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红绿”生金 绘就老区新景
央广网· 2025-08-11 20:06
"总书记非常亲切,非常平易近人,他的话语饱含了对我们革命老区的深情厚望,也饱含了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 怀。"回想起当时与总书记交谈的情景,韩光莹至今激动不已。作为红军的后代,韩光莹闲暇时,喜欢跟游客介 绍当地革命先烈的故事。这几年,韩光莹还拍摄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把家乡山水推介给各地网民。 田铺大塆依山傍水,房屋与梯田、树木错落交织,风景秀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田铺大塆不搞大拆大建, 而是讲好本地的红色故事,突出当地黄墙黛瓦的建筑特色,保留好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村东头这三间老房子 没有经过修缮,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乡愁。"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 游客在田铺大塆游玩拍照(央广网发 余俊 摄) 古朴的豫南传统村落、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遗址,这些年不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 乐的村民许秀青,也尝到了幸福滋味。"节假日来就餐的客人特别多,根本忙不过来。一年我家农家乐的收入有 一二十万元,在家就能挣到钱,特别高兴。"许秀青边备菜边笑道。 8月3日清晨,大别山青龙岭晨雾缭绕,山脚下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已经忙碌起来,"老家寒舍"民宿店店 主韩光莹开始整理客房。"客人退房后,我就得及时更换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1 19:59
乡村旅游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乡村振兴需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 要求民族地区保留特色文化并通过旅游显现其价值 [1]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 精品化 规范化水平 [2] -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绿色生态资源 民族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 总收入4120亿元 [2] - 湖北利川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 带动就业10万人 [2] -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点镇数量分别达到1399个和198个 [3]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推出30多个非遗体验和研学项目 带动餐饮 民宿和土特产消费 [1] - 涌现出旅拍 咖啡馆等新业态 并形成村晚 村超 村戏 村咖等村字号品牌 [1][2] - 新疆奇台县将A级旅游景区与农业观光示范点串联 形成一村一特色发展格局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 全国3万多个乡镇和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 [3]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 数字新基建加快布局 [3] -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普遍应用提升了乡村旅游舒适度和便利性 [3]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一条河与万亩竹林的情缘
河南日报· 2025-08-11 07:45
丹河竹林生态经济 - 丹河沿岸形成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竹林区 面积达万余亩 历史超两千年 品种达90余种 成为北方最大竹子基因库[2][5] - 竹林经济年产值超千万元 主要产业包括竹竿供应(蔬菜大棚用)、竹编工艺品、园林建筑小品等[5] - 笋用竹林发展至5000-6000亩 每亩年收入超千元[6] 文旅融合发展 - 三渡湾景区高峰期日客流量达1万人次 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 可同时接待百余人住宿 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5万元[8] - 西张赶村2024年集体收入30余万元 较2022年增长300% 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增长75% 旅游业带动80人就业[11] - 废弃石屋改造特色民宿 吸引游客及投资 促进村民返乡创业[8] 生态治理成效 - 丹河水质从2005年Ⅳ-Ⅴ类提升至2025年普遍Ⅲ类[12] - 取缔两岸400余家煤场 保留1个废水全回用煤炭园区 规范化整治沿河养殖场[11] - 流域生态恢复 现存100余种动物和200余种植物 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12] 产业协同机制 - 豫晋两省联合划定引水量红线 上游分水口安装监控 实现丹河全年复流[11] - 建立专业竹林养护体系 2005年起定期技术指导 使竹林质量显著提升[11] - 形成"竹泉游"特色IP 吸引影视取景 推动文旅品牌升级[11]
研学热为乡村游注入新动能(专家解读)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54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 预计2026年将增长至2422亿元 [1] - 研学游已成为地方经济驱动力之一 教育与乡村旅游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振兴新热潮 [1] 基础设施支撑 - 中国90%以上行政村已覆盖5G网络 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建设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1] - 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偏远地区可达性 增强乡村研学游吸引力 [1] 教育模式转型 - 研学游体现素质教育转向 打破"唯分数论" 提供德智体美劳融合实践场景 [3] - 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探究 乡村环境促进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3] - 填补工作日市场空白 客群以学校和机构团体为主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 产品升级与差异化 - 核心产品从同质化"吃住游"升级为体系化课程体验 基于在地资源开发高附加值课程 [3] - 需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主题化课程 如生物多样性探究课或特色作物全链条项目式学习 [5] 产业融合与价值延伸 - 催生"教育+旅游+农业+文化"跨界融合 激活人力资源如村民导师和非遗传承人 [4] - 产业链延伸至知识付费、文化体验等领域 提升农产品教育故事附加值 [4] 国际化发展潜力 - 海外青少年来华研学成为文化深度对话窗口 消解刻板印象并促进民间外交 [5] - 需配备双语标识、国际支付渠道 培养多语种导师 实现文化"转译化"表达 [6]
5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 改造黄土地 披绿又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50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成效 - 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植被面积达54.13万平方千米 水土保持率69.07% [1] - 5年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实现由黄转绿转变 [1] - 天水市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75.80%提升至2024年78.01%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麦积区新民合作社采用虫情测报仪 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慧农业技术 [2] - 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空气温度 土壤湿度 降雨量等环境参数 [2] - 合作社5600亩果园优质果率达90%以上 亩产达7000多斤 [2] 苹果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麦积区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 产值达25.6亿元 [2] - 合作社吸纳176户成员 形成规模化种植经营模式 [2] - 水土保持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2] 水土保持科研体系 - 天水试验站建立36个坡面径流小区 3处植被观测点等试验观测体系 [4] - 绥德站70多年来开展600多个专题研究 取得150多项科研成果 [7] - 数字孪生小流域技术扫描150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通过大数据优化治理模式 [6] 乡村旅游发展 - 高西沟村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5] - 村集体收入超80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 [5] - 发展民宿48户 大型农家乐5家 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 [5] 梯田改造工程 - 永和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87.4平方千米 保持率从44.7%提升至48.3% [9] - 呼家庄村改造1100亩梯田 单块面积从0.6亩增至1.8亩 [9] - 全县地块平均长度从100米增至400米 宽度从3-4米扩至10米以上 [10] 生态治理规模 - 榆林市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7] - 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7] - 山西省新建淤地坝270座 治理坡耕地70多万亩 [10] - 山西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2329万亩 水土保持率达65.5% [10]
改造黄土地 披绿又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40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成果 - 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植被面积达54.13万平方千米 水土保持率69.07% 5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84万平方千米 [4] - 天水市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75.80%提升至2024年78.01% 通过苹果种植实现保水固土 [6] - 永和县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44.7%提升至48.3% 完成治理面积987.4平方千米 [11] - 山西省水土保持率达65.5% "十四五"期间新建淤地坝270座 治理坡耕地70多万亩 新增治理面积2329万亩 [12] 智慧农业应用 - 甘肃天水花牛苹果基地采用虫情测报仪 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 水肥一体化设备等科技手段 优质果率达90%以上 [5] - 合作社通过智慧果园APP实时监测空气温度 土壤湿度 降雨量等数据 实现精准施肥喷药 [5] - 2024年麦积区花牛苹果销量64万吨 产值25.6亿元 合作社种植面积5600亩 亩产达7000多斤 [5] 生态旅游发展 - 陕西高西沟村2024年游客突破10万人次 村集体收入80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 [8] - 该村发展农家乐5家 民宿48户 推出实景秧歌剧 生态研学等文旅项目 [8] - 通过"山顶林草 山腰果园 沟道水源"治理模式 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8] 梯田改造工程 - 永和县将1100亩细碎梯田改造成反坡式梯田 单个地块从0.6亩增至1.8亩 实现全程机械化 [12] - 改造后地块长度从不足100米增至400米 宽度从3-4米扩至10米 最大单块面积达20余亩 [12] - 梯田改造使玉米亩产增加300斤 农户收入提升500元/亩 同时田埂种植连翘等经济作物 [11] 科研技术突破 - 绥德水土保持站70年完成600多项专题研究 取得150多项成果 包括数字孪生小流域建模技术 [9] - 天水试验站建立36个坡面径流小区 成功推广杏 桃 大樱桃 巨菌草等经济作物种植 [7] - 榆林地区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9]
四川德昌:向日葵花海绽放
搜狐财经· 2025-08-09 01:39
乡村旅游发展 - 四川德昌县民主村60余亩向日葵花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吸引大量游客 [1][5] - 花海与周边山峦村落构成绝美田园风光 游客可拍照欣赏自然之美 [5] - 花期从5月至10月 每日游客量约200余人次 门票每人10元 [5] 游客体验反馈 - 游客称赞当地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 民风友好善良 [3] - 游客表示向日葵花海令人心旷神怡 身心得到放松 [3][5] - 来自重庆的游客热情推荐该地适合康养避暑 [5] 产业发展规划 - 向日葵基地不仅是观赏景点 更是村民致富项目 [5] - 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拓展鲜花外销渠道至昆明等地 [5] - 将通过产业联动带动民宿 特色小吃等周边经济业态发展 [5]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首善示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7 23: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北京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 开现场会,部署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简称"百千工程"),锚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 化目标,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 力,将提升乡村风貌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紧密结合,实现从整治村庄到经营村庄、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的蝶变,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化规划统筹,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管好集体家底激活"沉睡资产"。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 础。北京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数量庞大、涉及面广、形成期长,管理难度较大。2024年 以来,紧紧抓住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契机,聚焦农村财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领 域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施治。累计整改农村集体"三 资"管理问题563个,整改问题合同7459份,追回欠款7.9亿元,清 ...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绿了山村 富了乡亲
央广网· 2025-08-07 20:02
产业发展模式 - 马鞍山村建立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并引进酒企 形成种植+收购+加工的产业链条[5] - 当地酒庄投资3.5亿元建设度假酒店 开发集婚礼会议、亲子旅游、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5] - 利用林场资源建设100亩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 种植木耳、赤芍等经济作物[6] 农业经济数据 - 单棵葡萄秧产量约10斤 亩产约3000斤 每亩销售收入约6000元[2] - 超过半数村民参与山葡萄种植 酒庄实行统一收购模式[5] - 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8] 旅游资源开发 - 打造花海观光点与民宿一条街 形成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路径[8] - 旅游旺季村民通过销售土特产、根雕等商品获得额外收入[8] - 林场与赤峰市林研所合作新建百余亩示范基地 提供体验式采摘场景[6] 基础设施改善 - 村内道路拓宽 民宿设施升级改造[5] - 村民收入增长带动住房装修更新及电动代步车添置[5]
青海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致富花开遍高原(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造高原土特产品牌[1] - 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1] - 截至2024年6月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35亿亩[3] - 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 藏羊产业升级 - 祁连县通过基因检测推广"两年三羔"技术,建立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2] - 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2] - 2024年成立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20多位专家参与技术攻关[2] - 实现藏羊肉精细分割加工,旺季日销量达1吨[2] 乡村旅游发展 - 边麻沟村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带动7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4] - 项目辐射周边10个村,农家乐日均净收入达600-700元[4] - 青海省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4] - 门源县油菜花海旅游吸引日均上万游客,带动导游、民宿等产业发展[5][6] 油菜产业链延伸 - 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7] - 菜籽油年产值突破2亿元,副产品菜籽粕成为优质饲料[7] - 龙头企业年产量从2-3吨提升至上千吨,2023年营收超2000万元[7] - 带动6500户农户增收,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