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湿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崇明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世界级生态岛”成色越来越足 正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解放日报· 2025-07-25 09:35
湿地保护与认证 - 上海市崇明区获得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1] -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旨在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2] - 崇明区湿地资源丰富 包括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块国际重要湿地 [2] - 崇明全区湿地总面积约27 8万公顷 湿地率达68 8% [2] - 湿地保护面积16 88万公顷 湿地保护率达60 73% [3] 生态修复成果 - 东滩湿地曾受互花米草蔓延影响 2013年起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 [3] - 10多年来投入40多亿元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及水环境治理 [3] - 东滩候鸟数量连年攀升 每年有超百万只水鸟在此栖息或过境 [3] - 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鸟类多达380多种 [3] - 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 [3] 生态价值转化 - 湿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湿地生态旅游和湿地农业发展 [6] - 2024年崇明区A级景区接待游客超589万人次 [6] - 推出"优农三兄弟"崇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6] - 探索湿地碳汇交易 未来有望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 [6] - 优质生态基础将成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6]
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每日商报· 2025-07-25 06:18
杭州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浙江省首批获此认证的城市 [2] - 认证过程历时五年,展示了杭州从"江南水乡"到"湿地城市"的生态转型 [2] 杭州湿地资源与文化底蕴 - 杭州湿地历史可追溯至良渚时期,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已有数千年历史 [3] - 杭州拥有九大类湿地资源,总面积达13.43万公顷,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 [3] - 湿地被视为杭州的生态命脉和文化根脉 [4] 科技与法规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 杭州采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和生态风险预警 [5] - 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保护方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5] - 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鸟类留鸟种群数量增长25% [5] - 富阳阳陂湖湿地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恢复30公顷湖泊湿地 [5] - 湘湖旅游度假区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 [6] - 杭州施行《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对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生态补偿 [7] - 2024年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推动湿地保护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治" [7] 湿地经济与生态价值转化 - 西溪湿地形成"金镶玉"模式,推动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 [8] - 西溪湿地恢复传统节日花朝节,挖掘和保护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8] - 临安青山湖湿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8] - 余杭区径山镇村民通过民宿经济人均年收入增长30% [9] - 萧山区湿地周边村庄通过"生态种植+电商直播"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千万元 [9] 杭州湿地保护的未来规划 - 杭州将承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 [10] - 杭州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 [10]
苏州喜添国际湿地城市新名片
新华日报· 2025-07-25 05:29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 苏州市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江苏"国际湿地城市"数量达3个居全国第一 [1] - 认证过程历时一年 通过5个大项16个指标测评 专家对苏州湿地管理体系给予高度肯定 [1] - 苏州湿地保护立法较早 形成完整体系 为全国湿地保护立法作出探索和示范 [2] 湿地资源概况 - 苏州湿地总面积49796万亩 湿地率达3835% 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1] - 认定重要湿地103个 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28% 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5] - 建成湿地公园21个 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26个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 [3] 生态保护措施 - 全国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 每年补偿资金15亿元 15年累计补偿超14亿元惠及204个湿地村 [2] - 环太湖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滨湿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 采取消浪和地形重塑等措施修复生境 [4] - 设立"湿地好不好 鸟儿说了算"考评体系 野生鸟类近10年增加100余种 17块湿地达国际重要水禽数量标准 [5] 生态经济发展 - 作为长三角经济高地 苏州以38%湿地率获国际认证 为高密度城市协调"发展与保护"提供示范 [3] -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城市转型发展带来新契机 走出发展保护两相宜的"苏州路径" [3] - 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是国内首个淡水岛屿类型国家级湿地公园 规划总面积9378亩由村级资金投资建设 [4] 公众参与教育 - 创新推出"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公益科普项目 打造11所湿地自然学校 [5] - 推进20所中小学建设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 每年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湿地自然教育 [5] - 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提升居民保护意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局面 [2]
盘锦投放千万尾沙蚕改善生态
辽宁日报· 2025-07-23 10:34
生态修复项目核心内容 - 盘锦市在辽河口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地滩涂投放1000万尾沙蚕幼体以改善生态 [4] - 投放的沙蚕为当地人工孵化幼苗 经过100天以上中间培养 生长至0.8厘米至1.2厘米后投放 [4] - 投放区域经过反复调研筛选 选择在距离黑嘴鸥繁殖地5米至6米处 旨在为黑嘴鸥建立便利的"大食堂" [5] 沙蚕的生态功能 - 沙蚕以水底有机碎屑、残饵和藻类为食 分解水体污染物 降低底质富营养化风险 [4] - 成年沙蚕通过摄食与代谢促进湿地底质有机物循环 改善泥沙板结状况 利于碱蓬草生长并从根本上改善辽河口水质 [4] - 沙蚕是大多数迁徙水鸟的美食 高蛋白、高脂肪 能满足黑嘴鸥成鸟繁殖期能量消耗及雏鸟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 [4][5] 项目背景与长期规划 - 沙蚕投放是盘锦市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环 旨在缓解黑嘴鸥幼雏食物短缺问题 [5] - 当地通过植被管理、水质监测、引潮补水等措施为黑嘴鸥营造繁殖环境 今年监测到的黑嘴鸥数量已达1万余只 [5] - 盘锦市将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 围绕湿地修复、黑嘴鸥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长期监测为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 [5]
2025年广东省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启动 广东红树林面积全国第一
广州日报· 2025-07-21 15:35
活动概述 - 广东省林业局将于2025年7月21日至7月27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 [1] - 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科普教育、自然观察等方式传递湿地保护理念 [1] - 活动旨在展示当地湿地保护及红树林保护成效 [1] 资源基础 - 广东省湿地总面积约190万公顷,湿地类型齐全,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1] - 广东省现有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居全国首位 [1] 宣传举措与成效 - 今年世界湿地日期间举行全省联动线下主题活动超过50场次 [2] - 4月启动粤美红树林短视频大赛,2个月征集超300份作品,最终30份作品获奖 [2] - 全省红树林巡展活动已在广州、东莞等八市成功举办,引发热烈反响 [2] - 该巡展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0月,计划覆盖全省14个地市近30个红树林保护重点区域 [2] 未来规划 - 广东将以湿地保护宣传周为重要节点,依托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湿地学校等载体进行宣传 [2] - 下一步将挖掘岭南水乡历史与传统生态智慧,建立健全"硬件+软件"相结合的湿地宣教体系 [2] - 计划积极打造特色湿地文化品牌 [2]
水清岸绿风景美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为夏日出游“增色添彩”
央视网· 2025-06-30 16:58
黑龙江鹤岗市绥滨县湿地生态系统 - 塔头苔草是湿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苔草根系与泥灰碳凝结形成,年岁最长可达10万年[1][4] - 塔头苔草高出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盛夏时节连片分布形成绿色海洋[4] - 塔头苔草作为天然蓄水库和水土卫士,密集根系可吸附杂质、澄清水质,守护黑龙江流域水质[6] 云南滇池湿地生态修复 - 滇池湿地通过控源截污、联排联调、科学补水等措施推动保护治理纵深化[10] - 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1%,植物种类增至303种,鱼类26种,鸟类175种[12] - 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种群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12] 江西南昌荷花产业 - 南昌新建区联圩镇千亩荷花园吸引游客观赏荷花,带动乡村旅游[17] - 荷花景观促进周边农家乐消费,利用乡土食材烹制菜肴[19] - 农户通过展示销售藕塘龙虾、泥鳅、莲子等农副产品增加收入[19]
万物竞发绘新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10:03
农业与粮食生产 - 中央储备粮滁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天长库区6月23日起收购托市小麦,两天时间已收超360吨 [3] - 安徽麦收较往年提前3天完成,山东德州新型收割机将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22天内完成收割 [3] - 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3] 生态环境治理 - 重庆丰都县名山坝长江消落带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形成1200多亩湿地生态系统 [4]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采用麦草方格、灌木种植等经典治沙模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筑生态屏障 [4] -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 [4]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 贵州六枝特区与广东中山建立劳务协作站,提供从招聘到维权的一站式服务网络 [5] - 湖北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考核暨就业联动招聘对接会,广西高校举办就业双选会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脱贫人口召开专题会议并印发通知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5] 高温应对与生产保障 - 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站改建工程施工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物资如遮阳棚、冰饮站 [6] - 天津宁河区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二期工地为塔吊司机室安装空调,南宁市总工会为建筑工人送防暑慰问品 [6] - 气象部门拉响高温预警,城市保障部门确保电、气、水供应稳定 [6]
四川若尔盖湿地生态持续改善 首次观测到大天鹅繁殖
环球网· 2025-05-25 10:58
生态环境 - 四川若尔盖湿地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的繁殖行为,填补了该物种在若尔盖湿地繁殖记录的空白 [1] - 大天鹅繁殖巢位于北纬33 8度左右,创下该物种纬度最低的繁殖纪录,打破传统认知 [3] - 大天鹅迁徙距离超过2000公里,其繁殖地的选择是对生态环境最严格的"投票" [3] 湿地保护成效 - 若尔盖湿地从传统的越冬地升级为繁殖地,证明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的显著提升 [3] - 大天鹅选择在此繁殖得益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措施到位三大因素 [5] - 保护区已启动专项监测计划,运用智慧监测设备对大天鹅繁殖全过程进行科学追踪 [5] 科研发现 - 繁殖巢内发现3枚大天鹅卵,长径约13厘米,短径约7厘米,单枚重量约350克 [3] - 这一发现为研究大天鹅的繁殖生态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全新视角 [5] - 彰显了我国在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5]
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增至114家
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建设 - 黑龙江省科技厅批准新建4家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 聚焦湿地生态修复 鹅健康养殖 大豆遗传改良和寒地作物高产技术等领域 [1] - 工作室将推动黑龙江省在农业和生态特色领域开展开创性研究 助力高质量发展 [1] - 截至目前 黑龙江省共有114家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5] 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区 保留原始面貌 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自然遗产意义 [2] - 保护区拥有2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 - 武海涛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室将开展退化湿地修复 濒危物种保护 研发推广先进技术方法 [2] 鹅健康养殖产业 - 黑龙江省鹅养殖数量达4000余万只 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 [3]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拥有2000余只籽鹅保种群 承担20余项课题 制定10余项地方标准 [3] - 刘春龙鹅健康养殖工作室将研究高寒地区鹅规模化舍饲模式 解决品种选育 饲料供给 疫病防控等关键问题 [3] 大豆遗传改良 - 孟凡立北方春大豆遗传改良工作室依托黑龙江圣丰种业建立 [4] - 圣丰种业拥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4] - 工作室将助力黑龙江省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提升大豆抗虫抗病育种水平 [4] 寒地作物高产技术 - 王洋寒地作物高产技术工作室依托北大荒农业庆丰分公司建立 [5] - 公司机械化水平全国领先 已开展大麦复种大豆栽培技术研究 实现"一地双收" [5] - 工作室将提升科研团队能力 加快高产技术攻关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5]
5只小麋鹿“落户”宁夏青铜峡 见证湿地生态修复成效
新华社· 2025-05-14 11:40
麋鹿繁育与生态恢复 - 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自4月23日以来已有5只小麋鹿出生,这是去年从江苏大丰迁入的35头麋鹿成功繁育的后代 [1] - 麋鹿迁地扩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标志着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复苏 [1] - 2024年9月35只麋鹿从江苏迁至青铜峡库区,保护区搭建200余亩放归适应区并提供专人照料 [3] 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 青铜峡库区湿地总面积17493平方公里,是宁夏最大黄河滩涂湿地和西北第二大鸟类栖息地 [5] - 2002年起通过系统治理恢复湿地5万多亩,2017年以来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5] -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从几十种增至292种,鸟类达212种,成为候鸟迁徙重要中转站 [5]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麋鹿与湿地形成互利共生关系,通过调控苇草生长和促进物质循环改善生态系统 [7] - 青铜峡市将3093万亩湿地纳入林长制责任体系,带动生态旅游发展 [7] - 青铜峡108塔、黄河大峡谷等旅游项目借助良好生态吸引大量游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