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语言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AI 群星闪耀时的时:全球AI六巨头首次同台!纵论四十年AI风云、泡沫之辩与AGI时间表(附对话实录)
美股IPO· 2025-11-08 08:24
AI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 AI技术已超越单纯的语言模型范畴,正朝着具备多轮对话、环境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方向发展 [28] - 当前AI模型的能力正在持续进步,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例如注意力机制从普通注意力演进到分组查询注意力,使得以更少计算成本获得更优效果成为可能 [29] - AI行业面临计算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包括生成答案所需计算量的增加和AI模型使用量本身的增长,这构成了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 [25][26] 技术发展历程与关键突破 - 深度学习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型语言模型实验,其核心原理与当今大语言模型相通,但受限于当时算力和数据的匮乏 [12] - 大数据是机器学习发展的关键驱动力,ImageNet等大规模数据集的创建(包含1,500万张图像,涵盖22,000个类别)为AI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16] - GPU计算技术的发展源于突破“内存墙”难题的探索,流处理技术的出现为深度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通用科学计算领域的潜力 [10][11] AI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 AI的设计初衷是增强人类能力而非完全取代人类,重点在于填补人类能力空白(如识别22,000种物品或解决复杂化学问题),使人类能专注于创造、共情和人际互动等更具人性特质的工作 [6][38] -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将长期共存但各有侧重,某些机器能力(如多语言翻译、大规模物体识别)已超越人类,但另一些能力可能永远不会与人类智能趋同,因为其设计目的不同 [4][35] - 空间智能等非语言能力是AI未来需要攻克的重要方向,当前最先进的语言模型在基础空间智能测试中表现仍不理想,显示该领域存在广阔探索空间 [30] 技术演进路径与架构发展 - 英伟达的GPU架构具备高度可扩展性,一旦算法能在单个GPU上高效运行,即可几乎无碍地扩展到多个GPU、多个系统乃至多个数据中心 [15] - 从监督学习到自监督学习的范式转变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尽管监督学习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自监督学习更接近实现AI的终极目标 [24] - 未来AI技术需要取得根本性突破才能达到人类或动物水平智能,当前大语言模型范式直接推升至人类水平智能的路径存在不确定性 [32] 市场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 AI已显示出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娱乐、制造、农业和能源等垂直行业的广泛应用潜力,其影响力将达到“文明级别” [17] - AI行业与互联网泡沫存在本质区别,当前每一块GPU都在全负荷运行,供给与需求关系健康,不存在资源闲置问题 [25] - AI工厂模式正在形成,需要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计算基础设施以服务于未来价值数万亿美元的AI产业 [26] AGI发展时间预测 - 辩论能力方面,机器在二十年内有望实现永久性胜过人类的目标,如果以此作为AGI定义,则可能在不到二十年内达成 [37] - 部分AI能力已在特定领域超越人类,如物体识别和多语言翻译,但全面达到人类水平智能仍需技术突破 [35] - AI系统在规划能力上正呈指数级增长,如果趋势延续,约五年后可能胜任普通员工的大部分工作岗位 [39]
大语言模型或无法可靠识别错误信念 最新研究提醒AI结果谨慎使用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13:12
研究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可能无法可靠地识别用户的错误信念,在医学、法律和科学等高风险决策领域需谨慎使用其输出结果 [1] - 大语言模型区分个人信念和事实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若缺乏此能力可能支持错误决策并加剧虚假信息传播 [1] - 大语言模型必须能成功区分事实与信念的细微差别及其真假,才能对用户查询做出有效回应并防止错误信息传播 [2] 模型性能表现 - 在验证事实性数据真假时,较新的大语言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1.1%或91.5%,较老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4.8%或71.5% [1] - 当要求模型回应第一人称信念时,大语言模型相较于真实信念更难识别虚假信念 [1] - 2024年5月GPT-4o发布后较新的大语言模型平均识别虚假第一人称信念的概率比识别真实第一人称信念低34.3% [2] - GPT-4o发布前较老的大语言模型识别虚假第一人称信念的概率平均比识别真实信念低38.6% [2] - 在识别第三人称信念时,较新的大语言模型准确性降低4.6%,而较老模型降低15.5% [2]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分析了包括DeepSeek和GPT-4o在内共24种大语言模型在1.3万个问题中如何回应事实和个人信念 [1] -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正成为高风险领域日益普及的工具 [1] - 大语言模型往往选择在事实上纠正用户而非识别出信念 [2]
你刷抖音小红书不会变笨,但你的 AI 会
36氪· 2025-11-03 08:16
研究核心发现 - 大语言模型在持续接触低质量社交媒体数据后,其核心认知能力出现显著且不可逆的退化 [1][4][12] - 模型退化表现为推理准确率断崖式下跌和长文本理解力下降,当垃圾数据比例从0%提升至100%时,该现象尤为明显 [4][7] - 模型的安全性和伦理判断能力同步下降,更容易屈服于负面提示,出现"黑化"倾向 [9][10]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研究采用持续预训练方法,模拟模型长期暴露于真实社交媒体环境的过程 [2] - 实验使用两类"垃圾数据":参与度驱动型垃圾(短平快、高人气帖子)和语义质量驱动型垃圾(充斥夸张耸动字眼的内容)[2][4] - 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垃圾语料喂食给开源模型(如LLaMA),以评估"剂量"对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 [2][4] 性能退化具体表现 - 推理能力方面,模型在ARC挑战题上的准确率随垃圾数据比例增加而急剧下降,例如在思维链任务中,准确率从基线77.2%最低降至57.2% [11] - 长文本理解能力方面,RULER整体评分从基线93.9%最低降至70%,多项子任务得分出现大幅下滑 [11] - 安全伦理方面,AdvBench风险值从基线61.4%最高升至88.8%,表明模型更容易产生有害输出 [11] 退化根本原因 - 主要病因为"思考跳过",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再生成中间推理步骤,直接给出粗糙或错误答案 [8] - 垃圾数据改变了模型处理信息和构建知识的底层结构,即便后续重新投喂高质量数据并进行指令微调,认知能力也无法完全恢复 [12] 行业影响与应对策略 - 大模型产品常见的社交媒体内容识别与总结功能,使模型自身暴露于退化风险中,可能形成"垃圾数据训练-生成垃圾内容-污染互联网-用于下一轮训练"的恶性循环 [15][17] - 用户可通过要求模型展示完整推理链条(如"列出得出结论的全部步骤和分析依据")来强制其恢复思考过程,避免"偷懒" [20] - 在处理低质量数据时,提供结构化的清晰指令和高质量的反馈核查,可将AI转变为高效的"垃圾处理器"而非被同化对象 [21][23][25]
智创“她”力量:女性AI创新创业白皮书-阿里云
搜狐财经· 2025-11-02 03:37
文章核心观点 - 白皮书系统呈现女性在AI领域创新创业的现状、优势、挑战及发展路径,指出女性已成为AI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凭借独特优势在多个赛道实现突破,但面临系统性障碍,未来需多方协同以释放其创新潜能[1][3] 女性AI创新创业现状与基础 - 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达4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AI领域女性从业者占比30%[1][8] - 受访女性中37.5%有创业意愿但未实施,科研人员计划创业比例高达61%[1][17] - 超七成女性认可AI对创业意愿的正向驱动,近八成倾向将AI纳入项目核心[1][23] - 女性创业者多具备顶尖教育背景,90%毕业于全球QS200高校,近70%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1][74] AI技术对女性创业的影响 - AI技术发展显著提升女性创业意愿,50.7%受访者表示创业意愿有所增强,19.6%认为显著增强[22][27] - 超过80%的女性创业者表现出对AI技术的高接受度,其中21.6%选择"肯定会"将AI作为项目核心,58.4%选择"可能会"[23] - 近半数女性受访者认可AI降低创新门槛,44.2%认为AI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28] - AI提供的灵活工作模式(67.8%)和激发新的市场机会(67.3%)是吸引女性创业的主要因素[29] 女性AI创业特征与方向 - 女性AI创业方向覆盖全产业链,行业应用类企业占比达51.3%,AI产品与服务类占比24.5%[50][51] - 医疗健康(42.06%)、教育科技、金融科技是核心赛道,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50] - 创业者最倾向于AI原生应用开发(64.5%)和AI行业应用融合(65.1%),注重技术落地与实际价值[35] - 区域集聚效应显著,北上深杭广汇聚近80%的女性AI创业企业[2][65] 女性AI创业优势 - 女性创业者具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共情与市场洞察力,在情感互动、健康创意等领域展现"她优势"[2] - 在AI伦理与社会治理方面展现出前瞻性和主动性,关注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5] - 教育背景优秀,90%拥有全球QS200高校学历,近70%具备计算机、电子工程等技术类专业背景[1][74] - 不少创业者曾任职于阿里、谷歌等头部科技企业,兼具学术积淀与产业经验[1] 女性AI创业面临的挑战 - 家庭与工作平衡是首要难题,81.8%的受访者认为其构成核心挑战,家庭责任占用大量技术学习时间[2] - 性别偏见顽固存在,72.4%的女性曾因性别被质疑技术能力,形成隐性障碍[2] - 融资环境有待优化,全球范围内女性主导AI企业获投占比低,英国相关企业仅获0.8%的AI领域投资资本[2] - 心理健康压力突出,超65%的受访者承受显著心理压力,职业发展不平等是主要影响因素[2] 女性AI创业发展阶段 - 女性AI创新创业历经技术探索和感知智能为主、场景深化与产业融合、大模型与AIGC应用发展三大阶段[44][45] - 2018年之前创业主要以技术探索为主,实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在安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47] - 2018-2022年AI技术向更多行业拓展应用,创业主旋律是"把算法变成产品和服务"[47] - 2022年以来大模型技术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创业者能更专注于应用场景创新,女性创业方向呈现显著多元化[48] 政策与区域支持 - 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女性科技人才,通过放宽年龄限制、设立专项支持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69][71] - 形成"政策激励+平台搭建+资本赋能"三维支撑体系,为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实践范本[69][73] - 各地女性AI创业方向与本地资源禀赋匹配,如北京多元分布,上海契合生物科技和金融产业,杭州协同制造业及电商产业[66] - 政策通过制度破冰、资本赋能和生态构建三大维度支持女性创新,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73]
AI研究员田渊栋:“AI顿悟”的真相、大模型如何学会压缩世界
36氪· 2025-10-31 18:39
Meta AI部门裁员与团队贡献 - Meta首席执行官批准AI部门约600名员工的裁员计划,这是公司今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主要波及核心研发机构[1] - Meta FAIR团队负责人田渊栋确认其与部分团队成员受到裁员影响,FAIR团队是公司“超智能实验室”科研体系的核心支柱之一[1] - 田渊栋澄清其团队在Meta大模型开发中做出大量贡献,包括率先发现预训练模型中的chunk attention等关键问题,并推动解决方案落地,有效提升long-context RL稳定性[8][9] - 团队贡献还包括数据集生成和评测、RL基础设施构建优化,以及攻克大模型训练中上下文长度训练的稳定性难题,解决训练中常见的blow up问题[9][10] - 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通过实验数据说服产品团队接受其技术判断,这体现了研究员在有限信号下识别结构性问题的核心价值[12][13] AI学习机制突破与Grokking理论研究 - 田渊栋研究揭示AI学习核心突破:在群运算任务中,模型仅需O(M log M)个样本即可实现泛化,相比传统认为需要M²种组合的理论大幅降低数据需求,以M=1000为例,新理论仅需约7000个样本,而以往需要百万级样本[3][4] - Grokking现象被证明不是神秘涌现,而是可计算的能量景观动力学,其数学机制揭示从记忆到泛化是优化动力学过程:数据不足时“记忆峰”占优,数据增多时“泛化峰”升高,一旦泛化峰略高,参数集体翻越产生顿悟现象[7][34] - 该研究为数据受限时代的高效训练提供理论依据,表明AI无需“看遍世界”式的暴力学习也能从极少样本中顿悟深层结构,尤其在数据触顶、样本稀缺时,机理导向的改进能突破Scaling Law局限[4][27][33] - 泛化的本质是让模型学会“压缩”世界,从冗余记忆中提炼可重复使用结构,真正理解的标准包括在新情形下给出正确答案,以及将复杂问题还原为简洁通用逻辑[7][33] 研究路径比较与未来方向 - 当前AI研究存在两种路径:黑盒Scaling Law强调堆参数调配置,短期高效;机制理解则追求解释与结构,长期天花板更高[23][27] - 当数据触顶、样本稀缺时,Scaling Law失效,唯有机理导向的改进才能突破局限,特别是在小众领域数据稀缺情况下,对模型机理的深入理解可通过改进训练算法或架构实现少样本学习[30][32][40] - 损失函数只是优化的代理信号,其作用是生成合适梯度流引导表征更新,不同损失函数若诱导出相似梯度结构就能学到近似表征,目标函数本身是优化的“可计算代理”[37][42] - 未来方向包括基于机理理解改进训练算法或架构,降低“费数据”特性,使优化过程更容易抵达“泛化峰”,这在小样本稀疏世界中实现“结构性迁移”尤为重要[40][41] AI在科研中的角色演变 - AI正在成为科研中的“共创者”,田渊栋透露其关于Grokking的论文部分思考是与GPT-5对话后产生的,虽然需要给模型一些洞察和思考才能获得不一样输出[4][45] - 研究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可能出现“AI Scientist”或Agent框架协助研究,但真正重要的洞察仍需人类提供,AI目前更像“新来的博士生”,话多却抓不住核心[44][46] - “讲清楚”的能力蕴含着理解深度与美感,这种能力很难被建模成损失函数,如何让模型具备这样的能力可能是下一个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47][49]
十万亿美元的 AI 泡沫,是等待爆发的灾难,还是通向进步的必然?
晚点LatePost· 2025-10-31 18:10
AI市场价值增长 - 英伟达市值从2022年11月的4000亿美元增长至5万亿美元,成为首家达到此市值的公司[4] - 美国资本市场与AI相关的公司价值在过去近三年增加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A股总市值[4] - 英伟达新增市值超过英国、法国、德国股市总和,OpenAI估值增加4800亿美元,超过大多数国家GDP[4] - 英伟达股价上涨约11倍,OpenAI估值膨胀24倍,CoreWeave上市后3个月内股价翻4.5倍,从早期估值算起总共上涨33倍多[8] AI泡沫特征与历史对比 - 分析师认为AI泡沫狂热程度是互联网泡沫的17倍,2008年房地产泡沫的4倍[9] - 科技界将当前AI热潮定义为"工业泡沫",认为即使破灭也能留下有益遗产,如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光纤电缆和1990年代生物技术热潮的药物[9][24] - 当前美股"七巨头"平均市盈率30多倍,是标普500过去80年均值的两倍,但低于1969年"漂亮50"股票60-90倍的市盈率[24] AI产业资本结构与融资风险 - AI企业形成独特的"循环投资"模式:供应商投资AI公司,AI公司再用资金向供应商采购算力和芯片[13] - 科技公司启动大规模债务融资,Meta筹集290亿美元(其中260亿美元为债务),甲骨文发行180亿美元债券,xAI计划发行125亿美元债券[21][22] - 风险投资机构2024年在AI领域投入达1600亿美元,预计全年超过2000亿美元,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风投仅投入105亿美元(经通胀调整约200亿美元)[22] - 大部分投资集中于10家AI公司,总估值达1万亿美元但未创造显著收益,OpenAI估值5000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净亏损135亿美元[23] AI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回报 - 摩根士丹利估算2025年至2028年全球新建数据中心累计投资额将达到2.9万亿美元,但当前AI企业年总收入仅500亿美元[18]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的投资回报率为零[18] - 美国科技企业资产平均寿命仅为9年,数据中心设备折旧周期更接近3到5年,其中芯片占总资本约50%[28] - 美国AI投资目前占GDP的3%-4%,远低于1840年代英国铁路投资占GDP的15%-20%[28] 地缘政治与行业竞争格局 - AI成为国家战略竞争工具,美国政府直接投资英特尔超过百亿美元,并入股MP Materials、Lithium Americas等供应链公司[36][37] - 基建和国防相关行业股价涨幅超过50%,高于半导体和软件服务,消费相关行业表现垫底[41] - OpenAI获得美国国防部2亿美元合同,与甲骨文、软银推出5000亿美元AI基建计划"星际之门"[46] - 随着和平红利消失,AI生产工具提供商英伟达市值比苹果高出1万亿美元,承接国防部订单的微软市值长期高于苹果[42]
人工智能与价值医疗:携手变革医疗健康产业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10-27 18:19
AI与价值医疗的协同困境与机遇 - 人工智能与价值医疗均被视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变革性力量,但面临在现有体系中难以落地和产生广泛影响的共同困境 [1] -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呈点状分布,缺乏统一战略系统性地瞄准高需求领域或持续评估其实际影响 [1] - 价值医疗在数据处理方面遇到瓶颈,而这是重塑医疗支付、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关键 [1] - 解决之道在于将两者优势结合,以彼此之长克彼此之短 [1] AI助力构建整合医疗系统 - 价值医疗的关键战略支柱是形成整合式医疗系统,以提升医疗价值,尤其在管理复杂病患者方面 [2] - 患者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孤岛现状导致大多数医疗系统仍处于碎片化状态,对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 - AI可作为跨数据源和系统的“实际整合者”,利用生成式AI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提取、整合和解读海量异质、多模态数据 [2] - AI能减轻从互不联通的系统部门汇总数据带来的行政负担,为患者诊疗历程提供更全面视图,并识别改善结果的关键干预节点 [2] AI提升替代性支付模式的普及与透明 - 改变医疗支付方式是提升价值的最根本杠杆,捆绑支付和按人头付费等替代性支付模式最能激励优化成本下的高价值服务 [4] - 替代性支付模式在发达国家的采纳速度缓慢,健康计划提供者因缺乏明确性而对承担风险合同犹豫不决 [4] - AI能帮助满足三方面需求:预测特定医疗干预避免后续支出的最佳时间点、剖析患者诊疗旅程中成本发生的地点和原因、识别运营或临床浪费环节 [4] - 这将增强所有利益相关方对替代性支付模式定价和公平性的信心,通过强化财务依据激励其使用,并鼓励资源向高价值临床活动转移 [4] AI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测量 - 通常报告的医疗结果与患者真正关心的结果脱节,过程参数与医疗真实价值仅有间接关联 [5] - 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是价值医疗的核心,但测量更具挑战性 [5] - AI能极大提高从患者处获取反馈的效率,并能使用大语言模型将高度主观、多维度的反馈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5] - 这将把患者报告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决策支持工具,使医患在共享决策框架下共同努力,确保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的最终健康目标 [5][6] 实现潜力所需的改变与未来展望 - 必须克服医疗领域数据碎片化问题,确保有足够大且多样化的数据集用于训练能为患者带来真实价值的模型 [8] - AI模型对系统在医疗质量和经济方面的价值,必须使用公认标准在新的、多样化人群中进行外部验证和实证检验 [8] - 在基于价值的医疗体系内,如何最优化地为这些AI产品付费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其益处可能由众多利益相关方共享的情况下 [8] - AI与价值医疗是相互赋能的关系,价值医疗为AI部署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战略框架,帮助以系统化方式创建高价值医疗体系 [9]
硅谷AI圈进入“极限模式”:“996”不够用?开始卷起了“002”
36氪· 2025-10-27 11:27
AI行业工作强度现状 - 硅谷顶尖AI研究员与高管普遍维持每周80至100小时的工作强度,工作节奏从“按月”迭代变为“按周”迭代[1][2] - “002”极限工作制取代“996”,即从午夜至次日午夜全天候待命,周末仅休息两小时,核心团队肩负改进AI模型和转化产品的重任[6] - 旧金山地区周六中午至午夜的外卖订单量显著增长,数据印证周末加班现象普遍[7] 行业竞争与人才争夺 - 人才争夺战升级,马克·扎克伯格从竞争对手处挖角顶尖AI人才,薪酬方案动辄数百万美元[5] - 部分初创公司将“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写入劳动合同,或要求员工每周七天到岗[5][12] - 招聘过程中明确要求适应长期加班文化,有公司标注每周六天工作制“不容协商”[12] 技术迭代与产品开发周期 - AI系统“每隔数月”实现一次飞跃,目标是在两年内完成原本需要二十年的科学进步[2] - 从研究突破到产品发布的时间已从过去几年压缩至“周四和周五之间的那段空隙”[10] - 财富500强企业中90%已在采用AI产品,技术普及周期急剧压缩[10] 公司管理措施与文化 - 企业推出配套措施支持全天候工作,包括周末餐饮服务、设立“值班主管”监督模型产出[6] - Meta的TBD实验室成员被要求在公司总部扎克伯格办公桌附近集中办公[5] - 管理者承担“第二班岗”额外职责,并开发AI工具集实时优化工作流程[10] 对高强度工作模式的反思 - 过度美化“996”文化将导致工作倦怠并限制企业人才储备,经验丰富员工可能不愿无休止工作[16] - 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指出超长时间工作往往滋生更多延误而非提升效率,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每周工作40-50小时的产出可能更高[17] - 创业被形容为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长期维持每周100小时工作强度不可持续[17]
996不算什么 美媒:硅谷AI巨头流行“002”、上亿年薪没时间花
凤凰网· 2025-10-23 13:27
行业工作强度与现状 - 硅谷顶级AI实验室的顶尖研究员和高管每周通常工作80小时至100小时,工作环境被比作战场 [2] - 部分创业公司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写入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的要求,但许多公司无需如此,因员工本身被行业竞争和探索欲驱动 [3] - 工作最紧张的时期是在开发模型或新产品时,工作时间甚至超过“996”工作制,被戏称为“0-0-2”(从午夜到午夜,周末仅休息两小时) [4] - 高强度工作主要集中在改进核心AI模型或整合新能力的小团队身上,他们经常昼夜不停地工作 [4] 行业竞争与人才争夺 - AI争夺战进入白热化,公司拿出上亿美元薪酬从竞争对手招揽顶尖AI人才,一小群AI研究人员和高管的工作已成为全球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2] - 公司为“以公司为家”的员工调整配套机制,如在周末提供餐饮服务、设置短期轮班或持续数周的产品开发监督岗 [5] - 旧金山地区餐厅在周六中午至午夜的配送及外卖订单量激增,增长幅度远超旧金山及美国其他城市往年水平 [5] 技术发展速度与影响 - AI系统每隔几个月就能实现突破性进展,公司尝试用两年时间快速完成本该二十年实现的科研进展 [2] - 从研究突破到产品发布的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年缩短到“周四到周五之间的间隔” [6] - 在AI浪潮中,仅几年时间,《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90%开始使用AI产品 [5] - AI模型的进化速度及其行为难以预判,制定工作计划困难,被描述为“更像是一场进化历程,而非传统工程开发” [6] 员工驱动力与心态 - 研究人员和高管认为正身处历史分水岭,承担的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需与对手角逐并探索AI技术普惠大众的创新路径 [2] - 许多人是出于自愿而长时间工作,被激烈行业竞争与对模型潜力的探索欲所推动 [3][4] - 公司对构建符合伦理、与人类价值观一致的AI的明确承诺是驱动员工全力投入工作的动力之一 [7] - 员工因智慧与努力获得相应报酬,但许多人仍是出于对研究本身的热情而工作 [8]
快递企业加快统筹备战“双11” 服务提质成为发展新引擎
证券日报· 2025-10-22 08:02
双11物流保障部署 - 快递行业提前进入备战模式以应对双11年度物流高峰 [1][2] - 韵达股份部署2025年旺季服务保障工作 要求根据包裹流向流量预测提前准备人员场地车辆等资源 [2] - 申通快递召开双11启动会 提出重视态度平常心态前置行动三大原则 并首次大规模启用AI网点管家赋能末端网点 [3] - 中通快递举行区域工作部署会议 从安全生产季度目标等六个方向保障物流平稳运行 [3] 行业趋势与数据 - 去年双11持续近20天 全国快递揽收量约12082亿件 同比增长214% [4] - 双11从短期爆发转向长周期促销 推动快递企业从应急式扩张转向系统化能力建设 [4] - 行业反对内卷式竞争 着力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成为新趋势 [5] 智能化与服务升级 - 圆通速递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 加速深化人工智能定制化场景部署 实现AI技术覆盖全链路主要业务场景 [5] - 顺丰控股自研物流决策大模型与大语言模型 应用于智能路线规划等场景 并通过无人车等技术提升营运效率 [5] - 专家建议快递企业构建分层服务体系 开发定制化产品 强化末端能力 并推动数据互通与电商平台共建行业级解决方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