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

搜索文档
新华社消息|出行火热!端午假期我国交通出行人数超6.5亿人次
新华网· 2025-08-12 13:5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档仅包含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信息、编导及责任编辑姓名,未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实质性新闻内容、数据或事件描述 因此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英敏特:2025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深耕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7-30 19:52
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者正以更挑剔方式定义"值得买" 产品情绪共鸣和品牌温度成为关键购买驱动因素而非仅功能本身 [1][4][15] - 2025年消费支出预计达50.5万亿元 增速放缓至3.6% 但结构持续升级 服务型与品质型消费成为长期增长关键 [1][20][21] - 体验 悦己 健康成为核心消费趋势 不同年龄段和城市线级消费者呈现显著差异化的消费倾向 [1][23][27] 消费支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消费总支出48.7万亿元 人均年消费34,621元 同比增长4.5% [27] - 2025年支出预计达50.5万亿元 增速放缓至3.6% 近60%支出集中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 [1][20][27] - 2024-2029年消费总支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3.4% 2029年将达57.7万亿元 [1][21] - 金融及住房占比最高达25.7% 家用食品占17.8% 科技通讯占4.9% 美容个护仅占1.8% [33][34] 品类发展态势 - 家用食品和餐饮服务等刚需品类保持韧性 非酒精饮料中无糖茶 运动饮料 植物饮料增长显著 [2] - 酒类消费向低度 无醇产品转移 美容个护市场经历周期性调整 医药保健中保健品增长韧性较强 [2] - 家居护理受香氛趋势推动 服装配饰 科技通讯 家居用品 旅游度假等品类各有发展特点 [2][11] - 2024年消费增长最高品类为旅游度假 家居用品和娱乐休闲 2025年食品饮料 出行和休闲娱乐将引领增长 [27][28]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更认可有温度的品牌形象 对"关怀者""亲密爱人"等角色好感度上升 重视品牌同理心与陪伴感 [1][24] - 18-24岁倾向食品"小投入"获小确幸 25-29岁注重美容保养与居家品质 25-49岁家居消费意愿强 50-59岁更愿为旅游度假支出 [1] - 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在多数品类消费意愿强于二线城市 [1] 宏观经济背景 - 2024年中国GDP达135万亿元 相当于美国GDP的65% 社零总额48.8万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 [38]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 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成为经济稳定主引擎 [37][40] - 2024年CPI同比增长0.2% 就业压力短期仍有波动 老龄化持续推进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 [41][44] - X世代(45-60岁)人口基数最大达3.3亿 千禧世代(30-44岁)达3.2亿 成为重要消费群体 [46][47]
近380亿元!“苏超”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
搜狐财经· 2025-07-29 20:05
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 江苏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二季度延续一季度良好增势 [1] - "苏超"赛事成为经济增长亮点,前六轮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1] "苏超"赛事对各行业的带动效应 出行行业 - 省外游客支付占比达28.8%,带动交通、租车等出行产业 [3] - 游客选择飞机、高铁等长途交通方式,以及租车、打车等短途出行方式 [3] 餐饮行业 - 省外游客支付占比19.7%,餐饮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3] - "南京盐水鸭""泰州早茶""徐州烧烤""淮安小龙虾"等美食搜索量暴增,餐厅、小吃摊人气爆棚 [3] 住宿行业 - 比赛期间主场城市酒店预订量大幅攀升,许多酒店一房难求 [3] - 部分酒店推出凭"苏超"票根享受折扣、赠送特色小吃等优惠活动,进一步刺激消费 [3] 旅游和体育行业 - 参赛城市推出"观赛+景区游览""观赛+文化体验"等旅游套餐,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5] - 比赛场馆周边体育用品店生意火爆,球迷购买球队周边产品 [5] "苏超"赛事成功的原因 足球基础与经济支撑 - 江苏拥有5支男子职业俱乐部,青训、体教融合为足球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7] - 南京、苏州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民间足球热度高 [7] - 2024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万元,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城市 [7] 赛事组织与运营 - 采用主客场制,盘活全省球场资源,让闲置专业足球场焕发生机 [7] - 高频次、短距离的赛事安排,充分发挥体育基建使用价值 [7] - 举办球迷文化节、足球主题展览等活动,将足球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7] "苏超"赛事的深远意义 - 打开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印证"体育+"的乘数效应 [9] - 赛事激活本土资源、凝聚城市认同,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9]
21社论丨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06:38
GDP增长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的5.0%,超出市场预期,为实现全年5%左右目标奠定基础 [1] - 二季度GDP增长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3%,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4.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23% [1] 消费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1]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1]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汽车、通讯产品等销量增幅较大 [1] - 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商品零售额增长5.1%,文体休闲、交通出行等服务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下半年预计消费增长面临基数压力,但服务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2] 净出口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1.2%,远超预期 [1] -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 [2] - 进口8.79万亿元,同比下降2.7%,但降幅相比前5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 [2] - 6月出口增长7.2%,受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影响 [2] 投资 -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6.8%,二季度贡献率24.7% [1] - 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产能出清和调整仍在继续 [3] - 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5.1%,传统行业投资相对饱和且存在出清压力 [3]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8%,实际增速5.3% [3] 工业生产 -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6月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4% [3] - 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0%,比上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3] - 需要尽快实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避免"内卷式"竞争继续压低价格 [3] 市场预期 - 国际机构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投资者信心恢复推动上证综指越过3500点 [4] - 市场预期下半年会继续推出增量政策 [4]
【智库动态】王宏淼:投资于人,释放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5-16 19:16
消费社会构建 - 当前中国正在形成消费者偏向的"消费社会"模式,通过消费升级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 [3] - 消费提振需要持续消费能力、多样消费选择和强劲消费信心三要素支撑 [3] - 服务消费比重已达46.1%,接近国际45%的经验阈值,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 [6] 消费驱动机制 - 消费需求内生于消费者自主选择和持久收入,短期刺激政策存在"挤出效应" [4] - 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环境、优化供给和就业优先政策来增强消费能力 [5] - 降低宏观税负率对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至关重要 [8] 服务业发展 - 服务消费具有"主体不可分割性"和"地域性"特征,需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规模经济 [6] - 应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提高供给质量 [7] - 需深化价格改革和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来降低中高层次服务价格 [7] 居民收入提升 - 居民负债及利息支出显著影响消费能力,需调整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 [9] - 完善个人破产制度有助于重启个人资产负债表,增强长期消费能力 [9] - 降低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现象,通过财税改革减轻居民负担 [8] 人力资本投资 - 社会投资应从"物"转向"人",涵盖科教文卫体等新消费领域 [10] - 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可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夯实消费社会基础 [10] - 人力资本梯度升级是实现消费型增长的关键动力 [3] 消费时代演进 - 中国正从"第二消费时代"向"第三消费时代"过渡,兼具"第四消费时代"特征 [11] - 消费者偏好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需通过供给政策实现消费升级 [11] - 服务经济的"无限需求"释放需要放松管制、创造就业和投资于人 [11]
投资于人 释放消费潜力
广州日报· 2025-05-12 05:08
消费社会构建 - 核心观点:中国正推动形成消费者偏向的"消费社会"模式,强调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比重提升及人力资本积累的双重驱动作用[1] - 消费机制:需同步提升消费能力(稳定收入)、消费选择(多样化供给)和消费信心(经济环境乐观度)[1] - 结构演变: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46.1%,与国际人均GDP超1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占比45%的经验阈值吻合[4] 消费驱动因素 - 内生性特征: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体持久收入而非短期政策刺激,政府无法替代消费者决策[2] - 政策局限性:短期刺激政策会引发未来消费挤出效应,且易导致价格信号失真[2] - 供给端作用:政府可通过优化制度环境、扩大服务业供给及稳定就业来增强消费能力[3] 服务业改革方向 - 行业现状:制造业竞争充分但服务业存在壁垒,部分领域因低效低质抑制消费选择[4] - 改革措施:需打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壁垒,引入社会资本提升供给质量[5] - 市场特性:中高层次服务消费具有地域性特征,需通过统一标准实现跨区域规模经济[4] 收入与税负调整 - 收入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受宏观税负率(含非税收入)显著制约,需通过财税改革降低负担[6] - 负债影响:居民利息支出压制消费能力,建议完善个人破产制度以优化资产负债表[6] - 分配机制:当前经济增长模式偏重国家/生产者积累,需转向增加居民财富占比[6] 人力资本投资 - 新消费领域:科教文卫体、普惠金融等社会投资将成为未来消费重要组成部分[7] - 质量提升路径:通过职业培训、教育水平提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消费社会基础[7] - 消费时代特征:中国正从"第二消费时代"(耐用品导向)向"第三/第四消费时代"(个性化/简约化)过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