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制作
搜索文档
这个网络小说改编动画短剧,AI参与度超50%
新浪财经· 2025-08-22 11:16
公司技术应用 - 首部AI动画短剧《明日周一》的AI参与度超过50% 深度贯穿从美术设定到动画成片的多个核心环节[1] - 制作流程整合先进首尾帧技术 艺术家仅需绘制起始与结束关键帧 AI通过提示词工程结合生数Vidu等模型生成连贯动画[1] - AI在部分环节大幅降低成本并缩减制作周期 同时实现媲美传统动画的细节丰富度和画面一致性[1] 内容表现数据 - 该剧在腾讯视频和抖音平台总播放量超过600万次[3] - 腾讯视频平台总播放时长9754小时 超过平台99%同品类作品[3] 行业生态发展 - 盐言故事作为短篇故事模式最大内容平台 在网文与短剧融合中呈现作品优质、改编成本低等优势[3] - 盐言故事共售出影视版权数百部 其中竖屏短剧版权在半年内售出近百部[3]
“AI+动画”绘出行业新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44
AI技术在动画行业的应用现状 - AI技术大幅提升动画制作效率 在二维逐帧动画中 AI技术使上色和作画环节效率提升几十倍 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力成本[1] - AI技术已融入动画制作全流程 包括剧本策划阶段提供创意灵感 视觉概念设计阶段生成角色人设和场景布局 以及特效制作阶段完成基础运动镜头和简单视觉特效[2] - AI技术以提示词加多模态生成的创新模式重塑传统动画工具与效率结构 但仍遵循从静态图像到动态画面的传统制作流程核心逻辑[2] AI与创意的关系 - 在创意策划及视听语言等创作领域 AI模型与人类艺术家仍存在差距 优秀动画作品仍需动画师具有独到判断力[2] - 人工对AI图像进行控制调整甚至再创作是当前AI生成内容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二维商业番剧动画《鲸鱼岛》采用30%比例的AI技术制作 通过二次创作赋予AI画稿更高艺术价值[3] - AI能够通过训练数据集重现融合已有风格 但人类优势在于原创能力和情感共鸣 特别是在讲述深刻故事和表达复杂情感方面[3] 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新工种的出现 体现行业对既掌握AI技术又具备出色艺术审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4] - 动画人才需求从过去会画画懂视听语言 转变为不仅要会画更要懂技术会讲故事了解行业和市场[4] - 未来行业可能出现更加细分的AI加动画新岗位[4] AI对动画工业化的推动 - AI技术降低动画制作前期成本投入和试错成本 有利于控制制作成本并实现工业化制作流程[5] - AI降低工具使用门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传统动画导演的培养路径可被压缩 提升行业对多元背景人才的吸纳与转化能力[5] - 高校积极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相关课程 企业进行适用于动画行业的模型研发 如中影年年与华为共同搭建联合研发实验室计划推出AIGC 3D大模型[5] 行业发展前景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新工种的出现呈现出动画行业发展趋势及对相关人才的新需求[6] - 随着市场规模增长 行业人才可能更为紧俏 AI技术发展有助于填补人才缺口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6]
《诡秘之主》:从高分出圈到出海爆红 中国动画的新“国际名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9 21:51
核心观点 - 《诡秘之主》动画第一季于8月16日收官 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后成为海内外动漫爱好者热议焦点 其价值已超越单一作品范畴 通过精准把握原著精神内核 以共通情感打破文化壁垒 并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价值倍增 重塑全球文化产业竞争格局 [1] 内容制作与改编 - 制作团队用一年多时间深入研究维多利亚时代史料 精准还原小说中浓郁的维多利亚哥特复古感 [2] - 动画制作难度极高 平均每分钟近千张原画 单集最高达26000张 远超常规水平 [2] - 团队花费一到两年时间确定采用13集 每集30分钟的制作模式 在原著内容取舍上耗费大量心力 [2] - 导演团队在创作中融入电影化表现手法 提升动画整体质感 这一做法将在第二季和特别篇等后续创作中延续 [3] - 第二季已在制作中 将投入更大制作资源打造更具沉浸感的诡秘世界 [3] 全球市场表现与文化共鸣 - 在海外市场大获成功 IMDb开分高达9.3分 刷新国产动画海外纪录 [4] - 海外观众开始使用"donghua"指代中国动画片 意味着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拥有了专属标识 [5] - 情感共鸣是关键成功因素 国内外观众对亲情 友情 爱情以及共同对抗危险时的情谊等情感需求一致 [5] - 偏西方风格的背景设定降低了海外观众的接受门槛 [5] - 团队将故事抽象类比为海外平台和用户更容易理解的内容 如将第一部小丑篇比作维多利亚时代的"X战警" [6] IP开发与商业价值 - 开播仅四天便带动国内相关概念股集体上涨 阅文集团 广博股份等企业股价均呈现显著增长 [8] - 业务范围辐射IP授权 周边衍生品开发 衍生游戏开发等不同领域 形成了以IP为核心的商业矩阵 [8] - 与中国动漫博物馆 环球影城开展的联动观影活动场场爆满 印证了IP在跨场景运营中的强大穿透力 [8] - 未来将采用统一的动漫形象 通过高质量衍生品在番剧空窗期与用户互动 并推广到海外 [8] - 优质IP能串联起衍生品 游戏 内容分发等多元业态 形成内容破圈 商业变现到资本认可的正向循环 [9] 长期规划与产业发展 - 腾讯视频宣布了《诡秘之主》未来十年开发规划 包括覆盖七季动画 三部特别篇 一部剧场版的内容体系 同时推进衍生品 线下体验等多元形态开发 [10] - 这种以时间为轴的生态布局能在番剧空窗期保持IP与观众的情感联结 为中国文化产业工业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10] - 腾讯视频正计划推动更多作品出海 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更重要位置 [10] - 中国动画出海需要更多积累经验 增加曝光 动画表现要有新意 注重挖掘人性共鸣点与共通性 [7] - 国内动画行业需良性竞争 对外同心协力分享经验 树立中国动画标志性影视特征 完善产业逻辑 [7]
动画电影热映见证行业人才崛起 一品威客网汇聚专业力量
搜狐网· 2025-08-15 17:32
国产动画行业发展 - 国产动画作品持续涌现 包括《哪吒》《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 在动画品质和叙事层面不断突破创新 为观众带来独特传统风格的全新观影体验 [1] - 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斩获超7亿票房(截至8月14日数据) 刷新国产二维动画纪录 该作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北航团队联合打造 [2] - 影片以小妖怪视角对《西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通过传统笔墨意境与现代光影技术融合 展现"无名之辈"的生存境遇与成长可能 [2] - 国产动画崛起得益于一代代优秀创作者的坚守与探索 在镜头运用、叙事手法、特效制作等领域不断钻研 [2] 动画商业化应用 - 动画元素广泛应用于宣传片、广告、企业介绍等领域 打造别具一格的视觉表达 [3] - 重庆立体幻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3D内容制作 团队拥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 精通3D建模(涵盖游戏角色、道具场景、次世代、风格化、手办等多种风格)、3D动画、3D打印等多元化服务 [4] - 北京浩轩育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浩轩视觉)完成数百个项目 涵盖科技产品展示、企业故事演绎等领域 提供从创意构思到成片的一站式服务 [6][7] - 上海电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核心业务覆盖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孪生应用、数字展馆打造、元宇宙及数字人互动体验设计等前沿数字创意领域 [9] - 陕西宏天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影视动画、三维动画(工业、机械、产品、施工、工艺、漫游等)、裸眼3D、VR/AR/XR开发等定制视频服务 [11] 平台服务生态 - 一品威客网平台拥有超2566万注册用户 聚集设计、开发、人工智能、文案、视频、营销、动画制作等品类的千万级服务商 [14] - 平台通过智能系统精准匹配需求与服务商 提供交易流程管理、资金托管机制和作品验收标准等全方位保障 [12] - 超百万级各类机构、单位与个人雇主已通过平台成功解决创意服务需求 [14] - 平台持续连接专业动画力量与市场需求 为国产动画产业商业化发展注入动力 [16]
重温中国动画黄金时代,一些动画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第一财经· 2025-08-12 19:25
展览背景与核心内容 - 北京泰康美术馆举办"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展览 聚焦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68年创作历程与百年中国动画发展史[1] - 展览呈现上千件展品 涵盖剧本、美术设计稿、角色模型、档案胶片等文献 重现中国动画黄金时代[3][8] - 展览设置五大板块:序厅、经典巡礼、媒介探索、当代回响、绘动之旅 构建综合性动画艺术文献展[6]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史成就 - 上美影建厂68年创作500多部作品 获国内外奖项500余项 塑造300多个经典动画形象包括孙悟空、哪吒等[3] - 中国首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和首部长片《铁扇公主》均由万氏兄弟创作 奠定中国动画发端[4] - 经典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融合京剧脸谱、敦煌壁画等传统元素 形成"中国学派"独特风格[11][14] 动画制作技术与工艺 - 展览复原手绘动画检验仪、木偶摄影台等四大片种工作场景 展示30余件《阿凡提的故事》木偶复刻品[10] - 赛璐璐水墨技术获国家发明奖 《鹿铃》线稿显示需精准模拟水墨形态 "拉毛"剪纸工艺需逐帧拍摄湿润纸偶[14] - 部分工艺如水墨剪纸专用皮纸已失传 凸显动画制作兼具艺术性与精密手工技艺的特性[15] 经典作品与创作细节 - 《哪吒闹海》导演要求海浪呈现"青铜质感" 《黑猫警长》帽檐设计经历17次修改 体现创作精益求精[13] - 《大闹天宫》角色动作经钢笔草图反复研究 从初始构思到最终形象凝聚创作者心血[14] - 《小蝌蚪找妈妈》汲取齐白石写意神韵 《骄傲的将军》融入华君武讽刺漫画技法 体现艺术大家参与[11] 当代发展与产业影响 - 《中国奇谭》衍生作品《浪浪山小妖怪》累计票房达6.4亿元 AI预测总票房16.53亿元 显示IP商业化潜力[13] - 1995年电影统购统销制度终止导致人才流失 但《宝莲灯》证明美学传统可通过创作型人才培养延续[16] -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独立动画作品参展 体现经典语言在当代的转化与创新[15] 社会价值与行业意义 - 展览通过500小时口述历史影像记录 抢救性保存已故动画师创作经历 填补历史研究空白[6][8] - 传统创作方法与思维方式仍为新一代动画人提供启发 尤其在面对新技术与市场逻辑时具有借鉴价值[16] - 儿童互动区设置填色墙与iPad魔法课 显示经典动画持续吸引新一代观众并激发创作兴趣[16]
汉产动画《凡应》PV惊艳亮相腾讯动漫大赏
长江日报· 2025-08-12 09:10
核心观点 - 艺画开天在腾讯视频动漫大赏发布全新原创动画剧《凡应》概念PV 展现颠覆性世界观设定与技术突破 体现国产动画在原创IP领域的创新实力 [1][4][5] 世界观设定 - 构建以"巨兽共生"为核心的架空幻想宇宙 人类寄生于名为"隆舶"的巨型生物脊背上形成共生关系 [4] - 以形似海星的"达卡斯"巨兽为视觉核心 人类在活体巨兽躯体建立家园 呈现荧光虫体发光 蠕动地面 呼吸建筑等细节 [4] - 主创团队基于全新幻想体系发挥创造力 拥有长达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构建极其丰富的厚重幻想世界 [4] 技术制作 - 采用风格化美术设计 高精度角色建模与毛发渲染技术 追求真实细腻的"人感"表现 [5] - 呈现角色出水瞬间睫毛颤动 玻璃体瞳孔光影变化 皮肤材质分层表现等极致细节 [5] - 公司以"不进则坠"创作态度持续突破制作技术 挑战动画剧品质高度 提供极致视听体验 [5] 公司战略 - 该作品是公司继《幻境诺德琳》《灵笼》后又一力作 延续不断前进的创作基因 [5] - 公司深耕原创动画领域 推动中国动画在叙事维度与技术维度的双重进化 [5] - 筹备多年反复打磨内容 致力于在原创道路上持续探索与突破 [5]
上美影成就了《浪浪山》,还是《浪浪山》成就了上美影?
虎嗅APP· 2025-08-11 21:51
核心观点 -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反映了市场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美影)文化符号的强烈认同,但背后实质是新生代动画团队与上美影品牌协同的结果 [4][5][20] - 上美影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艺术先锋转型为市场经济下的"策展人",其文化正统性与独立工作室的市场活力形成互补 [18][19] - 中国动画行业已形成"巨妖"(工业化3D动画)、"精怪"(网络风格化动画)等多元生态,但缺乏统一的文化凝聚力 [14][16] - 2D动画的复兴受限于人才储备和产业生态,需长期投入而非单部作品的成功 [24][25] 行业发展阶段 - 计划经济时期:上美影以国家财政支持实现艺术突破,但脱离市场需求 [8] - 市场化初期:上美影尝试转型但成效有限,陷入IP维权生存模式 [9][10] - 新势力崛起:2015年《大圣归来》后,彩条屋、追光等公司推动3D动画工业化 [14][23] - 共生阶段:上美影通过《中国奇谭》等项目整合独立工作室,形成品牌+市场的协作模式 [18][19] 市场格局 - 3D动画领域:头部公司主导,《哪吒》系列创50亿级票房神话 [14][23] - 网络动画领域:《伍六七》《非人哉》等作品以"网感"吸引年轻受众 [14] - 2D动画领域:《浪浪山》票房从预测4亿飙升至15亿,但产业基础薄弱 [4][24] 竞争壁垒 - 上美影优势:文化正统性、审美标准制定权、全民记忆IP库 [16][18] - 新势力优势:工业化产能(3D动画单片渲染超20万核小时)、市场敏锐度 [14][24] - 2D动画痛点:原画师培养周期长(成熟原画师需5-8年),产能受限 [25] 未来趋势 - 内容方向:东方美学现代化转译(如《浪浪山》水墨风格)将成为差异化竞争力 [25][26] - 商业模式:中等成本风格化作品(预算3000万-1亿)或成2D动画主流 [25] - 产业协作:平台可能通过剧集孵化2D团队,降低电影开发风险 [26]
上美影成就了《浪浪山》,还是《浪浪山》成就了上美影?
虎嗅· 2025-08-11 15:46
电影票房表现 - 《浪浪山小妖怪》预测票房从最初4亿人民币上涨至超过15亿人民币[1]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上映获得近10亿人民币票房[32] - 《哪吒:魔童闹海》获得近乎神迹的票房表现[1] 行业格局演变 - 中国动画行业已从低谷期进入新贵迭出、票房神话频现的阶段[1] - 彩条屋、追光等新势力遵循现代电影工业逻辑,在CG技术上奋起直追[18] - 市场呈现"诸侯割据"态势,巨妖、精怪、原生妖各自证明行业活力[20] - 出现《伍六七》《非人哉》等互联网原生团队,精准把握青年文化[19] 创作模式转型 - 上美影从制造者转型为策展人角色,提供文化正统性和审美标准[27] - 《浪浪山小妖怪》由十余个独立工作室共同制作完成[29] - 2D动画生产核心依赖艺术家的技艺与时间,属于劳动密集型模式[37] - 3D动画可实现高度标准化生产,瓶颈在于资本与技术投入[36] 文化价值认同 - 上美影代表的文化乡愁成为社会集体情绪[2][3] - 新一代观众对《浪浪山》的认同源于代入感和接地气的叙事[30] - 行业存在"有技术无灵魂"的质疑,缺乏文化正统性[22][23] - 《中国奇谭》以现代多元方式重现上美影艺术气质[26] 产业发展挑战 - 2D动画面临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瓶颈[37] - 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长期偏向3D技术[37] - IP商业价值开发与文化灵韵守护需要平衡[39] - 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持生态活力[39] 未来发展趋势 - 中等成本、风格化的2D电影将获得更多机会[38] - 资本可能更青睐2D动画剧集作为团队培养和IP孵化路径[38] - 行业将更大胆探索东方审美和艺术性表达方式[38] - 审美竞争力成为核心发展方向[38]
文化如何安置地方?日本“内容经济”的治理想象
经济观察网· 2025-07-29 16:20
二次元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演变 - 21世纪以来,二次元文化从饱受非议的小众爱好演变为年轻世代普遍接受的主流娱乐形式,其内容产业成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文化标志[1] - 2010年日本政府推动“酷日本”文化战略,积极向海外输出本国流行文化,包括宝可梦、哆啦A梦等超级IP[1] - 这些亚文化商品的海外传播路径与日本2006年提出的“观光立国”战略不谋而合,并成为地方自治体区域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 日本区域经济结构性问题 - 日本人口与经济高度集中于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的三大城市圈,形成“东京一极集中”的格局[3][4] - 根据CIA统计,2020年日本城镇化率高达91.8%,但许多中小城市逐渐沦为产业卫星或通勤附庸[3][4] - 日本国土交通省预测,到2050年约六成居住点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全国约1800个地方自治体中有一半在2040年面临“实质性消亡”风险[4] 内容产业与地方振兴的结合模式 - “圣地巡礼”模式将动画、漫画等作品中的现实取景地作为旅游目的地,为传统旅游业开辟新思路[5][6] -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估算,2024年日本旅游业营收达44.6兆日元,约占GDP的7.5%,但超过70%贡献来自核心城市区域[6] - 地方政府尝试开发差异化体验式观光项目,如群马县长野原町的水坝建设参观、三重县四日市市的“工厂夜景”观光等[6] 成功案例分析:《少女与战车》与大洗町 - 2012年播出的《少女与战车》与茨城县大洗町深度合作,成为动画带动地方振兴的成功起点[7][8] - 大洗町转型为与IP深度绑定的“2.5次元城市”,当地传统节日“鮟鱇祭”转型后游客数量从几千人跃升至十万人规模[8] - 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2014年报告,大洗町实现年度观光客量增至16万人次,圣地巡礼相关直接经济效益高达7.21亿日元[8] 内容经济的持续性与挑战 - 内容经济构建的持续性粉丝生态提供了对抗传统旅游淡旺季失衡的范式,通过跨平台发布策略调控消费节奏[9] - 文化的兴起与衰落背后是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博弈,粉丝在集体记忆框架下确认并巩固身份认同[10] - 当作品热度褪去或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记忆的共同体可能迅速瓦解,长青“圣地”成功核心在于将虚拟叙事融入地方真实历史与日常生活[11] 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复制 - 在21世纪10年代,日本地方中小城市投身通过动画振兴城镇的浪潮,形成高度可复制的“组合技”[13] - 内容企业与地方之间的版权协商机制日益成熟,粉丝巡礼共识逐渐成型,政府政策亦有所倾斜[13] - 即便技术日新月异,如VR、NFT、VTuber的应用,本质仍是“新瓶装旧酒”,核心玩法未变[13] 失败案例与教训 - 更多地方自治体未能跨过“圣地化”门槛,如《农林》与美浓加茂市合作因动画口碑不佳而终止[14][15] - 失败原因各异,包括IP生命周期短、多媒体联动不足、营销手法生硬遭批评等[15] - 多数成功圣地只是昙花一现,动画播放次年便迅速降温,长寿圣地实属凤毛麟角[15] 中国内容经济的借鉴与发展 - 日本21世纪10年代初兴起的“内容主导型观光”,在2024年于中国迎来热潮,如《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古建景区“出圈”[16] - 中国配套物料的贴合度与完成度已超越日本部分“挂名营销”的粗放操作,如主题旅行线路、文牒与信物等[16] - 目前中国联动仍主要停留在“探访游戏舞台原型”的物理巡礼,在沉浸式体验和社群共创文化方面尚有提升空间[17] 行业未来趋势 - 二次元文化从低幼娱乐转变为地方振兴的经济引擎,因《LoveLive!》《赛马娘》等跨媒体内容IP成为新一代文化消费典范[18] - 在万物皆可流通于SNS、内容皆可再生产于UCG的时代,亚文化由非主流跃升为泛主流的趋势持续演进[18]
这个夏天,《罗小黑战记2》治愈了许多成年人
虎嗅· 2025-07-26 09:57
公司发展历程 - 2011年《罗小黑战记》动画剧集首集以3000元预算用Flash制作发布 [3] - 2012年团队组建公司寒木春华 初期仅寥寥数人 [44] - 2019年首部电影上映获3亿票房 制作团队扩至50余人 [6][44] - 2021年公司从北京迁至天津以降低运营成本 [44] - 2025年第二部电影制作团队达80余人 预算较前作增加 [44][43] 内容制作特点 - 动画采用"一拍一"技术 打戏部分每秒使用24张原画 总手稿超20万张 [39][38] - 十场核心打戏设计逻辑严谨 参考真实飞机维修知识 [42] - 场景设计融合中国各地文化特色 通过实地采风还原细节 [28][27] - 人物造型简约但动作流畅 保持14年画风一致性 [38][44] 市场表现数据 - 动画剧集14年仅更新40集 但B站累计播放量突破7亿次 [6] - 第二部电影上映8天收获近2亿票房 豆瓣评分8.6分 [6][7] - 电影同款T恤售出1万多件 周边产品补货超十轮 [51] - 新角色鹿野相关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超3500万 [18] IP运营策略 - 通过番外漫画《蓝溪镇》和节气图保持IP热度 [50] - 与《流浪地球》系列进行IP联动 郭帆参与投资 [49] - 采用"质量优先"原则 新剧集已在制作中 [49] - 目标实现"小朋友看得懂 大人不无聊"的合家欢属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