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经营性贷款
icon
搜索文档
数百亿资产,七折“甩卖”?多家银行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11-04 13:10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规模与趋势 - 四季度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处置不良贷款,渤海银行挂出近700亿元资产包,广州农商行挂出超189亿元资产包 [2]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总额合计698.33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 [2] - 银行业上半年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49% [9] 不良资产处置策略转变 - 银行对不良资产从"甩包袱"转向主动管理和价值挖掘,渤海银行拟以不低于488.83亿元转让资产,约为债权总额的七折 [5] - 部分银行成立"特色资产部",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体系,联合AMC等机构设计债务重组等综合方案 [5] - 不良资产成功转让可为银行带来现金收入,减轻资产质量包袱,减少资本占用,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动能 [5] 个人贷款类不良资产情况 - 10月以来近90家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项目类别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 [5] - 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转让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50.1亿元,占比72.4%、14%、13.5% [10] - 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上升,当前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存在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10][11] 具体转让项目案例 - 平安银行信用卡透支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5700万元,广发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2.2亿元 [6] - 嘉兴银行关于5家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2.5亿元 [6] - 某项目资产笔数1810笔,未偿本息总额约2.21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2441.37天,全部为损失类贷款 [8] 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影响 - 加快参与不良资产转让有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提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 [8] - 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拨备计提压力,为银行聚焦优质客户和业务增长点提供空间 [8] - 推动风险出清,降低系统性风险,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参与者提供业务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8]
数百亿资产 七折“甩卖”?多家银行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11-04 12:57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规模与趋势 - 四季度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处置不良贷款,百亿元级资产包频出,例如渤海银行挂出近700亿元资产包,广州农商行挂出超189亿元资产包 [1][2]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总额合计698.33亿元,其中本金金额约为499.37亿元,利息金额约104.36亿元,罚息金额约93.34亿元 [2] - 银行业上半年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9% [11] 不良资产处置策略转变 - 银行对不良资产从"甩包袱"转向主动管理和价值挖掘,部分银行成立"特色资产部"负责不良资产主动经营 [4] - 渤海银行拟定的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为不低于488.83亿元,是拟转让资产债权总额的约七折,区别于以往同行低价甩卖 [4] - 银行努力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体系,联合AMC等机构设计债务重组、引入战投等综合方案 [4] 个人贷款不良资产情况 - 10月以来近90家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项目类别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 [6] - 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13.5% [13] - 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显示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存在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12][13] 具体转让案例详情 - 平安银行11月3日发布的信用卡透支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5700万元,广发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2.2亿元 [7] - 嘉兴银行10月末发布的5家公司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2.5亿元 [7] - 某资产包交易基准日数据显示未偿本金总额51,902,751.82元,未偿利息总额168,896,832.08元,未偿本息总额220,799,583.90元 [9] 不良资产处置的驱动因素与影响 - 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核心原因在于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提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 [11] - 不良资产成功转让可带来现金收入,减轻银行资产质量包袱,减少资本占用,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有效动能 [4][11] - 不良资产转让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拨备计提压力,为银行聚焦优质客户和业务增长点提供空间 [11]
数百亿资产,七折“甩卖”?多家银行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5-11-04 12:51
核心观点 - 银行业四季度以来加速处置不良资产,出现多笔百亿元级资产包,且处置策略从“甩包袱”转向主动价值挖掘 [2][4] - 个人消费贷款在转让的不良贷款中占比显著升高,成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焦点 [9][15] - 不良资产的成功转让有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并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动能 [3][8][14] 百亿级资产包频出 - 渤海银行在10月挂出总额698.33亿元的资产包,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 [5] - 广州农商行挂出超189亿元的资产包 [5] - 渤海银行资产包中账龄五年及以上的债权占比近三成,但设定的初步最低转让价不低于488.83亿元,约为债权总额的七折,区别于以往的低价甩卖 [7]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策略转变 - 部分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从急于转让转向主动管理和价值挖掘,例如成立“特色资产部”进行专门经营 [7] - 银行努力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体系,对仍有经营价值的企业会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设计债务重组等综合方案 [7] - 成功转让不良资产可为银行带来现金收入,减轻资产质量包袱,减少资本占用 [8] 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概况 - 10月以来已有近90家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多种银行类型 [10] - 项目类别包括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 [10] - 具体案例如平安银行信用卡透支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5700万元,广发银行长沙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超2.2亿元 [12] 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增多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为268.2亿元,占比72.4%,信用卡透支占比14%,个人经营类贷款占比13.5% [15] - 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连续两个季度上升 [15] - 业内指出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领域仍存在较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 [16] 不良资产处置的行业影响与展望 - 银行业上半年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14] - 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9%,较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14] - 不良资产转让有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降低系统性风险,并为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参与者提供业务机会 [14] - 未来可通过加强分类管理、优化流程、引入专业机构以及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来提升处置效率 [16]
多项贷款业务违规,福建莆田农商行被罚140万元
北京商报· 2025-11-03 20:02
处罚事件概述 - 福建莆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多项主要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140万元罚款 [1] 具体违规行为 - 公司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及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1] - 公司个人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 [1] - 公司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 [1] 处罚结果 - 除公司被罚款外,另有多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 [1]
百亿资产转让频现 银行加速甩包袱
北京商报· 2025-10-13 07:36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规模 - 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债权总额近700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 [2] - 广州农商行计划出售信贷资产包合计约189.28亿元,其中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 [3] - 渤海银行转让资产包中,174户债权里有52户账龄在五年及以上,属于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极差的资产 [2] 资产转让定价与财务影响 - 渤海银行此次转让的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约7折,对比该资产包经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值483.1亿元,存在有限溢价 [2] - 广州农商行拟转让的资产在2023年及2024年的税前净亏损分别为5.09亿元、10.6亿元,税后净亏损分别为3.81亿元、7.95亿元 [3] - 通过转让,银行预期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计提额,提升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利用率 [2][3] 小额分散类不良资产转让 -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转让的个人消费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1.1亿元,涉及2177户借款人,贷款五级分类全部为"损失"类,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471.25天 [4] - 平安银行转让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涉及3488笔贷款,未偿本金总额达5289.44万元,本息合计接近5979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长达791.5天 [4][5] - 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转让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超过8800万元,涉及156名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802.56天 [5] 小额不良资产风险特征 - 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转让的156笔贷款中,有105笔为纯信用贷款,占比高达67.3%,缺乏有效抵押物作为风险缓释 [6] - 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小额分散"类不良资产正以常态化、高频化节奏在银登中心平台转让 [4][6]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演进 - 不良资产证券化(ABS)成为重要补充手段,可将不良资产转化为证券在资本市场发行,实现资产"出表"并拓宽融资渠道 [7] - 监管政策放宽,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可将债委会项目等五类风险资产转让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丰富市场供给 [7] - 行业趋势是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回收率、处置周期进行精准预测 [8]
百亿资产批量转让频现,银行四季度加速“甩包袱”!
北京商报· 2025-10-12 22:14
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 2025年四季度伊始,银行业加速清理历史包袱,出现两起超百亿级债权资产转让,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近700亿元债权资产,广州农商行计划出售近190亿元信贷资产包 [1] - 两家银行转让资产的目标是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出清长期占用资本且流动性差的资产 [1] - 在银登中心平台上,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小额分散类不良资产包正以常态化节奏转让,部分资产逾期超两年 [1] 渤海银行大额资产转让详情 - 渤海银行10月10日公告,拟转让债权资产涉及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叠加代垫费用,债权总额近700亿元 [2] - 转让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约7折,略高于经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值483.10亿元 [2] - 截至2024年底,174户债权中有52户账龄在五年及以上,属于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极差的资产 [2] - 该行预期通过此次转让大幅改善资产质量,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利用率 [2] 广州农商行资产出售计划 - 广州农商行10月9日公告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信贷资产包合计约189.28亿元,其中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 [3] - 该资产包在2023年及2024年的税前净亏损分别为5.09亿元和10.6亿元,税后净亏损分别为3.81亿元和7.95亿元 [3] - 出售所得资金拟用于一般性运营资金,出售后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计提额、提升效益水平 [3] 小额分散不良资产转让常态化 - 银登中心平台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中小银行正常态化转让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小额分散不良资产包 [4] -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10月11日转让一笔未偿本息总额约1.1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资产包,涉及2177户借款人,贷款全部为损失类,加权平均逾期471.25天 [4] - 平安银行转让第54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涉及3488笔贷款,未偿本息合计近5979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长达791.5天 [4] - 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转让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包,涉及156名借款人,未偿本息超8800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802.56天 [5] 小额不良资产风险特征与处置优势 - 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转让的资产包中,156笔贷款有105笔为纯信用贷款,占比高达67.3%,缺乏有效抵押物 [6] - 通过平台化批量转让小额分散不良资产,显著降低了传统个案清收的高成本和高摩擦,激活了市场活力 [6] -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政策优化,个贷不良业务有望吸引更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 [6]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多元化趋势 - 不良资产处置正从传统批量转让转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综合解决方案,不良资产证券化(ABS)成为重要补充方式 [7] - 监管部门已逐步放宽不良ABS发行条件,基础资产范围扩大,发行流程简化 [7] - 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通知,允许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将债委会项目等五类风险资产转让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 [7] 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建设 - 专家建议中小银行综合运用现金清收、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加大处置力度和提高速度 [8] - 应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创新处置方法和手段,提高市场供给能力 [8] - 银行需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对风险初现客户提前介入,设计债务重组等综合方案 [8] -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结合宏观及企业经营数据,对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和处置周期进行更精准预测,有效防控风险 [8]
多张罚单曝银行审查漏洞
第一财经· 2025-10-12 21:41
监管处罚动态 - 地方金融监管局密集披露罚单,处罚事由集中在贷款资金被挪用、信贷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2] - 浙江诸暨联合村镇银行因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违规向公职人员发放经营性贷款被罚55万元 [3] - 宁波余姚农商行因信贷管理不审慎、资产分类不合规被罚190万元 [3] - 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因信贷业务“三查”不到位、超越授权办理业务被处以1150万元重罚 [3] - 违规问题集中出现在三类机构: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支行层面,以及部分积极开展“普惠金融”的股份行 [3] 违规操作模式 - 违规经营贷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完整的“套利产业链”,流程分为制造经营主体、伪造交易与流水、资金回流楼市三步 [4][5] - 第一步制造经营主体:中介公司代办营业执照、注册空壳公司,虚构经营范围,最快一周完成 [6] - 第二步伪造交易与流水:中介帮助客户伪造购销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制造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的假象 [6] - 第三步资金回流楼市:资金最终用于首付、还房贷或投资房产,部分地区出现“房产抵押—企业授信—循环经营贷”模式 [6] - 2020年至2023年间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至4%,远低于同期房贷利率,部分银行放松审核甚至默许客户“包装”贷款 [3] 风险暴露与压力 - 2025年是经营贷集中到期的关键节点,2020年~2023年间发放的贷款陆续进入续贷期 [7] - 房地产估值大幅下行,部分借款人资金链吃紧,抵押物评估价大幅缩水 [7]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自2022年4月以来已连续下跌41个月 [8] - 举例:原评估价500万元房产现值仅350万元,按70%抵押率计算贷款额度降至245万元,而原贷款余额高达350万元,形成百万元缺口 [8] - 部分中小银行经营贷不良率快速攀升,例如重庆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经营贷不良率超过6%,宁波银行超过3% [8] 监管应对措施 - 监管部门正推动“实质穿透”管理,宿州农商银行公开宣布“不与任何贷款中介或个人合作”,多家银行跟进建立中介“黑名单”制度 [9] - 监管层要求银行引入科技手段追踪贷款流向,利用大数据、AI风控模型,结合企业水电费、社保缴纳、税务申报等非财务数据判断真实经营状况 [9] - 对资金流向实施3至6个月动态监测,以防“放款合规、用款违规”的漏洞反复出现 [9]
多张罚单曝银行审查漏洞
第一财经· 2025-10-12 21:34
违规挪用监管现状 - 地方金融监管局密集披露罚单,处罚事由集中在贷款资金被挪用、信贷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3] - 具体罚单案例包括:浙江诸暨联合村镇银行被罚55万元、宁波余姚农商行被罚190万元、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被处以1150万元重罚[5] - 违规问题集中出现在三类机构: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支行层面,以及部分积极开展普惠金融的股份行[6] 经营贷违规套利模式 - 违规经营贷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完整的套利产业链,流程分为制造经营主体、伪造交易与流水、资金回流楼市三步[8][9] - 2020年至2023年间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至4%之间,远低于同期房贷利率,部分地方政府贴息后利率低至2%[6][9] - 中介通过代办营业执照、注册空壳公司、伪造购销合同和虚假发票等方式,帮助客户将贷款资金最终用于购房首付、偿还房贷或投资房产[9] 经营贷集中到期风险 - 2025年是经营贷集中到期的关键节点,2020年至2023年间发放的贷款陆续进入续贷期[11] - 房地产估值大幅下行,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已连续下跌41个月,导致抵押物安全边际削弱[12] - 具体案例显示,原评估价500万元的房产现值仅350万元,按70%抵押率计算贷款额度降至245万元,与原贷款余额350万元形成百万元缺口[12] - 部分中小银行经营贷不良率快速攀升,例如重庆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经营贷不良率超过6%,宁波银行超过3%[12] 监管应对与风控升级 - 监管部门推动实质穿透管理,多家银行建立中介黑名单制度并加强资质审核[14] - 监管要求银行引入科技手段追踪贷款流向,利用大数据、AI风控模型,结合企业水电费、社保缴纳等非财务数据判断真实经营状况[14] - 对资金流向实施3至6个月动态监测,以防放款合规、用款违规的漏洞反复出现[14]
房价下跌后经营贷套利链条断裂,多张罚单曝银行审查漏洞
第一财经· 2025-10-12 20:34
监管处罚与违规焦点 - 地方金融监管局密集披露罚单,处罚事由集中在贷款资金被挪用、信贷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 [1] - 浙江诸暨联合村镇银行因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违规向公职人员发放经营性贷款被罚55万元,宁波余姚农商行因信贷管理不审慎被罚190万元,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因信贷业务三查不到位被处以1150万元重罚 [2] - 违规问题集中出现在三类机构:地方法人银行、城商行支行层面,以及部分积极开展普惠金融的股份行 [2] 经营贷违规套利模式 - 违规经营贷在部分地区已形成完整套利产业链,流程分为制造经营主体、伪造交易与流水、资金回流楼市三步 [4] - 中介公司代办营业执照、注册空壳公司以制造经营主体,从注册到开户最快一周完成,并帮助客户伪造购销合同、开具虚假发票制造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的假象 [4] - 资金最终用于首付、还房贷或投资房产,部分地区出现房产抵押—企业授信—循环经营贷模式,本质是借经营贷炒房 [4] - 2020年至2023年间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至4%之间,部分低至2%,远低于同期房贷利率,大量资金在监管空隙中流向楼市 [2][5] 集中到期风险暴露 - 2025年是经营贷集中到期的关键节点,2020年至2023年间发放的贷款陆续进入续贷期,叠加房地产估值大幅下行,借款人资金链吃紧 [1][7] - 多数经营贷采取先息后本模式,到期需一次性还本,借款人为避免违约转向过桥资金,中介费、评估费、过桥利息叠加使实际融资成本滚雪球 [7] - 银行端风险上升,抵押物多为房产或商铺,估值下跌导致安全边际削弱,部分银行要求降额续贷或转贷他行 [7] - 原评估价500万元的房产现值仅350万元,按70%抵押率计算贷款额度降至245万元,而原贷款余额高达350万元,形成105万元缺口 [7] - 一些中小银行经营贷不良率快速攀升,例如重庆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经营贷不良率超过6%,宁波银行超过3% [7] 监管应对与风控升级 - 监管部门推动实质穿透管理,多家银行建立中介黑名单制度,加强资质审核和退出机制 [8] - 监管层要求银行引入科技手段追踪贷款流向,利用大数据、AI风控模型,结合企业水电费、社保缴纳、税务申报等非财务数据判断真实经营状况 [8] - 对资金流向实施3至6个月动态监测,以防放款合规、用款违规的漏洞反复出现 [8]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 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