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
icon
搜索文档
“体育+”赋能 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
中国证券报· 2025-11-22 04:09
● 本报记者 倪铭娅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广东深圳前海欢乐剧场举行。 从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到赛事与文旅的双向赋能,再到区域经济的协同共振,本届全运会折射出"体 育+"的巨大乘数效应,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增量。 同日,在十五运会组委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 说:"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体育、文化、旅游、商业等融合发 展,成为一场促进区域融合、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典。" 科技点亮赛场内外 科技之光贯穿十五运会全程,推动体育与科技、民生、产业深度融合,让赛场内外焕发创新活力。 赛场上,专为赛事开辟的专线无人驾驶汽车,是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的L4级无人驾驶产品。 它使用100%车规级零部件、采用全栈自研的软件算法,对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全流程进行了自主 研发,在国际市场极具成本竞争力。 (下转A02版) 赛场外,科技赋能带来沉浸式观赛新体验。广东移动联合多家科技企业,将5G-A、AI数字人、云渲染 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支持万人并发的3D虚拟空间。观众可生成专属数字分身,与运动员虚拟形象 互动,通过文体大模 ...
“体育+”正把赛事流量转换成经济增量
证券日报· 2025-11-19 23:5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11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据统计,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 发(包括赞助、捐赠、特许经营、门票)收入18.4亿元。 数据体现的不仅是体育的魅力,更是赛事经济迸发出的强劲活力。 ■朱宝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正在举行。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赛场外,"体育+"正 在把赛事流量转换成消费动力、经济增量。 如今,"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生动图景在各地不断上演。比如,今年的武汉马拉松,赛道串联起武汉 20多个著名景点,带动景区门票、赛道附近酒店订单大幅上涨,成为体育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生动写 照;热度颇高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因为精心的策划安排,让江苏省众多城市都成了文 旅打卡热点,其以"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成为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 另一方面,要打破业态壁垒,激发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为赛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国务院关于 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繁华商圈变身运动街区 “体育+”加速“破圈”激活消费新潜力
央视网· 2025-11-17 19:54
为了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商圈也打出"运动品牌矩阵+场景化运动空间"的"组合拳"。夜幕降临,江边的滑板场热闹起来,大小朋友们都 来参与。接受记者采访的李依牧小朋友说,爸爸妈妈每周都会带她过来,上完滑板课,一家人也会在这里吃顿晚餐,度过周末的家庭时光。 央视网消息:当前,全运会赛事正带动全民运动热情升温。上海众多商圈、楼宇也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打造运动场所,徐汇滨江沿线的跑 道、滑板场、网球场等业态设施,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运动和社交场所,也为商圈带来了大客流,进一步激活消费新动能。 坐落于上海徐汇滨江的西岸梦中心,前身是上海水泥厂,也曾是艺术场馆的集聚地。如今,这里被打造成潮流打卡新地标,开放型的滨水 商业空间里融入了众多运动元素。而徐汇滨江长达十公里的岸线跑道,成为不少跑友的"心头好",运动门店组织的跑团活动一大早就吸引了不 少人参与。 利用自身江景优势和空间优势,商圈内不仅吸引了户外品牌、滑雪品牌等实体店,徐汇滨江十公里沿线内还汇聚了滑板、露营、攀岩、网 球等多元运动业态,将运动场景从"消费场"拓展为"社交场"。周末午后,这家位于商场顶楼的网球场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在上海徐汇区的这家商场内,一场自由搏击业余公 ...
“赛场即景点、观赛即旅游”激发文体旅消费热潮 “体育+”释放粤港澳协同发展新动能
央视网· 2025-11-17 10:12
全运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 第十五届全运会以"体育+"为纽带,推动粤港澳三地全民运动广泛参与,并通过特色线路和赛事设计激发文旅消费,释放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 [1] 深圳:科技与运动融合 - 深圳公园设有长达1.6公里的智慧跑道,通过智能识别杆和摄像头捕捉跑者信息,完整记录运动轨迹,并可记录运动时长、步频及消耗能量 [4] - 跑者可通过扫码将个人运动数据导入手机,帮助运动爱好者提高运动效能 [4] - 全运会游泳、拳击、马术等多个项目在深圳赛区举行,该市从城市到郊区遍布上千座公园 [5] - 深圳很多公园设置了智慧跑道,户外智能健身房达100多处 [7] 香港:体育促进城市交流 - 香港作为全运会承办地之一,打出"全城全运"口号,花式跳绳是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8][10] - 花式跳绳运动拉近了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今年首届"万里长绳"京港跳绳交流赛在北京举行,两地青少年彼此切磋加深了解 [12] 澳门:体育赛事拉动旅游消费 - 全运会在澳门赛区持续撬动"消费热"和"文旅热",推动"赛场即景点、观赛即旅游"的融合模式 [15] - 澳门特区政府同步举办格兰披治大赛车、美食节等大型活动,打造多元立体"文体旅"体验 [15] - 澳门旅游部门预计全运会期间平均每天将吸引10万人次旅客进入澳门 [15]
“体育+”搭台拓展新机遇、新场景 “赛事引流+场景延伸+产业联动”撬动经济新引擎
央视网· 2025-11-15 11:23
群众性体育运动参与度提升 - 2025年群众性体育运动高参与度成为体育市场亮点 [1]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19] - 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首次突破3.0平方米 [19] 体育赛事带动区域经济 - 湖南永州足球场翻新仅用50多天座位增至15000多个吸引外地游客 [4] - 赛事期间永州市酒店预订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87%相关文旅消费总额超过6.2亿元 [16] - 永州赛事带动客流量近800万人次拉动消费近12亿元 [18] 体育文创与消费业态创新 - 永州赛事礼包从农特产品升级为玩具文创等自主IP产品 [6][9] - 宋家洲生态体育公园提供牵引式滑翔伞等多元体育运动满足游客需求 [12][16] - 体育与文旅融合使游客停留时长从1.5天延长至2.2天夜间消费占比达60% [51] 新兴体育服务模式兴起 - 河南鹤壁出现“体育外卖”服务模式教练上门授课依托口袋公园发展 [21][24] - 鹤壁已建成147个口袋公园盘活61万平方米闲置空间服务半径覆盖率98.8% [32] - 滑雪教练开启“逐雪而行”模式室内滑雪场数量从2013-2014年5个增至2024-2025年79个 [30][33] 山地与海洋体育消费新场景 - 贵州猴耳天坑酷玩公园利用山地地形提供极限运动2025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500万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一倍 [41][45] - 广东汕尾利用467公里海岸线和881个海岛开发“跳岛游”串联海上运动项目 [46] - 汕尾以红海湾为核心构建“赛事引流+场景延伸+产业联动”模式上半年带动全市旅游收入超58亿元赛事期间酒店入住率超95% [47][51]
新华网聚焦武汉:“体育 +”赋能产业融合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华网· 2025-11-13 10:13
赛事经济与消费拉动效应 - 武汉通过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国际及国家级赛事,形成强大的消费拉动效应,联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领域 [2] - 2023年至今,武汉已举办各类赛事338项13308场,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赛事名城"之势渐显 [3] - 2023年"体育消费周"吸引30余万人次参与,带动相关消费超2亿元;2024年"体育金秋消费季"带动经济总影响超54亿元,拉动税收增长1.6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1.6万个 [4] - 2025年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相关促消费活动已直接产生消费近1亿元,间接拉动消费约2亿元 [6] 体育设施建设与消费场景创新 - 洪山区好燃时刻智慧体育公园采用OEPC模式,占地184亩,2023年12月开园,建有篮球、网球、足球等场馆及智慧设备 [7] - 该公园今年1-10月承办25项群众赛事,通过"夜炼·夜训·夜赛"系列夜间体育活动激活城市"夜经济" [8] - 洪山区以该公园为样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九家体育主题园馆,实现品牌规模化运营 [8] - 武汉市体育场地总数达45773个,涵盖96种类型,总面积44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提升至3.21平方米,"12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10] - 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塔子湖体育消费中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汇集六大业态,成为体育消费新地标 [10] 产业融合与企业发展 - 探索"体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专项授信,创新推出"中银体创贷",设立产业基金,并探索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 [11] - 培育出自由时刻赛事公司等3家"两倍速增长"企业、10家行业领军企业;武汉高明兰光电科技实现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突破 [11] - 探索"体育+文旅",对深度融合赛事予以资金倾斜,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智慧跑道、汉马入选202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13] - 武汉体育中心冲刺湖北首个体育主题4A级景区,汉南通用航空机场规划建设航空运动综合体,多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13] - 拓展"体育+商业",通过体育消费周、金秋消费季等活动串联"赛、食、赏、购、游、展"六大业态,实现全链条融合 [14]
(粤港澳全运会)逾百位企业家广州感受十五运会魅力
中国新闻网· 2025-11-11 14:45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百城百企看全运”,组织了逾百位企业家现场观礼十五运会开幕式 [1][3] - 活动在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广州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由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主办、广州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承办 [3] - 活动计划以体育为桥梁,后续还将组织系列产业对接活动,推动“体育+产业”深度融合 [5] 企业家观感与行业洞察 - 企业家认为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能促进粤港澳三地在基建、人才与资本方面的互联互通 [3] - 开幕式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如人形机器人、AR光影、八万人露天场馆实现影院级音效,被视作中国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展现了创新驱动的潜力 [4] - 全运会被视为“体育+文旅+商业+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这种以科技为支撑的体验经济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商业创新开辟新路径 [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 本届全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展现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制度优势 [5] - 活动为澳门等地区企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5] - 企业家表示将积极搭建合作桥梁,在文旅、科创、实业投资与科技创新领域持续深耕,携手共建湾区未来 [4][5]
苏州高新区发力“体育+”
苏州日报· 2025-09-28 08:50
核心观点 - 苏州高新区通过文体旅融合创新模式 将大型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和产业增长 实现"体育+"经济效应 [1][5][6] 赛事经济效应 - "苏超夜市"四场活动累计消费突破500万元 [1][6] - 狮山路酒店入住率平均提升超30% 餐饮消费提升40% [6] - 60多个第二现场累计直播超500次 吸引20余万市民参与 [6] - 首创"苏风+"模式融合足球 音乐 非遗与现代舞台 [5] 产业融合创新 - 匹克球邀请赛作为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导的首个全国性赛事 通过"体育+旅游"模式注入新动能 [6] - 嘉年华后续推出"苏潮非遗奇妙周" 延续国庆中秋假期消费热度 [5] - 利用太湖生态与城市发展双重优势 深度结合赛事品牌与产业链条 [6] 人才培养体系 - 吴县中学培养33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2人入选国青集训队 [3] - 体教融合模式下6名吴县中学学生成为苏州队主力 创造赛事最快进球纪录(77秒) [2] - 校园足球体系输出球员从苏超踢进大学校园 推动足球人才梯队建设 [2]
7万亿元体育产业风口,海南如何抢先机
海南日报· 2025-09-24 09:11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目标[5] - 体育消费具有强大乘数效应,每增加10%投资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每增加1元体育消费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8元[6] - 我国经常锻炼人口达5.4亿,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068元,激活万亿级消费市场[7] - 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8] 海南发展体育产业的独特优势 -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热带海岛环境,年平均气温22.5℃~25.6℃,适合开展户外运动[9] - 自贸港政策优势:"零关税、低税率"政策减轻企业税负,降低进口体育设备成本[9] - 产业基础优势:拥有众多国家级训练基地,全民健身设施完善,品牌赛事丰富[9] - 融合创新优势:可推动体育与康养、会展、旅游等多产业跨界融合[10] 海南体育消费的现有亮点 - 群众性赛事经济拉动效应显著,2025年海南"村VA"带动当地旅游消费超2亿元[11] - 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消费场景[11] - "体育+"融合模式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如排球主题巴士、赛事与商业区联动[12] - 2025年"海口杯"端午国际龙舟邀请赛期间商圈联动推出"龙舟主题消费季"[11] 未来发展路径与机遇 - 打造特色体育IP,深耕"村VA"、龙舟赛等赛事,结合黎苗文化、海洋文化提升辨识度[13] - 深化"体育+"融合发展,促进多产业联动,开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复合型体验项目[13] - 借助政策优势吸引尾波冲浪世界杯等赛事落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3] - 发展水上运动、沙滩运动、热带雨林探险等主题产品,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15]
产业与市场丨政策发力 激活万亿级体育消费市场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9-22 15:55
政策目标与产业规模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 [1]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5] - 2021年至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显示高速增长态势 [5] 产业融合与消费带动效应 - "体育+"模式与文旅、科技等行业融合发展,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直接带动门票、住宿、餐饮等消费 [4][5] - 2025年"苏超"前六轮赛事带动江苏省旅游、餐饮、住宿、交通、体育五大场景消费379.6亿元 [5] - 民间赛事如"村超""苏超""浙BA"以草根性和在地性吸引大量客流,形成消费新热潮 [12] 体育数字化与新业态 -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于运动员训练分析、智慧场馆管理和虚拟赛事体验 [16][22] - 数字化推动体育产品从单一装备向"装备+数据+服务"转变,消费场景从线下扩展到家庭、社交平台与元宇宙 [16] - 虚拟自行车比赛、可折叠智能跑步机、AI健身助手等数字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拓展消费时空边界 [22] 区域实践与创新案例 - 成都赛艇公开赛吸引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队参与 [4] - 武汉举办2025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等国家级汽车赛事,形成假日经济新引擎 [4] - 北京瑞盖科技自主研发的鹰眼人工智能系统未来将覆盖所有体育项目,提供AI裁判服务 [22] 供需两侧发展现状 - 供给侧高质量赛事与体育产品稀缺,基层服务供给与多层次需求不匹配 [6] - 需求侧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有待提升,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普及度和渗透率有较大空间 [6] - 政策从供需两侧发力,《意见》侧重供给侧提升产品质量,《措施》着眼于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