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广西柳州借“出圈”势头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文旅+百业”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7:37
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柳州市推进文旅与百业深度融合发展 借柳州螺蛳粉出圈势头发展乡村旅游 大健康 生态农业等低碳产业 [1] - 柳城县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结合 形成春祈福 夏戏水 秋品果 冬赏枫四季旅游特色 构建全域全季文旅新格局 [2] - 柳城县重点推介云栖沙埔漂流综合体项目 含水上运动 温泉疗养 度假休闲功能 以及伏虎茗园产学研游项目 古砦仫佬族乡农文旅融合项目 [2] 文旅产业绩效表现 - 上半年柳州市累计接待游客5165.6万人次 同比增长11.9% 实现旅游总收入560亿元 同比增长13.6% [2] - 通过连续七届文旅产业发展大会 柳州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正将网红流量转化为消费客流和经济增量 [2] 技术赋能与政策支持 - 柳州市长建议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与龙头企业合作 运用虚拟现实 全息投影 数字光影 智能感知技术研发智能文旅产品 [2] - 广西将今年确定为广西旅游年 出台文化惠民卡等12项政策措施 开展跟着文物古迹游广西等22项重点工作及5项配套活动 [3]
《消费日报》推介济南市莱芜区通过多元业态打造乡村微度假目的地
搜狐财经· 2025-09-12 17:14
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 山东济南莱芜区"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通过整合20多种业态实现无门票运营模式 包括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 艺术书店 美食民俗文化街 山乡宿集 玻璃水滑道 房车营地 星空露营地等[1][2][20] - 项目自2024年7月运营以来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新增直接就业岗位120个 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5][23] - 采用与村民共建共生共享模式 村民通过摆摊日均销售糖炒栗子300斤 日毛收入2400元[5][23] 全龄段旅游产品体系 - 针对年轻客群设置云端滑草 森林漂流 浮云桥等刺激性项目 配备可容纳200人的乡村振兴学院会议室[2][21] - 面向儿童推出萌宠世界 丛林魔网无动力设施 森林学校自然教育课程 以及饮鹿书院状元文化研学项目[3][4][21] - 为中老年群体打造忘忧茶馆养生空间 提供非遗姜熨和理疗服务[4][22] 四季旅游运营策略 - 夏季运营滑草项目 冬季切换为雪滑道 雪地转转 悠波球及狗拉雪橇等冰雪活动[5][23] - 开展四季果蔬采摘和花卉观赏活动 乡野小院提供炭火炖大鹅等季节性农家乐体验[5][23] - 实现旅游业态四季互补 形成山水四重奏运营体系[5][23] 区域文旅产业升级 - 山西省举办2025文旅发展主题推介活动 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等主题产品套餐 强化"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品牌传播[14][16] - 推动从资源依赖向文化赋能转型 通过游戏影视IP融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14][16] - 搭建市场化交流对接平台 开拓国际化文旅发展视野[14][15] 首店经济规范发展 - 山西省实施《首店经济认定规范》团体标准 要求品牌首店经营面积80平方米以上 开业投资超100万元 带动就业3人以上[9][17] - 旗舰首店需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特殊场景150平方米) 投资超200万元 带动就业8人以上[9][17]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首店称号有效期3年 需提交季度及年度报告[17] 智慧文旅场景建设 - 江苏昆山农商银行创新智慧停车系统 新增45个合作停车场 覆盖主要城区[10][18] - 开发药店行业"医保贷"产品 以医保结算数据为授信依据 已设立31家药店医保结算账户[10][18] - 与便利店合作打造"智慧收银"系统 新增17家门店覆盖11个街道[18]
乡村旅游宜做好特色文章(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行业增长表现 - 2025年1至7月湖北云梦县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3% 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07% [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 同比增长8.9% [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 乡村旅游人次占国内旅游市场50%份额 [1] 成功案例与运营模式 - 云梦县通过200余栋古建筑异地复建、AR技术呈现秦吏文化体验实现文化资源转化 [1][2] - 采用"博物馆+全域规划"模式衔接城乡 衍生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升人均消费 [2] - 特色文化项目游客复游率较普通项目高出40%以上 如古法榨油体验、地方戏曲剧场、红色旅游线路等 [3] 市场挑战与转型方向 - 行业存在同质化问题 表现为古街古镇形态雷同、伴手礼相似、餐饮品类单一 [1] - 需从"千村一面"转向"一村一韵" 核心在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体验 [2] - 创新业态持续涌现 包括"村BA""村超""村T""村歌""村播"等乡土文化表现形式 [3] 核心竞争优势 - 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在于自然风光、农业特色、古建及独特文化记忆的多重组合 [1][2] - 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可触摸化转化 如云梦县AR技术活化历史IP [2] - 乡土文化创新产品展现乡村生活魅力 形成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体验优势 [3]
(乡村行·看振兴)长城脚下长城寨:盘活闲置农房 兴起乡村旅游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4:13
中新网忻州9月11日电 题:长城脚下长城寨:盘活闲置农房 兴起乡村旅游 作者 高小奇 杨佩佩 一关、一堡、一城墙,组成野猪口长城。眼下,这段明长城脚下的山西忻州神池县烈堡乡长城寨村,正 依托野猪口长城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盘活闲置农房,打造长城寨村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形成野猪口 长城综合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野猪口长城修建于明代,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的夯土长城。长城寨村便位于野猪口长城遗址旁,遗存古 战场遗址——古堡,相传杨家将兄弟曾在此披荆斩棘,自古就有"北有堡、南有寨"一说,"长城寨"因此 而得名。 秋日时节,走进长城寨村,一排排房屋齐整有序,一条条巷道干净整洁,这是长城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 迁后,村民们的新家。该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内房屋均为标准化安置新房,水、电、排污管入户,配套 有党群服务中心、红白理事厅、体育运动场所、村卫生室等场所。 长城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新国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村民选择进城务工落 户,村中农房因此闲置。2024年以来,长城寨村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手段,坚持把创新和乡村振兴工 作紧密融合,依托长城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同时,长城寨村集体经济下的神池盛凯光伏发 ...
挖掘本土资源 发展特色旅游(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全球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全球55个乡村入选2024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凸显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趋势 [4] 印尼乌基尔萨里村文旅产业 - 依托400年历史手绘蜡染技艺(2009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全国手绘蜡染产业中心 成立工匠组织及艺术协会推广工艺 [5] - 设立蜡染中心拥有1200多名工匠 提供游客体验及学校教学 举办文化游行/蜡染节/博览会等活动完善民宿/工作室/多语种导游服务 [5][6] - 2025年1月到访游客近万人次创单月新高 从传统工匠村转型为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旅游社区 [6] 墨西哥夸特罗奇内加镇生态旅游 - 位于8.5万公顷动植物保护区 拥有100多种特有物种及独特白沙漠/绿洲/湖泊地貌 提供徒步/露营/观星体验 [7] - 通过湿地恢复/水体净化/物种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设立生态教育中心组织观鸟/皮划艇/志愿活动 [7][8] - 旺季日均接待700名游客 获墨西哥旅游部"神奇小镇"提名及资金支持 2024年入选最佳旅游乡村 [8] 奥地利圣约翰镇旅游服务创新 - 依托阿尔卑斯山自然景观及文化遗产 提供冬季滑雪/马车游览/圣诞集市及夏季徒步/攀岩/滑翔伞等活动 [8][9] - 举办阿尔卑斯国际舞蹈节及"饺子节"(20家饭店用27种配方制作数万个饺子)传承文化 提供免费奥克托漫游巴士服务 [9] - 改造百年邮局为共享办公场所 收费每小时3.5欧元(格子间)至10欧元(私密办公室) 月租350欧元起 [10]
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6:12
政策支持与战略指引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强调推进农文旅融合以激活农产品消费市场[1]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并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试点[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 行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 2024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同比增长8.9% 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1] - 全国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1] - 甘肃省2024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445.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67% 推出100条乡村度假游精品线路[1] 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 - 农文旅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撬动消费新空间并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1] - 需深化产业融合并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以解决产业资源融合不充分和共享机制缺失问题[2][3] - 加强统筹规划并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综合发展规划以推动区域协同和统一打造区域品牌[3] 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 - 需深耕品牌IP并构建全渠道新媒体营销矩阵以解决产品营销推广滞后和品牌化程度低问题[2][3] - 提炼品牌内核并通过产品线延伸形成独特记忆点 例如贵阳实施"爽爽贵阳"城市IP升级计划[3] - 构建全渠道新媒体营销矩阵形成"短视频+直播+社群"立体传播网络[3] 消费场景与基础设施 - 需优化消费环境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产品需求以解决消费结构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问题[2][3] - 构建消费新场景并结合民俗节庆和体育赛事举办非遗展演和农耕竞赛等互动项目[3] - 加大对消费场所基础设施投入并加强服务人员培训与管理以营造良好消费环境[3] 典型案例与数据支撑 - 贵阳市2024年夜间消费额达797.85亿元同比增长7.6% 通过聚焦夜间场景提升产业链与服务能力[3] - 农文旅融合推动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和从"吃饱"到"玩好"的转变成为提振消费重要手段[1]
印尼、墨西哥、奥地利探索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之路——挖掘本土资源 发展特色旅游(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01
近年来,不少国家的乡村日益注重挖掘、用足、用好本土资源,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历史建筑、非物质 文化遗产等,打造独特乡土名片,寻求差异化发展,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升级,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体验打 卡。在联合国旅游组织发布的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全球有55个最佳旅游乡村目的地入选。本 报记者近期走访了位于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奥地利的3个"最佳旅游乡村",感受提振乡村旅游的多元 化发展之路。 凭借创新的发展模式,乌基尔萨里村从一个传统蜡染工匠村,转型为融合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社区,在传承蜡染工艺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2025年1月,乌基尔萨里村的到访游客近万人 次,创单月新高。印尼旅游部部长维迪扬蒂表示,乌基尔萨里村"向世界展现印尼的文化多样性,是可 持续旅游发展的典范"。 印尼乌基尔萨里—— 特色蜡染撬动文旅产业 记者来到位于印尼日惹特区的乌基尔萨里村时,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生正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在洁白的 布料上描绘图案(见图一,本报记者曹师韵摄)。他们手中握着细长的铜壶笔,蘸上熔化的蜡液,小心 翼翼地勾勒出线条,眉宇间满是认真与新奇。村里的工匠偶尔俯身,纠正孩子们的手势,耐心示范如何 让蜡液均匀 ...
山东济南探索“小果子”撬动“大产业” 促农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21:52
品牌与产业战略 - 济南市创新打造“泉果飘香”区域公用品牌,旨在凝聚林果经营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并提升产品附加值 [1] - 该市明确鼓励各区县依托文旅资源打造提升平阴玫瑰、张夏玉杏等特色农文旅融合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4] - 济南市基本形成大樱桃、桃、苹果、核桃、板栗、花椒六大特色产区,累计成立林果类合作社276个,培育企业及家庭农场457家 [7] 业务模式与收入构成 - 济南市整合11个区县的130个优质采摘园区,打造十大特色果品采摘季,鲜果采摘直接收入达4.4亿元 [3] - 通过创新推出林间露营、自然研学等十大“采摘+”特色项目,带动采摘园区周边综合收入8.1亿元 [3] - 全市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6.3亿元,占山东省的12.1%,通过12个特产馆上线展销产品669款 [3] 活动运营与游客参与 - 商河县今年已举办10场主题采摘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并计划持续推出特色林果嘉年华活动 [7] - 济南市通过农业嘉年华、第一书记助农大集等活动,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次,带动乡村消费1300余万元 [3] - 商河县制定全年特色林果嘉年华活动计划,打造“多种果品、依季采摘”主题活动,实现“月月有鲜果、全城可采摘” [7] 产业规模与资源基础 - 截至2024年底,济南市经济林面积达114.3万亩,年产量73.6万吨 [7] - 济南市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具有开发价值的林果品种信息,涵盖长清马山雪桃、商河李桂芬梨等30多种特色林果 [5] - 在业态打造上,深度融合“林果+民宿”和“林果+文创”,开发伴手礼、果汁酿造等旅游商品以提升产业附加值 [5]
“空心村”变“网红村”:从坝盘村蝶变看统战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7:41
核心观点 - 坝盘村通过统一战线力量和多党合作模式实现从贫困村向文旅网红村的转型 形成乡村振兴的"坝盘路径" [1][7][10] - 民进中央十年定点帮扶协调资金超3000万元 带动旅游产业总产值超1000万元 村集体收入达53万元 [4][6][8] - 村民人口从109人增至400余人 经营主体超100家 单户年收入从2万元增至32万元 [6][8] 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 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初期改造 后续追加700余万元升级旅游设施 [1][3] - 民进中央十年协调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 改善人居环境并修建文化广场 柏油路 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 [4][6] - 2020年以来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4亿元 引进资金4.39亿元 覆盖黔西南州整体发展 [10] 旅游产业发展成效 - 2024年5-9月旅游毛收入超1500万元 五一单日游客突破1.5万人次 [1][3] - 形成桨板俱乐部 竹筏队 民宿 农家乐等超100家经营主体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 [1][6][8] - 典型农户年收入从2.3万元增至32万元 日均营业额达3000-4000元 [4][6] 人口结构与就业变化 - 常住人口从2023年底109人增长至400余人 首次实现人口净流入 [6] - 培训基层干部1.65万人次 乡村振兴带头人2.33万人次 教师4.82万人次 [10] - 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超23亿元 [10] 区域经济影响 - 黔西南州GDP从1990年11亿元增长至2024年1479亿元 增幅达140倍 [11] - 统一战线三十五年来通过科技扶贫试验区推动跨域式发展 [10][11]
(乡村行·看振兴)闽东“小红都”焕新颜:环境变美了,人流进来了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1:58
乡村发展与振兴举措 - 后岩村通过修建水泥路、旅游公厕、路灯、水利灌溉工程、幸福院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2] - 交通便利和环境改善后,村中革命遗址及自然景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2] - 村容村貌改变的同时,农业产业也在发展,2019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引领发展食用菌支柱产业 [2] 产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 后岩村探索以乡村旅游带动富村、以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发展食用菌产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2][3] - 合作社建设了一批食用菌标准化菇房,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产业,带动全村农副产业销售 [2] - 当地环境适合食用菌生长,温度湿度条件使产出的食用菌品质更好 [2] 未来规划与产业升级 - 下一步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计划引进山东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如红色黑甜糯和瘪甜玉米,打造示范种植样板 [3] - 引进新品种旨在为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3] - 依托本地茶园资源,深度融合茶产业与文化旅游,通过特色茶文旅推广提升村庄知名度,推动乡村品牌走出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