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达成84项合作!阿里公益携手长江商学院的“热土·领航”班,顺利毕业!
环球网· 2025-09-01 16:24
项目背景与目标 - 热土·领航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由长江商学院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壹基金联合创办 是国内首个面向三农人才的专属公益商学院课程 [1] - 学员包括阿里巴巴重点帮扶县域的新农人 三农创业者及长江商学院涉农领域校友企业家 产业覆盖农产品供应链 乡村文旅和农村电商等领域 [1] - 项目通过商业课程与公益实践结合 旨在培育乡村发展人才并推动产业合作 [1][3] 课程内容与成果 - 学员学习宏观经济 商业模式 战略融资及公益创新课程 并交流实践经验和土办法 [3] - 二期班达成84项合作 包括产业投资1.1亿元 农产品直采超2000万元 跨班战略合作8000万元 文旅合作超6000万元 [3] - 相比一期52项合作意向 二期成果显著提升 [3] 企业合作与产业投资案例 - 驻家鲜集团向阿里巴巴对口扶持的12个县域采购农产品 包括30多吨四川康定松茸及青海平安 河北青龙 湖南永顺等地农产品 [3] - 北京爱科农科技为浙江开化 河北怀安 巨鹿 山西宜君引进高端甜玉米品种并开发智能种植方案 试点农户每亩增收数百至上千元 [4] - 深圳喜悦良行生物科技在汪清县投资逾亿元建设无麸质谷物玉米粉项目 推动玉米深加工产业升级 [5] 电商与渠道创新 - 河北怀安县杂粮食品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公益开辟电商渠道 新品燕麦面在芭芭农场销售近五万单 获近万条好评 [3] - 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模式累计派出34名员工驻扎全国29个县域 并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心 聚焦职业教育与新农人培育 [5] 文旅与综合发展 - 在宜君县建成音乐营地 为当地吸引游客十万人次 [1] - 阿里巴巴公益安排产业专员协调学员企业与对口县域合作 促进资源对接 [5]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开化县签订8000万元农产品采购订单 [1] - 学员企业黑色农庄与河北怀安企业接洽鲜食玉米合作 [3] - 长江校友企业与县域三农创业者达成多项跨区域战略合作 [3] 企业与社会价值理念 -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强调社会责任是企业最大竞争力 人才是乡村发展核心 支持新农人发挥领头雁作用 [5] - 长江商学院践行无公益不长江理念 未来将继续携手阿里公益与壹基金助力乡村振兴 [5] - 壹基金认为该项目是商学院与公益结合的创新模式 基于共同公益初心促进合作 [5]
乡村开发莫忘“自家人”(来论)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产业振兴模式 - 乡村产业振兴需依托资源禀赋与企业合作开发文旅及研学项目[1] - 当前部分项目存在不接地气问题 如研学基地以外地儿童为主且本地儿童参与不足 民宿开发导致村民租金压力上升[1] - 成功案例显示需建立村民主导机制 如浙江嘉兴墅丰村通过庭院经济形成服务中心+运营公司+村民的利益联结模式[1] 利益分配机制 - 村民可通过闲置农房出租及村集体分红获得收益[1] - 企业合作项目需优先惠及本地居民 如教学基地课程向本村儿童开放[1] - 项目开发需确保信息公开和村民监督权以实现公平分配[1] 可持续发展要素 - 项目需扎根乡土并盘活资源以凝聚人心[1] - 前期调研需深入田间倾听民意 规划需紧扣普惠民生需求[1] -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实现多方共赢和长远发展[1]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福建这个荔枝村靠“励志”破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2 20:24
乡村振兴模式转型 - 以荔林水乡和古村落为基础打造集露营基地、状元文化、研学课堂等多业态一体化新型乡村文旅示范点 [1] - 通过串联文旅业态带动村民收入显著增长 [1] 文化资源开发 - 依托千年荔枝树作为学位天花板象征 传承莆田2482名进士的文脉风骨 [1] - 将状元文化融入现代文旅业态形成独特文化标识 [1] 基础设施升级 - 从水患困扰村落转变为乘"水上巴士"奔赴乡村振兴黄金航线 [1] - 通过水利设施改善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1]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7:17
浙江山海新经济发展 - 浙江通过破解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经济活力[1] - 宁波至温州沿海地区正在经历"蓝色变革",推动海洋经济向低碳循环转型[1] - 浙江生态农业焕发新机,乡村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形成特色致富路径[1] - "一山一海"发展模式探索出浙江经济可持续增长新范式[1]
白沙推出3个乡村文旅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8-12 09:04
项目规划 - 白沙黎族自治县各乡镇结合特色产业、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推出3个乡村文旅项目 [1] - 元门乡南训咖啡驿站项目依托陨石坑资源建设咖啡种植园及驿站 [1] - 邦溪镇坡鹿天地研学项目拟建设研学基地 包含科普馆、VR体验馆、坡鹿课堂及艺术收藏馆 [1] - 阜龙乡白准同心岛研学项目计划建设手工扎染房、热带植物景观、红色教育基地及民俗文化收藏馆 [1] 项目影响 - 项目建成后将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1] - 为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白沙段)游客提供休闲打卡及风土人文体验场所 [1]
昆山将建立地名专家库
苏州日报· 2025-08-12 08:12
地名专家库建设 - 昆山计划公开遴选约40名地名专家成立地名专家库为重大地名决策提供智力支撑[1] - 该举措旨在增强地名管理的社会参与度[1] 乡村地名试点成果 - 昆山被评为2024年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1] - 昆山整合20余家成员单位统筹"市镇村"三级资源推进乡村地名管理[1] - 完成700余座存量框架道路桥涵短隧名称确认实现149万张数字门牌全域覆盖[2] - 完成37条乡村道路29座乡村桥梁命名调整[2] 文旅融合发展 - 昆山推动地名元素与江南农耕文化融合地名保护与乡村文旅共荣[1] - 巴城镇武神潭村依托孙武"八卦水城"文旅品牌打造地名文旅路线文化长廊特色标识[2] - 规划横纵12条乡村道路的"武字"和"村字"系列地名[2] 传统村落保护 - 昆山被评为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1] - 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7个村入选省传统村落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 示范村建设 - 张浦镇尚明甸村千灯镇歇马桥村成为"乡村著名行动"示范村[1] - 通过示范村效应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1]
延庆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启动,市民品“玉米宴”可抽景区门票
新京报· 2025-08-11 06:47
行业动态 - 2025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分会在延庆区旧县镇举办,主题为"旧县鲜玉,引领未来" [1] - 大会面向全国征集了139个国内最新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包括农科糯323、京紫糯519、飞花336等 [1] - 由3位专家与15名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适宜在延庆种植的"三十佳"品种,评选标准包括群体表现、抗病虫性、抗逆性等田间表现,以及色泽、风味、糯性等蒸煮品质 [1] 品种评选 - 从139个品种中分别评审出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三个品类中最适宜在延庆区本地生长的品种 [1] - 评选过程采用田间评价与室内品鉴相结合的方式 [1] 产业交流 - 大会邀请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及企业代表进行产业赋能交流发言 [1] - 专家分享了鲜食玉米产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涵盖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产后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 [1] 文旅活动 - 鲜食玉米节分会场以"品鲜食玉米、赏田园风光、享乡村乐趣"为主题,串联百亩鲜食玉米迷宫、千亩绿色种植基地、有机农产品市集等特色场景 [2] - 活动融合旧县玉米宴、龙庆峡胜景与云瀑灯影,提供"游、观、购、食、赏"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体验 [2] - 旧县鲜食玉米旅游季同步开启,主会场设在旧县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分会场设在中顺合作社、自游自在民宿、云瀑沟景区 [2] 促销活动 - 8月10日至9月30日期间推出吃"玉米宴"抽取龙庆峡景区免费门票、夜市消费抵顶当日游门票、购买有机绿色农产品送鲜食玉米等系列优惠活动 [2] - 活动实现农、文、旅、采、购、游深度融合 [2]
薄弱村变身富裕村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公司信贷支持 - 吴兴农商银行为义皋村发放"美丽乡村贷"和"强村贷"等改造提升类贷款100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处置、道路交通及文化设施改造[1] - 该行提供300万元"抗疫支农贷"支持当地农业经营者应对疫情影响并扩大"红美人"柑橘种植规模100亩[2] - 银行在村口设立丰收驿站提供转账汇款、小额存取款、水电费缴存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并计划融入快递收寄和便民小店等民生服务[3] 乡村经济发展成效 - 义皋村2024年实现村级经营性收入308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 较此前翻数倍[1] - 通过"以农带游、以游促商"融合发展模式 近2000亩可用耕地种垦率获得提升[1] - 吸引农业项目投资人转型生态农业 引进上海技术开展"稻虾共养"立体生态混养[2] 文旅产业建设 - 该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多项荣誉[3] - 形成"太湖溇港第一村"文旅IP 文化展示馆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3] - 完成两期共319户农户拆迁安置和20间老年过渡房安置工作[3] 环境治理成果 - 原有河道整治贯通 从水环境污染严重转变为生态美、古韵美、人文美的景观村落[1][2] - 从空心村转变为旅游富裕村 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1][3]
天津津南: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14:05
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张 - 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 [1] 品种研发与创新 - 试种津育1875和津育1992等新品种 同时天隆优619 金粳521 金粳618已大面积推广 [2] - 主栽品种包括金稻919 金稻939 津原U99 均经过实验室繁育和6年种植验证 [2] - 采用推广一代 试种一代 繁育一代同步进行的品种迭代策略 [2] 种业发展支持体系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 加强种源保护研发 [3] -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种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 [3] - 中国农业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产业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5年将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总量超6万亩 占耕地保有量50%以上 [4] - 形成会馆村核心区 黄台村示范区 操场河村拓展区的梯次种植布局 [4] 产业链升级改造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 碎米率降低10%以上 [5] - 包装流水线产能从每小时4吨提升至10吨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和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5] - 已投资建设12个产业集群项目 2025年新增2个项目 [5] 品牌价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达到每斤4-6元 [6] -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4个品牌认证 [7] - 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小站稻相关经营主体达118家 包括2家省级示范农场和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 开发稻耕文化体验 实现日夜有品四季有景的旅游模式 [7] - 盛坤家庭农场通过抖音引流 开展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带动稻米销售 [6] 产业战略定位 - 小站稻被列为津南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 [2] -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产业 [5] - 制定2025年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8]
围垦稻虾的“文化+”
杭州日报· 2025-07-22 10:51
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 - 党湾镇通过稻虾共养技术将围垦荒地转化为1100多亩的稻虾共养基地,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示范基地 [6] - 从500亩扩展到1100多亩的基地面积增长120%,体现农业转型的高效路径 [6] - 稻虾产业从1.0美食阶段升级至3.0复合场景,融合体育竞技、乡土展演等元素,形成文化IP [4][7] 文旅融合与品牌建设 - 2023年通过国际主播直播稻虾捕捞,吸引49万人次在线观看,推动全球传播 [8] - 整合2000亩稻田资源打造"稻虾湾"文旅目的地,强化农文旅链条协同 [8] - 成立"稻虾湾"强村公司,开发主题餐厅与乐享季活动,持续丰富IP内涵 [7] 产业链升级与经济效应 - 以稻虾IP为支点构建东西两大产业带:东部综合种养供应链与西部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9] - 2024年村级总资产达8.15亿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40万元以上 [9] - 农文旅融合带动庆丰村获30余项省级荣誉,村民收入与乡风文明同步提升 [10] 文明赋能与治理创新 - 围垦文化陈列馆通过VR技术接待超3万人次,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10] - 推行"湾豆"积分治理与乡风文明七大行动,深化文明实践伙伴计划 [11] - 全国文明镇称号十年之际,以文化IP串联实践站、产业基地形成文明体验线 [10][11] 战略启示 - 乡村振兴需结合资源与文化,党湾案例显示IP打造可激活集体记忆与产业势能 [13] - 围垦精神与稻虾生态的融合,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赋能的路径创新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