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水务

搜索文档
中山公用(000685) -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7月30日)
2025-07-30 18:48
参会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单位包括长江证券、博时基金等多家机构人员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0日9:00 - 10:00 [2] - 地点为线上交流互动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周飞媚女士 [2] 新能源产业布局 -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区域能源碳管理平台等项目,实施电网友好型电站与车网互动技术应用 [3] - 拓展产业园区等领域应用场景,打造系列标杆项目 [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业务拓展至全国20多个城市,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80多个,并网装机容量达300兆瓦 [3] 本地售水业务 - 2024年本地售水量达4.5亿吨,同比增长7.5% [3] - 增长得益于“供水一盘棋”战略落地,整合覆盖全市22个镇街及两大核心功能区,服务用户突破146万户,市场占有率提升至94% [3] 项目收购情况 - 收购长青能源和长青热能项目,长青能源设计产能1050吨/日,长青热能设计产能1200吨/日 [3] - 收购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行业前景好,项目本身优质,具备协同效应,符合公司战略方向 [3][4] 业务布局与协同发展 - 构建“强链补链、资源共享”生态服务体系,环保水务、固废处理、新能源三大主业与其他业务板块深度融合 [4] - 2025年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发行规模5亿元、票面利率1.66%的超短期融资券 [4] 与广发证券合作 - 与广发证券保持多年股权合作关系,未来将在绿色金融、创新业务、投融资服务等方面深化战略协同 [5]
中山公用固废板块营收7.63亿占13.4% 拟4.94亿收购两公司股权扩大业务体量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31
资产并购 - 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公用环保能源拟以4.94亿元受让长青能源和长青热能100%股权 [1][2] - 长青能源和长青热能主要从事发电、输电、供配电、污水处理及固体废物治理等业务,垃圾焚烧设计规模2250吨/天,已全部建成投运 [2] - 2024年和2025年前4个月,长青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5333.73万元和1654.3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77.59万元和115.85万元;长青热能营业收入分别为1.48亿元和4795.7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6348.49万元和2021.37万元 [3] - 截至2025年4月末,长青能源与长青热能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55亿元和3.77亿元,净资产分别为1.5亿元和1.78亿元 [3] 固废业务发展 - 2024年公司固废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32%,占营业收入比重由上年的11.12%提升至13.43% [1][5] - 垃圾发电业务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9%;环卫服务业务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63.48% [5] - 2024年公司旗下垃圾焚烧发电厂合计处理生活垃圾138.25万吨,总发电量达5.69亿千瓦时,每吨垃圾发电量达460.38千瓦时,较上年同期提升6.23个百分点 [6] - 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4年处理生活垃圾60.87万吨,日均处理量超过1500吨,同比增长11.09% [6] - 环卫服务市场份额超40%,承接深圳市5个垃圾填埋场运维项目 [6] 主营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78亿元,同比增长9.22%;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增长24.02%;扣非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30.06% [7]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7亿元,同比增长8.25%;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5亿元和3.04亿元,同比增长62.19%和92.11% [7] - 环保水务板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32%,同比增长7.43%;其中供水业务收入8.05亿元,同比增加11.60%;污水处理业务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2.55% [6] 公司战略 - 公司通过收购、资产整合等方式持续扩大固废板块体量,与下属其他固废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1][3] - 2024年内完成多项收购,包括以2026万元增资取得广东香山城市服务科技80%股权,以6300万元收购中山投控环境科技70%股权,以510万元受让中山市港口环境科技51%股权 [5]
“80后”接棒掌舵!郎永强出任山西建投旗下这家上市公司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6-09 23:48
公司高层变动 - 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选举董事长的议案》、《关于补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的议案》和《关于聘任副总经理的议案》[1] - 选举郎永强担任董事长并聘任吴彦江为副总经理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八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2] - 郎永强曾任山西建投集团总承包部总经理助理等职现任华融泰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及华控赛格党总支书记董事董事长[4] - 吴彦江曾任山西建投云数智科技副总经理等职现任该公司董事长及华控赛格副总经理[4] - 前任董事长卫炳章于2025年6月3日辞职曾于2023年12月出任董事长[4] 公司历史与股权结构 - 公司1997年上市2019年10月山西国资运营公司通过华融泰收购其股权2020年6月股权转让至山西建投集团[5] - 山西建投入主后全面改组董事会推荐7名非独立董事并推动解决近6亿元历史诉讼案[5] - 2023年8月公司拟向华融泰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8 46亿元发行完成后华融泰持股比例从26 48%提升至43 44%[6] 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2024年1月公司拟以2167 56万元收购山西建投二级子公司云数智40%股权收购后将合计持有60%表决权并实现实际控制[8] - 收购云数智旨在引入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推动环保水务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8]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0 1亿元同比上升9 6%归母净利润1311万元同比下降98%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 01亿元较上年亏损2 11亿元有所收窄[8]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 36亿元同比下降20 98%归母净利润-17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 98%但仍亏损[8]
中山公用召开业绩说明会:2024年营收规模创新高 净利润创佳绩
证券日报· 2025-05-09 13:12
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中山公用在新能源板块的布局受到投资者关注。公司董事会秘书周飞媚表示,公 司新能源板块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化业务,聚焦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景, 成功落地"低碳工业园""低碳政区""低碳校园"等示范标杆,构建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综合能源发展体 系。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投建光伏电站,业务覆盖全国18个城市,累计投运分 布式光伏项目60余个,并网及在建光储充合同容量累计约500MWp。 对于公司2025年的发展重点,郭敬谊表示,将持续完善全市供水保障服务,积极深挖水治理领域,拓展 工业废水处理业务,提高精细化管理、精益化运营水平;提升固废板块项目运营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固 废板块投资并购,提高固废项目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快新能源板块全面布局,以分布式光伏为先 导,辅以产融结合手段,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培育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讯 (记者丁蓉)2024年,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公用")实现营业收入 56.78亿元,同比增长9.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增长24.02%。营收规模 ...
中山公用:5月8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5-09 10:16
业务布局与协同发展 - 公司构建环保水务、固废处理、新能源三大主业深度融合的生态服务体系,通过"强链补链、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 [2] - 水务板块通过全市"供水一盘棋"整合实现全流程统一管理,形成规模效应与区域集约化优势 [2] - 固废板块协同环卫前端收集与后端焚烧发电,形成资源循环闭环,并拓展跨区域市场 [2] - 新能源板块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联动Pre-REITs基金与资本运作,保障技术转化和项目落地 [2] 业务增长与市场扩展 -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9.77亿元同比上升8.25%,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上升62.19%,扣非净利润3.04亿元同比上升92.11% [8] - 水务板块营收同比增加7.43%,固废板块营收同比增加32.00%,新能源板块营收同比增加77.13% [3] - 水务板块未来将推进供水管网升级、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及镇街厂网一体化布局 [3] - 固废板块计划深化产业链整合,拓展工业固废等新兴业务,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3] - 新能源板块将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建设,并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电厂"区域运营平台 [3] 盈利增长点 - 水务板块重点拓展中山特色产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市场,提升运营效率 [5] - 固废板块围绕"城市服务""再生资源""工业环保"等领域补链强链,提升综合竞争力 [5] - 新能源板块通过"能源建设-能源管理-智慧运营-平台交易"构建大湾区绿色发展新范式,培育电力交易、碳交易等新业务 [5] 市值管理与股东回报 - 2025年1月实施特别分红方案,派发现金红利5.14亿元 [6] - 公司通过聚焦主业、强化股东回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及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市值 [6] - 组建专业化、年轻化董事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决策科学性 [6] ESG与社会责任 - 公司荣登"中国ESG上市公司大湾区先锋50"和"大湾区国企ESG发展指数榜单" [8] - 连续十年蝉联水业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承担供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公共服务 [8] 机构预测与市场数据 - 中信建投预测2025年净利润13.21亿元,2026年15亿元;方正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13.59亿元,2026年14亿元 [9] - 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2910.51万,融券净流出50.19万 [11]
中山公用(000685) -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5月8日)
2025-05-08 20:54
会议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2] - 时间是2025年05月08日15:00 - 17:00 [2] - 地点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云访谈”栏目和价值在线 - 易董价值平台路演广场 [2] - 参与人员为线上全体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郭敬谊、独立董事李国辉、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许冰、董事会秘书周飞媚、证券事务代表程青民 [2] 业务布局与协同发展 - 通过环保水务、固废处理、新能源三大主业与其他业务板块融合,构建“强链补链、资源共享”生态服务体系 [3] - 水务板块实现全流程统一管理,形成规模与区域集约化优势;固废板块协同前后端,形成资源循环闭环;新能源板块联动基金与资本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3] 业务增长与市场拓展 - 水务板块营收同比增加7.43%,固废板块营收同比增加32.00%,新能源板块营收同比增加77.13% [3] - 未来水务板块推进民生工程和镇街厂网一体化等;固废板块深化产业链整合,拓展新兴业务;新能源板块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零碳产业园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3] 业务布局战略 - 未来重点聚焦固废和新能源两大高成长性赛道,通过战略性并购优化业务结构等 [4] 盈利增长点 - 水务板块稳健运营整合成果,拓展工业污水处理新市场 [4] - 固废板块围绕多领域补链强链延链,提升综合竞争力 [4] - 新能源板块推进“零碳园区”等项目,构建大湾区绿色发展新范式,打造数智化综合能源服务产业 [4] 市值管理举措 - 聚焦主责主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 [4] - 强化股东回报机制,今年1月实施特别分红方案,派发现金红利5.14亿元 [4] - 完善公司治理,组建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董事会 [5] - 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构建多维度沟通体系 [5] ESG领域亮点 - 2024年立足业务板块应对气候变化,获诸多奖项和较好评级,荣登相关榜单 [5] - 承担多项公共服务,连续十年蝉联水业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实现多价值共赢 [5]
深水海纳2024年业绩承压,茂名国资加持,开启智慧水务与鸿蒙生态双轮驱动新征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10:38
财务表现与战略布局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 但受收入下滑和计提资产减值影响未能盈利 [1] - 收入下滑受宏观环境 环保行业周期性调整 行业项目投资需求缩减等外部因素影响 [1] - 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并布局新兴领域 紧扣"技术驱动 轻重平衡 聚焦借力"三大核心发展战略 [1] - 公司深耕产业链 整合行业资源 产业资源 区域资源 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培育未来利润增长点 [1] 数字化与技术创新 - 公司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智慧水务运营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布局 [2] - 2020年推出"Hy-Smart智慧水务平台" 2024年引入开鸿操作系统(KaihongOS)至水务管理系统底层架构 [2] - 控股公司华鸿海纳入局鸿蒙生态 解决环保设备互联互通难题并构建"设备+平台+服务"新型商业模式 [2] - 科创中心正式落成并完成CNAS认证 围绕绿色低碳趋势布局关键技术 取得显著研究成果 [2] - 未来公司将构建"云-边-端"一体化数字生态体系 依托鸿蒙操作系统和DeepSeek开源大模型技术 [3] 国资合作与资源整合 - 2024年底茂名市国资委入主深水海纳 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能 [4] - 茂名国资委将在项目规划和资源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 提供项目机会和政策支持 [4] - 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实施能力推进项目落地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4] - 国资支持将帮助公司加快业务扩张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业务结构和抗风险能力 [4] 行业趋势与未来规划 - 公司转型反映环保行业从"重资产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的趋势 [5] - 智慧水务和鸿蒙数字生态布局与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5] - 公司将前瞻性布局海洋智能养殖装备及泛水相关领域 探索与主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5] - 通过内部孵化与外部合作并举 推动海洋智能养殖装备业务在多环节布局 探索多元化盈利机制 [6]
领航环保水务|凯士比亮相2025环博会
凯士比· 2025-04-25 19:30
展会概况 - 2025年4月21日至23日,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展,展示泵阀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前沿展品与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焦点[1] 核心产品与技术 - MAMMOUTH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流体装备技术空白,体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韧性[3] - 多功能阀门产品集合切断和止回功能,应用于电厂、大坝、自来水厂等领域,具备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特性[5] - 数字化产品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能效评估及寿命预测功能[7] 数字化与智能化布局 - 公司重点展示凯泵卫士、智慧工厂、凯泵智联等数字化产品,融合数字孪生、智能检测技术[11] -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水务行业未来方向,公司通过可视化平台提升智能决策能力,实现节能减耗[13] 行业认可与战略方向 - 公司荣获"中国环博会百强企业"奖项,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14] - 阀门产品以低能耗、高能效及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符合绿色环保理念[16] -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公司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18] 行业活动与影响力 - 公司在中德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技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智慧水务与智能制造实践的演讲[9]
领航环保水务|凯士比亮相2025环博会
凯士比· 2025-04-25 11:30
展会概况 - 2025年4月21日-23日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展,作为全球领先的泵阀及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展出众多前沿展品与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焦点 [1] 核心产品与技术 - MAMMOUTH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流体装备领域技术空白,彰显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 [4] - 展品集合切断和止回两种功能,应用于电厂、大坝及自来水厂等领域,能有效防止水锤效应,具有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7] - 产品具备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特性,特别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7][18] - 数字化产品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能效评估等功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10] 数字化战略 - 公司展示凯泵卫士、智慧工厂、凯泵智联等数字化产品,融合数字孪生、智能检测等技术 [14] - 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水务行业发展必然方向,公司将打造更具互动性的可视化平台,实现智能决策和精准调控 [15] - 数字化技术应用全方位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18] 行业认可与荣誉 - 公司荣膺"中国环博会百强企业"奖项 [16] - 专业媒体评价公司产品具有低能耗、高能效特性,是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高品质产品 [18] 可持续发展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0] -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专注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产品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22] 行业活动参与 - 公司出席中德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技术研讨会,就智慧水务与智能制造实践发表演讲 [12]
碧水源发布2024年ESG报告:以膜技术创新践行可持续发展使命
证券时报网· 2025-04-11 11:14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0日碧水源发布2024年ESG报告,展现可持续发展成果,公司以ESG理念为指引,在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表现出色,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 公司概况 - 公司连续13年披露社会责任系列报告,是“全球水务50强”第36名企业,总资产近800亿元,是创业板上市企业及环保水务龙头,也是国内唯一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装备制造、工艺应用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1] - 公司依托自主核心膜技术,参与流域水环境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及数百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日水处理规模超2200万吨,年新增高品质再生水逾70亿吨 [1] 技术驱动低碳水务实践 - 公司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深耕五大战略领域,2024年研发投入达3.43亿元,占主营业务比例为3.99% [2] - 公司拳头产品MBR膜技术升级,膜通量提升至30LMH,吨水能耗降至0.3kWh/m以下,较传统工艺节能超20%,关键技术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2] - 公司7座水厂入选国家绿色低碳标杆水厂,建立气候风险动态识别机制,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覆盖高污染行业,年处理污水超14.98亿吨 [2][3] 多元共融,践行责任担当 - 公司以“质量第一、预防为主、客户至上”为方针,确保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维持在98%以上,责任客诉率控制在2%以内 [4] - 公司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在全国建成超万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碧水惠民”健康水站覆盖380万农村家庭、惠及近1400万居民 [4] - 公司向东帝汶输出技术,部署100套智能净水设备,为当地5万民众解决饮水安全难题 [4] - 公司构建“管理 + 技术”双轨晋升通道,人均受训9.18小时,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21.56万元,完善关怀体系,打造有温度职场 [5] - 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达32%,残障人士就业安置率逐年提升,多元包容企业文化赋能组织活力 [6] 规范架构,提升可持续发展韧性 - 公司构建“三会一层”现代化治理架构,董事会下设战略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外部董事占比达75% [7] - 公司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保持环境违法与重大安全事故“双零”记录,入选国资委“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7] - 公司启动治理结构优化计划,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内控机制、强化董事会ESG履职考核 [7] - 公司荣获“第三届新华信用金兰杯ESG优秀案例征集 - 低碳实践优秀案例”等相关荣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