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贷款

搜索文档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 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
上市银行“十四五回望”之信贷结构变迁
招商证券· 2025-09-29 15: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2]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信贷结构在"十四五"期间发生显著变迁 对公贷款占比提升并成为信贷增量主要来源 零售贷款占比下降 信贷资源分配与国家战略导向和经济周期高度相关 [5][16] - 零售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占比回落 消费贷整体平稳 经营贷先升后降 [5][17] - 对公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 广义基建 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及科技服务业贷款占比提升 [5][18] - 不同板块银行信贷结构变化存在差异 国有行 股份行 城商行和农商行各有侧重 [5] 上市银行整体信贷结构变迁 - 截至2025年6月末 42家上市银行总贷款规模184万亿元 其中对公贷款121万亿元 占比65.74% 零售贷款63万亿元 占比34.26% [16] - 零售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从2020年的41.22%下降至2025年6月末的34.26% 下降6.96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占比从58.78%提升至65.74% 提升6.96个百分点 对公贷款实现了期间78%的信贷增量 [16] - 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从2020年的20.18%下降6.07个百分点至2025年6月末的14.11% 信用卡贷款占比从4.96%下降至3.39% [17] - 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5% 较2020年下降1.39个百分点 广义基建相关占比提升5.20个百分点 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0.73个百分点 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占比提升1.20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占比提升0.65个百分点 [18] 分板块银行信贷结构变迁 - 国有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相对更快 但经营贷占比与上市银行整体差距收窄3.05个百分点 对公端广义基建占比提升幅度小于整体 制造业贷款占比提升幅度大于整体 [5] - 股份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幅度小于整体 但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更快 对公端制造业 传统基建 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贷款占比提升快于整体 [5] - 城商行零售端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占比下降幅度小于整体 但经营贷增长弱于整体 对公端广义基建贷款占比提升9.01个百分点 高出上市银行增幅3.81个百分点 贡献了城商行42%的信贷增量 [5] - 农商行零售端占比最高 [5] 各家银行信贷结构变迁 - 报告详细列出了42家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邮储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中信银行 浦发银行 民生银行 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浙商银行 江苏银行 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 上海银行 南京银行 杭州银行 成都银行 长沙银行 重庆银行 贵阳银行 郑州银行 青岛银行 苏州银行 齐鲁银行 兰州银行 西安银行 厦门银行 渝农商行 沪农商行 青农商行 常熟银行 紫金银行 无锡银行 张家港行 苏农银行 江阴银行 瑞丰银行的信贷结构及变化数据 [10][12][13]
资产质量十五年:上市银行不良出清与拨备压力观察
国信证券· 2025-09-29 13:22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行业"优于大市"评级 [2][5] 核心观点 - 银行资产质量在过去15年通过各领域不良贷款轮流暴露实现软着陆 当前整体不良生成率约0.7% 虽高于历史水平但较2015年峰值有所回落 [1][2] - 银行通过主动调整贷款结构应对风险 例如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 [1] - 拨备计提机制有效平滑利润 多数年份超额计提拨备 存量拨备可释放至少8000亿元净利润 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36%-57% [1][11] - 非信贷领域不良资产已出清或占比极小 表内非标占贷款比例仅1.4% ABS占0.9% 企业债占4.1% [1][10] - 大行及部分城商行在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方面表现更优 [2] 不良贷款出清历程 - 制造业与批零行业不良率已回落至2010年水平 批零行业不良率峰值达7.79%(2016年) 制造业峰值达6.12%(2018年) [8][12]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2023年达峰值4.42% 目前边际生成已过峰但未完全出清 [8] - 城投贷款不良率2020-2023年处于高位 2024年后明显回落 城投债信用利差2024年下台阶 [8][10] - 零售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且未见顶 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2024年快速上升 [8] 贷款结构调整 - 2014-2020年银行降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 转向个人贷款领域 [8] - 2020年末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仅6% 广义口径(含企业债和非标)占比11% 远低于2010年制造业与批零行业24%的占比 [8] 拨备机制分析 - 上市银行拨贷比2.98%(2025年中) 拨备覆盖率240% 超额拨贷比1.74% 均处于历史中间水平 [10] - 2022年以来超额计提力度降低 通过新增拨备平滑利润的空间收窄 [8] 重点公司推荐 - 建议关注资产质量与拨备压力表现较好且估值较低的成都银行(总市值735亿元 2025E PE 5.3x)、长沙银行(总市值357亿元 2025E PE 4.4x)、张家港行(总市值106亿元 2025E PE 5.4x)、瑞丰银行(总市值104亿元 2025E PE 5.1x) [2][3] - 推荐基本面有望率先走出拐点的优质顺周期个股宁波银行(总市值1741亿元 2025E PE 6.2x)、常熟银行(总市值230亿元 2025E PE 4.9x) [2][3]
上市银行1H25业绩总结:营收利润边际改善,看好板块配置价值有限
东兴证券· 2025-09-05 17: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继续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 [4]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1H25营收利润边际改善 主要得益于二季度债市回暖及非息收入改善 [4][5] - 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 负债成本加速改善 [4][37] - 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但零售业务不良压力上升 [4] - 对公贷款为信贷投放主力 零售贷款增长疲弱 [4][1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优质区域银行 [4] 业绩概览 - 1H25上市银行营收同比+1.0% 归母净利润同比+0.8% 环比1Q25分别回升2.8pct和2pct [4][5]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中收同比+3.1% 净利息收入同比-1.3% [5] - 国有行营收同比+1.9% 净利润同比-0.1% 环比改善显著 [10] - 城商行盈利增速领先 营收同比+5.3% 净利润同比+7.0% [10] 资产端表现 - 1H25末生息资产同比+9.7% 环比提升2.1pct [4][11] - 贷款同比+8.0% 金融投资同比+14.9% 同业资产同比+17.0% [11] - 城商行贷款增速领先(同比+12.9%) 股份行偏弱(同比+3.8%) [11] - 新增对公贷款占比85% 主要投向基建(39%)和制造业(16%) [14][19] - 零售贷款同比+4.3% 新增个贷仅占12% [14] 负债端表现 - 1H25末存款同比+8.3% 环比提升2.1pct [20][23] - 国有行存款同比+7.7% 股份行同比+8.6% 城商行同比+13.3% [23][24] - 存款定期化趋势缓和 1H25日均定期存款占比63% [27][29] - 个人定期存款贡献主要增量 占新增存款75% [29] 净息差分析 - 1H25净息差1.33% 同比-13bp 降幅较1H24收窄 [4][37] - 2Q25单季净息差1.34% 环比下降3bp [37] - 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5bp 计息负债付息率同比下降34bp [37] -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28%/1.45%/1.32%/1.44% [38] 非息收入与资产质量 - 中收增速转正(同比+3.1%) 国有行改善明显(同比+4.7%) [4][10]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环比改善13.9pct [4] - 不良率平稳 但关注、逾期及不良生成率上升 零售业务压力显著 [4] - 拨备覆盖率平稳 拨贷比环比下降 [4] 投资建议 - 短期看好优质中小行及低估值股份行 [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区域龙头银行 [4] - 高股息和业绩稳定性凸显配置价值 [4]
江苏银行争取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支持
贝壳财经· 2025-08-31 00:47
公司政策沟通进展 - 江苏银行正积极与中央及省财政部门沟通争取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 [1] - 公司及旗下消费金融公司未被列入首批19家银行及4家消费金融公司享受1%贴息的经办机构名单 [1] - 国家政策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对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以扩大政策覆盖面 [1] 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强调统筹效益与规模增长 平衡发展速度与质量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突出数字化转型赋能 [2] - 公司计划夯实风控基础 加强贷后管理 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推动个贷业务高质量发展 [2] 公司个贷业务表现 -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3405.79亿元 同比增长13.20% [2] - 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达625.58亿元 同比增长14.50% [2] - 信用卡贷款余额348.08亿元 同比下降0.50% [2] 行业政策背景 - 个人消费贷款"国补"方案于8月12日落地 通过国家财政贴息支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八大消费行业 [1] - 政策旨在拉动消费增长 带动整体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提升 [2]
建行刷新半年成绩单!营收拨备双增,低利率环境下业绩缘何向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3:38
核心业绩表现 - 集团资产总额44.43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9.52% [1] - 经营收入3859.05亿元 同比增长2.95% [1]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 同比增长4.02% [1] - 拨备前利润2901.03亿元 同比增长3.37% [1] - 非息收入992亿元 同比增长近26% 占营收比重超25% [8][9] 资产结构优化 - 贷款和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 较上年末增加2.7万亿元 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4] - 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增速超15% 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余额保持行业领先 [4]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25% 基础设施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4] - 人民币债券投资规模较上年末增加1万亿元 新增投资主要投向国债/地方债/企业债 [4] - 债券投资收益保持同业领先 主动优化品种/期限/账户结构 [5] 负债成本管控 - 存款付息率约1.4% 同比下降32个基点 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6] - 境内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超四成 对存款增量贡献度显著加大 [6] - 净息差1.4% 较一季度微降1个基点 实现边际企稳 [6] - 通过主动管理使净息差下滑幅度逐季收窄 [7] 非息业务发展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经营收入16.9% 实现可比同业领先 [9] - 信用卡客户超1亿户 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速超20% [9] - 代销基金增长幅度超20% 代理保险收入实现正增长 [9] - 通过薄利多销实现手续费用增长 提升财富管理及对公融资服务能力 [9] 资产质量与风控 - 不良贷款率1.33% 较上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 [10] - 拨备覆盖率239.4% 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 [1][10]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34% 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领先同业 [10] - 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10] - 推进智能风控体系建设 完善信贷业务流程数字化风控工具 [10]
建行刷新半年成绩单!营收拨备双增,低利率环境下业绩缘何向好?
券商中国· 2025-08-30 13:25
核心业绩表现 - 集团资产总额达44.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2% [1] - 经营收入3859.05亿元,同比增长2.95% [1]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同比增长4.02% [1] - 拨备前利润2901.03亿元,同比增长3.37% [1] - 净息差为1.4%,较一季度微降1个基点,实现边际企稳 [7] - 非利息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近26%,占营收比重超25% [9] 资产端优化策略 - 贷款和金融投资较上年末增加2.7万亿元,创近三年同期新高 [5] - 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增速超15% [5]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0.25% [5] - 人民币债券投资规模较上年末增加1万亿元,主要投向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 [6] - 债券投资收益保持同业领先,主动调整品种、期限和账户结构 [6] 负债端成本管控 - 存款付息率约1.4%,同比下降32个基点,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7] - 境内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超四成,对存款增量贡献度显著加大 [8] - 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助力净息差企稳,体现银客关系稳定和综合服务能力 [8] 非利息收入增长驱动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经营收入16.9%,实现可比同业领先 [9] - 信用卡客户超1亿户,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速超20% [9] - 代销基金增长幅度超20%,代理保险收入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9] - 财富管理和基础设施融资成为未来非息收入重要增长点 [9]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 [10] - 拨备覆盖率239.4%,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 [1][10]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34%,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领先同业 [10] - 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10] - 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工具嵌入信贷业务流程 [10] 经营策略导向 - 资产端坚持稳总量、优结构、拉久期、增收益 [4] - 负债端注重抓核心、夯基础、控期限、降成本 [4] - 收入端稳固基本盘并拓展增长点,服务端深化客户深耕和产品组合 [4] - 通过主动资产负债管理保持净息差同业领先水平 [8]
建设银行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141.94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8:51
核心业绩表现 - 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经营业绩 [1] 金融支持专项行动 - 开展金融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行动 相关贷款累计投放超900亿元 [1] - 实施消费金融专项行动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141.94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862.99亿元 [1] - 信用卡贷款余额1.05万亿元 贷款规模保持同业领先 [1] 消费促进成效 - "建行生活"承接发放172个城市5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 拉动民生消费超400亿元 [1] 住房金融业务 - 支持居民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5万亿元 [1] - 住房金融传统优势持续巩固 贷款余额、投放和资产质量保持同业领先 [1]
CCB(00939)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29 18: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营业收入增长2.95% [4] -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4% [5] - 净利润增长3.37% [5] - 客户贷款总额达到40万亿元,增长6.2% [6] - 金融投资11.77万亿元,增长10% [6] - 核心负债30.47万亿元,增长6% [6] - 净息差1.4%,资产回报率0.77%,净资产收益率10.08%,资本充足率19.51% [6] - 成本收入比23.72%,优于同业 [9] - 不良贷款率1.33%,较2024年下降1个基点 [9] - 拨备覆盖率239.4%,上升5.8个百分点 [22] - 非利息收入992亿元,增长25.9%,占营业收入25.7% [3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科技相关行业贷款5万亿元,增长16% [11] - 绿色金融余额5.72万亿元,增长14.88% [12] -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4万亿元,增长9.8% [14] - 养老金管理规模6540亿元,增长53.96% [1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5240亿元,增长13.44% [15]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79万亿元,增长10% [16] - 民营企业贷款6.59万亿元,增长9.92% [16] - 个人消费贷款6142亿元,较去年末增加86亿元 [17] - 信用卡贷款1万亿元 [17] -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万亿元 [18] - 跨境人民币结算3万亿元,增长23% [18]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伦敦分行人民币清算量148万亿元,成为最大海外人民币清算行 [19] - RCEP地区机构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 [19] - 海外机构利润增长57% [19] - 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公司贷款增长显著 [1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实施"五维一体"综合服务体系 [11] - 推进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优化,占比达90% [7] - 数字化金融赋能274个累计场景,双星月活跃用户2.43亿,增长14.4% [15] - 建立405家科技特色网点 [108] - 绿色债券承销356亿元 [12] -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和企业钱包分别增长9.96%和10.73% [81] - 企业客户1226万户,增加59万户;个人客户7.77亿户,增加557万户 [2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基本趋势不变 [23] - 将聚焦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服务实体经济 [24] -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控制风险 [25] - 净息差下降压力仍存,但预计收窄幅度将进一步缩小 [42] - 房地产行业风险可控,不良率下降0.05个百分点 [72] - 支持城镇化项目和三大工程 [18]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客户资产12.8万亿元,个人客户资产22万亿元 [69] - 代发工资日均AUM增加6440亿元 [20] - 智能客服使客户经理服务客户数从200提升至600 [78] - AI编码使用率80%,实际应用率30% [78] - 供应链金融服务13.2万客户,融资782亿元 [83] - 科技企业客户超过30万户 [104]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收入改善的驱动因素及全年利润展望 [28] - 边际改善所有业务和利润指标,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增长2.95%和3.37% [29] - 生息资产日均增长7.45%,比一季度高1.53个百分点 [30] - 贷款和债券投资增加2.7万亿元 [31] - 非利息收入占比25.7%,提升4.68个百分点 [33] - 成本收入比23.72%,下降0.43个百分点 [34] - 全年将保持稳定利润增长 [35] 问题: 净息差展望及利率下调的影响 [36] - 二季度净息差1.4%,环比收窄1个基点 [37] - 资产端收益率下降45个基点,负债端利率下降34个基点 [38] - LPR下调影响将持续,但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减轻净息差压力 [41] - 预计净息差下降幅度将进一步收窄 [42] 问题: 贷款投向及基础设施贷款安排 [43] - 贷款增加1万亿元,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44] - 公司贷款增速8.59%,个人贷款稳定增长 [44] - 科技贷款增长16.81%,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8.92% [46] - 绿色低碳转型贷款7200亿元,增长14.88% [46] - 基础设施贷款增速高于行业平均,下半年将有更好表现 [48] 问题: 债券投资策略及印花税政策影响 [52] - 债券投资11万亿元,主要投向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 [54] - 绿色债券投资增长数倍 [55] - 金融资产市值占比提升6.5个百分点 [57] - 印花税政策对库存债券影响中性,79%为免税债券 [60] 问题: 存款增长措施及稳存增存策略 [61] - 存款增加7600亿元,总额30万亿元 [62] - 付息率下降32个基点 [62] - 通过客户生态闭环、科技赋能和多资产配置稳定存款 [66][67][69] - 活期存款占比超过30%,增长15% [69] 问题: 资产质量措施及下半年展望 [71] - 不良贷款率1.33%,下降0.01个百分点 [71] - 关注类贷款比率1.81%,下降0.08个百分点 [71] - 房地产风险可控,不良率下降0.05个百分点 [72] - 普惠金融风控体系完善,实现端到端管理 [73] 问题: 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进展 [76] - 分布式系统转型后处理时间减少30%,交易处理能力翻倍 [77] - 大语言模型参数达千亿级 [78] - 移动银行服务5.3亿客户,月活2.43亿 [80] - 数字人民币累计消费522万笔,增长16.75% [81] 问题: 手续费收入增长驱动及展望 [85] - 净手续费收入652亿元,增长4% [86] - 驱动因素包括客户基础扩大、服务能力提升和资本市场复苏 [87][90][91] - 财富管理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 [93] - 下半年将聚焦信用卡、消费和旅游等热点领域 [94] 问题: 高科技企业支持措施 [99] - 科技贷款余额5.15万亿元,占比18.78% [103] - 服务30万家科技企业客户 [104] - 建立77只科技基金,规模超过1600亿元 [104] - 通过"飞驰e较"平台服务34万客户,获批资金3700亿元 [108] 问题: 房贷业务情况及展望 [110] - 房地产贷款余额6.15万亿元 [112] - 二手房贷款增长20%,新增436亿元 [114] - 保障性住房贷款在郑州、大连等多地落地 [115] - 房贷利率一季度3.11%,二季度3.08%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