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版权
icon
搜索文档
《斗破苍穹》被AI抄袭,用户判赔5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10:53
案件核心判决 - 上海金山区人民法院判决用户李某因使用《斗破苍穹》角色“美杜莎”的二十余张动漫形象微调AI大模型并公开发布构成著作权侵权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万元和维权开支2万元合计5万元 [1][4] - 法院认定AI平台在收到起诉状后及时下架侵权模型并更新关键词过滤已履行“通知—删除”义务主观上无明显过错无需承担连带责任 [1][12] - 法院指出由生成式AI直接生成的图片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因此用户行为未侵犯改编权 [4] 侵权事实与行业现象 - 用户李某以商业使用为目的通过AI平台的“训练LoRA”功能微调出“美杜莎”大模型其行为满足了著作权侵权中“接触”和“实质性相似”两项标准侵犯了原告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4] - 《斗破苍穹》的“AI再创作”在网络上泛滥例如抖音上出现用AI重制剧情的长达3分钟视频并获得过万点赞部分AIGC自媒体团队发布的内容被粉丝误认为“正版” [5] AI平台责任认定标准 - 法院判定AI平台不构成侵权的关键因素在于平台未直接参与侵权素材的截取、训练、发布和使用且已设置投诉举报机制和发布审核机制履行了必要的制止与转通知义务 [12] - 法律界认为AI平台的角色界定取决于其具体行为若平台主动开设“角色模型”专区或在设计上对用户生成特定形象起到明显导向作用其角色可能从技术服务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 [13] - 由于AI生成和微调的便捷性导致侵权扩散后果明显AI平台应当预见到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并承担更高注意义务 [13] 行业合规建议 - 建议AI公司从三方面完善合规体系:保持侵权投诉渠道畅通并确保高效响应主动升级审核与风控体系如对模型名称、标签进行关键词筛查完善用户协议并在用户使用训练功能时显著提醒需取得素材授权 [14]
《斗破苍穹》被AI“抄袭”:用户判赔5万,大模型公司免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8:06
案件核心判决 - 上海金山区人民法院判决用户李某因擅自截取《斗破苍穹》角色“美杜莎”的二十余张动漫形象用于微调大模型并发布构成著作权侵权 需赔偿版权方经济损失3万元及维权开支2万元 总计5万元 [1][2][3] - 法院认定AI平台在收到起诉状后及时下架侵权模型并更新关键词过滤 已履行“通知—删除”义务 无需承担连带责任 [1][3][5] - 法院指出由生成式AI直接生成的图片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因此用户行为未侵犯改编权 [3] 侵权行为认定 - 用户李某以商业使用为目的 在训练、发布、使用过程中再现了“美杜莎”的原创性表达 使公众能通过AI生成与原角色相似图像 满足著作权侵权中“接触”和“实质性相似”标准 侵犯了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2][3] - 《斗破苍穹》的“AI再创作”在网络上广泛存在 例如抖音上有AI重制剧情视频长达3分钟且点赞过万 [3] 平台责任界定 - 法院认定AI平台未直接参与侵权模型的素材截取、训练、发布和使用 侵权行为是独立的用户行为 [3] - 平台设置了投诉举报机制和发布审核机制 并在事后将情况同步给海外平台 被认定主观上无明显过错 客观上履行了必要义务 [5] - 此判决与2024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奥特曼AI侵权案”类似 均认为在无证据显示平台与用户共谋时 AI公司不构成直接侵权 [5] 行业影响与合规建议 - 判决为国内AI版权问题提供新判例 当AI产品拥有UGC社区和微调功能时 及时响应侵权投诉和产品风险提示成为关键合规指标 [1][7] - 法律专家建议AI公司应从三方面完善:保持侵权投诉渠道畅通高效 主动升级审核与风控体系(如对模型名称、标签进行筛查) 完善用户协议并以显著方式提醒用户需取得素材授权 [7] - 业界核心分歧在于AI平台是“内容提供者”还是“技术提供者” 若平台主动开设“角色专区”或对生成特定形象有导向作用 其角色可能转变为内容生产者 [5]
Sora2颠覆抖音?新的万亿行业赛道出现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14 11:43
AI视频生成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OpenAI的Sora横空出世,国内可灵独树一帜,真正开启了AI视频赛道竞争 [3]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出现20多款视频大模型产品,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参与其中 [3] - 海外市场Google、Meta等巨头,以及Runway、Luma AI、Midjourney等创业公司纷纷加入战局 [3] Sora 2的技术升级与性能优势 - Sora 2相比初代实现重大升级:首次实现音频与画面同步生成,大幅提升物理精确性,增强画面分辨率和细节真实感 [7] - 该模型在物理一致性、多镜头叙事与音画同步三大关键维度得分领先行业平均水平40%以上 [7] - 原本生成5秒视频可能只有0.5秒能用,现在可直接生成复杂镜头构成的桥段 [6] AI视频商业化挑战 - 目前尚未实现视频模型商业化正常落地,存在"一致性和稳定性"等技术问题 [5] - 商业上并未出现AI视频成本低的情况,为得到满意动态镜头可能耗费十几美元积分 [5]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指出Sora类AI视频大模型投入周期太长,10-20年都可能拿不到业务收益,存在高成本和商业化前景不明问题 [5] - 2023-2024年尝试性AI影视作品如《上海奇境》和《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在票房收益上表现平平 [5] 版权与伦理风险 - Sora 2主打"客串"功能可生成数字分身并授权其他用户使用,但采取"选择退出"版权策略,默认使用版权内容 [8] - 当前状态下很可能在不知情情况下侵权知名IP,甚至被追偿 [8] - 默认授权其他用户使用本人形象难以避免被恶搞或生成不雅视频,真实性和临场感几乎可以假乱真 [8] OpenAI的版权合规改进 - OpenAI宣布两项重大调整:IP版权方可掌握生杀大权,明确规定角色能否及如何被Sora生成 [10][12] - 公司计划尝试商业化,并与选择加入的版权方进行收入分成 [12] - IP所有者可设定具体规则,如角色可出现在特定场景但不能出现在其他场景,或直接禁止使用大尺度内容 [12] Sora 2的产品战略与市场影响 - Sora 2最大动作是让免费用户体验"一键创作视频",实现从网页端到移动端战略下沉 [14] - OpenAI 2025年战略方向是为超过95%的免费用户找到变现路径 [14] - 应用允许用户轻松创建10秒以内短视频,并可插入自己或朋友形象,具备高度个性化和社交化设计 [14] - Sora 2发布后Meta股价在隔夜交易中下跌2.3%,市场担忧其音视频生成能力可能催生全新社交媒体生态系统 [16] 行业局限性分析 - 99.99%的AI生成角色不会成为IP,真正IP需要人格魅力、持续内容输出和粉丝情感连接 [16] - 目前看到的大部分AI视频内容可疑且高度同质化模板化 [17] - 抖音本质是内容消费,核心是视频消费价值,由上亿创作者贡献内容与平台分享价值 [17] - Meta拥有数十亿社交用户基础,成熟广告内容生态,Sora 2要追上Meta差距很大 [17] - OpenAI的Sora 2尚未展现低成本一面,相反有不少高成本难以为继的传闻 [17]
Sora2生成已故名人视频引亲属不满,OpenAI面临版权麻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20:25
AI视频生成技术发展与市场表现 - OpenAI最新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 2于9月底发布,同步上线独立应用,首周下载量便超过了ChatGPT,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单 [1] - Sora APP在发布五天内下载量已超过百万次,爆发速度比当初的ChatGPT还要快 [5] - AI视频生成技术门槛和成本变得极低,例如通义万相、谷歌Veo 3今年都能够免费生成视频同步音频 [6] AI“复活”逝者引发的伦理与版权争议 - 已故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恳请人们停止发送其父亲的AI视频,认为这是对逝者遗产的操纵 [1] - 罗宾·威廉姆斯在遗嘱中明确禁止在2039年前将其形象用于任何电影或宣传,是好莱坞对肖像和声音权要求最严格的名人之一 [5] - 国内平台出现“AI复活”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故艺人的视频,但国内社交平台审查严格,目前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搜不到相关AI复活视频 [6] 法律视角下的侵权界定与平台责任 - 在我国法律框架下,逝者的肖像权并未随生命终止而消失,近亲属可依据《民法典》第994条主张民事责任 [8] - 判断“AI复现人物”侵权的两个关键标准是:是否违反本人或近亲属意愿,以及行为是否带有商业性质或属于公开发布 [8] - AI技术平台有义务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在处理逝者形象时获得近亲属授权,以及在用户协议中明确风险提示 [9] OpenAI的版权策略调整与行业压力 - OpenAI将Sora的版权策略从“选择退出”机制调整为“选择加入”机制,即除非版权方明确授权,否则不会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形象 [14] - OpenAI推出“客串”功能,允许公众人物通过面部扫描将自己的形象嵌入Sora生成的视频,并承诺用户可随时撤销授权和拥有审核权 [14] - OpenAI面临来自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影协会及好莱坞艺人经纪公司的强烈抗议,反对用AI生成演员,认为这是对版权内容的剥削 [13] 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 国际上尚无针对“AI复活”的统一伦理准则,未来可能需要建立强制知情同意机制,并对人格性信息采取加密存储或定期销毁措施 [9] - OpenAI计划与版权方共享收入,建立更细致的分成体系,但具体实施细节,如IP定价和多方授权问题,尚不明确 [15][16] - 尽管存在反对过度版权审查的声音,但在法律边界不明晰的阶段,大公司的严格限制实践方案被认为对行业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16]
Sora的“阳谋”:用分钱模式,破解AI版权的死结
虎嗅· 2025-10-11 17:58
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发布Sora 2 0视频生成模型后迅速面临AI版权危机 导致其将政策从选择退出Opt out转变为主动同意Opt in 并引入IP分成收益机制 这标志着行业尝试通过商业合作而非法律对抗来解决AI版权问题 但新模式在商业模式 技术实现和训练数据合法性方面仍存在挑战 [1][4][5][18][20][23] Sora 2 0发布与市场反响 - Sora 2 0是OpenAI迄今最强大的视频生成模型 上线不到五天下载量突破百万 速度超过ChatGPT无限制时期 [1] AI版权危机爆发 - 用户利用Sora生成知名IP如皮卡丘 马里奥的同人视频并广泛传播 [2] - 好莱坞三大经纪公司联手反击 统一撤出客户资源并要求建立授权分成机制 迪士尼等巨头与行业协会同步施压 要求OpenAI承担侵权责任 [3] OpenAI的政策转变 - Sora最初采用选择退出Opt out机制 默认允许生成受版权保护内容 将维权责任推给版权方 [4] - 10月4日 OpenAICEO宣布战略转向 采用主动同意Opt in政策 并引入IP分成收益机制 与版权方共享平台收益 [4] AI公司面临的法律困境 - 生成式AI的核心法律问题是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训练商业化模型是否构成侵权 涉及输入端训练数据合法性和输出端生成内容侵权风险 [8] - AI公司主张训练数据使用属于合理使用 但面临司法挑战 多家版权方已发起诉讼 如Getty Images起诉Stable Diffusion 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起诉Midjourney 华纳兄弟起诉AI生成超人形象 [9][10] - Anthropic在一起集体诉讼中同意支付15亿美元与作者及出版方达成和解 [12] - 输出端风险包括AI生成内容可能构成对现有作品的侵权 如Sora生成皮卡丘或炭治郎视频易被认定为侵权 [13] - 中国法院已有相关判例 2024年杭州互联网法院认定某AI平台帮助侵权 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定另一AI平台直接侵权 [15] - Opt-out政策使平台面临巨大法律和赔偿风险 OpenAI的转变主要是出于规避法律风险的现实考量 [16] Sora版权分成模式分析 - 新方案核心是将版权方从诉讼对手变为合作伙伴 定义用户生成内容为互动式同人创作 [18] - 版权方获得更精细化IP控制权 可决定角色使用方式甚至禁止某些核心IP 并参与平台收入分成 [18] - 模式类似于YouTube的版权收益共享 旨在激发二次创作并为版权方开辟新变现渠道 [19] - 但存在三大问题 商业模式尚不明确 分成模式 定价体系 分成比例等需谈判 可能更有利于头部IP巨头 [19] - 技术实现复杂 需精确追踪识别版权元素并进行价值归因与收益分配 构建版权识别模块挑战巨大 [20] - 治标不治本 未解决训练数据合法性的根本法律问题 商业模式合规性根基可能因未来立法或司法判例而动摇 [20] AI版权争议的本质与展望 - AI版权争议本质是技术变革引发的利益分配问题 核心在于如何分配AI创造的新价值 [21] - Sora方案回归知识产权初衷 通过激励创作者获利来鼓励创意 从一次性授权到按使用量分成的思路更适应AI时代特点 [22] - 要让体系运转 需解决数据来源合法性 价值评估标准化 法律框架更新等深层问题 [23] - OpenAI的新版权规则预示AI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付费许可阶段 强调通过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解决问题 [23]
MiniMax“版权劫”:好莱坞重拳下负重前行?
36氪· 2025-10-08 08:41
诉讼核心事件 - 2025年9月16日,华特迪士尼、康卡斯特旗下环球影业及华纳兄弟探索公司联合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针对MiniMax及其图像视频生成服务“海螺AI”的版权诉讼 [1] - 起诉书长达119页,指控公司建立“盗版商业模式”,系统性地复制其最有价值的受版权保护角色来训练AI系统,并通过生成包含这些角色的未授权视频获利 [1] - 诉状指出,用户输入如“达斯·维德在死星上行走”等提示词,即可获得包含这些受版权保护角色的高质量视频,好莱坞方面已发现包含蜘蛛侠等顶级IP的演示视频 [2] - 原告方曾向公司发送停止侵权信函,但公司“没有对原告的信函作出实质性回应”,此态度可能导致了联合法律行动 [2] 具体侵权指控与潜在后果 - 原告指控公司使用知名角色宣传海螺AI,称其为“口袋里的好莱坞”,并通过生成内容进行推广宣传 [2] - 原告诉求是让公司交出因侵权所得利润并赔偿损失,或按《美国版权法》对每一项被侵权作品判处最高15万美元的法定赔偿金 [5] - 若败诉,公司潜在赔偿金额可能达到数亿美元级别,对公司约7000万美元的年营收构成巨大压力 [6] - 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面临永久禁令,即被禁止继续使用原告作品训练AI,并禁止其服务生成相似IP内容,这意味着海螺AI若想继续在美国运营,需彻底清洗训练数据并重构模型 [6] MiniMax的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产品已覆盖超1.57亿个人用户,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公司采取国际化战略,其AI虚拟陪伴应用Talkie在海外增长迅速,据Sensor Tower数据,2024年月活已超过1100万,过半用户来自美国 [3] - 据2024年10月报道,公司实际年营收大概率能超过7000万美元,主要收入来源来自Talkie [3] - 2025年7月,公司被报道已接近完成近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将超40亿美元(约300亿元) [4] 融资历程与上市前景 - 2024年3月,公司获6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25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此前投资方包括腾讯、明势资本、米哈游等 [4] - 2024年年底公司曾完成一轮估值30亿美元的融资 [4] - 行业竞赛点从融资转向上市,市场对MiniMax有高期待,认为其有可能成为中国“基础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 [4] - 此次诉讼给公司的融资和上市计划蒙上阴影,可能成为其上市之路上的“绊脚石” [9] 行业背景与潜在应对 - 科技与版权的碰撞并非新鲜事,从早期的Napster到如今的MiniMax,技术革新常与现有版权体系发生摩擦 [1][9] - 全球司法系统对“AI学习算不算合理采用”仍存在争议,美国法官们对此意见不一,这可能给案件结果带来不确定性 [7] - Anthropic最近的类似案例可能为公司提供参考,2025年9月25日,美国联邦法官批准Anthropic支付15亿美元(约合117亿港元)进行和解,以解决因利用盗版书籍数据训练AI而面临的集体诉讼 [7] - 与Anthropic相比,公司面临一个特殊挑战——它是一家在美国市场快速扩张的中国AI公司,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案件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 [8]
Meta否认用相册图训练AI|南财合规周报(第196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10:06
人工智能 - Meta表示目前未使用用户未发布的照片训练AI模型 但未明确未来是否会使用[2] - Meta推出"云端处理"功能 允许用户授权其访问相机胶卷内容用于AI创意生成 但强调当前未用于模型训练[3] - 美国法院连续两起判决认定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书籍训练大模型属于"合理使用" 但强调数据采集方式需合法[4] - Anthropic案与Meta案对"影子图书馆"非法下载渠道的认定存在分歧 前者认为需区分偷书与学习行为 后者更倾向整体判断[4] 平台治理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通过 将于2025年10月15日施行 新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5] - 新法规禁止平台强制商家低价销售 限制利用数据算法妨碍竞争对手[6] - 专门规定禁止大型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6] 数据安全 - 公安部通报45款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包括《哈啰》《蘑菇街》等12款短剧APP存在误导用户行为[7] - 上海网信办专项治理AIGC网站 下线未通过安全评估的AI服务 重点打击"AI换脸""AI造假"等滥用行为[8]
AI版权关键进展:美国连判两案,大模型“偷书”不算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8:31
核心观点 - 美国两起司法判决为AI训练使用版权作品提供了"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据,但适用条件存在差异 [1] - 法院认为AI训练过程具有"高度转换性",不构成对原作品市场的直接替代 [2][3] - 数据获取渠道合法性成为争议焦点,两案对"影子图书馆"的认定出现分歧 [5][6] - 判决强调市场影响是关键考量因素,不同行业受AI冲击程度可能不同 [7] - 版权争议已从文本领域扩展至视觉创作领域,引发多起诉讼 [8] 判决内容 - Meta案判决认为Llama模型训练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因其使用目的具有高度转换性且未再现原文 [2] - Anthropic案同样认定训练过程合法,但区分了合法扫描与盗版来源的不同性质 [3][4] - Meta使用Books3等影子图书馆数据训练模型,累计尝试授权投入上亿美元但未果 [5] - Anthropic建立"永久中央图书库"储存700万本盗版书籍,被认定构成独立侵权行为 [6] 法律分析 - 法院采用四要素判断标准:使用目的、作品性质、使用比例与市场影响 [7] - "高度转换性"指AI训练改变了作品原始用途(如从阅读变为代码生成) [2][3] - 中间性技术行为(如缓存、索引)可能被纳入合理使用范畴 [3] - 市场替代效应是核心考量,新闻类作品可能比图书更易受AI冲击 [7] 行业影响 - 判决为AI公司使用版权材料训练模型提供了有限法律空间 [1][3] - 视觉创作领域出现新诉讼,迪士尼/环球起诉Midjourney,国内插画师起诉Trik AI [8] - 授权机制缺失导致企业转向影子图书馆,Meta曾计划投入上亿美元获取授权 [5] - 技术防护措施(如"去记忆"技术)可能影响法院对侵权程度的认定 [6] 数据细节 - Meta的Llama模型训练数据2/3来自Common Crawl,其余来自Books3等 [5] - Anthropic建立中央图书库储存超过700万本图书,部分来自影子图书馆 [6] - Llama模型仅在极端提示下能重现约50个词的原文内容 [6]
一场就得“数百万美金”?Getty CEO说:“AI版权战”太贵了!
搜狐财经· 2025-05-29 10:46
Getty Images在AI版权争议中的立场 - 公司自2022年起禁止用户上传AI生成图像,并在2023年推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图像生成器,强调尊重并回报艺术家[2] - 公司起诉Stability AI,指控其未经许可使用超过1200万张Getty图库图片及其元数据训练模型,打造"竞争平台"[2] - 公司CEO透露在与Stability AI的版权官司中已花费"数百万美元",认为诉讼成本过高难以追诉所有侵权案件[2] AI公司的立场与争议 - Stability AI等公司辩称通过网络抓取图像用于模型训练属于"合理使用",受版权法保护[3] - AI公司认为支付授权费用将减缓技术创新,"制约"产业发展,并敦促尽快制定标准以保障经济领先地位[5] - 前Meta高管Nick Clegg认为要求训练前征得艺术家同意会"扼杀"AI行业,建议采用"选择退出"机制[6] 行业观点交锋 - Getty CEO抨击AI公司"以创新之名窃取版权作品",认为这是"不公平竞争"而非正当竞争[5] - Fairly Trained CEO反驳Clegg,指出艺术家诉求可行,并将AI公司辩解与早期Napster案例类比[6][7] - 网友讽刺AI公司说辞,如"黑胡子海盗"和"榨取他人劳动成果"等比喻[7] Getty的法律与政策行动 - 公司向特朗普政府提交建议,反对AI公司推动的"学习权"豁免条款[7] - 强调美国版权法未阻碍AI进步,反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要求授权并非过度限制[8] - 公司担忧大规模逃避付费将打击创作积极性,创造"令人悲哀的世界"[8]
速递|用8000万授权数据挑战Midjourney,Freepik的生成式AI版权新解法
Z Potentials· 2025-04-30 12:25
Freepik发布新型AI图像模型F Lite - 公司推出基于商业授权数据训练的开放AI图像模型F Lite 包含约100亿个参数 与AI初创公司Fal ai合作开发 利用64台Nvidia H100 GPU耗时两个月完成训练[2] - F Lite加入基于授权数据训练的小型生成式AI模型行列 行业趋势显示这类模型数量正在增长[3] - 模型基于8000万张内部图像数据集训练 提供标准版和纹理版两种版本 标准版更具可预测性 纹理版能呈现更优纹理效果和创意构图[4] 模型技术特点 - 标准版严格遵循提示 艺术性较低 纹理版更为混乱易出错 但能呈现更佳纹理效果[4] - 运行F Lite需要至少24GB显存的GPU支持 技术门槛较高[7] - 公司未声称F Lite图像质量优于Midjourney V7等领先图像生成器 目标是公开模型供开发者定制改进[6] 行业背景 - 生成式AI正成为版权诉讼核心 多数公司主张合理使用原则 而创作者和知识产权持有者持反对意见[4] - 其他基于授权数据开发媒体生成模型的公司包括Adobe Bria Getty Images Moonvalley和Shutterstock[7] - 随着AI版权诉讼结果明朗化 基于授权数据的AI模型市场可能呈指数级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