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
搜索文档
农业农村部:预计大豆面积连续4年保持在1.5亿亩以上
新华财经· 2025-10-28 21:15
粮食生产情况 - 夏粮稳产丰收,产量达2994.8亿斤 [1] - 早稻实现增产,产量570.3亿斤,比上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 [1] - 秋粮面积增加,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目前收获已过八成半 [1] - 大豆面积连续4年保持在1.5亿亩以上,产量继续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 [1] "菜篮子"产品供应 - 前三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7312万吨,同比增长3.8% [2] - 牛奶产量2921万吨,同比增长0.7%,禽蛋产量2646万吨,同比增长0.2% [2] - 9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连续3个月下降,比去年年末高点减少45万头 [2]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7.6%,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超8.7万个 [2] 农业科技与装备 - 前三季度支持购置新机具256.4万台(套),报废更新机具101.6万台(套) [2] - 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落实,深入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行动 [2] -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2] 乡村产业发展与建设 -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 [3] - 乡村建设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32.4万个,落实投资资金1623.9亿元 [3] -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 农村经济与内需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6元,实际增长6%,人均消费支出14597元,实际增长5.8% [4] -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7344亿元,同比增长4.6%,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5.1个百分点 [4] - 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收窄,前三季度贸易逆差810.8亿美元,减少11.7% [4] 农村改革与经营主体 - 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4] - 培育农民合作社超过200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 [4]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性主体超110万个,年服务面积超过22.9亿亩次 [4]
农文旅添彩乡村好“丰”光 秋收景象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央视网· 2025-10-12 18:11
洱源县水稻产业 -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5.3万亩水稻迎来丰收,预计总产量达3.2万吨[1] - 当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生态种植技术,使水稻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1] - 依托稻田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及周边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助力农户增收[1] 灵武长枣产业 - 宁夏灵武市4.46万亩长枣丰收,预计产量超过1900万公斤[3][4] - 灵武长枣凭借稳定品质,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并成功打开国际市场[4] - 长枣经过分拣、装箱打包后送往专门交易市场,实现产销两旺[4] 贵州刺梨产业 - 贵州省刺梨产业从野生采集发展到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有效促进农户增收和荒坡绿化[6] - 毕节市28万亩刺梨预计鲜果产量达2.42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通过生态修复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打造核心产业区[8] - 盘州市5.6万亩刺梨进入采收高峰,当地6家加工企业研发70多种系列产品,截至8月份加工产值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超30%[12] - 贵定县幸福村通过技能大赛提升切果片技术标准,在当地食品公司带动下2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10]
山东的东西,为什么都长得这么高?
虎嗅· 2025-10-09 21:45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物产的“巨大化”现象是农业科技、地理环境、市场需求及饮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偶然 [4][12][34] 农业科技优势 - 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 [13] - 自主研发蔬果品种占比达70%,显著高于55%的全国平均水平 [28] - 通过杂交育种(如山农酥梨)和品种选育(如中华寿桃)等技术培育巨型品种,例如章丘大葱高达2.532米 [7][9][10][11] - 寿光智能化温室技术使番茄、黄瓜等作物比常规品种大30%-50% [33] 地理与区位优势 - 山东半岛气候受海洋调节,2024年平均降水量达859.6毫米,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 [21][22] - 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港口群和全国密度第一的高速公路网,冷链物流可在48小时内覆盖全国90%城市及日韩、东南亚市场 [25][26] 市场需求与文化因素 - “大”被视为质量信号,符合消费者对养分足、口感好的认知偏好 [29][30] - 饮食文化中“大”体现待客之道与丰收向往,如16公分长的鲅鱼饺子、60多斤的王哥庄馒头及23.3厘米直径的海碗 [36][38][40][42] - 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及北方气候条件促成大量烹饪与储存习惯 [43][44] 具体巨型物产案例 - 章丘大葱高达2.532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7][8] - 山农酥梨单个重达3斤,为普通梨的8倍;中华寿桃重逾2斤;寿光蔬菜博览会展示500多斤巨型南瓜 [9] - 鲁樱5号樱桃平均直径超33毫米,达智利4J级别标准 [32]
广东:肇庆金融“活水”润泽特色农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16:49
公司案例:佳鸿农业 - 公司从家庭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加工企业[1] - 公司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实现规范化运营 但面临数百万元资金压力[1] - 银行介入缓解了设备投入和原材料采购的资金压力 公司竞争力提升[1] - 公司2022年开始拓展电商零售供应链 将初加工和深加工产品上架至多个平台[2] 公司案例:李湛明养殖场 - 养殖场拥有113.5亩鱼塘 存栏种鹅2.1万只 从事狮头鹅孵化及幼苗出售[2] - 养殖行业存在投入大、回款周期长难题 前期饲料采购需大量资金[2] - 养殖场采用鱼塘与狮头鹅共养殖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2] - 养殖场获得邮储银行150万元授信支持 为经营和规模扩大提供金融保障[2] 行业政策与金融支持 - 肇庆特色农业朝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3] - 政策要求保障重点领域金融需求 扩大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覆盖面[3] - 计划开发以地理标志为质押标的的金融产品[3] - 目标至2027年涉农贷款超1600亿元 金融资源持续下沉[3]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
人民日报· 2025-09-24 17:20
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乌农业合作成果 - 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援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2] - 项目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资助下,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在乌干达连续实施3期,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2] - 合作成果被描述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让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 [1] 杂交水稻种植推广与成效 - 经过多年的优良品种引进及示范种植,乌干达杂交水稻单产达到当地常规水稻的2至3倍 [2] - 项目共实现约9万亩稻田的高产,涉及近800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万乌干达先令 [3] - 中国专家向当地农民传授了包括科学翻耕、施肥、株距控制和精准收割在内的全套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2] 小米新品种引进与收益 - 中国农业专家向乌干达引进了优质狐尾小米品种,该品种抗旱、抗病,产量比当地普通小米高出4至5倍 [3] - 狐尾小米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涉及近15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 [3] - 当地农户通过种植狐尾小米实现增收,并有示范员计划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6]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应用 -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门设立稻渔种养试验及示范点,推广稻鱼共生技术 [4] - 该模式中稻田为鱼提供保护和有机食物,鱼的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无需农药 [5] - 示范中心进行了4轮稻田养鱼示范,面积共计5000平方米,在10个区建立示范点50个,累计发放鱼苗超40万尾 [5] 农业产业园多元化经营 -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自2016年开园,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经济作物示范项目 [5] - 园区建立肉鸡和肉牛养殖示范中心,并启动山羊品种改良计划 [5] - 园区建成有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开发了牛肉干、醪糟、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 [5] 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 项目共计培训农民1.4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上万份,提升了当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 [6] - 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在乌干达原计划惠及9600人,实际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民已达7万人 [6] - 中国专家在提供技术的同时示范实际操作,确保农民能够掌握并应用 [6] 合作拓展与未来展望 - 中乌两国已签署干辣椒、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组织达成科技交流合作协议 [6] - 设立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非洲(乌干达)工作站,以深化农业科技交流,对接乌干达农业产业化发展计划需求 [6] - 乌干达正通过实施“第四个国家发展计划”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驱动力,并期待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 [7]
中国与乌干达开展农业合作——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9-24 17:03
农业技术合作项目 - 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援助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2] - 项目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资助下,由中方连续实施3期,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2] - 项目原计划惠及9600人,实际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民已达7万人,共计培训农民1.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上万份 [6] 作物产量提升与推广 - 经过优良品种引进及示范种植,乌干达杂交水稻单产达到当地常规水稻的2至3倍 [2] - 项目共实现约9万亩稻田高产,涉及近800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万乌干达先令 [3] - 引进的狐尾小米品种抗旱抗病,产量比当地普通小米高出4至5倍,示范种植面积达1000亩,涉及近15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 [3] 创新农业模式应用 - 推广稻鱼共生复合农业技术,稻田为鱼提供保护和食物,鱼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该模式不用农药,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4][5] -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了4轮稻田养鱼示范,面积共计5000平方米,在10个区建立示范点50个,累计发放鱼苗超40万尾 [5] - 专家组向农户提供鱼饲料及生产设备,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并编制涵盖从鱼类生物学到成鱼销售的水产养殖培训手册 [5] 农业产业化与价值链开发 -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经济作物示范,并建立肉鸡、肉牛养殖示范中心,启动山羊品种改良计划 [5] - 园区建成有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开发牛肉干、醪糟、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 [5] - 两国已签署干辣椒、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组织达成科技交流合作协议,设立非洲工作站 [6] 合作影响与未来展望 - 乌干达正通过实施第四个国家发展计划,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驱动力,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农业合作 [7] - 乌干达与中国的农业合作被视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将带动区域国家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农业技术的普及对非洲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推动作用 [7]
中国与乌干达开展农业合作—— 助力“高原水乡”农业提质升级(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9-24 05:58
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的农业合作 -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4年来,其“朋友圈”越来越大,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领域的生动实践 [1] - 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框架下,中国农业专家组持续助力乌干达农业提质升级,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1] 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与成效 - 中国专家组在乌干达连续实施3期南南合作项目,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2] - 经过多年的优良品种引进及示范种植,乌干达杂交水稻单产达到当地常规水稻的2至3倍 [2] - 项目共实现约9万亩稻田的高产,涉及近800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万乌干达先令 [3] - 当地媒体称杂交水稻不仅可以帮助乌干达摆脱饥饿,还能帮助国家实现稻米出口 [3] 小米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 中国农业专家向乌干达引进了优质狐尾小米品种,其抗旱、抗病,且产量比当地普通小米高出4至5倍 [3] - 目前狐尾小米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涉及近150个农户,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 [3]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应用 - 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专门设立了稻渔种养试验及示范点,推广稻鱼共生模式 [4] - 该模式中稻田可为鱼提供保护和有机食物,鱼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不用农药,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5] - 示范中心进行了4轮稻田养鱼示范,面积共计5000平方米,在10个区建立示范点50个,累计发放鱼苗超40万尾 [5] - 专家组还向农户提供鱼饲料及生产设备、开展技术指导,并编制详细的水产养殖培训手册 [5] 农业产业园多元化经营 -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自2016年开园以来,开展水稻、玉米、高粱等高产经济作物示范项目 [5] - 园区建立肉鸡和肉牛养殖示范中心、启动乌干达山羊品种改良计划 [5] - 园区建成有15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和可日加工100吨大米的加工厂,同时开发牛肉干、醪糟、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 [5] 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 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在乌干达原计划惠及9600人,实际直接和间接受益农民已达7万人 [6] - 项目共计培训农民1.4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上万份,提升了当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 [6] 合作拓展与未来展望 - 中乌两国已签署干辣椒、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 [6] - 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组织达成科技交流合作协议,设立中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非洲(乌干达)工作站 [6] - 乌干达正通过实施“第四个国家发展计划”,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驱动力,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农业合作 [7] - 中国农业技术在当地的普及和推广对非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非中农业合作前景广阔 [7]
沃野欢歌绘新景——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9-23 07:21
粮食生产与科技应用 -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彰显其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 [3] - 面对自然挑战,夏粮累计抗旱浇灌1.14亿亩次,干旱之年总产逆势达到750.01亿斤 [4] - 通过应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使玉米每亩苗数提升至6000株,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促进丰收 [5] - 种粮大户通过灌溉机井、无人机打药和农技指导,实现小麦亩产突破1400斤 [3] 农业产业化与结构优化 - 河南以“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6] -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模式蓬勃发展,推动农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迈进,例如延津小麦加工成高端面粉、西峡香菇出口创汇、信阳茶产业融合发展 [6] - 通过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和农村改革,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16缩小到1.97 [7] - 《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 [7] 乡村建设与精神文化 - 河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工作 [9] - 村庄环境显著改善,出现如新安县马头村的樱桃沟与智慧农业、光山县槐店乡的油茶林旅游公路、叶县康台村的老房改造展示馆等宜居宜业典范 [9] - 丰富的赛会节活动走进乡村,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乡村充满生机与活力 [9]
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了18万亿元左右
经济观察网· 2025-09-16 11:32
行业规模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 [1] 政策支持 - "十四五"期间支持各地建设210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 - "十四五"期间支持各地建设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 - "十四五"期间支持各地建设1098个农业强镇项目 [1]
生猪“上楼”、AI“爆改”加工线,河源农业持续上“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8:32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无人驾驶农机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作业 包括旋耕机 插秧机 植保无人机和收割机[27][28][32] - 一台无人插秧机12分钟完成1亩地作业 施肥和打药效率是传统人力的百倍以上[29][33] - 农机总动力超84万千瓦 拖拉机5679台 水稻联合收割机1554台 水稻机收率达89.28%[36] - 植保无人机134架 覆盖病虫害防治全流程 稻谷烘干机130台 日烘干能力突破2200吨[37][38] - 79家农机服务企业覆盖90%粮食主产区 年均服务面积达3万亩[24][44] 设施农业与智能种植 - 智能温室应用恒温控制 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打破靠天吃饭局面[3][49][53] - 华南锯齿型植物智能温室150亩 锯齿设计减少雨水渗漏 温度控制系统精准调节环境[52][53] - 标准化生产使番茄基地产量提升120%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0][54] - 650亩蓝莓基地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实现品质和产量双提升[55][57] - 300亩花卉基地配备恒温智能化调控设施 实现全年无休生产 周期120-360天[61][62][63] 智能化养殖与育种 - 36栋6层养猪楼每栋养9000头母猪 全年出栏80万头肉猪 土地利用率是平层养猪场的6倍[74][75] - 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自动化饲喂 轨道巡检机器人监测环境 1名工人管理2000头肉猪[76][77][79] - 三层高效养殖鸡舍配备自动温控 发酵床和远程监控 每栋两人年养12万只鸡[86][87][90] - 种业基地采用自动化种蛋处理 照蛋落盘和鸡苗处理系统 实现无人化管理[92][93] - 循环水养殖技术使35立方米水桶养5000尾加州鲈鱼 产量是土塘10倍 节水率达90%[99][100][104] 农产品加工与技术升级 - 油茶种植面积超98万亩 茶籽年产量8.5万吨 茶油1.9万吨 综合产值超30亿元[110] - 投资3亿元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线榨取率达28%-29% 残留率不足1% 年产茶油3500吨[114][116][119] - 自动化腐竹生产线日产量6000斤 相当于传统60人产量 效率提升60倍[123][124] - 米粉生产线应用自动化设备 单线产能提升30% 年产量3万吨 年产值3亿元[127][128] - 计划引入AI机器视觉系统自动检测米粉断条 色泽和黑点 实现精准质检[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