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高端化
搜索文档
这届零食,越贵越高端?
投中网· 2025-10-11 17:08
文章核心观点 - 零食行业正经历一场由品牌方主导的“反逻辑”价格热潮,将普通零食包装成“轻奢体验”,导致大众“零食自由”消失 [5] - 这种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缺乏坚实价值支撑的“高端化”被指为“行业病”,其本质是将“高价”等同于“高端” [5][14] - 市场已出现反噬,以极致性价比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迅速崛起,而坚持高价策略的传统品牌面临业绩下滑困境 [10][11] - 行业健康的高端化路径应基于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提升,而非单纯的定价策略和营销包装 [14][16] 零食市场格局演变 - 早期零食市场品牌意识薄弱,消费者选择基于“好吃、划算”,购物篮中品牌混杂 [6] - 2010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头崛起,通过价格战、精美包装和口味细分快速抢占市场,改变了市场格局 [6] - 品牌竞争初期为消费者带来红利,例如2017年消费者可通过拼团凑满减券,花费约100元购买一箱零食 [7] - 品牌方通过持续营销投入进行消费者教育,使消费者形成“有品牌=有保障”的认知,并愿意为包装和口味支付溢价 [7] 品牌高端化策略与市场反应 - 品牌认知度提升后,零食巨头通过换包装、请明星、堆原料走上高端化道路,相关销售费用大幅增长 [7] - 良品铺子于2019年明确打出“高端零食”定位,提出“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标准,并将价格与“高端”强绑定 [8] - 高端化导致产品价格显著上涨,例如一款190g鸭脖产品价格从2017年的10元左右涨至18元 [8] - 品牌方采用隐蔽的计价单位变化(如将价签单位从“500g”改为“50g”)来模糊消费者的单价感知 [8] - 高端化策略引发市场反噬,2020年后以“平价白牌”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如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迅速兴起 [10] - 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11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809亿元,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0% [10] 传统品牌困境与平价化尝试 - 传统零食品牌业绩出现显著下滑,三只松鼠营收从2019年超百亿元降至2023年的71亿元,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同比减少14亿元 [10] - 传统品牌尝试降价自救,例如良品铺子2023年启动改革,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后降价范围扩大至500种 [11] - 降价举措收效有限,品牌难以扭转“价格虚高”的负面印象,良品铺子2024年正式陷入亏损,三只松鼠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 [11] - 高端化戏码仍在继续,新兴品牌如薛记炒货的坚果类产品价格普遍突破百元/斤,手剥松子售价达268元/斤,蘑菇脆130元/斤 [11] 行业“高端病”与价值回归 - 行业“高端病”本质是集体失策,误将“高价”当“高端”,依靠包装和营销支撑高价,缺乏让消费者感知的价值提升 [14] - 许多品牌试图对工艺成熟、供给充足的“大宗商品”收取“稀缺品”的费用,引发消费者价值质疑 [15] - 消费者完成品牌教育后愈发理性,“价值回归”成为必然趋势,问题的核心在于品牌能否为高价构建坚实、透明且被认同的价值底座 [15] - 健康的高端化应让消费者清晰感知“贵有所值”,例如薛记炒货的“现炒现卖”具差异化,但需明确高定价中原料成本与品牌溢价的合理占比 [15][16] - 零食承载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其根深蒂固的“亲民属性”决定了行业可以走向高端,但绝不能只有高价 [14]
这届零食,越贵越高端?
36氪· 2025-10-10 12:06
行业价格趋势演变 - 早期零食市场以口味和性价比为导向,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呈现分散化特点 [2] - 2010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品牌通过整合品类和价格战快速占领市场,改变行业格局 [2][4] - 品牌方通过提升包装设计、细分口味和大额优惠券(如“199减100”)吸引消费者,2017年消费者花费100元即可购买十余件零食 [4] - 品牌认知度提升后,企业通过更换包装、聘请明星代言和堆砌原料走向高端化,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良品铺子从2016年9.5亿元增至2019年15.81亿元,三只松鼠从9.2亿元涨至23亿元 [5] - 2019年良品铺子明确“高端零食”定位,将价格与“高端”强绑定,同类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如190克鸭脖从10元涨至18元 [7] - 品牌方采用隐蔽的计价单位变化(如从“500g”改为“50g”)模糊消费者对单价的感知,导致结账时出现价格落差 [7] 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变化 - 2020年后以“平价白牌”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如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迅速崛起,主打“极致性价比” [8] - 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从2019年211亿元激增至2023年809亿元,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0% [10] - 传统零食品牌业绩大幅下滑:三只松鼠营收从2019年超百亿元降至2023年71亿元,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减少14亿元 [10] - 传统品牌尝试降价自救,良品铺子2023年11月宣布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2024年降价范围扩大至500种产品 [10] - 降价效果有限,良品铺子2024年陷入亏损,三只松鼠面临门店关停和增收不增利困境,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11] 当前高端化现象与消费者反应 - 薛记炒货因定价过高被网友称为“薛记珠宝店”,产品价格普遍突破百元/斤,具体如手剥松子268元/斤、蘑菇脆130元/斤、腰果97.8元/斤 [1][11] - 香港蜜饯品牌“么凤士多”的“贡品级”话梅单颗售价达70元,引发消费者对零食价格脱离平民快乐的讨论 [1] -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品牌零食脱离平价轨道的不满,“零食自由”逐渐消失 [7] - 尽管薛记炒货凭借现炒的新鲜度和差异化口感吸引部分消费者,但其高端化路径与传统品牌相似,面临潜在平价替代品牌的竞争压力 [13] 行业问题本质与未来方向 - 行业存在将“高价”等同于“高端”的误区,缺乏坚实的价值支撑,仅依靠包装和营销提升价格 [13] - 许多零食品类属于工艺成熟、供给充足的大宗商品,品牌试图收取稀缺品费用引发消费者价值质疑 [16] - 高端化的本质应是让消费者清晰感知贵有所值,而非被定价策略绑架 [14] - 健康的高端化之路需要品牌为价格构建坚实、透明且被广泛认同的价值底座,而非推行“唯高价论”的单一化市场趋势 [18][19]
Meltwater融文:2025年零食行业消费者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09 20:47
全球零食行业社交媒体讨论现状 - 2025年上半年全球零食相关话题讨论声量达2770万次,较2024年下半年上升50%,但互动量下降2%至1.28亿次 [1] - 中国和日本是声量最高的两大市场:中国讨论声量上升110%至24.4万次,互动量上升43%至175万次;日本声量上升170%至1370万次,互动量上升132%至1400万次 [1] - 美国讨论声量下降8%,英国下降13%,印度声量下降2%但互动量上升62%,显示区域市场在声量与参与度上存在差距 [1][22] 消费者核心消费动机:身心满足 - 消费者优先选择方便购买、价格实惠的零食,商店自营品牌零食提及量上升31%,“平替文化”兴起 [2] - 情感联结与便利性是关键,如奥利奥、童子军饼干等零售店常见产品及怀旧零食受青睐 [2][26] - 食品标签与安全法规等议题关注度提升,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并影响消费决策 [2][26] 消费者核心消费动机:探索尝试 - 口味和口感是核心关注点,占相关讨论量的33.8%,远超包装(21.3%)和价格等属性 [2][41] - 消费者乐于尝试限量版、地域特色零食,例如迪拜风味巧克力声量上升105%、互动量上升341% [2][44][45] - 红人营销对趋势推动作用显著,品牌可借限量、文化元素及社交化内容提升高端化潜力 [2][42][53] 消费者核心消费动机:保持健康 - 健康与营养话题参与度最高,功能性与适配生活方式的零食更易获得消费者青睐 [2] - 特定营养素讨论声量显著增长:蛋白质声量上升15%,铁上升69% [2] - 健身相关零食讨论声量增长17%,运动前后营养需求受关注,为高端健康零食提供市场机会 [2] 行业营销建议 - 品牌需结合自身定位与区域市场特点,利用红人营销扩大影响力,筛选契合品牌形象的合作者 [3][53] - 应关注线上社区热门话题,通过精准内容传递产品价值,如强调健康属性、探索体验或情感价值 [3] - 利用限量版、地域特色及社交化内容可有效提升品牌高端化潜力和话题热度 [2][52]
靴子落地,良品铺子,卖了
36氪· 2025-07-18 08:02
股权变更 - 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宁波良品以12.42元/股向长江国贸协议转让8421万股(占总股本21%) 总价10.46亿元 [1] - 达永有限以12.34元/股向长江国贸转让3605万股(占8.99%) 若两项交易完成 长江国贸持股比例将达29.99% [3][4] - 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长江国贸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1] 股东结构变动 - 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35.23%降至17.22% 达永有限持股比例从18.16%降至9.17% [4] - 高瓴资本持股比例从13%降至1.24% 接近清仓 [16] - 宁波汉意所持7979万股(占19.89%)被冻结 因与广州轻工股权转让纠纷 [8] 经营困境 -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05亿至7500万元 2024年同期盈利5221万元 [19][20] - 2024年营收71.6亿元 较2022年94.4亿元下滑24% [2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7.32亿元 同比下滑29.34% 为近十年单季最差 [22] 行业冲击 - 2023年实施17年来最大规模降价 平均降幅22% 最高45% [11] - 2024年底打假事件严重影响品牌形象 藕粉掺杂木薯淀粉等质量问题被曝光 [10] - 错过量贩零食发展窗口期 投资赵一鸣零食后又退出 失去市场份额 [26] 管理层变动 - 创始人杨银芬2023年底回归任董事长 2025年3月因打假事件辞职 [12][13] - 程虹接任董事长 曾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13] - 多位创始团队成员离职 包括潘继红、张国强等 [17]
青梅之王的资本劫:红杉折价离场、D轮对赌压顶,溜溜梅IPO能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5-01 10:00
公司概况 - 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进军资本市场 [2] - 公司2024年销售20亿颗青梅,年营收达16亿元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843.2万元、9923.1万元和1.48亿元 [7] 产品结构 - 2024年梅干零食、梅冻、西梅产品分别贡献收入9.74亿元、2.24亿元和4.1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0.3%、13.8%和25.4% [2] - 在中国梅产品行业市占率7%,青梅果类零食和西梅果类零食细分市场连续4年排名第一,梅冻产品以45.7%份额居天然果冻品类榜首 [3] - 梅干零食仍占60.3%核心收入,存在对青梅品类的深度依赖 [8] 销售渠道 - 直销模式收入占比从2022年25.5%提升至2024年59.2%,经销渠道收入占比从74.5%降至40.8% [3] - 2024年前三大客户收入占比28.2%,分别为2.29亿元、1.94亿元和4429.9万元 [4] - 与山姆会员店合作的定制产品"皇梅"上市8天即登顶新品热度榜 [4] 财务运营 - 应收账款激增100%至1.6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148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87天 [4][12] - 2024年现金储备7805万元,短期借款3.12亿元 [12] - 2024年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重超过20% [10] 研发与营销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降43.8%,研发费用率仅1.2%,不足行业平均水平三分之一 [9] - 3年间销售费用9.02亿元,其中广告支出占比47.4% [9] 资本运作 - 红杉中国2024年6月折价退出,以2.61亿元回购股权 [11] -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完成D轮融资7500万元,签订对赌协议需在2025年内完成上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