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

搜索文档
三笔投资,俩月怒赚790亿
投中网· 2025-08-16 14:04
核心观点 - Index Ventures因公开支持"996工作制"引发争议但通过卓越投资业绩证明自身实力在两个月内通过三笔重大交易实现约110亿美元收益[3][4][9] - 公司投资哲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创业者个人特质而非单纯财务回报通过长期关系建立和深度人才评估实现超额回报[16][17] Figma IPO收益 - Figma以33亿美元开盘价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飙涨250%市值达676亿美元远超2023年200亿美元估值[5] - Index Ventures作为种子轮投资方套现5%股权获1.08亿美元仍持有15%股份价值58亿美元累计投资8650万美元回报率达6800%[5][6] Scale AI并购收益 - Meta以148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Index Ventures作为早期投资者持有超10%股份价值30.2亿美元[6] - 公司选择部分套现获至少14亿美元现金初始B轮投资仅1800万美元回报率达上千倍[6][7] Wiz并购案潜在收益 - 谷歌拟以32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网络安全公司WizIndex Ventures持股12%对应资产价值38亿美元累计投资2.45亿美元[8] - 交易面临反垄断调查但分手费从20亿美元增至32亿美元进一步确认估值合理性[8][10] 公司背景与投资策略 - Index Ventures成立于1996年由丹尼·里默主导转型从推动被收购转向推动上市早期投资Skype、MySQL等标杆项目[12][14][15] - 投资方法论注重创业者故事讲述能力、真诚度及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通过非传统评估标准识别潜在领袖[16] - 旧金山办公室提供免费驿站服务及高频路演支持创业者"独树一帜"降低创业压力[15] 文化与管理理念 - 公司拥有"最注重业绩的企业文化"LP评价其业绩令人难以置信且具备随意募资能力但保持克制[10] - 官方哲学强调"风险投资是为了人"而非金钱交易关系建立在好奇心、深思熟虑和坚定信念之上[17] - 对"996工作制"的支持源于认为高强度工作能筛选出具有坚定信念的创业者[3][17]
Windsurf 员工再次面临选择:要么 996,要么走人
Founder Park· 2025-08-05 12:01
收购与员工安置 - Cognition收购Windsurf后要求约200名员工接受996工作制或选择9个月工资补偿买断方案[2][3][5] - 员工需在8月10日前决定是否加入Cognition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每周6天办公室工作,工时超80小时)[6] - Cognition最新估值40亿美元,通过收购使员工规模从39人暴涨五倍[7] Windsurf被收购背景 - Windsurf原为编程助手公司Codeium,曾与OpenAI洽谈30亿美元收购但谈判破裂[7] - 公司CEO及核心团队跳槽Google DeepMind,谷歌支付24亿美元获得技术非独家授权[7] - 剩余员工原被告知将转为员工持股企业,但三天后Cognition宣布收购剩余资产和人员[7] 硅谷AI初创公司工作文化 - 多家硅谷AI初创公司推行996工作制,如Rilla要求80名员工每周工作超70小时并明确写入招聘条件[10][12] - Rilla增长负责人称Z世代员工受企业家精神影响,将高强度工作视为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12] - 部分公司采用双轨制:Fella & Delilah对自愿996员工提供25%涨薪和双倍股权奖励,但仅不到10%员工响应[12] 行业趋势与案例 - Meta收购Scale AI 49%股份后裁员200人(占总员工14%),类似案例显示被收购员工仍面临失业风险[9] - 英国风投家提出996可能不足,暗示更极端工作节奏成为初创公司竞争标配[13] - AI物流公司Sotira CEO认为创始团队需996但强制普通员工执行不厚道[12]
“自愿996者,涨薪25%、股权翻倍!”
猿大侠· 2025-07-26 12:01
硅谷AI创业公司的工作文化转变 - 硅谷AI创业公司正兴起"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被视为技术竞赛中"必须全力以赴"的象征 [1] - 生成式AI爆发加剧时间窗口焦虑,初创公司CEO普遍要求团队保持"全天候战斗状态",996成为招聘门槛 [2] - 例如旧金山AI公司Rilla明确要求员工每周工作超70小时,80人团队全员执行996并提供每日三餐 [3] 996工作制的驱动因素 - AI技术竞赛和资本压力推动行业文化从"Work-Life Balance"转向"强投入、高执行" [2] - 初创公司创始人认为996是创业初期必经阶段,如AI物流公司Sotira CEO称前两年需靠996硬扛 [5] - 部分员工主动接受996,受乔布斯、马斯克等故事影响,认为改变世界需要高强度投入 [4] 激励机制与双轨制实践 - 部分公司通过涨薪25%+股权翻倍等激励吸引自愿996员工,如远程医疗公司Fella & Delilah约10%员工选择该方案 [4] - 形成"双轨制"趋势:核心岗位提供额外激励,普通岗位维持常规节奏以平衡士气与执行力 [4] 全球创业圈的争议与现状 - 英国风投人提出"007工作制"(一周7天)是打造百亿美元公司的必要条件,欧美对加班接受度差异显著 [6] - 硅谷长期存在996现象,部分员工因股权激励接受高强度工作,但法律合规性问题突出 [7] - 行业陷入AI竞速狂热,年轻创业者忽视劳动法风险,如未合法分类岗位或支付加班工资 [7]
996 工作制席卷硅谷!招聘启事惊现“加班警告”:接受就是年薪翻倍+股权暴增,不接受就滚蛋
AI前线· 2025-07-25 20:40
996工作制在欧美AI初创企业的渗透 - 996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2小时)正从亚洲扩散至欧美AI初创企业,成为部分公司的公开要求而非潜规则[1][3] - 美国AI初创企业主动要求996的比例过去一年至少翻倍,主要集中在AI、企业软件等快速迭代领域[3] - 典型案例Rilla公司80人团队全员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3.5年实现收入从0到4000万美元跨越,环比增长15%,净收入留存率超170%[6][7] 行业领袖的示范效应 - 马斯克2022年收购Twitter后推行"高强度工作或离职"政策,带动硅谷加班文化盛行[5] - 风投人士公开宣称"要做100亿美元公司每周工作七天都不够",引发行业激烈辩论[15] - 远程医疗公司Fella & Delilah对接受996的员工提供25%薪资涨幅+100%股权增幅,10%员工自愿加入[10] 技术栈与团队文化 - Rilla公司采用React/Node.js/PostgreSQL等技术栈配合GitHub Actions/Terraform工具链,实现"早上反馈-深夜部署"的高效闭环[7] - 筛选员工标准包括"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客户至上"、"必胜欲"等特质,明确拒绝重视周末休息的求职者[7][8] - 分层推进策略被部分公司采用:核心团队高强度冲刺,支持团队保持稳定节奏[14] 地域文化差异与法律风险 - 美国员工对996接受度显著高于欧洲,后者受48小时法定工时限制和文化传统影响[15] - 加州AI初创公司普遍存在工时记录缺失问题,可能违反劳动法并面临巨额赔偿[16] - 医学研究显示每周超55小时工作使心脏病/抑郁症风险增加30%以上,过度加班可能掩盖管理低效[16] 替代模式与效率争议 - Reddit用户案例显示自动化运营公司每周仅需工作6-8小时即可实现百万美元利润[19] - 欧洲成功企业如Spotify/SAP通过可持续创新而非超时工作取得行业主导地位[19] - 批评指出部分高管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小时,超长工时存在表演性质[20]
996 工作制席卷硅谷,招聘启事惊现“加班警告”:接受就是年薪翻倍+股权暴增,不接受就滚蛋
36氪· 2025-07-25 15:49
996工作制在欧美AI创企的蔓延 - 996工作制(每周6天、每天12小时)正从亚洲向欧美AI初创公司渗透,成为部分企业的公开要求[1][2] - 美国AI初创企业主动要求996的比例在过去一年至少翻倍,主要集中在AI、企业软件等高速迭代领域[2] - 远程医疗公司Fella & Delilah推出"996梯队"计划,参与者可获得25%薪资涨幅和100%股权增幅,已有10%员工加入[7][8][10][11] 典型企业案例 - AI对话智能公司Rilla在3.5年内实现收入从0到4000万美元跨越,环比增长15%,净收入留存率超170%,团队80人每周工作70+小时[4][5] - Rilla采用React/Node.js等技术栈提升效率,招聘明确要求"每周超70小时工作",排斥"在意周末休息"的求职者[5][6] - 物流AI公司Sotira CEO表示创始人前两年必然996,但认为强制全员执行不公平且难持久[7] 行业驱动因素 - AI技术爆发压缩企业生存周期,"慢一步可能失去整个赛道"的焦虑推动加班文化[2] - 马斯克等科技领袖公开倡导高强度工作模式(如"睡在工厂"),引发初创公司效仿[3] - 部分企业将996视为筛选"真正想赢"人才的工具,认为短期高强度可换取指数级增长[7] 地域文化差异 - 美国员工对996接受度高于欧洲,欧洲多国法律明确48小时周工时上限[14] - 欧洲成功企业如Spotify通过可持续创新而非超时工作取得主导地位[18] - 硅谷"快速行动"文化与欧洲工人权利、隐私保护价值观存在冲突[18] 效率与管理争议 - 有创业者通过自动化实现每周6-8小时工作仍创造百万美元利润,质疑超时工作的必要性[17] - 部分高管被揭露实际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小时,超长工时存在表演性质[19] - 医学研究显示每周超55小时工作使健康风险增加30%,过度加班可能掩盖管理低效[16]
“自愿996者,涨薪25%、股权翻倍”,“996”的这股风,吹到了硅谷AI初创?
36氪· 2025-07-25 09:30
行业文化转变 - 硅谷科技行业文化从强调"工作生活平衡"转向"高强度投入",尤其在AI创业领域表现明显[3] - 生成式AI爆发引发"时间窗口焦虑",推动公司追求快速产品迭代和资本抢占[3] - "996工作制"成为部分AI初创公司的招聘门槛,应聘者需明确表态接受[3][4] 公司实践案例 - AI公司Rilla(80人团队)全员执行996,每日提供三餐包括周六,视高强度工作为"创业理想"体现[4] - 远程医疗公司Fella & Delilah对接受996员工提供25%涨薪和100%股权翻倍激励,约10%员工选择[5] - AI物流公司Sotira CEO称996是湾区初创圈"潜规则",但认为仅适用于创始人及管理层[5] 全球趋势与争议 - 英国风投人提出"007工作制"(一周七天)是打造百亿美元级公司的必要条件[6] - 欧洲员工对加班接受度显著低于美国,美国公司普遍存在劳动法合规问题[6] - 网友指出硅谷长期存在996现象,部分人认为股权回报可抵消高强度工作代价[6]
硅谷AI初创重新拥抱996
量子位· 2025-07-24 14:05
硅谷AI创业公司工作文化转变 - 996工作制成为硅谷AI初创公司的标配,每周工作72小时,是标准工时的两倍[1][4][6] - 部分公司甚至推行更极端的007工作制,如马斯克要求团队每周工作120小时[2][3][13] - 高强度工作被视为在AI竞赛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部分创始人认为这是创业初期的必然选择[6][12][13] 企业招聘策略与员工态度 - 招聘过程中明确要求候选人接受996工作制,已成为筛选条件之一[8][9] -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illa近80名员工几乎全部遵守996制度[9] - 远程医疗公司为996员工提供25%加薪和100%股权增幅,但参与率不足10%,反映员工更倾向工作生活平衡[15][16][17] 行业争议与风险 - 部分企业家批评996制度是"集体癫狂",忽视潜在法律风险和员工健康问题[19] - 社交媒体存在反对声浪,认为透支个人生活的工作制度不可持续[18][20] - 支持者则认为高强度工作伴随高报酬,公司成功可为员工带来超额收益[21] 典型案例与行业领袖观点 - 马斯克以"办公室当卧室"的工作强度成为行业标杆[2][3] - Sotira CEO认为创始人需承受996强度,但不应强制普通员工跟进[12] - 风险投资人Harry Stebbings提出公司估值目标与工作强度直接挂钩的理论[13]
外国投资人,开始“赞美”996
凤凰网财经· 2025-07-05 22:01
996工作制的争议与演变 - 996工作制被普遍视为职场糟粕,认为其体现内卷文化且无助于公司发展,常与"管理无能"、"战略模糊"等负面评价关联[1] - 硅谷科技公司如谷歌、Meta等反内卷措施被频繁引用,包括弹性工作制、高福利待遇等[1] 硅谷创投圈对996的重新评估 - 金融科技公司Bolt曾推行4天工作制,84%员工反馈工作生活平衡改善,公司估值达140亿美元[2] - 2025年硅谷创投圈出现反转,知名投资人开始提倡996,并优先投资采用该制度的初创公司[2] - 红杉资本迈克尔·莫里茨2018年已指出996体现"集体进步渴望",认为中国商业模式更具效率[3] 欧洲创投圈的激烈辩论 - Revolut创始人斯托伦斯基批评欧洲创业者过度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公司2023年营收22亿美元,估值450亿美元[5] - 投资人哈里·斯特宾斯支持996,主张每周工作7天以应对全球竞争[6] - 欧洲风投Antler调查显示,75%创始人每周工作超60小时,70%认为创业是人生最难经历[8] 支持996的核心论点 - Index Ventures合伙人马丁·米格诺特认为AI时代需996最大化生产力,列举湾区创业公司案例[9][10] - 创业者案例包括搬迁至僻静办公区、统一休假制、放弃并购投身AI初创等[10] - Sam Altman观点被引用:倦怠源于失败而非高强度工作[11] 反内卷文化的局限性 - Bolt取消4天工作制并裁员,暂停福利直至收入增长2-3亿美元[13] - 硅谷舒适文化被批评过度,如免费餐食、宠物政策等影响工作效率[12] - 创业者心理健康问题凸显,70%受访者称创业影响心理健康,仅10%敢与投资人沟通[14] 创业者心理健康与创新关系 - 连续创业者安迪·邓恩揭露融资时隐瞒躁郁症经历,认为神经多样性与创造力相关[15] - Balderton Capital调查显示2/3创业者经历严重倦怠,但轻度躁郁可能提升创业特质[16] 行业共识与建议 - 主张区分有效与无效内卷,强调适度工作强度与健康平衡[17]
外国投资人,开始赞美996
投中网· 2025-07-05 14:33
996工作制的争议与演变 - "996"工作制从被普遍批评为职场糟粕到被硅谷创投圈重新提倡为"美德" [2][3] - Bolt公司曾推行"4天工作制"后取消并裁员20% 恢复高强度工作模式 [3][15] - Revolut创始人批评欧洲创业者过度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导致竞争力不足 公司2023年营收达22亿美元 估值450亿美元 [6] 硅谷投资人对996的立场转变 - 红杉资本迈克尔·莫里茨2018年指出中国996体现"集体进步渴望" 商业效率优于加州 [5] - Index Ventures合伙人马丁·米格诺特主张996应成AI时代创业公司标配 列举湾区公司搬迁/统一休假等案例 [9][11] - 20VC创始人哈里·斯特宾斯强调全球竞争下每周工作7天成为必要策略 [7] 创业者心理健康与工作强度 - Antler调查显示75%欧洲创始人周工作超60小时 70%认为创业是人生最难阶段 [8] - Startup Snapshot数据:70%创业者心理健康受影响 仅10%敢向投资人倾诉 [18] - Balderton Capital发现三分之二创业者经历严重倦怠 部分因投资人推崇"睡睡袋"文化 [21] 行业文化冲突与反思 - 硅谷舒适文化受质疑 Scale AI前CTO批评免费餐食/午睡舱等福利破坏工作纪律 [14] - 安迪·邓恩案例显示创业者躁郁症与创造力可能存在关联 融资时需隐瞒病情 [20][22] - 网络游戏式总结被引用:抵制无效内卷但承认适度强度价值 [23] 跨国比较与文化差异 - 欧洲创投圈激烈反驳996主张 Insight Partners投资人称其体现"时间管理无能" [7][8] - 中国"发愤忘食"理念被硅谷引用为996哲学依据 [12] - 不同世代创业者对压力承受度存在显著差异 [17]
大疆、美的强制下班,大厂这次真的不逼打工人卷了?|焦点分析
36氪· 2025-03-13 08:01
企业降本增效趋势 - 大疆和美的近期因"强制下班"政策引发关注 美的佛山总部规定18:20后禁止加班 并禁止餐后返岗[3] - 美的集团1月已签发内部文件 要求简化工作方式 包括限制PPT使用 严禁非规定团建 禁止下班开会等形式主义[3] - 大疆自2月27日起实行"不准加班"政策 深圳总部晚上9点催下班 上海办公楼9点关灯[4][5] 互联网行业先行实践 - 腾讯光子工作室群2021年推出加班管理机制 包括周末双休 周三6点下班 工作日不晚于9点离开[7] - 字节跳动实行"1075"工作制 每天10点至19点工作 周末双休[9] - 互联网大厂在增长放缓背景下主动打破"996"机制[10] 企业战略调整背景 - 大疆2024年底取消夜间加班打车报销 关闭健身房等设施 缩减团建经费 改为每月500GT币(约500元)补助[10] -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趋于饱和 大疆创始人曾表示200亿元是收入门槛 2017年营收已达1757亿元[11] - 美的海外收入占比超四成 2024年上半年国外营收同比增长131%至9108亿元 增速高于国内[13][14] 全球化布局影响 - 美的完成对欧洲ARBONIA climate的收购 需提升ESG形象[14] - 名创优品 海尔等出海企业同步推行简化流程 双休制等改革[15] - 企业降本增效与全球化战略形成协同效应[14][15] 国际对比视角 - 日本2019年《改正劳动基准法》规定月加班不超45小时 年不超360小时 违规最高可判6个月监禁[18] - 欧洲多国试行四天工作制 冰岛将周工时减至35-36小时且不降薪[19] - 美国硅谷企业2022年取消远程办公 推特要求每周至少40小时办公室工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