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attery
icon
搜索文档
Electrovaya: Gathering Momentum And Pull Through Demand
Seeking Alpha· 2025-08-25 21:22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Electrovaya(纳斯达克代码ELVA)收入增长且已实现盈利[1] - 公司持续提供具有最长循环寿命和最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1] - 公司主要终端用户包括五家财富100强和500强企业 并已要求公司拓展新垂直领域[1] 行业背景与投资方向 - 分析师专注于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中小型公司 并关注电池行业投资[1][3] - 当前投资重点聚焦于"万物电气化"趋势领域[1] 公司股权结构 - 分析师通过股票、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持有ELVA多头头寸[2]
亿纬锂能:2025 年收益因一次性费用不及预期,单位毛利因产品结构升级超预期,估值维持中性
2025-08-24 22:47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Eve Energy Co., 300014.SZ) [1][10]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供应商 业务涵盖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ESS)电池 [37] 核心财务表现 (2Q25) * 2Q25营收154亿元 同比增长25% 环比增长20% 超出高盛预期3个百分点 [1] * 2Q25净利润5.04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53% 环比下降54% 较市场预期低53% [1] * 盈利不及预期主因一次性费用:股权激励费用约5亿元及资产减值约2亿元 [1] * 2Q25毛利润27亿元 同比增长40% 环比增长22% 超出高盛预期10% [1] * 2Q25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7GWh 同比增长30% 环比增长20% 符合预期 [1] * 动力及储能电池单位毛利润环比提升至70元/千瓦时 (1Q25: 68元/千瓦时) 超出高盛预期的64元/千瓦时 [1] 运营亮点与前景 * 产品结构优化驱动单位毛利润复苏 大圆柱电池从2Q25开始出货预计将逐步改善整体盈利能力 [2] * 储能电池利润率有望改善 因国内外强劲需求导致行业供应紧张 [2] * 管理层维持2025年指引:新能源车电池出货约50GWh 储能电池出货约80GWh 全年总出货约130GWh(同比增长61%) [2] * 基于对储能需求势头的更强信心 将2025年出货量预测从112GWh上调至130GWh [2] * 库存天数保持在约49天的三年低位 反映强劲的出货 [17] 资本开支与财务状况 * 2Q25资本开支达24亿元 同比增长89% 创三年新高 反映产能建设加速 [3] * 据此将2025-2027年资本开支预测上调至约100亿元 (原预测为57亿/77亿/78亿元) [3] * 净债务从4Q24的57亿元翻倍至2Q25的116亿元 接近3Q22资本开支高峰时的记录水平 [3][17] 投资评级与估值调整 * 维持中性(Neutral)评级 认为股票估值合理 [18] * 12个月目标价从45.8元上调至50.4元 潜在上行空间4.8% (基于当前股价48.07元) [1][18] * 目标价基于2025-26E平均市盈率15倍(近端估值)和2030E市盈率15倍折现回2025E(长期估值)的平均值 [29][35] * 下调2025E-2027E净利润预测3%/4%/2% 因:1) 上调2025-26E运营支出28%/9%以反映股权激励费用;2) 上调2025-27E单位毛利润13%/3%/4%以反映产品优化;3) 上调2025-26E销量17%/1%以反映积极需求趋势 但下调2027E销量11%以考虑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逆风 [18][30] 关键风险 * 下行风险:1) 海外项目进展慢于预期;2) 投资收益风险;3) 储能电池利润低于预期 [36] * 上行风险:1) 通过大圆柱电池量产扩大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并提升单位毛利润;2) 储能系统渗透率提高 [36] 其他重要数据与预测 * 公司市值约917亿元 (128亿美元) 企业价值约913亿元 (127亿美元) [4] * 高盛预测2025年营收717亿元 (同比增长47.6%) 2026年营收830亿元 (同比增长15.6%) [4][12] * 高盛预测2025年EPS为2.17元 2026年EPS为3.94元 [4] * 对应估值:2025E市盈率22.2倍 2026E市盈率12.2倍 [4][11]
CBN丨China's?benchmark index hits 10-year high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0:53
中国股市表现 - 上证综指突破3740点 盘中触及3745点 创2015年8月20日以来十年新高[1] - 自2025年4月7日3040点低点以来 上证综指累计上涨22.72% 深证成指涨近30% 创业板指大涨47%[1]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创历史纪录[2] - 当日成交额超2.8万亿元 上证综指收涨0.85%报3728点 深证成指收涨1.73%报11835点[2] 港股资金流动 - 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 上周五内地投资者单日净流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纪录[3] 上市公司市值 - 农业银行以2.19万亿元市值居A股首位 工商银行以2.02万亿元紧随其后[4] - 贵州茅台、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和宁德时代市值均超1万亿元[4] 市场驱动因素 - 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突破提升中国资产全球吸引力[6] - 科技创新成果集中显现推动年初以来市场上涨[5] - 海外资金流入助推股市繁荣[6]
中国:反内卷运动是否会影响经济-China_ Will the anti-involution campaign reflate the economy_
2025-08-18 10:52
行业与公司 * 涉及中国宏观经济及多个关键行业 包括房地产 绿色产业(电动汽车 电池 太阳能) 煤炭 钢铁 大宗商品等[1][9][13] * 核心关注点为北京发起的全国性“反内卷”运动 旨在解决通缩和产能过剩问题 特别是太阳能行业处于运动前沿[2][6][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且面临通缩 房地产行业崩溃是主因 其在2021年峰值时占GDP的25%和全国财政收入的38%[1][14] * 北京启动“反内卷”运动以遏制企业“割喉式”价格战并控制生产 自2025年6月底以来 运动力度显著加大 包括修改法律 召开行业会议进行价格协调及加强执法[2][6][7] * 市场预期政策干预将结束通缩 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因预期减产而大幅上涨 多晶硅价格在7月1日至8月11日期间上涨41% 焦煤和碳酸锂价格同期分别上涨27%和22%[2][13] * 然而 该运动可能无法成功实现经济再通胀 原因包括:下半年将面临多重需求冲击 某些行业的投资和产出削减可能抑制需求 缺乏与2015-18年棚户区改造规模相当的大型刺激计划 “以旧换新”计划可能加剧价格战 地方政府对制造业的过度投资难以真正遏制 股市繁荣可能为产能过剩行业提供新资金 以及运动可能偏袒国有企业而压制私营企业活力[3][33][37] * 近期现货价格飙升主要由市场投机推动且不可持续 PPI通胀在7月仍为-3.6%同比 维持2025年和2026年PPI通胀预测分别为-2.5%和-0.6% 预计PPI通胀将保持负值直至2026年中[4] * 由于最终消费者需求疲弱 维持2025年和2026年CPI通胀预测分别为0.0%和0.5%[4] 其他重要内容 *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衰退**:从2021年上半年峰值到2025年上半年 新房销售金额下降51.0% 销售面积下降46.3% 新屋开工下降70.2%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5.7% 前100大开发商合同销售金额和面积分别较2021年峰值下降73.1%和80.5% 全国平均房价下跌约30%[19][20][47] *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土地出让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5% 此前在2022年 2023年 2024年分别年减23.3% 13.2%和16.0% 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在上半年下降5.6%[52] * **出口增长面临逆风**:尽管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降级且7月出口优于预期 但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显著放缓 原因包括美国高额关税 潜在的回补效应 高基数 美国对所有转运商品征收40%关税以及美国暂停全球商业发货的最低免税额豁免 7月对美国出口增长恶化至-21.6%同比[54][61] * **“以旧换新”计划的副作用**:该计划在2024年后四个月提供1500亿元人民币资金 2025年提供3000亿元人民币资金 虽提振了零售销售 但其补贴制度设计鼓励了价格战 并导致了“零里程二手车”等操纵行为 预计其对零售销售增长的净提振将从2025年上半年的0.9个百分点降至下半年的0.4个百分点[35][77][82][91] * **地方政府投资基金(GIFs)的角色**:GIFs在加剧产能过剩和内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截至2024年底 有超过2178只政府引导基金(GGFs) 总目标规模达12.84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北京已出台文件试图规范其行为 但预计地方政府行为难以发生重大改变[27][28][94][97][102] * **股市繁荣的双刃剑**:自2024年9月以来 北京成功提振股市 港股IPO融资额在2025年前七个月跃升至1270亿港元 但股市繁荣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资金来资助其扩张或“内卷” 从而加剧竞争[37][104][108][110] * **社会保障缴款收紧的影响**:自2025年9月1日起 中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将强制要求缴纳社会保险 这可能对中小企业构成重大挑战 据中国社科院数据 在约2亿零工经济劳动者中 只有31.2%参与了社会保障系统[55][56][57] * **与2015-18年供给侧改革的对比**:当前的“反内卷”运动缺乏类似当年棚户区改造计划(PSL余额在2018年底达3.4万亿元人民币)那样大规模的需求侧刺激 当前宣布的刺激措施规模相形见绌[58][60][67][70]
电力 -是否有足够电力满足人工智能增长需求-Bernstein Energy & Power_ Is there enough power to meet AI growth_
2025-08-18 10:52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能源与电力行业,特别关注AI增长对电力需求的影响[2] * 公司:未明确提及具体公司,但涉及全球电力供应商、可再生能源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及中国供应链企业(如CATL)[28][42]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AI驱动的电力需求激增** * AI增长的核心限制是电力供应而非技术,需大幅增加发电能力以支持AI发展[2]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当前占全球电力消费1.4%(450TWh),预计2030年达2.5%(900TWh),2050年可能达25%(15,000TWh)[19][20] * 爱尔兰和美国部分州的数据中心已占当地电力需求的20%和10%[20] **2 全球电力需求预测** * 当前全球电力需求:30,000TWh(2024年),IEA预测2050年达60,000TWh,但Bernstein认为可能达70,000TWh(3% CAGR)[3][6][27] * 2023年电力需求增长4.3%,电力乘数(电力需求增速/GDP增速)达1.31,为50年来最高[6][7] **3 人口与人均用电量** * 1985-2024年:人口CAGR 1.3%,人均用电量CAGR 1.6%,合计电力需求CAGR 3.0%[10][13] * 2024-2050年:人口增速放缓至0.7% CAGR,若人均用电量增速维持1.6%,电力需求CAGR将降至2.5%[10][13] **4 其他电力需求驱动因素** * **制冷需求**:当前空调耗电2,100TWh(占7%),预计2050年达6,300TWh(10%),印度空调数量或增长20倍[23] * **电动汽车**:2050年全电动化或带来5,000TWh需求(占8%),重型卡车或额外增加2,500TWh[24] * **能源转型**:热泵替代天然气锅炉可能增加1,000TWh需求[25] **5 电力供应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60%电力来自化石燃料(18,000TWh),2050年需新增60,000TWh可再生能源(当前可再生能源供应12,000TWh)[28] * **太阳能**:当前年新增600GW,目标2030年达1,000GW/年,2050年累计24TW容量(29,000TWh发电量,15倍增长)[28] * **风能**:当前年新增150GW,目标2030年达200GW/年,2050年累计5,885GW容量(13,000TWh发电量,5倍增长)[28] * **核能**:当前416GW容量,2050年或达1,066GW(7,200TWh),但扩张速度远低于太阳能[28][33] * 中国主导全球太阳能供应链(80-85%产能),西方需依赖天然气或核能替代[32] --- 其他重要内容 **1 电力需求低估风险** * IEA过去两年已将2050年需求预测上调10,000TWh,未来可能继续上调[15][27] * AI、电动汽车、制冷等新增需求或使实际需求比IEA预测高10,000-20,000TWh[21][27] **2 投资结论** * 太阳能和风能是满足未来需求的关键(成本最低且可扩展),2050年或占电力结构的60%[28][42] * 电网稳定性风险:可再生能源占比上限约60%,需配套储能和电网升级[28] * 推荐关注:储能电池(如CATL)、电网设备(逆变器、高压电缆)、核能和天然气(地缘替代选项)[42] **3 数据支持** * 图表显示太阳能年新增量从2015年56GW增至2024年599GW(30% CAGR),核能新增量停滞[29][33] * CSI新能源指数成分股包括CATL(176.3亿美元市值)、隆基、金风科技等[44] --- 被忽略的细节 * 电力需求历史修订:IEA多次上调历史数据,如2040/2050年需求预测两年内上调10,000TWh[15] * 中国西藏墨脱水电站规划60GW容量,为三峡大坝的3倍[28] * 自动驾驶可能增加车辆行驶里程,进一步推高电动汽车耗电量[24]
LiTime 12V 100Ah Smart ComFlex Battery Enables External Communication—Starting with Victron Integration
Globenewswire· 2025-08-16 01:00
核心观点 - 公司的12V 100Ah Smart ComFlex电池通过T5.0外部通信技术,与Victron Energy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深度集成,为房车和船舶用户提供智能、灵活且经济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1][5][9] - 此次合作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即在价格与智能功能之间难以取舍,该产品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了电芯级监控和实时充电优化 [7][8][9] - 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出更高电压的智能电池产品,并持续扩展与其他主流第三方能源管理平台的兼容性,以加速构建其智能能源生态系统 [14][15][17] 产品与技术整合 - 旗舰产品12V 100Ah Smart ComFlex Battery采用T5.0外部通信技术,是首款在同类价位中实现与Victron系统深度通信兼容的电池 [1][4][9] - 该电池支持最多16个单元并联,可向Victron系统实时报告充电电流限制、放电电流限制、充电电压限制和单个电芯状态等关键数据,实现动态充电策略优化 [12] - 产品内置智能BMS和原生CAN通信接口,可直接连接Victron GX系列通信设备,无需额外BMS或SmartShunt,实现即插即用 [12] - 电池支持OTA固件升级,可通过RS485和CAN通信协议持续扩展与第三方能源管理系统的兼容性 [12] 用户价值与功能 - 集成后,用户可通过Victron显示屏、移动应用、VRM系统或兼容的车船控制面板,可视化监控实时充电状态和电池健康度等关键能源指标 [12] - 系统支持对电压、电流和温度异常的智能警报,避免旅途中意外断电 [12] - 该解决方案预计将显著降低整体系统集成成本,为用户提供具备全面监控、智能能源管理和自动系统配置等高级功能的经济型选择 [9][12] 市场拓展与产品路线图 - 公司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在美国市场推出48V 100Ah Smart ComFlex Battery,并于第四季度推出24V 100Ah型号 [14] - 上述两款产品预计在第四季度末登陆德国市场,随后将扩展至澳大利亚和日本 [14] - 新产品将完全支持多种外部通信协议,并能与公司的48V 3500W和24V 3000W太阳能逆变充电器深度集成,进一步降低系统总集成成本 [15] - 未来将继续基于客户需求,扩展与SMA、GoodWe、DEYE、GROWATT等第三方品牌的兼容性,并计划整合AI预测分析和边缘计算自适应控制 [17] 公司与合作方背景 - 公司是专注于锂铁磷酸盐电池技术的优质品牌,拥有16年的创新经验和技术专长,其ComFlex系列是首个配备T5.0外部通信技术的产品 [4][18] - 合作方Victron Energy成立于1975年,总部位于荷兰,以其高度可靠的离网能源解决方案闻名,其VictronConnect应用拥有超过100万活跃用户 [3]
无负极技术:负极的终局路线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10:47
无负极电池技术定义与特点 - 无负极电池的负极集流体表面不预置活性材料,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后直接在集流体表面沉积与剥离,区别于传统石墨和锂金属电池 [1][2] - 该技术具备更高能量密度与更低的成本 [1][2] - 技术面临锂枝晶生长和SEI膜破裂重组导致的死锂问题 [1][2] 无负极电池技术主要解决方案 - 主要解决方向集中在集流体改性、电解液优化、人工SEI膜构建及补锂技术引入四个方面 [1][2] 产业进展:宁德时代 - 宁德时代于2025年4月推出"自生成负极"技术,在提升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方面表现显著 [2] - 该技术通过纳米级界面层提高离子传导速度百倍,将锂沉积粒径提升10倍 [2] - 技术构建自保护层以抑制副反应,显著增强电池稳定性 [2] 产业进展:比亚迪 - 比亚迪公开了一项无负极电池专利,采用多孔海绵状集流体 [2] - 集流体的亲锂性由一面向另一面逐步增强,并掺杂锂、钠、镁等亲锂金属元素 [2] - 此设计显著降低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壁垒,引导锂离子优先在底部沉积,实现自下而上的稳定生长 [2] 投资建议关注标的 - 建议关注中一科技,公司是无负极技术核心标的,深耕铜箔领域十余年,聚焦高性能电解铜箔 [2] - 公司产品分为锂电铜箔和电子电路铜箔 [2] - 其专利布局的锂-铜一体化复合负极材料,层状结构能抑制锂枝晶生长、减少阻抗、改善锂离子电化学性能,电池循环稳定性更优 [2]
民生证券: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在即 产业链迎来新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10:38
全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 显著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1] - 采用固态电解质 具备不可燃性和更高耐热极限 有效解决热失控问题[1] - 负极采用高比例硅基或锂金属材料 成为提升能量密度的关键[1] 固态电解质分类 - 电解质分为聚合物 氧化物 硫化物 卤化物四大类[2] - 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最高 被丰田 华为 宁德时代等企业作为重点攻关方向[2] - 硫化物存在电化学稳定性欠佳问题 但工艺突破后有望成为主流路线[2] 技术挑战 - 固固界面润湿性问题导致电化学稳定窗口窄和元素扩散困难[2] - 物理界面接触不良和体积变化引发阻抗增加及锂枝晶生长[2] - 循环寿命缩短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2] 产业链变化 - 干法电极工艺因适配硫化物电解质成为关键生产技术[2] - 等静压设备作为核心增量环节可增强界面接触性能[2] - 正极材料短期沿用高镍三元 长期向锰系材料发展[2] - 负极从中期硅基转向远期锂金属 集流体采用镍铁合金路线[2] 产业化进程 - 工信部2024年投入约60亿元支持头部企业研发[3] - 消费领域2025-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3] - eVTOL领域2026-2028年打开市场 动力领域2027年后量产装车[3] - 2030年后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 市场空间广阔[3]
6大固态电池上市公司披露最新进展
DT新材料· 2025-08-15 00:04
固态电池行业布局进展 - 鹏辉能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从280Wh/kg提升至320Wh/kg,新一代产品无需加压模组且性能更稳定,计划2025年9月建成中试线,应用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2] - 鹏辉能源研发的消费类半固态电池已通过针刺测试,正在准备送样,核心优势为高安全性[2] - 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电芯良品率达90%,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采用硫化物路线能量密度350Wh/kg,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计划2027年小批量量产[2] 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动态 - 德尔股份建成固态电池样品试制线,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260Wh/kg,第三代目标突破400Wh/kg[3] - 恩捷股份子公司完成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和10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线建设,具备供货能力但尚未规模化收入[3] - 恩捷股份判断全固态电池将优先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等高性能需求领域[3] 固态电池材料进展 - 泰和科技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项目处于中试阶段,部分产品已送样验证[4] - 道氏技术与珠海冠宇合作开发固态电池材料,珠海冠宇建成全固态电池实验线并投产富锂锰正极材料[4] - 珠海冠宇开发的消费类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850-900Wh/L,已应用于部分产品[4] 固态电池产业化展望 - 行业预计2025-2026年中试线密集落地,2027年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2028-2029年在低空经济等领域率先放量[5] - 国内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从2024年7GWh增长至2030年65GWh[5] - 固态电解质材料路线逐渐向硫化物路线收敛[5]
中国电池图表集_2025 年 8 月-China Battery Chartbook_ Aug 2025
2025-08-14 09:3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中国电池产业链 涵盖动力电池制造 上游关键材料(正极 负极 隔膜 电解液)及出口动态[2][5][6][35][42][46][50][54] * 核心公司为宁德时代(CATL) 其他重点公司包括比亚迪(BYD) 中创新航(CALB) 以及材料端的贝特瑞(BTR) 杉杉股份(Shanshan) 璞泰来(Putailai) 星城石墨(Xingcheng) 恩捷股份(Senior Tech) 云南能投(Yunnan Energy)等[5][6][42][44][46][48][52][6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宁德时代(CATL)2Q25业绩超预期但电池单位毛利表现分化** * 营收94亿元人民币(同比+8% 但低于高盛预期10%) 净利润16.5亿元人民币(同比+34% 超预期6%)[5] * 电池单位毛利率承压 反映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及拐点延迟[5][6] * 资本开支(CAPEX)趋势向上 预计其相对CAPEX份额将从2024年的约13%提升至2025E的约24% 以驱动未来几年市场份额增长[5][6] * 全固态电池进展良好但商业化尚早[5][6] * 维持A股买入评级 但因估值下调H股评级至中性[5][6] * **中国电池出口强劲增长 区域结构变化显著** * 1H25总电池出口(含消费电池和ESS系统)同比+73% 6月单月同比+74%[5][6] * 1H25出口量区域占比:美国22% 欧洲35% 其他地区(RoW)42%[5][6] * 美国市场:4月~125%的互惠关税回调后 6月出口量环比+80%快速恢复(5月曾环比-46%)[5][6] * 欧洲市场:1H25量同比+61% 但自5月起环比增长持平[5][6] * 其他地区(RoW)成为增长引擎:1H25出口量约75GWh(同比+102%) 6月约18GWh(同比+114%) 中东(沙特 阿联酋) 智利和澳大利亚是亮点[5][6] * **供应链产能利用率与价格趋势** * 2025年8月多数环节利用率环比微升:电池(MoM +1%) LFP正极(MoM +2%) NCM正极(MoM +2%) 负极(MoM +2%) 隔膜(MoM +1%) 电解液(MoM +2%)[8] * 电池价格持续处于低位:LFP与NCM电芯价格在300-1000元/KWh区间波动[11][13] * NCM对LFP电芯的溢价收窄[14][16] * **国内动力电池产销与竞争格局** * 2025年7月动力电池产量达96GWh 装机量达87GWh[36][38] * 龙头企业市场份额:CATL国内装机份额从2024年的34%波动下降至2025年6月的23-24% 比亚迪(BYD)份额维持在25-26% 中创新航(CALB)份额提升至7-8%[44] * **上游材料出货与出口数据** * 负极材料:2025年6月主要企业人造石墨出货量合计169.9千吨(同比+26% 环比-2%) 1H25合计969.6千吨(同比+41%)[48] * 隔膜材料:2025年6月湿法隔膜出货1,980百万平方米(同比+30% 环比+5%) 干法隔膜出货443百万平方米(同比+19% 环比+3%)[52] * 电池材料出口:1H25锂离子电池出口2,087.2千吨(同比+73%) LFP正极出口7.31千吨(同比+855%) 但单位价格普遍同比下降[61] * **产业链资本开支下行** * 中国电池供应链CAPEX较峰值下降约40%[65] * 当前资本开支水平下 预计每年新增电池及上游组件产能约300-400GWh[65][66]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是全球电池供应的主导力量 占1H25全球产量的70%[63] * 1H25电池出口占中国电池产出约18% 对行业供需动态至关重要[63] * 高盛覆盖的样本上市公司占中国正负极产量的75% 隔膜电解液产量的90% 电池产量的70%[67] * 研究范围包括对多家电池制造商 储能系统提供商及电池材料公司的评级 目标价与市值跟踪[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