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气污染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大气污染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07:18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与目标 - 全国PM2.5平均浓度在2024年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0.7微克/立方米 [1] - 当前水平距离2035年实现25微克/立方米以下的目标已不足5微克/立方米 [1] - 近期部分地区再次出现的污染天气凸显治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表明行业进入深水区,需要更精准的治理措施 [1] “人工智能+”政策指引 -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将人工智能融入生态环境治理 [1] - 政策推动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为大气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1] - 意见提出“强化基础支撑能力”,要求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工智能模型库和算法平台 [2] 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 技术挑战包括需要融合气象、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清单等多源数据,并协调运用多种算法 [2] - 人才挑战体现在需要环境科学、气象学、数据科学、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团队,组建难度大 [2] - 成本挑战显著,据部分城市招投标数据,一套空气污染溯源模型和系统平台的开发成本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 [2]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 亟须创新“人工智能+大气污染治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建设统一的模型库和算法平台 [2] - 目标是实现大气污染监测、预报、溯源等模型的标准化、模块化与服务化,形成共建共享的智能模型体系 [2] - 该模式有助于政府部门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实现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复用 [3] 统一平台的建设重点与效益 - 建设重点之一是提高空气质量预测能力,以便更精准地采取应急措施实现削峰降频 [3] - 另一重点是提高污染溯源分析能力,推动环境执法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 [3] - 对财政能力有限的区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以最小化的边际成本获得与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智能治理工具 [3] - 对环保企业而言,将显著降低其应用先进技术的初始成本与创新门槛,加快技术落地 [3] 多方协同的实施路径 -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中央部门负责顶层设计、标准制定与监管,地方政府提出应用场景并通过采购引导创新 [4] -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专注模型研发与算法创新,开发开源、权威的基础模型,攻克基础性技术难题 [4] - 企业则要聚焦应用落地,专注于在具体场景中进行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应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4]
同兴科技: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958.08万元~6507.49万元,同比增长154.3%~233.77%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7:05
公司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58.08万元至6507.49万元,同比增长154.3%至233.77% [1] - 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4元至0.5元 [1] - 业绩变动主要得益于重点项目的集中交付,导致营业收入显著增长,同时内部管理改善提升了运营效率并有效管控了成本费用 [1] 公司财务与业务构成 - 公司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中,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占比99.7%,其他业务占比0.3% [1]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26亿元 [1]
同兴科技:徐守号辞去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职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18:03
公司人事变动 - 徐守号因个人原因辞去证券事务代表职务 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1] 公司财务数据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占比99.7% 其他业务占比0.3% [1] - 公司当前市值为25亿元 [2] 行业竞争格局 - 包装水行业出现竞争格局变动 怡宝市占率大幅下跌近5个百分点 [2]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9-16 08:33
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部署 - 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西安召开现场会,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 [1] - 部署工作包括强化扬尘治理、加强秸秆源头治理和综合利用、全面排查清洁取暖底数、提早部署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 [1][2] 扬尘治理措施 - 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将任务、工地、道路逐一明确到人,列出“责任清单”和“履职手册”,把责任逐级传导到末梢 [1] - 强化工地扬尘治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渣土车密闭运输管理,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标准 [1] - 全面推行“智慧工地”建设,推动数字化监管、智能化预警,提升薄弱区域保洁能力和监管水平 [1] - 坚持科技赋能,推行“吸扫冲洒”联合作业和基于“积尘负荷”监测的精准保洁模式,建立全链条闭环机制 [1] - 增加机扫车数量,加密清扫频次,扩大机扫范围,推动扬尘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 - 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复核—销号”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1] - 对扬尘问题突出、整改不力、排名持续靠后的县(区),综合运用通报、约谈、曝光等方式加大督导力度,对工作不力的县(区)依法依规依纪予以追责问责 [1] 秋收关键期污染管控 - 紧盯秋收关键期,加强秸秆源头治理和综合利用,构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疏堵结合,精准管控,系统治理 [2] - 全面排查清洁取暖底数,完善设备运行保障机制,推动“煤改电”设备真正用起来、用得好,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2] - 提早部署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切实管控好重点区域销售源头,依法划定烟花爆竹禁燃区,确保烟花爆竹管控到位 [2]
掉队了?中部跨境电商大省再出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3 07:15
河南跨境电商发展 - 郑州航空港区举办全球跨境电商供采对接会 吸引1688、亚马逊、TikTok、SHEIN等顶尖平台及100余家月销售额千万至一亿美元卖家参与 [1] - 河南跨境电商交易额2024年达2665.5亿元 较2015年384亿元增长近6倍 居全国前列 远高于湖北(679.7亿元)和湖南(545.2亿元) [2] - 郑州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1458.8亿元 稳居中部第一 是核心枢纽城市 [3] 区域竞争与产业挑战 - 河南跨境电商综试区数量仅7个 低于广东(21个)、山东、江苏、浙江(均超10个)及四川(9个) [4] - 本地产业融合不足 出口包裹主要依赖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卖家 本地优势产业结合力度弱 [4] - 河南启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活动 发布138家"源头工厂"目录 覆盖家具家居、机械制造等17类产业 [4] 政策与目标规划 - 河南计划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 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 构建多业态集聚格局 [5] - 联合山东、浙江、重庆等省市协会 推动跨区域融合与"抱团出海" [4] 其他地区动态 - 北京发布140个招商项目 总额1397.5亿元 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 [7] - 广东推动入境旅游 计划打造2-3个国际级景区 开发"跳岛游"及邮轮"静态游"新业态 [8] - 鹤岗获"中国石墨之城"称号 建成全球最大年产600万吨绿色智能石墨矿山 产品覆盖高纯石墨、负极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 [9][10] 全国产业数据 - 2024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71万亿元 同比增长14% 占货物贸易总值6.2% [1] - 新型储能目标2027年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 [6] - 北京PM2.5来源解析显示移动源占比50%(机动车为主) 生活源占18% 工业与扬尘源各占10% [11][13] 科创企业分布 - 全国80家"科创未来之星"企业 江苏与北京并列第一(各21家) 广东10家 上海与浙江各6家 [14][16] - 企业集中于AI与机器人、创新药、商业卫星等10大领域 北京(21家)、苏州(11家)、南京(7家)为核心城市 [15][16]
2030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及以上
核心观点 - 多部门联合印发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通过源头预防和精准发力策略改善环境质量与居民健康 相关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1][2][5] 环境健康目标 - 设定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持续改善和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25%及以上两个结果性目标 [2] - 提出生活垃圾分类 防治室内空气污染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演练 健康防护意识提升四个倡导性指标 [2] - 每三年开展全国居民生态环境健康素养监测 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风险防范意识 [2]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 居家层面倡导均衡饮食 适度运动 戒烟限酒 规律作息 减少电子屏幕依赖 [3] - 提倡绿色装修并使用环保认证材料 选用安全环保家电和适老适幼设施 [3] - 鼓励尊老爱幼和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3] 社区与环境建设 - 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推进绿地步道建设 设立配备健康监测和急救设备的健康驿站 [4] - 优化公共空间设计 普及无障碍设施 加强噪声管理 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环境 [4] - 公共场所需强化卫生安全责任 工作场所需改善环境卫生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 [4] 宏观环境治理 - 推动绿色发展并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 [4] - 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 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和饮用水全程卫生安全管理 [4] - 实施新污染物从源头禁限到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环境健康风险管控 [4] 产业发展机遇 - 环保产业迎来广阔空间 污水处理 大气污染治理 固废处理企业获得更多项目机会 [6] - 新污染物治理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投入 形成新技术和设备产业增长点 [6] - 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 风能 氢能加速发展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进步 [6] 健康环境产业红利 - 释放健康家居与适老化改造产业需求 推动绿色装修材料如低甲醛材料和空气净化产品发展 [6] - 智能适老化产品包括防滑设备和智能急救包等获得发展机遇 [6] - 多部门协同合作和社会共同参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6]
菲达环保: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00:30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90亿元,同比增长5.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8.67%,主要受益于项目毛利率提升和科技创新 [2][3][12] - 大气污染治理和环保水务双核心业务协同发展,紧抓政策红利窗口期,在超低排放、污水处理及CCUS等新兴领域强化布局 [3][4][5][6][7] - 通过收购菲达保盛95%股权及宁波禹成51%股权解决同业竞争,优化产业链结构,股权投资项目总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1,121.74% [17][18][20]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5.90亿元(YoY +5.13%),营业成本11.56亿元(YoY -1.28%),毛利率提升主要因项目执行优化及降本增效 [2][16] - 研发费用5,900万元(YoY +51.96%),销售费用3,045万元(YoY +53.62%),反映公司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投入 [1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841万元(YoY -85.76%),主要因保函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支付增加 [16] - 总资产121.49亿元,资产负债率61.12%(较年初+1.10pct),因子公司浦江水资源新增长期借款12亿元 [12][17] 行业动态 - 大气治理行业受益于钢铁/水泥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目标吨钢能耗降2%以上、节能量2,000万吨标煤,超低排放改造需求扩容 [3][4] - 环保水务行业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推动2025年建成100座污水处理绿色标杆厂,智慧水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 [5] - 固废处理行业资源化率目标60%,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80万吨,CCUS技术获金融创新支持加速商业化 [6] - 能源设备更新政策要求2027年煤电节能改造占比超60%,新增碳捕集技术改造要求 [3][4] 业务进展 - 大气治理业务采用"EPC+装备制造"模式,落地三峡蒙能东胜智慧碳管项目,开拓船舶降碳新赛道 [7][8] - 环保水务业务深化"投资+运维"模式,打造浦江水资源项目水权交易样板,推进区域一体化治理 [7][12] - 成立菲达澜创拓展船舶降碳装备,投资建设真空热管自动化生产线推动产品迭代 [8] - 子公司紫光环保运营项目覆盖浙江、江苏等省份,襄阳/浦江污水处理项目净利润超600万元 [20] 技术创新 - 新增授权专利81件,发布行标7项/团标4项,智慧环保及碳足迹技术获国际先进水平认定 [9][10] -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 [15] - 与浙工大共建环保数智化联合实验室,推进CCUS系统联合调试及"领雁"项目检测 [10] - 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平台11个,包括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14] 战略与管理 - 完成"战略-专业-业务"三级管控体系重构,整合科发与海外事业部,强化市值管理并获万得ESG"AAA"评级 [10] - 制定合规管理"1234N"体系,梳理92个风险防范点及255条管控措施,通过质量安全环境三体系认证 [11] - 2024年度分红每10股派1元,收购菲达保盛及宁波禹成股权解决同业竞争 [10][18] - 人才队伍拥有正高职称8人、高级职称121人,引进"国千人才"1人及硕士10人 [11][16]
凯龙高科:8月21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21:25
公司治理 - 第四届第二十二次董事会临时会议于2025年8月21日以现场及通讯方式召开 [2] - 会议审议《关于聘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议案》等文件 [2]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中大气污染治理业务占比99.93% [2]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0.07% [2] 市场信息 - 公司证券代码为SZ 300912 [2] - 收盘价为16.06元 [2]
同兴科技:8月1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9:56
公司动态 - 公司第五届第十八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15日召开,审议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等文件 [1] - 公司当前市值为26亿元 [1] 业务构成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中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占比99.59%,其他业务占比0.41% [1] 市场表现 - 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9.6元 [1]
中自科技: 北京金杜(成都)律师事务所关于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的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8-07 00:22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概述 -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实施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旨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吸引优秀人才 将股东利益 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 共同关注公司长远发展 [1][9][28] - 该计划由北京金杜(成都)律师事务所作为专项法律顾问 依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出具法律意见 [1][3][4] 激励对象与分配结构 - 激励对象总计63人 约占公司员工总数779人的8.08% 包括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业务骨干人员 不含独立董事和监事 [10] - 实际控制人陈启章及其子女陈罗倩雯被纳入激励对象 陈启章作为董事长对公司决策有显著影响力 陈罗倩雯担任子公司总经理负责国际业务拓展 被认定为业务骨干 [11] - 授予限制性股票总量206.2238万股 占公司股本总额1.1956亿股的1.72% 任何单一激励对象通过激励计划获授股票累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 [13][14] 股票来源与定价机制 - 标的股票来源为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的A股普通股 [13] - 授予价格定为每股11.73元 相当于草案公告前1个交易日 20个交易日 60个交易日和1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50.06% 54.21% 55.59%和58.59% [18][19] - 定价依据综合考虑了往期激励计划 股份支付费用 激励对象薪酬水平及未来业绩预期 旨在吸引保留关键人才 [20] 时间安排与归属条件 - 计划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6个月 归属安排分两个周期:首次归属期为授予后12-24个月(归属比例50%) 第二次为24-36个月(归属比例50%) [16][17] - 归属需同时满足公司及个人层面考核条件:公司未出现财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 内部控制失效 利润分配违规等情形 激励对象未出现重大违法违规或不适格情形 [21][22] -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以2022-2024年营业收入平均值为基数 2025年目标值15.96亿元(触发值12.77亿元) 2026年目标值17.74亿元(触发值14.19亿元) 达成目标方可归属 [22][23] 公司治理与合规程序 - 公司为依法存续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88737) 经营范围涵盖大气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设备制造 电池及新材料技术研发等领域 [6][8] - 已履行董事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议 董事会及监事会决议等程序 关联董事在表决中回避 尚需完成激励对象名单公示 股东大会审议等后续法定程序 [26][27] - 公司确认未为激励对象提供财务资助或贷款担保 计划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