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脖
搜索文档
年轻人不吃鸭脖,门店一年关5600家,消费习惯大变了
搜狐财经· 2025-11-10 05:27
行业整体表现 - 行业经历从快速扩张到系统性收缩的转变,曾被视为创业模板,加盟模式盛行 [1] - 2024至2025年间出现大规模关店潮,一年关店数量达数千家 [1][3] - 2025年上半年,三大公司合计营收减少近10亿元人民币,显示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8] 公司财务与市场表现 - 绝味食品因财务问题被ST,市值从巅峰水平蒸发80% [1][6] - 2025年上半年周黑鸭营收为12.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 [1] - 2025年上半年煌上煌营收为9.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19% [1] 商业模式挑战 - 加盟模式初期通过收取加盟费、捆绑销售设备和原料实现表面轻资产和高利润 [3] - 市场过度饱和导致单店客流被分摊,流水下降,而租金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加盟商盈利困难 [3] - 周黑鸭长期坚持高成本直营模式,选址高端商圈和机场导致租金成本高昂,2019年才开放加盟但门槛高、扩张缓慢,2025年上半年特许经营门店数降至1291家 [3] 产品与创新问题 - 产品线十年如一日,缺乏创新,主要品类为鸭脖、鸭翅、藕片、毛豆等,难以吸引口味多变、追求新奇感的Z世代消费者 [4] - 与频繁推出联名和限定款的茶饮等新消费品牌相比,产品研发滞后 [4] 价格与消费者信任 - 公司多次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由提价,但在原料价格回落后未同步降价,导致产品价格趋近正餐,侵蚀了其作为平民小吃的定位 [6] - 部分门店存在偷工减料、篡改保质期、健康证造假等管理漏洞,例如2024年某绝味门店被查出22名从业人员健康证系伪造,煌上煌门店曾因销售过期产品被罚,严重损害品牌信任 [3] 竞争格局与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在价格、口味、品牌信任方面变得更加挑剔,导致三大品牌在年轻人外卖订单中的出现频率下降 [6][8] - 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系统性挑战,包括加盟商亏损、直营成本高、品控失灵、产品缺乏新意、价格不合理等,而非简单的短期消费降级 [8]
没人吃还是吃不起?鸭脖三巨头深陷闭店潮
虎嗅· 2025-10-20 10:48
行业整体表现 - 鸭脖行业三大主要公司均面临门店关闭和业绩下滑的挑战 [1] - 行业出现闭店潮,三大巨头门店关闭数量屡创新高 [1] 绝味鸭脖业绩 - 公司半年营收出现显著下滑,减少幅度为15.57% [1] - 公司净利润下降更为严重,暴跌超过40% [1] - 公司在过去20个月内关闭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 [1] 周黑鸭与煌上煌状况 - 周黑鸭公司同样出现业务迅速萎缩的情况 [1] - 煌上煌公司也面临门店关闭数量创新高的局面 [1]
绝味食品:一根鸭脖,“链”动万家灯火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3:01
公司核心能力与商业模式 - 公司以一根鸭脖为起点构建起覆盖全国、深入城乡的连锁网络[2] - 公司拥有国内卤味行业中最完善的全国性生产基地网络能够实现当日达保障产品新鲜度[3] - 公司形成公司集中生产—冷链配送—门店就近销售—服务社区百姓的稳定供应链条[3] - 公司拥有上万家门店组成的网络让鲜食直达消费者是核心能力之一[2] - 公司加盟商委员会体系拥有116个战区委工作小组链接了3000余家加盟商[4] - 公司以社区店为主的模式投资门槛相对可控吸引大量创业者和小微投资者[4] - 整个体系直接带动近4万人就业为大量当地居民提供稳定收入来源[4] 行业背景与公司战略转型 - 2024年我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规模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4.09%[5] - 公司战略从广度扩张转向深度挖掘聚焦卤味赛道深耕细分需求[5] - 公司从关注开店数量转向关注消费者需求从供给思维转向用户思维[5] - 公司通过场景化创新与精益运营稳住基本盘[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2470万元同比增长9.44%推动区域风味数据库建设与产品矩阵优化[6] 社会责任与投资者回报 - 公司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7] - 公司通过集中采购鸭副等农产品与上游养殖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7] - 公司年采购量占樱桃谷鸭出栏量一定比例为山东、江苏等主产区农户提供稳定订单[7] - 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已达23.64亿元[7] - 2025年公司实施2024年年度权益分配派发现金红利近2亿元[7]
绝味食品:一根鸭脖 “链”动万家灯火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2:52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卤味行业领军企业,自2005年在长沙开设首家门店,以鸭脖为起点构建覆盖全国的美食王国 [2] - 公司拥有上万家门店组成的销售网络,是成长为卤味巨头的核心能力之一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盟商委员会体系拥有116个战区委工作小组,链接了3000余家加盟商 [3] 供应链与运营模式 - 公司拥有国内卤味行业最完善的全国性生产基地网络,能实现当日达,保障产品新鲜度 [3] - 运营模式为“公司集中生产—冷链配送—门店就近销售—服务社区百姓”的稳定链条 [3] - 湖南生产基地冷链车以500公里为半径派送,确保数千家门店次日开业前收到新鲜卤味 [3] - 整个体系直接带动近4万人就业,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4] 战略转型与业务发展 - 公司战略从“广度扩张”转向“深度挖掘”,聚焦卤味赛道,深耕细分需求 [6] - 从关注开店数量和城市覆盖,转向关注消费者需求、消费场景,从供给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6]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投入研发费用2470万元,同比增长9.44% [7] - 推动区域风味数据库建设与产品矩阵优化,针对佐餐、零食、夜宵等场景开发低脂健康化产品和区域定制口味 [7] 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 2024年我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规模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4.09% [6] - 新消费蓬勃兴起,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成为引领消费潮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6] 社会责任与投资者回报 - 公司通过集中采购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 [8] - 每年采购占一定比例的樱桃谷鸭,为山东、江苏等主产区农户提供稳定订单 [8] - 自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达23.64亿元,2024年年度权益分配派发现金红利近2亿元 [8] -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通过子公司开展帮扶工作 [8]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以会员为核心、线上线下无缝联动的新消费服务模式 [9] - 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即想即得”的最佳消费体验 [9] - 持续探索以产业之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9]
这届零食,越贵越高端?
投中网· 2025-10-11 17:08
文章核心观点 - 零食行业正经历一场由品牌方主导的“反逻辑”价格热潮,将普通零食包装成“轻奢体验”,导致大众“零食自由”消失 [5] - 这种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缺乏坚实价值支撑的“高端化”被指为“行业病”,其本质是将“高价”等同于“高端” [5][14] - 市场已出现反噬,以极致性价比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迅速崛起,而坚持高价策略的传统品牌面临业绩下滑困境 [10][11] - 行业健康的高端化路径应基于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提升,而非单纯的定价策略和营销包装 [14][16] 零食市场格局演变 - 早期零食市场品牌意识薄弱,消费者选择基于“好吃、划算”,购物篮中品牌混杂 [6] - 2010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头崛起,通过价格战、精美包装和口味细分快速抢占市场,改变了市场格局 [6] - 品牌竞争初期为消费者带来红利,例如2017年消费者可通过拼团凑满减券,花费约100元购买一箱零食 [7] - 品牌方通过持续营销投入进行消费者教育,使消费者形成“有品牌=有保障”的认知,并愿意为包装和口味支付溢价 [7] 品牌高端化策略与市场反应 - 品牌认知度提升后,零食巨头通过换包装、请明星、堆原料走上高端化道路,相关销售费用大幅增长 [7] - 良品铺子于2019年明确打出“高端零食”定位,提出“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标准,并将价格与“高端”强绑定 [8] - 高端化导致产品价格显著上涨,例如一款190g鸭脖产品价格从2017年的10元左右涨至18元 [8] - 品牌方采用隐蔽的计价单位变化(如将价签单位从“500g”改为“50g”)来模糊消费者的单价感知 [8] - 高端化策略引发市场反噬,2020年后以“平价白牌”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如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迅速兴起 [10] - 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11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809亿元,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0% [10] 传统品牌困境与平价化尝试 - 传统零食品牌业绩出现显著下滑,三只松鼠营收从2019年超百亿元降至2023年的71亿元,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同比减少14亿元 [10] - 传统品牌尝试降价自救,例如良品铺子2023年启动改革,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后降价范围扩大至500种 [11] - 降价举措收效有限,品牌难以扭转“价格虚高”的负面印象,良品铺子2024年正式陷入亏损,三只松鼠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 [11] - 高端化戏码仍在继续,新兴品牌如薛记炒货的坚果类产品价格普遍突破百元/斤,手剥松子售价达268元/斤,蘑菇脆130元/斤 [11] 行业“高端病”与价值回归 - 行业“高端病”本质是集体失策,误将“高价”当“高端”,依靠包装和营销支撑高价,缺乏让消费者感知的价值提升 [14] - 许多品牌试图对工艺成熟、供给充足的“大宗商品”收取“稀缺品”的费用,引发消费者价值质疑 [15] - 消费者完成品牌教育后愈发理性,“价值回归”成为必然趋势,问题的核心在于品牌能否为高价构建坚实、透明且被认同的价值底座 [15] - 健康的高端化应让消费者清晰感知“贵有所值”,例如薛记炒货的“现炒现卖”具差异化,但需明确高定价中原料成本与品牌溢价的合理占比 [15][16] - 零食承载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其根深蒂固的“亲民属性”决定了行业可以走向高端,但绝不能只有高价 [14]
这届零食,越贵越高端?
36氪· 2025-10-10 12:06
行业价格趋势演变 - 早期零食市场以口味和性价比为导向,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呈现分散化特点 [2] - 2010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品牌通过整合品类和价格战快速占领市场,改变行业格局 [2][4] - 品牌方通过提升包装设计、细分口味和大额优惠券(如“199减100”)吸引消费者,2017年消费者花费100元即可购买十余件零食 [4] - 品牌认知度提升后,企业通过更换包装、聘请明星代言和堆砌原料走向高端化,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良品铺子从2016年9.5亿元增至2019年15.81亿元,三只松鼠从9.2亿元涨至23亿元 [5] - 2019年良品铺子明确“高端零食”定位,将价格与“高端”强绑定,同类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如190克鸭脖从10元涨至18元 [7] - 品牌方采用隐蔽的计价单位变化(如从“500g”改为“50g”)模糊消费者对单价的感知,导致结账时出现价格落差 [7] 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变化 - 2020年后以“平价白牌”为核心的零食集合店(如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迅速崛起,主打“极致性价比” [8] - 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从2019年211亿元激增至2023年809亿元,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0% [10] - 传统零食品牌业绩大幅下滑:三只松鼠营收从2019年超百亿元降至2023年71亿元,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减少14亿元 [10] - 传统品牌尝试降价自救,良品铺子2023年11月宣布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2024年降价范围扩大至500种产品 [10] - 降价效果有限,良品铺子2024年陷入亏损,三只松鼠面临门店关停和增收不增利困境,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11] 当前高端化现象与消费者反应 - 薛记炒货因定价过高被网友称为“薛记珠宝店”,产品价格普遍突破百元/斤,具体如手剥松子268元/斤、蘑菇脆130元/斤、腰果97.8元/斤 [1][11] - 香港蜜饯品牌“么凤士多”的“贡品级”话梅单颗售价达70元,引发消费者对零食价格脱离平民快乐的讨论 [1] -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达对品牌零食脱离平价轨道的不满,“零食自由”逐渐消失 [7] - 尽管薛记炒货凭借现炒的新鲜度和差异化口感吸引部分消费者,但其高端化路径与传统品牌相似,面临潜在平价替代品牌的竞争压力 [13] 行业问题本质与未来方向 - 行业存在将“高价”等同于“高端”的误区,缺乏坚实的价值支撑,仅依靠包装和营销提升价格 [13] - 许多零食品类属于工艺成熟、供给充足的大宗商品,品牌试图收取稀缺品费用引发消费者价值质疑 [16] - 高端化的本质应是让消费者清晰感知贵有所值,而非被定价策略绑架 [14] - 健康的高端化之路需要品牌为价格构建坚实、透明且被广泛认同的价值底座,而非推行“唯高价论”的单一化市场趋势 [18][19]
宁都县辣得很鸭脖店(个体工商户)成立 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01 09:5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宁都县辣得很鸭脖店,法律实体为个体工商户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谢竹英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1万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经营许可项目包括小餐饮、小食杂、食品小作坊经营 [1] - 公司一般项目为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 [1]
中新网评:餐饮连锁企业不能只数钱不担责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0:0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餐饮服务连锁经营发展迅猛,涌现直营、合营、加盟、内部合伙、有限城市加盟、特定店型加盟等多种模式 [1] - 伴随行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民众广泛关注 [1] - 2024年3月,多家连锁餐饮品牌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例如小龙坎火锅门店回收剩菜二次销售、用拖把桶清洗餐具,绝味鸭脖门店伪造健康证,杨铭宇黄焖鸡加盟店后厨环境卫生不达标 [1] - 这些案例暴露出连锁餐饮品牌在门店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巨大漏洞 [1] 监管政策变化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首次对餐饮服务连锁企业的主体责任作出规范 [1] - 规定明确企业总部对全链条食品安全负有管理责任,每年必须将一定数额的营业收入用于食品安全管理,并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承担责任 [1] - 监管从过去的“事后处罚”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 [2] - 企业总部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过去“事前不管理,事后闭店道歉”的处理方式将受到有效监管 [2] 行业发展趋势 - 市场监管部门告诫餐饮连锁企业不能只开店、不管店,不能只收费、不担责 [2] - 全球成功的餐饮连锁巨头均将标准化、安全性与品牌信誉视为企业生命线 [2] - 中国餐饮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单纯门店数量扩张转向过硬的內控产品质量 [2] - 将食品安全置于利润之上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 [2]
关店,关店,关店,行业寒意平等地传递给卤味三巨头
36氪· 2025-09-29 15:26
行业整体趋势 - 卤味行业告别规模至上时代 从万店竞赛转向集体瘦身 [1][2][23] - 2024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达1573亿元 同比增速骤降至3.7% 较2021年前年均15%以上增速大幅放缓 [18] - 区域性品类逆势扩张 衢州鸭头全国门店数达约2.9万家 [18][19] 三巨头经营表现 - 2023年上半年绝味食品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57% 周黑鸭营收12.23亿元同比下降2.93% 煌上煌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 [7] - 绝味食品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滑40.71% 周黑鸭净利润1.08亿元暴涨228% 煌上煌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27% [10] - 绝味门店数从2023年底15950家缩减至10838家 减少超5000家 煌上煌门店从3660家减至2898家 周黑鸭门店从3031家减至2864家 [8][9] 商业模式对比 - 绝味采用纯加盟模式 早期加盟费0.4-0.8万元 主攻下沉市场 [4] - 周黑鸭长期坚持直营模式 2019年才开放加盟 初始资金要求500万元以上 [13] - 周黑鸭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58.6% 煌上煌31.96% 绝味仅29.92% [6] 产品与定价策略 - 三巨头产品聚焦鸭副产品 2012-2023年累计涨价60-80% [14] - 周黑鸭锁鲜盒定价30-40元/盒 绝味260克鸭脖卖25元 煌上煌250克卖24.9元 衢州鸭头整根仅售8元 [14][20] - 周黑鸭2024年上半年总销量14.38万吨同比下降1.6% 订单平均消费53.56元 [14] 竞争格局变化 - 新式热卤品牌盛香亭 研卤堂以"现卤现卖"切入正餐场景 [15] - 休闲零食品牌良品铺子 三只松鼠 百草味推出真空卤制品抢占市场 [16] - 绝味单店月均销售额从2023年约3.7万元下降至约2.1万元 [21] 战略转型举措 - 绝味推出奶茶业务和"绝味Plus"餐吧店 跨界融合炸卤 甜品 啤酒 [24] - 煌上煌以4.95亿元收购福建立兴食品51%股权进军冻干食品赛道 [25] - 周黑鸭实行"锁鲜&散卤/热卤二合一"策略 新增现捞热卤和散装产品 推出复合调味料延伸至家庭厨房场景 [25]
卤味生意,真的不好做了
虎嗅APP· 2025-09-26 22:56
行业整体表现 - 卤味行业面临营收和净利润下滑 绝味2024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减少13.84% 净利润2.27亿元缩水34.04% 周黑鸭收入24.51亿元同比下滑10.7% 煌上煌营收17.39亿元同比减少9.44% [7][8] - 2025年上半年三大巨头持续承压 绝味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57% 净利润1.75亿元下降40.71% 煌上煌营收9.84亿元下降7.19% 周黑鸭营收12.22亿元下降2.9% [13][14] - 门店数量大幅缩减 截至2025年8月绝味门店10838家较2023年峰值15950家减少5112家降幅32% 煌上煌2025年上半年门店2898家同比减少1154家降幅30% 周黑鸭门店2864家减少600家降幅17% [15] 成本与定价策略 - 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70%-80% 对上游价格波动极其敏感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原材料成本构成主要部分 [19] - 终端产品定价显著上涨 鸭脖约60元/斤 鸭肠130元/斤 鸭舌200元/斤 周黑鸭锁鲜装鸭脖2023年售价60元/斤较2012年45元/斤上涨33% [17][19] - 毛利率逆势提升 绝味毛利率提升6.1个百分点至33.96% 周黑鸭毛利率达56.8%增加4.4个百分点 企业通过维持高价保障利润而非薄利多销 [15] 市场竞争与消费变化 - 同质化竞争严重 商品结构相似度达70%以上 行业平均净利率仅3%-5% 部分门店通过8折促销加剧内卷 [9][26] - 消费渠道多元化分流 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和量贩零食店以更低价格提供同类产品 传统门店客流被严重分流 [22][26] - 消费观念转变 47.2%消费者因涨价超10%减少购买 44%消费者因口味重不符合健康需求减少购买 近60%消费者倾向性价比更高替代产品 [18][24][26] 企业经营案例 - 单店经营压力凸显 北京加盟店案例显示日均营业额从1500元降至800元 月净利润从8000元以上降至3000元 房租从5500元涨至8000元涨幅45% [6][9] - 头部企业采取关店止损 煌上煌通过大规模关店实现净利润7691.99万元同比增长26.9% 周黑鸭通过原材料成本下降和门店优化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增长228% [13][14] - 新兴渠道与模式冲击 消费者转向大超市购买熟食卤味 线上卤味制作教程普及推动DIY趋势 社交平台"卤味自由"话题讨论增多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