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气污染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同兴科技:8月1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9:56
公司动态 - 公司第五届第十八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15日召开,审议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等文件 [1] - 公司当前市值为26亿元 [1] 业务构成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中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占比99.59%,其他业务占比0.41% [1] 市场表现 - 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9.6元 [1]
海螺新材: 关于收购河南康宁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0%股权及郑州康宁特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7 19:25
交易概述 - 公司控股子公司海螺环境拟收购康宁能源持有的康宁特80%股权及工程公司100%股权,合计交易价格18,555万元,最终价格根据资产负债盘点调整 [1] - 交易目的为加快SCR脱硝催化剂产业发展,完善市场布局,交易价格以2025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经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评估 [1] - 本次交易属董事会审批权限,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批 [1] 交易对方基本情况 - 交易对方为康宁能源,经营范围涵盖环保设备制造、再生资源回收、热力生产等,实际控制人为张帆 [2] - 康宁能源与公司及前十名股东无关联关系,不构成关联交易 [2] 交易标的基本情况 康宁特80%股权 - 康宁特主营燃煤烟气脱硫脱硝装备制造及销售,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28,703.14万元,净资产20,370.48万元,2025年1-3月净利润2,789.10万元 [3] - 评估基准日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为17,487.01万元,交易对价13,490万元(80%股权) [6] - 康宁特存在855万元抵押担保,关联方应收账款清理作为付款条件 [4][6] 工程公司100%股权 - 工程公司主营环境工程设计及施工,2025年3月末资产总额14,976.28万元,净资产4,626.32万元,2025年1-3月净利润1,181.56万元 [7] - 评估基准日所有者权益评估值为5,065.19万元,交易对价5,065万元 [9] - 工程公司存在950万元抵押担保,关联方应收账款清理作为付款条件 [7][9] 定价与支付安排 - 交易总对价18,555万元,分五期支付,首期15%于协议生效后支付,后续支付与消防验收、债权清理等条件挂钩 [10][11][12] - 最终价格根据管理权移交时资产负债盘点调整 [10] 收购目的与行业影响 - 收购旨在扩大SCR脱硝催化剂产能,延伸脱硝工程产业,康宁特技术成熟且工程公司具备甲级设计资质,有助于增强中部市场竞争力 [18] - 大气烟气治理行业受政策推动,排放标准提高带动脱硝设施及催化剂需求增长 [18] - 收购资金来自自有资金及银行借款,对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 [18]
以“蔚蓝”为名,这支高校先锋队“智”理大气污染
中国青年报· 2025-06-08 09:03
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 -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较2013年增加114天,创历史新高[1] - 北京工业大学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首都大气治理的核心科技力量,累计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 - 实验室荣获202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科技支撑[1] 蔚蓝先锋队概况 - 团队成立于2018年,由博士生闻超玉领导,成员来自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2] - 团队开创"科研+公益"双轮驱动模式,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和公众环保意识提升[2] - 通过科技调研、技术宣讲等形式深入城乡基层普及环保知识[2] 农村清洁能源转型实践 - 团队在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覆盖80个县393个村开展入户调研,构建国内最大规模农村取暖排放数据集[4] - 研发AI赋能的减污降碳热点识别模型,从空间、能源、污染三维度精细识别治理优先区域[4] - 提出分级治理策略:清洁能源可达区域优先替代,经济落后区域保留高效煤炉并强化排放控制[5] 秸秆焚烧治理创新 - 团队在吉林、河北邯郸等地调研秸秆焚烧现状,走访农户和基层管理人员[5] - 提出"可控焚烧边界"治理思路,平衡农民需求、环境承载和政策可持续性[6] - 自主研发秸秆焚烧环境影响评估平台,整合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开发智能监管系统[6] 产学研融合与社会责任 - 实验室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一线,探索科研创新与社会责任融合路径[1] - 团队通过基层实践彰显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6] - 实验室持续服务国家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6]
江西:今年秋冬季还可能出现长时间、大范围大气污染过程
中国青年报· 2025-06-02 16:38
空气质量现状与挑战 - 江西省4月份降雨量同比降低60%,空气污染雨洗条件极为不利 [1] - 预测今年秋冬季可能出现长时间、大范围大气污染过程 [1] 治污减排措施 - 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 - 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升废气治理能力 [1] - 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和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1] - 加强扬尘、餐饮油烟综合治理及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 [1] 污染应对机制 - 实施"日调度、周会商、月总结、季分析"工作机制,全天候值班值守 [2] - 实时盯控数据并发布污染预警,指导地方科学应对污染 [2] - 深化与湖南、湖北等周边省份的省际联防联控,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 [2] - 组织帮扶工作组深入地方排查问题并整改,提升污染应对能力 [2] 科技支撑与研究 - 依托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研究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精细化管控 [2] - 开展环鄱阳湖区域小尺度环流对大气污染影响机制等基础研究 [2] - 研发本地化预报模型,集中力量攻克空气质量改善的难点与堵点 [2]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尽快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以健康驱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10:27
空气质量标准修订 - 中国需尽快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动PM2 5标准限值进一步趋严,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1] - 2024年全国PM2 5年均浓度为29 3微克/立方米,达标城市数量达到252个,四分之三城市已达标 [3] - 现行标准对大部分已达标城市不再具有引领作用,需修订标准为持续改善提供长期目标和动力 [4] - 全球科研共识表明低浓度空气污染仍存在健康危害,有必要加严标准保护易感人群 [5] - WHO最新PM2 5年均指导值降至5微克/立方米,但中国需基于国情平衡国际经验 [5] 空气污染治理成效 - 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中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3] - 重点区域PM2 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达标城市中一半PM2 5年均浓度低于25微克/立方米 [3][4] - 第三个行动计划若顺利实现,健康改善幅度将超过空气污染暴露改善幅度 [6] 协同治理路径 -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具有共同的人类活动根源,需协同推进治理 [8] - 以健康保护为目标有助于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产生协同健康效益 [9] - 电动汽车推广可显著减少城市NOx和PM2 5排放,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 [10] - 农村散煤替代通过"煤改气""煤改电"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冬季空气质量 [11] 企业参与建议 - 企业需响应国家减污降碳目标,严格遵循排放标准与要求 [12] - 应及早布局绿色技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方向,承担社会责任 [12] - 工业行业应推进清洁末端治理技术应用,促进二氧化碳及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11] 国际合作展望 - 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13] - 中国有能力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国际合作 [14] - 中国科学家可在国际平台分享经验,发起重大国际行动促进全球协同治理 [14]
凯龙高科2024年年报解读:营收净利双降,多项费用增长引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4-23 08:4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7亿元,同比下降3053.67%,由盈转亏[1][3] - 基本每股收益为-2.41元/股,同比下降3112.50%,扣非每股收益为-2.44元/股[1][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80亿元,同比下降5257.39%[3] 营收与业务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为5.78亿元,同比下降44.52%,较2023年的10.42亿元显著下滑[2] - 大气污染治理业务收入5.78亿元,占比99.93%,同比下降44.47%,是营收下滑主因[2] - 商用车产销量下降、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销量和价格双降[2] 利润亏损原因 - 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04亿元,基于谨慎性原则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3] - 销售费用增长32.81%至2726万元,管理费用增长6.32%至7922万元,研发费用增长7.91%至6799万元[4][5][7] - 新业务开拓及出海战略导致费用上升,碳化硅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投入增加[3][4]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901万元,同比下降137.11%,现金流入下降19.26%[8][9]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460万元,同比下降6742.36%,现金流入下降99.78%[10]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096万元,同比增长383.79%,主要依赖债务融资[11] 行业与战略调整 - 商用车行业需求下降及新能源转型对公司传统业务形成冲击[2] - 公司持续投入国七电控喷嘴、高压液流加热模块等研发项目以保持技术领先[7] - 计划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攻关和精细化管理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