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就业学习机
icon
搜索文档
考公生意竟然下滑了
投资界· 2025-11-15 15: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务员考试培训行业面临“需求增长但业绩下滑”的反常现象,其根源在于高度依赖“协议班”商业模式 [4][5] - “协议班”模式本质上是保险生意,其可持续性依赖于可控的退费率和可观的投资收益,但这两大支柱近年均已动摇 [5][13] - 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商业模式内在缺陷,导致头部公司出现财务困境和业绩下滑,迫使公司进行业务转型以求生存 [8][10][16] 考公培训行业现状 - 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激增,2026年国考通过审查人数达371.8万,较2021年的157.6万增长1.4倍 [5][8] - 与需求增长相反,头部培训机构业绩下滑,2024年上半年中公教育营收同比下滑20.2%,粉笔营收同比下滑8.5% [5][8] - 行业竞争加剧,销售效率降低,中公教育销售费用率达25.4%,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但收入仍下滑 [8] - 市场竞争者增多,包括地方中小机构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以及新东方等跨界机构涌入 [10] 协议班商业模式分析 - 协议班是行业核心模式,曾贡献中公教育75%的收入,其特点是“不过包退” [5][12] - 模式本质是保险生意:依靠少数通过学员的高学费覆盖多数未通过学员的退费,并利用预付费进行投资盈利 [5][13] - 行业协议班平均通过率极低,约10人中仅有1.5人能上岸,依赖概率精算实现总体盈利 [13] - 该模式成功运转需两大前提:可控的退费率以及可观的投资收益 [13] 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 退费率持续攀升,中公教育退费率从2019年的44.14%升至2021年的68.46%,且因录取率下降趋势可能持续 [5][14] - 投资收益大幅下滑,中公教育投资收益从2021年的7927万元降至2024年的578万元,已低于财务费用 [14] - 高退费率导致公司面临财务困境,中公教育账面货币资金1.77亿元,但待退费金额高达4.82亿元 [6][12] - 商业模式导致公司收入确认困难,报名人数越多、录取比例越低,机构越难盈利 [6][14] 公司应对策略与转型 - 中公教育通过大幅裁员降本增效,员工数量从2020年的4.5万人裁至2024年的7888人,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 [16] - 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将AI就业业务和就业服务领域并购定为未来战略重点 [17] - 尝试多元化业务但收效甚微,包括进军健康业务、直播带货和销售AI学习机,副业收入占比不足3% [16] - 行业龙头仍坚信“上岸经济”逻辑,试图将业务从考公培训扩展到更广泛的就业服务市场 [17]
中公教育推出“AI小学豆”智能耳机,智能硬件矩阵再落一子
新浪财经· 2025-11-12 11:14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 - AI小学豆作为AI就业学习机的配套硬件,通过“大屏学+随身听”模式打通家庭与户外学习场景 [2] - 产品创新性内置1GB存储空间,用户可将学习机内的时政内容、词条知识等核心备考资源一键传输至耳机本地,实现离线学习和无缝流转 [2] - 产品支持135种语言实时互译,提供自由对话、翻译机、双耳翻译三种模式,适配日常沟通、商务洽谈等场景 [4] 市场策略与用户需求 - 产品旨在服务因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放宽而扩大的在职考生群体,满足其利用通勤、运动等碎片时间学习的刚性需求 [2] - AI耳机并非简单的硬件跟风,而是旨在抢占政策红利下新增市场的关键落子 [2] - 目前AI就业学习机已服务超万名学员,耳机的加入有望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形成从系统学习到碎片化强化的全链条覆盖 [2]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充电仓总续航超20小时,IPX4级防水适配多种运动场景,并具备定位防丢、白噪音助眠等功能 [4] - 采用轻量化机身与人体工学设计以降低长时间佩戴的不适感,充分贴合用户实际使用习惯 [4] 战略意义与行业趋势 - 推出AI耳机是中公智能硬件矩阵的扩充,更是“AI+就业”生态的闭环构建 [6] - 通过硬件协同增强用户对自有平台的依赖,强化内容与硬件的绑定效应,契合国内职业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中便携式设备需求显著上升的趋势 [2] - 在就业服务竞争进入精细化、个性化阶段的背景下,通过智能硬件提升学习效率、沉淀用户数据,已成头部机构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共识 [6]
中公教育推出“AI小学豆”智能耳机 智能硬件矩阵再落一子
证券时报网· 2025-11-11 17:27
产品发布与战略意图 - 公司正式发布首款AI智能学习耳机"中公AI小学豆",定价399元,预售优惠价169元 [1] - 此举是继AI就业学习机后,公司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又一战略级产品,标志着其"AI+就业"生态矩阵的进一步完善 [1] - 公司旨在通过技术提升用户黏性与服务纵深 [1] 产品定位与生态协同 - 该AI耳机被定位为AI就业学习机的"黄金搭档",通过"大屏学+随身听"模式打通家庭与户外学习场景 [2] - 产品支持一键将学习机内的时政内容、词条知识等资源传输至耳机本地存储,实现内容无缝流转 [2] - 目前AI就业学习机已服务超万名学员,耳机的加入有望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形成从系统学习到碎片化强化的全链条覆盖 [4] - 公司通过硬件协同增强用户对自有平台的依赖,强化内容与硬件的绑定效应 [4] 产品功能与设计特点 - 产品创新性内置1GB存储空间,支持用户提前下载核心备考资源,实现离线学习,以解决网络不稳定、手机电量焦虑等痛点 [5] - 产品支持135种语言实时互译,提供自由对话、翻译机、双耳翻译三种模式 [9] - 产品设计强调实用性与耐久性,充电仓总续航超20小时,具备IPX4级防水、定位防丢、白噪音助眠等功能 [10] 市场趋势与战略布局 - 中国职业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同比有所增长,其中便携式学习设备需求显著上升 [4] - 2026年公务员招录年龄上限调整为38周岁,对应届硕博放宽至43周岁,政策变化显著扩大了潜在考生基数 [7] - 公司推出AI耳机是针对在职考生学习时间分散、对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有刚性需求的前瞻性布局 [7][8] - 服务在职人群需要提供能与生活节奏无缝衔接的轻量化、沉浸式学习工具,AI耳机是抢占政策红利下新增市场的关键落子 [8] 长远战略与行业竞争 - 公司此前在财报中多次强调"AI+就业"的转型方向,此次推出AI耳机是其对"AI+就业"生态的闭环构建 [12] - 随着就业服务领域竞争进入精细化、个性化运营阶段,通过智能硬件提升学习效率、沉淀用户数据已成为头部机构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共识 [12]
中公教育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39.34%,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
新浪财经· 2025-10-30 19:50
财务业绩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 [1] - 公司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6.21万元,环比第二季度增长39.34% [1] - 公司净利润已连续七个季度为正,盈利能力进入持续修复通道 [1] -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总成本为4.7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5.72%,环比第二季度减少13.98% [1] - 公司第三季度销售费用为1.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9.31% [1]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已持续三个季度为正,经营造血能力逐步恢复 [1] 成本优化与运营效率 - 公司营业总成本经过连续几个季度调整后逐步优化,目前维持在4亿多元的水平 [1] - 销售费用减少得益于公司组织年轻化调整及AI运用等数字化转型成果 [1] 新业务发展 - 公司AI就业学习机完成选岗职位模块与题库模块全面升级,累计销量突破1万台 [2] - AI就业学习机成为考生应对精准备考需求的主流选择 [2] 行业前景 - 2026年国考过审人数首次突破370万人,刷新历史峰值 [2] - 2026年国考平均竞争比由去年的76:1提升为98:1 [2] - 国考作为省考风向标,预示后续省考、事业单位考试等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2] - 随着2026年国考拉开帷幕,公司新一轮业务周期逐步开启,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释放 [2]
中公教育第三季度净利环比增长39.34% 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9:15
财务业绩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 [1] - 公司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6.21万元,环比第二季度增长39.34% [1] - 公司净利润已连续七个季度为正,盈利能力进入持续向上的修复通道 [1] -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总成本为4.7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5.72%,环比第二季度减少13.98% [1] - 公司销售费用为1.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9.31% [1]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已持续三个季度为正,经营造血能力逐步恢复 [1] 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 - 公司营业总成本经过连续几个季度调整后逐步优化,目前维持在4亿多元的水平 [1] - 成本优化得益于公司优化产品模式、提升运营效率等内生动力的释放 [1] - 销售费用减少得益于公司今年的组织年轻化调整及AI运用等数字化转型成果 [1] 新业务发展 - AI就业学习机在报告期内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完成了选岗职位模块与题库模块的全面升级 [2] - AI就业学习机累计销量突破1万台,成为考生应对精准备考需求的主流选择 [2] 行业前景 - 2026年国考过审人数首次突破370万人,再度刷新历史峰值 [2] - 国考平均竞争比由去年的76:1提升为98:1 [2] - 国考作为省考的风向标,预计后续省考、事业单位考试等会延续此态势,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2] - 随着2026年国考拉开帷幕,公司新一轮业务周期逐步开启,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释放 [2]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36氪· 2025-10-30 08:1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公教育作为公考培训行业龙头,其核心商业模式“协议班”(不过包退)从曾经的业绩增长引擎转变为当前拖累公司的主要根源,导致公司陷入营收下滑、巨额亏损和流动性危机 [6][7][9] - 公司困境是协议班商业模式内在缺陷(高退费率、投资失利)与外部环境变化(考公竞争加剧、行业跨界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28][31][47] - 尽管公司尝试通过裁员、降本、业务转型(如直播、AI硬件)来脱困,但新业务贡献微弱,核心问题尚未解决 [48][49][52] 中公教育的业绩表现与财务危机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经历连续亏损后,2023年才勉强盈利1.8亿元 [6] - 公司面临严重流动性危机,2024年上半年账面资金仅1.77亿元,但待退费金额高达4.82亿元 [8] - 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企,2022年起游移在90%左右,并曾承诺分10期支付退费或以资产抵债 [38] “协议班”商业模式的兴衰 - 协议班模式曾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2019年贡献了76%的收入,并助推公司市值在2021年超过2600亿元 [7][17] - 该模式本质类似保险,利用预收学费进行投资理财,2019年理财收益达2.6亿元 [25][27] - 模式崩溃源于两大前提失效:退费率失控(2021年综合退费率高达68.46%)以及投资收入锐减(2021年投资收益7927万元,相对于近24亿亏损杯水车薪) [28][30][35]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 - 公考市场竞争白热化,2021年至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翻倍,但录取率从1.6%降至1.3%,加剧了协议班的退费压力 [31] - 2021年“双减”政策后,新东方等K12教培巨头跨界进入公考赛道,行业竞争加剧 [46] - 竞争对手推出更激进的营销方式(如全勤打卡全额返现),进一步恶化了行业生态 [47] 公司的应对措施与转型尝试 - 公司采取极端降本措施,员工人数从2020年的4.5万裁减至2024年的7888人,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 [48] - 公司尝试多元化转型,包括直播带货(抖音账号粉丝40多万)和推出定价4999元的AI学习机,但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3% [48][49] - 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但目前扭亏主要依靠费用削减,转型成效尚未显现 [50][52]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虎嗅APP· 2025-10-27 22: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公教育作为公考培训行业龙头 其开创的"协议班"商业模式从推动公司高速发展的"天才发明"演变为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根源 [6][8][15] - 协议班"不过包退"的承诺在公考录取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导致公司退费率飙升 现金流紧张 甚至出现"分期17年退款"的极端案例 [6][12][17] - 公司面临行业竞争加剧 跨界对手涌入 以及自身战略失误(如大规模投资不动产)的多重挑战 虽尝试转型但成效甚微 核心业务模式遭遇严峻考验 [32][35][36] 公考培训行业现状 - 国考报名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或近340万人 最热岗位竞争比高达16702:1 [23][40] - 行业整体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20%-30% 面试通过率约50% 即十名学员中最终成功"上岸"者仅约1.5人 [20] - "公考一哥"中公教育2024年上半年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 同比增长18.42% 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6] 中公教育财务表现与协议班问题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11.27亿元 [6][18] - 协议班曾贡献公司75%的收入 但目前贡献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 2024年公司待退费负债为5.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待退费已达4.82亿元 账面资金仅1.77亿元 [8][9][17]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到培训费52亿元 退费却高达57亿元 综合退费率一度达到68.46% "理享学"产品退费率更高达82.94% [15][17][22] 商业模式风险与战略失误 - 协议班模式类似保险 依赖可控的赔付比率(退款率)和可观的投资收益 但这两大前提均未实现 [21][22][26] - 公司2018年至2021年购买889亿元短期理财产品 2019年投资收益2.6亿元 但2021年投资收益7927万元 相对于近24亿元亏损杯水车薪 [21][26] - 公司动用短期现金流大规模投资长期不动产 如在昌平、怀柔斥资72亿元建培训基地 导致资产负债率游移在90%左右 [29] 行业竞争与公司转型尝试 - 2021年"双减"政策后 新东方等机构涌入公考赛道 加剧行业竞争 出现"全勤打卡全额返现"等更激进的营销方式 [34][35] - 中公教育通过裁员降本 员工从2020年4.5万人裁至2024年7888人 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 [35] - 公司尝试多元化转型 包括直播带货(抖音账号40多万粉丝)、销售定价4999元的AI学习机等 但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 [35][36] - 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 但转型成效主要依赖费用削减 新业务尚处理论探索阶段 [36][38]
公考机构,玩不起了
远川研究所· 2025-10-26 21:08
公司核心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公司开创的“协议班”模式曾是其核心收入来源,2019年该模式贡献了公司76%的收入[9] - “协议班”模式为考生预付学费,若考试不通过则包退费用,后期甚至演化出考生贷款培训、公司偿还利息的进阶版本[2] - 该模式目前已成为公司业绩拖累,贡献了公司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4] - 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6亿元,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 - 公司在连续亏损36.8亿元后,2023年才勉强实现1.8亿元的盈利[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账面资金为1.77亿元,但待退费金额高达4.82亿元,资金压力巨大[4] 协议班模式的兴衰与财务影响 - 协议班模式曾推动公司市值在2021年达到2600亿元,一度超过新东方和好未来[9] - 2021年公司创始人李永新母子以1420亿元身家登上《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财富约为俞敏洪的近五倍[9]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到52亿元培训费,但退费支出高达57亿元,退费速度开始超过收款速度[11] - 公司综合退费率在2021年达到68.46%,其中“理享学”产品的学员未通过率高达82.94%[13] - 公司待退费负债从2024年的5.8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8亿元[11]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11.27亿元[11] 投资策略与资产扩张 - 2018年至2021年间,公司购买了889亿元的短期理财产品[13] - 2019年公司通过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赚取2.6亿元[13] - 2021年公司投资收益为7927万元,但在近24亿元的亏损面前显得杯水车薪[16] - 公司曾大规模投资不动产,包括在湖南投资2亿元建区域总部、西安投资3.8亿元建大楼,以及在北京昌平和怀柔分别豪掷30亿和42亿元建培训基地[19] - 2022年起公司资产负债率徘徊在90%左右,资金链紧张[19]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需求旺盛,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三百万人,平均竞争比高达86:1,最热门岗位竞争比达10655:1[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正价课培训人次达到45万,同比增长18.42%[2] - 2021年至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翻近一倍,但录取率从1.6%降至1.3%,竞争加剧[13] - 行业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为20%-30%,面试通过率约50%,整体上岸率约1.5/10人[12] - 2021年“双减”政策后,新东方等机构涌入公考赛道,加剧行业竞争[22] - 竞争对手推出全勤打卡全额返现、返两倍学费等激进营销策略[22] 公司应对措施与转型尝试 - 公司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员工数量从2020年的4.5万人裁至2024年的7888人,直营分支机构从1669个缩减至681个[23] - 公司取消全额退款课程,并劝落榜考生转学其他职业考试或将退款兑换成内部消费券[11] - 公司尝试像素级模仿新东方开展直播业务,但抖音账号粉丝仅40多万,未达腰部水平[23] - 公司进军硬件市场,推出定价4999元的AI就业学习机,但淘宝旗舰店显示0人付款[23] - 2024年公司宣布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但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23] - 公司董事长李永新在直播中承诺解决退费问题,并称就业服务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市场[21][23]
中公教育: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1:4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55亿元,同比下降20.2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78.43万元,同比下降46.69%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3亿元,同比下降39.37% [2] - 基本每股收益0.01元/股,同比下降50%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18%,同比下降10.36个百分点 [2] - 总资产61.30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5.84%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8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8.53% [2] 业务运营情况 - 培训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正价课培训人次达45万,同比增长18.42% [9]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5.80亿元,环比第一季度增长0.90%,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 [10] - 全国新增45个高质量教学服务中心,巩固线下渠道覆盖结构与服务能力 [10] - 毛利率达59.61%,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个百分点 [11] - 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18.51%,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3.56% [11][16] - AI就业业务板块整体销售规模已超过5000万元 [11] 行业环境与市场趋势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记录 [2][6] - 就业服务行业呈现从单一培训向全周期服务生态转变趋势 [8] - 行业竞争加剧,中小机构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3] - AI技术正成为教育行业新抓手,推动知识传授者向智慧赋能者转型 [5] - 新媒体平台普及重塑流量生态,行业获客边际成本降低 [4] - 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 [5] 战略转型与技术创新 - 公司确立"中公AI就业"战略子品牌,推出行业首款AI就业学习机及高端就业服务产品 [11] - 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开发、个性化教学、智能答疑及就业服务全链条 [11] - 二季度研发投入环比一季度增长8.36% [11] - 拥有近500人的专职教研团队,形成垂直化深度教研体系 [13] - 在全国拥有695个直营分支机构,深度覆盖300多个地级市及1500多家大专院校 [13] - 数字化经营探索持续20年以上,实现接近"实时态势感知"的响应层级 [13] 产品结构与区域表现 - 公务员招录培训收入5.87亿元,同比下降19.41%,占营业收入50.85% [17] - 事业单位招录培训收入1.54亿元,同比下降19.25%,占营业收入13.32% [17] - 教师招录及教师资格培训收入8736.49万元,同比下降37.32%,占营业收入7.56% [17] - 综合培训收入2.98亿元,同比下降18.58%,占营业收入25.75% [17] - 华北地区收入2.28亿元,同比下降16.11% [17] - 华东地区收入2.37亿元,同比下降15.57% [17] - 华中地区收入1.48亿元,同比下降34.91% [17] - 西北地区收入1.65亿元,同比下降7.77% [17]
中公教育上半年实现营收11.55亿元 AI就业业务整体销售规模已超5000万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3:45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5亿元 净利润6178.43万元 [1] - 上半年毛利率达59.61% 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个百分点 [2] - 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18.51%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3.56% [2] AI就业服务业务 - AI就业服务板块整体销售规模超过5000万元 [1] - 推出行业首款AI就业学习机及高端就业服务产品 [1] - 构建覆盖全国的经销商服务体系 学员就业成果持续涌现 [1] 研发投入与技术应用 - 第二季度研发投入环比增长8.36% 重点投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 [2] - 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开发 个性化教学 智能答疑及就业服务全链条 [2] - 持续推动AI与职业教育创新融合 [2] 运营管理优化 - 推进省级分校管理团队年轻化 专业化建设 [2] - 通过人效提升 流程优化及数字化运营控制成本 [2] - 优化产品结构 精细化管理 强化成本管控及人员激励体系 [2] 战略规划与展望 - 依托2024年确立的"中公AI就业"战略子品牌 [1] - 秋招季及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窗口期临近 业务线有望释放动能 [1] - 下半年重点加码AI技术研发 迭代优化AI就业产品 提升市场渗透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