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贷款
搜索文档
银行业周度追踪2025年第46周:关注零售贷款资产质量趋势-20251124
长江证券· 2025-11-24 07: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并维持该评级 [12] 报告核心观点 - 四季度继续看好银行股系统性估值修复,红利配置盘持续加仓,同时受益于市场风险偏好回落 [2][9] - 银行股在近期市场调整中表现出防御属性,明显跑赢大盘及创业板指数 [2][9] - 国有行在四季度以来表现最突出,率先创新高,中期分红时点提前至12月推动配置盘加仓 [2][9] - 关注零售贷款资产质量趋势,特别是按揭贷款受房价波动影响,但预计决策层将通过政策调整缓解压力 [6] 市场表现与个股分析 - 本周长江银行指数累计下跌0.9%,但相较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获得2.9%和5.3%的超额收益 [9][19] - 国有行呈现轮动式上涨,中国银行A股、建设银行A股、交通银行A股等涨幅靠前,农业银行本周调整 [2][9] - 南京银行因大股东法巴银行再度增持,推动涨幅领先 [2][9] - 六大国有行A股平均股息率降至3.68%,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为187BP,H股平均股息率达4.93%,H股相对A股平均折价率扩大至25% [22][26][27] 可转债交易机会 - 银行板块回调后,可转债银行股的强赎交易空间走阔,常熟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股价距离可转债强赎价空间在15%以内 [27] - 随着银行股行情持续,建议关注相关可转债银行的强赎交易机会 [27] 市场交易特征 - 各类型银行股的换手率、成交额占比较上周小幅下降,预计配置型资金加速加仓将导致流通盘减少,换手率和成交额占比趋于平稳 [32] - 国有行、招商银行等战略配置标的因配置盘锁仓,可能造成流通盘持续减少 [32] 零售贷款资产质量趋势 - 2024年以来银行业整体零售风险抬升,零售贷款不良率和不良金额持续上升,反映居民收入、就业压力及房价下跌影响 [6] - 2025年6月末,样本上市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余额较期初增加883亿元,按揭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影响显著 [6][51] - 与上一轮零售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卡领域不同,本轮周期按揭贷款、经营贷、消费贷、信用卡等各类零售产品资产质量均承压 [6] - 个别银行三季报显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母行)三季度末零售不良率环比上升,平安银行零售不良率回落主要反映风险偏好调整和核销处置成果 [7][42][44] 前瞻性指标与银行差异 - 交通银行个人贷款逾期率、关注率环比仍在上升(除信用卡外) [7][46][49] - 招商银行(母行)个人贷款关注率环比上升,反映风险认定严格,但信用卡不良新生成率连续两个季度回落,逾期率连续三个季度回落 [7][53] - 城商行如宁波银行通过调整贷款结构(压降零售贷款比例,加速对公贷款投放),已实现不良净生成率持续回落 [8][58][59] 政策预期与行业展望 - 由于按揭贷款占比高、规模大,预计决策层将重视金融系统稳定性,通过政策调整缓解按揭贷款资产质量压力 [6] - 行业整体零售风险拐点仍需持续观察,但部分银行如招商银行因更早处置风险,预计指标将依次改善 [7][53]
“银行直供房”大增,楼市下行经营贷续贷风险曝光
第一财经· 2025-11-16 18:39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现象与规模 - 多家银行近期通过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处置速度明显加快 [3] - 银行直供房挂网数量逐年走高,但需注意统计口径包含已结束、已撤销场次及重复挂牌,导致表面数据被高估,剔除后其在整体二手房市场规模中占比仍有限 [5]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原因 - 原因之一是续贷风险:此前发放的以房产为抵押的经营贷款陆续到期,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抵押房产估值普遍低于原贷款金额,出现“价值倒挂”,导致部分借款人难以还款,抵押房产被银行收回并拍卖 [6] - 银行自身存在强烈动机:加速处置可降低资本消耗,根据规定,超期未处置的抵债不动产在资本计量时面临惩罚性风险权重(如从1250%调降至400%),当前上市银行资本普遍稀缺,加速处置可缓解资本压力 [7] - 加速处置可补充当期盈利,当前银行营收增长承压,折价出售抵债房产可加快资金回收 [7] - 加速处置可规避房价波动风险,若抵债房产处置周期拉长且未来房地产市场修复不及预期,其回收率将下降,当期折价出售可规避此市场风险 [7] 零售贷款风险与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 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风险影响持续上升且未见顶,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自2024年开始快速上升 [9][10] - 国有大行抵债资产处置节奏明显加快,建设银行2025上半年处置规模已超过2022至2024年历年水平,中国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为19亿元,交通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为4.5亿元,均显著高于往年 [12] - 各银行抵债资产结构差异显著,工商银行抵债资产绝大部分为房屋及建筑物,民生银行抵债资产中运输工具占比达67%,上海银行抵债资产无不动产 [12] - 银行正通过资产证券化(ABS)渠道加速处置不良信贷资产,2025年银行不良信贷ABS已发行278单,金额合计672.77亿元,其中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的有73单,金额合计349.18亿元,规模和数量均已超过去年全年(去年同期分别为184单/333.98亿元和35单/150.95亿元) [13] - 不良信贷ABS发行规模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占比已上升至75%以上,成为第一大品类 [14] 银行涉房风险可控性与市场影响 - 对于银行涉房风险是否可控存在不同判断,有观点认为一、二线城市涉房风险整体可控,因抵押品价值与客户违约意愿强相关,抵押品可收回价值较高时客户仍有还款意愿 [16] - 有观点认为直供房入市对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冲击,但也有观点认为其规模不大,不会拖累市场价格,房价下跌主因是二手房挂牌量本身较高 [16] - 资产贬值的冲击多数在银行取得资产之前已发生,直供房处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而言是好事,能降低不良 [16] - 建议银行采用资产管理思维处置房产,如加强打包处置而非散售、探索内部消化、打造人才公寓或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结合等多元化路径 [17]
“银行直供房”大增,楼市下行经营贷续贷风险曝光
第一财经· 2025-11-16 16:40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现象与规模 - 多家银行近期通过京东、阿里等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处置速度明显加快 [1] - 国有大行抵债资产处置节奏加快,例如建设银行2025上半年处置规模已超过2022至2024年历年水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24年处置规模分别为19亿元和4.5亿元,显著高于往年 [6] - 需注意线上平台统计口径可能高估实际数量,因包含已结束、已撤销场次及同一资产重复挂牌,剔除这些因素后,银行直供房在整体二手房市场规模中占比仍然有限 [2] 银行加速处置抵债房产的原因 - 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性贷款到期,抵押房产因房地产市场下行出现评估价低于原贷款金额的“价值倒挂”,导致借款人续贷困难,违约房产进入处置流程 [1][3] - 银行面临资本消耗压力,根据规定,抵债不动产超期未处置将施加惩罚性风险权重,加速处置可缓解资本压力 [4] - 银行营收增长承压,将抵债房产折价出售可加快资金回收,补充当期利润 [4] - 银行对房价预期下行,加速处置可规避未来房地产市场修复不及预期导致的回收率下降风险 [4] 零售贷款风险暴露与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 - 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且未见顶,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在2024年后快速上升 [5] - 银行除直接处置抵债房产外,正积极拓展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处置渠道 [1][7] - 以发行起始日计算,今年银行不良信贷ABS已发行278单,金额合计672.77亿元,其中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贷款”的共有73单,金额合计349.18亿元,规模和数量均已超过去年全年 [7] - 不良信贷ABS的发行规模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占比上升至75%以上,已成为第一大品类 [7] 银行涉房风险判断与市场影响 - 业内普遍认为一、二线城市涉房风险整体可控,因抵押品价值与客户违约意愿强相关,但部分区域仍面临风险出清压力 [1][8][10] - 有观点认为直供房入市对部分房价压力较大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冲击,也有观点认为因其规模有限,不会主要拖累市场价格 [8] - 资产贬值的冲击多数在银行取得资产前已发生,直供房处置实际有助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负债表 [10]
平安银行(000001)2025三季报点评:个贷规模止跌回升 净息差企稳
新浪财经· 2025-10-28 20:34
营收与利润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2%,较第二季度降幅扩大2.2个百分点,主要受债市利率上行导致其他非息收入承压影响 [1]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5%,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4个百分点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8%,较第二季度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 [1] 信贷规模与结构 - 2025年第三季度末贷款总额同比增速为1%,为2024年6月末以来首次回归正增长 [1] - 零售贷款较第二季度末新增32.1亿元,为2023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1] - 零售贷款中,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贷分别增长61.4亿元、58亿元、24.9亿元,个人经营贷规模下降112亿元 [1] - 对公贷款方面,公司压降低收益票据贷款183.8亿元,同时加大一般对公贷款投放,新增244.2亿元 [1] 净息差与利息收入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净息差为1.79%,较第二季度回升3个基点 [2] - 在净息差企稳带动下,第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6%,但降幅较第二季度收窄 [2] - 负债端成本率下行幅度加大,第三季度计息负债成本率为1.61%,较第二季度下降13个基点 [2] - 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趋缓,第三季度生息资产收益率为3.40%,较第二季度下降8个基点 [3] 资产质量 - 2025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05%,与第二季度末持平 [4] - 第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率为1.74%,较第二季度末下降2个基点 [4] - 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为229.6%,较第二季度末下降8.9个百分点 [4] - 零售不良率为1.24%,较第二季度末下降3个基点,已连续4个季度改善 [4] - 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2.25%,较第二季度末下降5个基点,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1.16%,较第二季度末下降21个基点,为2024年四季度以来首次下行 [4] - 对公贷款不良率为0.86%,较第二季度末上升3个基点,部分原因是公司压降低风险票据业务及部分行业风险暴露 [4] - 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2.20%,较第二季度末下降1个基点,公司已审慎计提拨备,预计总体风险可控 [4] 未来展望 - 高风险零售贷款压降接近尾声,信贷减量因素有望消除,国内扩内需政策落地见效及中低风险产品加快投放将共同推动贷款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5] - 净息差呈现边际企稳态势,后续随着负债端成本利好释放及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放缓,企稳态势有望延续 [5] - 公司零售贷款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对公资产质量可控,信用成本有望降低 [5] - 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5.5%、3.7%、7.0%,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3%、4.6%、7.8% [6][7]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 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
上市银行“十四五回望”之信贷结构变迁
招商证券· 2025-09-29 15: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2]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信贷结构在"十四五"期间发生显著变迁 对公贷款占比提升并成为信贷增量主要来源 零售贷款占比下降 信贷资源分配与国家战略导向和经济周期高度相关 [5][16] - 零售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占比回落 消费贷整体平稳 经营贷先升后降 [5][17] - 对公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 广义基建 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及科技服务业贷款占比提升 [5][18] - 不同板块银行信贷结构变化存在差异 国有行 股份行 城商行和农商行各有侧重 [5] 上市银行整体信贷结构变迁 - 截至2025年6月末 42家上市银行总贷款规模184万亿元 其中对公贷款121万亿元 占比65.74% 零售贷款63万亿元 占比34.26% [16] - 零售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从2020年的41.22%下降至2025年6月末的34.26% 下降6.96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占比从58.78%提升至65.74% 提升6.96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实现了期间78%的信贷增量 [16] - 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从2020年的20.18%下降6.07个百分点至2025年6月末的14.11% 信用卡贷款占比从4.96%下降至3.39% [17] - 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5% 较2020年下降1.39个百分点 广义基建相关占比提升5.20个百分点 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0.73个百分点 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占比提升1.20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占比提升0.65个百分点 [18] 分板块银行信贷结构变迁 - 国有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相对更快 但经营贷占比与上市银行整体差距收窄3.05个百分点 对公端广义基建占比提升幅度小于整体 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幅度大于整体 [5] - 股份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幅度小于整体 但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更快 对公端制造业 传统基建 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贷款占比提升快于整体 [5] - 城商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占比下降幅度小于整体 但经营贷增长弱于整体 对公端广义基建贷款占比提升9.01个百分点 高出上市银行增幅3.81个百分点 贡献了城商行42%的信贷增量 [5] - 农商行零售端占比最高 [5] 各家银行信贷结构变迁 - 报告详细列出了42家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邮储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 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 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浙商银行 江苏银行 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 上海银行 南京银行 杭州银行 成都银行 长沙银行 重庆银行 贵阳银行 郑州银行 青岛银行 苏州银行 齐鲁银行 兰州银行 西安银行 厦门银行 渝农商行 沪农商行 青农商行 常熟银行 紫金银行 无锡银行 张家港行 苏农银行 江阴银行 瑞丰银行的信贷结构及变化数据 [10][12][13]
资产质量十五年:上市银行不良出清与拨备压力观察
国信证券· 2025-09-29 13:22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行业"优于大市"评级 [2][5] 核心观点 - 银行资产质量在过去15年通过各领域不良贷款轮流暴露实现软着陆 当前整体不良生成率约0.7% 虽高于历史水平但较2015年峰值有所回落 [1][2] - 银行通过主动调整贷款结构应对风险 例如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 [1] - 拨备计提机制有效平滑利润 多数年份超额计提拨备 存量拨备可释放至少8000亿元净利润 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36%-57% [1][11] - 非信贷领域不良资产已出清或占比极小 表内非标占贷款比例仅1.4% ABS占0.9% 企业债占4.1% [1][10] - 大行及部分城商行在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方面表现更优 [2] 不良贷款出清历程 - 制造业与批零行业不良率已回落至2010年水平 批零行业不良率峰值达7.79%(2016年) 制造业峰值达6.12%(2018年) [8][12]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2023年达峰值4.42% 目前边际生成已过峰但未完全出清 [8] - 城投贷款不良率2020-2023年处于高位 2024年后明显回落 城投债信用利差2024年下台阶 [8][10] - 零售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且未见顶 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2024年快速上升 [8] 贷款结构调整 - 2014-2020年银行降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 转向个人贷款领域 [8] - 2020年末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仅6% 广义口径(含企业债和非标)占比11% 远低于2010年制造业与批零行业24%的占比 [8] 拨备机制分析 - 上市银行拨贷比2.98%(2025年中) 拨备覆盖率240% 超额拨贷比1.74% 均处于历史中间水平 [10] - 2022年以来超额计提力度降低 通过新增拨备平滑利润的空间收窄 [8] 重点公司推荐 - 建议关注资产质量与拨备压力表现较好且估值较低的成都银行(总市值735亿元 2025E PE 5.3x)、长沙银行(总市值357亿元 2025E PE 4.4x)、张家港行(总市值106亿元 2025E PE 5.4x)、瑞丰银行(总市值104亿元 2025E PE 5.1x) [2][3] - 推荐基本面有望率先走出拐点的优质顺周期个股宁波银行(总市值1741亿元 2025E PE 6.2x)、常熟银行(总市值230亿元 2025E PE 4.9x) [2][3]
上市银行1H25业绩总结:营收利润边际改善,看好板块配置价值有限
东兴证券· 2025-09-05 17: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继续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 [4]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1H25营收利润边际改善 主要得益于二季度债市回暖及非息收入改善 [4][5] - 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 负债成本加速改善 [4][37] - 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但零售业务不良压力上升 [4] - 对公贷款为信贷投放主力 零售贷款增长疲弱 [4][1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优质区域银行 [4] 业绩概览 - 1H25上市银行营收同比+1.0% 归母净利润同比+0.8% 环比1Q25分别回升2.8pct和2pct [4][5]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中收同比+3.1% 净利息收入同比-1.3% [5] - 国有行营收同比+1.9% 净利润同比-0.1% 环比改善显著 [10] - 城商行盈利增速领先 营收同比+5.3% 净利润同比+7.0% [10] 资产端表现 - 1H25末生息资产同比+9.7% 环比提升2.1pct [4][11] - 贷款同比+8.0% 金融投资同比+14.9% 同业资产同比+17.0% [11] - 城商行贷款增速领先(同比+12.9%) 股份行偏弱(同比+3.8%) [11] - 新增对公贷款占比85% 主要投向基建(39%)和制造业(16%) [14][19] - 零售贷款同比+4.3% 新增个贷仅占12% [14] 负债端表现 - 1H25末存款同比+8.3% 环比提升2.1pct [20][23] - 国有行存款同比+7.7% 股份行同比+8.6% 城商行同比+13.3% [23][24] - 存款定期化趋势缓和 1H25日均定期存款占比63% [27][29] - 个人定期存款贡献主要增量 占新增存款75% [29] 净息差分析 - 1H25净息差1.33% 同比-13bp 降幅较1H24收窄 [4][37] - 2Q25单季净息差1.34% 环比下降3bp [37] - 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5bp 计息负债付息率同比下降34bp [37] -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28%/1.45%/1.32%/1.44% [38] 非息收入与资产质量 - 中收增速转正(同比+3.1%) 国有行改善明显(同比+4.7%) [4][10]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环比改善13.9pct [4] - 不良率平稳 但关注、逾期及不良生成率上升 零售业务压力显著 [4] - 拨备覆盖率平稳 拨贷比环比下降 [4] 投资建议 - 短期看好优质中小行及低估值股份行 [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区域龙头银行 [4] - 高股息和业绩稳定性凸显配置价值 [4]
江苏银行争取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支持
贝壳财经· 2025-08-31 00:47
公司政策沟通进展 - 江苏银行正积极与中央及省财政部门沟通争取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 [1] - 公司及旗下消费金融公司未被列入首批19家银行及4家消费金融公司享受1%贴息的经办机构名单 [1] - 国家政策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对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以扩大政策覆盖面 [1] 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强调统筹效益与规模增长 平衡发展速度与质量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突出数字化转型赋能 [2] - 公司计划夯实风控基础 加强贷后管理 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推动个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2] 公司个贷业务表现 -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3405.79亿元 同比增长13.20% [2] - 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达625.58亿元 同比增长14.50% [2] - 信用卡贷款余额348.08亿元 同比下降0.50% [2] 行业政策背景 - 个人消费贷款"国补"方案于8月12日落地 通过国家财政贴息支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八大消费行业 [1] - 政策旨在拉动消费增长 带动整体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提升 [2]
建行刷新半年成绩单!营收拨备双增,低利率环境下业绩缘何向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3:38
核心业绩表现 - 集团资产总额44.43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9.52% [1] - 经营收入3859.05亿元 同比增长2.95% [1]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 同比增长4.02% [1] - 拨备前利润2901.03亿元 同比增长3.37% [1] - 非息收入992亿元 同比增长近26% 占营收比重超25% [8][9] 资产结构优化 - 贷款和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 较上年末增加2.7万亿元 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4] - 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增速超15% 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余额保持行业领先 [4]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25% 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4] - 人民币债券投资规模较上年末增加1万亿元 新增投资主要投向国债/地方债/企业债 [4] - 债券投资收益保持同业领先 主动优化品种/期限/账户结构 [5] 负债成本管控 - 存款付息率约1.4% 同比下降32个基点 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6] - 境内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超四成 对存款增量贡献度显著加大 [6] - 净息差1.4% 较一季度微降1个基点 实现边际企稳 [6] - 通过主动管理使净息差下滑幅度逐季收窄 [7] 非息业务发展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经营收入16.9% 实现可比同业领先 [9] - 信用卡客户超1亿户 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速超20% [9] - 代销基金增长幅度超20% 代理保险收入实现正增长 [9] - 通过薄利多销实现手续费用增长 提升财富管理及对公融资服务能力 [9] 资产质量与风控 - 不良贷款率1.33% 较上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 [10] - 拨备覆盖率239.4% 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 [1][10]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34% 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领先同业 [10] - 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10] - 推进智能风控体系建设 完善信贷业务流程数字化风控工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