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AI时代的教育之问Ⅶ:就业转型
36氪· 2025-07-18 17:25
AI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影响 - AI在HR职能替代方面表现激进 某世界500强IT公司通过AI系统完成绩效评分与薪酬建议全过程 全球范围内精简大量HR人员 [4] - AI正在重塑岗位风险分布 中间层岗位(流程管理/行政事务/基础分析)最易被替代 因知识复杂度适中且创造力要求较低 [6][7] - 企业更倾向提升现有岗位能力而非新增AI岗位 组织重心向思考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转移 [6][8] - 行业差异显著 欧资企业因数据安全法规对AI应用抵触强烈 工业领域AI主要替代例行化任务 游戏行业面临判断力重构挑战 [4][8][9] 岗位变迁与人才选育 - 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复合岗位 如MES/ERP专员需兼具业务理解与系统管理能力 外部供给有限主要依赖内部培养 [11] - 企业普遍采取技能升级策略而非扩编 HR与IT部门员工需提升算法与业务交叉能力 半导体行业更重视深度面谈而非AI筛选 [12][14] - 创意行业呈现工具辅助特征 游戏公司AI主要用于创意铺陈 服装设计企业AI辅助配色/素材整理 但核心创意仍依赖人工 [9][10][13] - 招聘工具迭代面临瓶颈 AI简历筛选准确率提升但审美评估等主观领域仍存局限 设计师岗位接受度呈现分化 [15][16] 教育供给与就业需求匹配 - 理工科毕业生展现岗位弹性 半导体企业聚焦微电子专业招聘 理工背景可横向拓展至业务部门 [18] - 设计教育面临市场转化挑战 服装企业需求从单一审美转向"设计-制成"一体化能力 强调新媒体表达与全流程落地 [19] - 文科教育需强化实践维度 广告行业重视市场洞察力培养 创意岗位考核侧重产品/人性理解而非纯技术 [20][21] - 结构性错位问题突出 芯片研发等高端岗位需工作经验积累 应届生培养周期与业务需求存在落差 [18][21] 未来展望与建议 - 教育体系需加强能力融合 高校应推进技术素养与人文创意交叉培养 建立项目制学习强化团队协作 [22][24] - 产教融合需政策杠杆支持 企业呼吁实习基地共建与定向培养 建议推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至AI项目 [22][26] - 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半导体行业建议参考会计师制度 制定AI领域权威资质标准 [27][28] - 课程设置需增强实践导向 广告行业建议分阶段培养 前两年夯实基础后两年聚焦产业经验 [23][28]
首推AI就业平板电脑,中公教育加入学习机战局
北京商报· 2025-07-15 21:54
中公教育进军学习机市场 - 公司推出首款"AI就业学习机",主打"AI+就业"概念,目标人群为在校生、毕业生、在职人员和求职人员,与K12学习机形成差异化竞争[1] - 产品提供基础、专业、超强三个版本,基础版定价4999元(首发价3999元),采用自研"云信"大模型和DeepSeek大模型技术[3] - 首创"AI智能领学+严管伴学"模式,为不同阶段用户提供分阶段、精准化学习规划和全程陪伴服务[3] - 产品在"6·18"期间开启预售,京东App显示有1000余名消费者浏览过产品链接[3] 公司业绩与战略调整 - 2024年公司营收26.27亿元(同比下降14.89%),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87.7%),实现扭亏为盈[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公司明确将"AI+就业"作为业务调整主要方向[3] - 董事长李永新提出"学段全覆盖"和"职业全覆盖"新目标,计划将就业培养向下延伸至高中、初中等学段[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智能平板学习机市场规模达270.72亿元(同比增长48.27%),预计2027年将超500亿元[5][6] - 猿辅导4月推出"小猿AI"学习机,学而思5月发布三大系列学习机(搭载DeepSeek与九章双核大模型),作业帮同期发布X50等多系列学习平板[4] - 行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核心功能集中在学科培训领域,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师资质量和互动服务方面[9] 专家观点 - 中公教育的差异化布局发挥自身优势,但市场引流属性明显,AI效果需长期验证[9] - 行业创新能力不足,需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创新思考能力培养[9]
“AI就业辅导员”助力人岗精准匹配 德生科技打造智慧就业服务新生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5 17:06
德生科技AI就业辅导员产品 - 产品集简历优化、模拟面试、岗位推荐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通过AI技术提升求职效率[1] - 简历优化功能基于行业标准和大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可一键修改简历提升竞争力[1] - 模拟面试功能针对目标岗位进行问答训练并提供即时反馈,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辅导[1] - 岗位推荐系统结合求职意向和薪资期望标签,实现"千人千岗"精准匹配[1] 公司战略与行业布局 - 公司将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延伸至校园场景,为高校就业生态注入新动能[2] - 作为人社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民生领域具备资源卡位优势,能广泛触达就业群体[2] - 依托与人社系统深度协同,公司掌握权威岗位资源,具备更强的匹配能力和公信力[2] 技术应用与数据能力 - 通过AI算法与数据建模,可视化呈现简历优化、岗位匹配度、就业进展等核心数据[2] - 数据驱动打造覆盖"指导-匹配-反馈"全流程的一体化服务方案[3] - 已落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服务覆盖人次突破20万[3]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产品参与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等大型招聘活动,打破传统就业模式效率瓶颈[3] - 未来将以AI、大数据构建更智能的"AI+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3] -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从"粗放覆盖"向"精细运营"转型[3]
中公教育(002607) - 002607中公教育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3
2025-06-13 18:20
业务背景 - 中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阶段,“稳就业”“保民生”是政策核心关切,高校毕业生人数破千万,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社会对专业化、全周期就业服务需求增长 [4] - 自2024年始,公司顺应市场需求,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将服务链条从“考前培训”延伸至“就业赋能” [4] 业务调整方向 - “AI + 就业”是公司业务调整主要方向,以培训为切入口,借助AI赋能,提供精准化、系统化、一体化就业产品服务体系 [5] - 纵向延伸客户生涯价值,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学习机,打造4 - 5年大市场 [6] - 横向拓宽客户群体,包括TO B端结合企业战略推荐人才、TO U端与高校合作解决就业难点、TO G端与相关部门合作稳就业 [6] 产品定位 - AI学习机内置职业测评、精准选岗、考试培训、就职服务的一体化AI就业解决方案,助力用户“选好岗、上好课、就好业” [7] - AI服务基础版定价4K - 5K之间,后续版本升级客单价会上升,618开始线上预售,7月正式发布 [7] 产品推广 - 通过分校自有渠道拓展销售,公司目前有600多家分支机构 [8] - 加盟商合作计划已发布并落实,协同各地加盟商渠道规模化扩张,加快三四线下沉速度 [8]
“冷技术+热关怀”助力毕业生求职
科技日报· 2025-05-28 09:20
AI赋能就业服务 - 西安理工大学推出AI一体式求职机,通过人脸识别登录可获取错过的招聘会信息并投递简历,累计使用量达6100余人次[1] - 独立面试舱配备AI面试官,实时分析语言内容和语音语调,93%使用者认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1] - 智慧就业平台集成简历优化、岗位匹配等模块,累计服务1.5万余人次,实现从"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2][3] 技术应用与数据驱动 - AI技术辅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人岗匹配度,帮助学生建立差异化优势[2] - 平台通过职业测评结果定向推送匹配岗位,改变传统统一推送模式[2] - 2.0阶段将新增生涯电子档案和校职角色转化课程,记录就业过程并助力职业适应[3] 线上线下协同服务 - 举办369场专场招聘会、30场行业组团招聘会,吸引3888家用人单位进校[4] - 团队走访73个城市对接地方资源,校内生涯咨询工作室为1250名学生提供培训[4] - 构建"1门必修课+N门活动课"课程群,覆盖各年级关键生涯阶段需求[3] 服务模式创新 - 结合"冷技术"与"热关怀",既用数据分析提升精准度,又通过人文关怀提供个性化指导[3] - 开展职达行动派等工作坊活动,搭建就业实践舞台[3] - 提供职业装租借等特色模块,完善就业服务生态链[2]
中公教育AI就业业务提速 构建“技术+场景”全链条生态
证券时报网· 2025-05-20 20:05
公司AI就业业务进展 - 公司首次系统性披露AI就业业务进展,明确将AI技术深度融入就业服务全链条 [1] - AI就业学习机作为首款硬件产品即将发布,具备精准岗位匹配、AI测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核心功能 [1] - 已上线AI数智系统班、虚拟数字讲师"小鹿"等AI教学产品,累计服务超百万学员 [1] - AI就业业务通过"算法+数据+硬件"重构就业服务生态,未来围绕学习机迭代、职业解决方案开发、就业服务平台搭建三方面扩展产品矩阵 [1] 商业化进程与市场预期 - AI就业业务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在C端和B端均有增长势头,成为公司战略转型核心引擎 [2] - C端产品实现用户规模与付费转化双重突破,AI就业学习机上市或开辟新增量市场 [2] - B端通过"AI合伙人"模式在县域、高校落地相关服务,生态布局初具雏形 [2] - 公司计划以AI就业业务为枢纽,打通测评-选岗-培训-就业推荐-职后提升全链条服务 [2] 市场机遇与战略转型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200万,叠加存量未就业群体,就业需求巨大 [2] - "AI+就业"业务瞄准千亿级蓝海市场,加速从培训服务商向综合就业解决方案平台转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