷 以及交割后的腾退难题[2][3] - 购房者必须详细核查待交易房产的具体信息与资产权利限制 审慎评估风险[3]
“银行直供房”打折卖,能捡漏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07:24
银行直供房本质 - 银行并非直接销售房产,因其作为持牌金融机构不具备不动产销售资质 [1] - 实质是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针对个人买家的一种推广方式,房产为因贷款违约而收回的抵押物 [1] - 银行核心目的是通过资产处置实现快速变现,以挽回损失 [2] 资产处置传统路径 - 传统处置方式主要为大宗交易,例如将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 [1] - 另一主流渠道是通过阿里、京东等资产处置平台或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公开拍卖 [1] - 该流程成熟,评估、定价、竞拍环节公开透明 [2] 概念热度上升原因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拍房整体成交率仅为13.1%,首次拍卖成功率也仅为39% [2] - 低成交率促使银行需加速去库存,因此增加了面向个人买家的推广力度 [2] - 银行在传统面向机构买家的渠道之外,大力向个人买家进行推广 [3] 购房者需关注风险 - 房产产权仍归属原债务人,银行仅取得处置授权,售房款用于抵债 [4] - 资产可能存在历史包袱,如产权不清、司法纠纷等潜在风险 [4] - 交易后可能面临腾退难题,例如房屋内有租客或老人居住等情况 [4] 市场影响评估 - 所谓银行直供房总量仅几十至几百套,规模有限 [4] - 该部分房源对整体房价不构成实质性冲击 [4] - 资产交易周期较长,且资产质量参差不齐 [4]
“银行直供房”打折卖,能捡漏吗?|财经早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07:21
银行直供房的本质 - 银行并非直接销售房产 而是处置因贷款违约而收回的抵押物[1] - 银行不具备不动产销售资质 其核心目的是快速变现以挽回损失[1][2] - 房产产权仍归属原债务人 银行仅获得处置授权 售房款用于偿还债务[4] 市场背景与动因 - 全国法拍房整体成交率低迷 今年前三季度仅为13.1%[2] - 法拍房首次拍卖成功率仅为39% 促使银行加速去库存[2] - 银行在传统面向机构的渠道外 加大对个人买家的推广力度以提升处置效率[2][3] 对购房者的潜在问题 - 标的房产存在历史债务纠纷 可能伴随产权或司法限制等风险[4] - 交易后可能面临腾退难题 例如房屋内有租客或老人居住[4] - 资产质量参差不齐 交易周期较长 需详细核查具体信息[4]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银行直供房总量有限 仅几十至几百套 对整体房价不构成实质性冲击[4]
“银行直供房”打折卖 能捡漏吗?|财经早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1 07:11
文章核心观点 - 所谓“银行直供房”并非银行直接销售房产,而是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向个人买家进行的一种推广[1] - 银行因法拍房成交率低而加速去库存,导致“银行直供房”概念近期热度上升[2] - 此类房产产权仍属原债务人,交易存在历史债务纠纷及腾退等潜在风险,需谨慎对待[4] 银行直供房本质与模式 - 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主业为存贷汇,不具备销售不动产的资质[1] - 银行处置的是因贷款违约而收回的抵押物,核心目的是快速变现以挽回损失[1] - 传统处置路径包括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在阿里、京东等平台进行公开拍卖[1] 市场热度与背景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拍房整体成交率仅为13.1%,首次拍卖成功率也仅39%[2] - 银行为应对低成交率,在传统面向机构渠道外,大力向个人买家推广以加速去库存[2][3] - “银行直供房”上新量近期有所增加,但总量仅几十至几百套,对整体房价无实质性冲击[4] 购房者注意事项 - 房产产权仍在原债务人名下,银行仅取得处置授权,售房款用于抵债[4] - 资产可能存在产权纠纷、司法限制或交割后腾退难题等历史包袱[4] - 购房者需详细核查房产具体信息及权利限制,交易周期长且资产质量参差不齐[4]
“银行直供房”大增,楼市下行经营贷续贷风险曝光
第一财经· 2025-11-16 18:39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现象与规模 - 多家银行近期通过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处置速度明显加快 [3] - 银行直供房挂网数量逐年走高,但需注意统计口径包含已结束、已撤销场次及重复挂牌,导致表面数据被高估,剔除后其在整体二手房市场规模中占比仍有限 [5]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原因 - 原因之一是续贷风险:此前发放的以房产为抵押的经营贷款陆续到期,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抵押房产估值普遍低于原贷款金额,出现“价值倒挂”,导致部分借款人难以还款,抵押房产被银行收回并拍卖 [6] - 银行自身存在强烈动机:加速处置可降低资本消耗,根据规定,超期未处置的抵债不动产在资本计量时面临惩罚性风险权重(如从1250%调降至400%),当前上市银行资本普遍稀缺,加速处置可缓解资本压力 [7] - 加速处置可补充当期盈利,当前银行营收增长承压,折价出售抵债房产可加快资金回收 [7] - 加速处置可规避房价波动风险,若抵债房产处置周期拉长且未来房地产市场修复不及预期,其回收率将下降,当期折价出售可规避此市场风险 [7] 零售贷款风险与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风险影响持续上升且未见顶,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自2024年开始快速上升 [9][10] - 国有大行抵债资产处置节奏明显加快,建设银行2025上半年处置规模已超过2022至2024年历年水平,中国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为19亿元,交通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为4.5亿元,均显著高于往年 [12] - 各银行抵债资产结构差异显著,工商银行抵债资产绝大部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民生银行抵债资产中运输工具占比达67%,上海银行抵债资产无不动产 [12] - 银行正通过资产证券化(ABS)渠道加速处置不良信贷资产,2025年银行不良信贷ABS已发行278单,金额合计672.77亿元,其中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的有73单,金额合计349.18亿元,规模和数量均已超过去年全年(去年同期分别为184单/333.98亿元和35单/150.95亿元) [13] - 不良信贷ABS发行规模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占比已上升至75%以上,成为第一大品类 [14] 银行涉房风险可控性与市场影响 - 对于银行涉房风险是否可控存在不同判断,有观点认为一、二线城市涉房风险整体可控,因抵押品价值与客户违约意愿强相关,抵押品可收回价值较高时客户仍有还款意愿 [16] - 有观点认为直供房入市对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冲击,但也有观点认为其规模不大,不会拖累市场价格,房价下跌主因是二手房挂牌量本身较高 [16] - 资产贬值的冲击多数在银行取得资产之前已发生,直供房处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而言是好事,能降低不良 [16] - 建议银行采用资产管理思维处置房产,如加强打包处置而非散售、探索内部消化、打造人才公寓或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结合等多元化路径 [17]
“银行直供房”大增,楼市下行经营贷续贷风险曝光
第一财经· 2025-11-16 16:40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现象与规模 - 多家银行近期通过京东、阿里等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处置速度明显加快 [1] - 国有大行抵债资产处置节奏加快,例如建设银行2025上半年处置规模已超过2022至2024年历年水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分别为19亿元和4.5亿元,显著高于往年 [6] - 需注意线上平台统计口径可能高估实际数量,因包含已结束、已撤销场次及同一资产重复挂牌,剔除这些因素后,银行直供房在整体二手房市场规模中占比仍然有限 [2]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原因 - 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性贷款到期,抵押房产因房地产市场下行出现评估价低于原贷款金额的“价值倒挂”,导致借款人续贷困难,违约房产进入处置流程 [1][3] - 银行面临资本消耗压力,根据规定,抵债不动产超期未处置将施加惩罚性风险权重,加速处置可缓解资本压力 [4] - 银行营收增长承压,将抵债房产折价出售可加快资金回收,补充当期利润 [4] - 银行对房价预期下行,加速处置可规避未来房地产市场修复不及预期导致的回收率下降风险 [4] 零售贷款风险暴露与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 - 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且未见顶,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在2024年后快速上升 [5] - 银行除直接处置抵债房产外,正积极拓展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处置渠道 [1][7] - 以发行起始日计算,今年银行不良信贷ABS已发行278单,金额合计672.77亿元,其中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的共有73单,金额合计349.18亿元,规模和数量均已超过去年全年 [7] - 不良信贷ABS的发行规模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占比上升至75%以上,已成为第一大品类 [7] 银行涉房风险判断与市场影响 - 业内普遍认为一、二线城市涉房风险整体可控,因抵押品价值与客户违约意愿强相关,但部分区域仍面临风险出清压力 [1][8][10] - 有观点认为直供房入市对部分房价压力较大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冲击,也有观点认为因其规模有限,不会主要拖累市场价格 [8] - 资产贬值的冲击多数在银行取得资产前已发生,直供房处置实际有助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负债表 [10]
卜房者说|有房源直接打4折!银行直供房真能捡漏
搜狐财经· 2025-11-12 06:11
银行直供房定义与特点 - 银行直供房是银行收回的抵债资产,在完成司法程序后产权清晰,由银行直接出售[1] - 此类房源价格较市场价低15%至25%,部分房源折扣力度更大,如邵阳一套138平方米房源起拍价29万元,较60多万元市场价约打4折[1] - 当前地方城商行为主要供应方,在湖南邵阳、岳阳、常德等地有普通住宅在售,但长沙市场较为少见[1] 银行直供房优势分析 - 相较于法拍房,银行作为卖方产权清晰,可避免长期租约或民间借贷纠纷等潜在风险[1] - 价格优势明显,如岳阳一套141平方米房源起拍价26.7万元,显著低于周边二手房市场价[1] - 银行有加速资产变现需求,直售模式可将传统长达两年多的处置周期大幅缩短[1] 购房者需关注要点 - 房源多为“现状出售”,购房者需实地勘察房屋可能存在的破损或老化情况,并预留装修成本[2] - 需核查物业费、水电费等欠费情况,并提前与银行明确相关税费的承担方[2] - 部分区域如长沙,大型银行如建行、交行等仅通过中介销售少量不良资产或未开展此类业务[2] 对市场的影响 - 低价且产权清晰的特性降低了刚需群体的购房门槛,房源主要集中于刚需户型[2] - 对高端住宅市场影响有限,但会促使刚需二手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2] - 银行能加速处置抵债资产,回笼资金以缓解不良贷款压力,并在市场低迷期吸引刚需购房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