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搜索文档
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 上影节大咖想要“读懂青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5:11
电影行业趋势 - 行业关注青年观众偏好,尝试通过"情感共鸣点"建立连接,如高考题材电影《逆风而行》挖掘奋斗与成长的集体记忆 [4][5] - 短视频成为行业研究观众需求的重要渠道,导演李少红通过刷短视频寻找创作共情点 [6]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更倾向选择能表达自我态度的内容,导演需从"面对观众"转向"站在观众中间" [7][8] 电影创作方法论 - 《逆风而行》制片人强调真实感,演员需展现真诚状态以区别于市场泛滥的"热血电影" [5] - 导演陈茂贤通过千人观众调研修改48版剪辑,最终版本由观众参与共同完成 [8] - 影评人远叔叔注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强化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5] IP开发与商业模式 - 光线传媒提出减少低竞争力影片产量,提升必看性,并通过衍生品开发降低票房依赖 [10][1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单类目销售额超百亿元,预计总衍生收入可达千亿元级别 [11] - 行业认为超级IP需塑造全球穿透力的"精神图腾",如《007》系列通过跨行业品牌联合实现价值互哺 [11][12] 产业挑战与转型 - 当前电影生产机制存在成本失控问题,需优化资金分配与制片环节成本控制 [11] - 影视IP开发面临三大障碍:票房依赖度过高、跨行业协作不足、衍生品开发滞后 [13] - 网文、影视、游戏构成文化出海"新三强",IP全球化被视为重要发展路径 [11]
3年拍一部电影,观影人次却下滑四成!业界齐呼电影成本必须砍
第一财经· 2025-06-19 20:09
行业现状 - 近几年观影人次缩减,制片方投入成本有增无减,行业利润率不容乐观 [1] - 2023年全国总出票数13亿,2024年10.10亿,较2019年17.28亿下滑40% [5] - 电影行业资金内部流转,缺乏外部资金进入,投资方信心受挫 [5] - 制片方仅能获得票房收入的38-39元,投资方和制作方实际获得约33元 [5] 成本压力 - 多位行业领军者呼吁降本增效,强调制作成本必须下降 [2][4] - 电影制作周期延长,从原来12-18个月延长至3年或更长时间 [5] - 导演追求工业标准提升,导致成本高投入 [5] - 院线方面临租金、人员压力,前几年亏损尚未完全收回 [6] 改革方向 - 强调中小成本电影,依靠好故事驱动而非大特效、大演员 [6][7] - 采用虚拟拍摄技术,大麦娱乐要求虚拟拍摄比例不低于30%-40% [7] - 提高电影质量而非数量,减少无效电影生产 [7] - 重新调整电影产业链利益分配,向制片方倾斜 [5] 收入多元化 - 降低票房收入占比,提高衍生品收入比例 [7] - 万达电影布局5大业务板块,游戏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50%,海外发行增长197% [7] - 万达影院引入潮玩专营店、饮料品牌和互动设施 [7] - 上影股份合作开发AIGC、AI交互终端、影游互动等前沿领域 [8] 技术应用 - 采用虚拟拍摄、后期AI特效等技术降低成本 [7] - 上影集团将引入XR交互体验,打造AI潮玩产品 [8]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突破10亿
快讯· 2025-06-19 16:53
电影行业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6月-8月)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亿 [1] - 票房前五名影片为《碟中谍8:最终清算》《时间之子》《新.驯龙高手》《哆啦A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星际宝贝史迪奇》 [1]
电影如果继续这么干,很可能真的没戏了
虎嗅· 2025-06-19 16:06
电影市场现状 - 2025暑期档电影片单发布会举行 但市场担忧情绪浓厚 若无大片空降则暑期档前景堪忧 [1][2] - 5月票房仅17亿 同比下跌40% 远低于疫情前40亿水平 [2] - 多个中小档期表现低迷 工作日大盘触及冰点 多项数据不及2015年水平 [3] - 全球电影产业面临困境 但中国仍过度依赖院线票房 与全球流媒体化趋势相悖 [3] 票房数据表现 - 前5个月仅5部国产片票房破亿 进口片仅20部破1000万 [18] - 清明档3.78亿票房不及2024年一半 回落至2015年前水平 [18] - 五一档7.47亿票房仅为2023/2024年一半 回落至2017年水平 [18] - 端午档4.6亿票房高于去年 但仍为2015年前水平 [18] - 6月5日全天票房2410万 仅5部影片单日票房破100万 [19] 营销困境 - 宣发预算大幅压缩 营销内容标签化、渠道单一化问题严重 [5] - "大字报"式营销盛行但效果有限 反映行业投入不足 [6][7][8] - 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 营销创意匮乏 抖+预算不断推高 [9][12] - 营销周期缩短 预售数据恶化 导致更追求"以小搏大" [12] 行业结构问题 - 1亿票房仅能回收3300万收益 难以覆盖制作成本 [20] - 国产片破亿困难 中等体量电影消失 [20] - 好莱坞电影在华表现疲软 17部全球TOP20影片在华仅收12亿 [22] - 批片市场共识为500万是"小坎儿"1000万是"大坎儿" [22] 观众流失 - 25岁以下观众占比连续三年下降 20岁以下首次不足10% [30] - 年观影超6次的高频用户从2018年16%锐减至6% [31] - 学生群体认为电影票价缺乏性价比 更依赖口碑而非短视频营销 [29] - 票价下调未能挽回观众 票价敏感度降低 [28][29] 暑期档展望 - 2024年暑期档同比下降44% 2015-2019年均高于2024年水平 [33] - 行业需改变核心打法 单纯比较暑期档数据意义有限 [34] 制作与投资 - 开机困难问题突出 制作成本上涨与收益不匹配 [20] - 大档期呈现二八定律 高成本挤入面临高风险 [24] - 需根据市场目标倒推制作成本 控制投资风险 [23][25]
万和财富早班车-20250619
万和证券· 2025-06-19 10:38
报告核心观点 6月18日市场全天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小幅上涨 沪深两市成交额缩量 市场热点杂乱个股跌多涨少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宏观经济向好 投资策略应聚焦消费、科技、产业、红利四大板块 关注板块轮动机遇 [7] 国内金融市场 - 上证指数收盘3388.81 涨0.04% 深证成指收盘10175.59 涨0.24% 创业板指收盘2054.73 涨0.23% [2] - 上证当月连续收盘2677.40 涨0.01% 沪深当月连续收盘3872.20 涨0.23% 恒生期货指数收盘30507.65 跌1.31% [2] 宏观消息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称外资机构是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 [4]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4] - 国资委表示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4] 行业动态 - 我国与中亚地区贸易规模扩大 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相关个股有天顺股份、嘉友国际等 [5] - 可控核聚变领域再迎重磅投资 行业爆发时间点有望提前 相关个股有雪人股份、利柏特等 [5] - 武汉新增10条低空物流航线 低空产业链有望加速腾飞 相关个股有合众思壮、航天长峰等 [5] 上市公司聚焦 - 国轩高科将为亿航智能量身定制动力电池 EH216系列eVTOL将搭载46系列圆柱电芯 [6] - 中国石化旗下燕山(天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7.27亿元 [6] - 沃森生物与智峪生科战略合作 加速疫苗产业智能化进程 [6] - 万达电影发布“1+2+5”战略 深化超级娱乐空间重塑增长逻辑 [6] 市场回顾及展望 - 6月18日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19万亿 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61亿 盘面上市场热点杂乱 个股跌多涨少 全市场超3400只个股下跌 算力硬件股、军工股、AI眼镜概念股表现活跃 [7] - 投资策略聚焦消费、科技、产业、红利四大板块 关注板块轮动机遇 消费板块关注文旅、康养等服务消费和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型消费;科技板块聚焦创新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板块关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应用场景;红利板块优选高股息国企和公用事业 [7]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票房表现,但后续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观众流失现象表面是流量未转化,实则是内容未满足期望值[1]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达4300万元,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单场票房58万元刷新上海纪录[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1亿美元,显示头部IP商业化潜力[1]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观众对"好电影"评价标准同比上升15%,审美阈值持续抬升[1] 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 - 导演陈茂贤通过50版剪辑和1000名观众调研打磨《破·地狱》,最终斩获2亿票房并获金像奖,验证用户共创模式有效性[2] - 导演董润年以工人群体视角创作的《年会不能停!》票房近13亿元,证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群体的重要性[3] - 魏书钧提出电影选题需具备前瞻性,反对跟风创作,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深刻内容[4] - 文晏指出Z世代观众对叙事和视听要求更高,传统模式需通过创新类型叙事和增强参与感来突破[4] 爆款作品与行业启示 - 《哪吒2》被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称为"阶段必然产物但难以复制",其成功依赖原创性与前瞻性[3][4] - "哪吒"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共同成功要素在于原创选题和超前布局[4] - 上海电影节售票数据显示年轻观众需求旺盛:开售1小时92部影片600余场售罄,最快26秒抢空,证明优质内容仍具吸引力[4] 行业发展方向 - 技术变革推动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演进,先锋性与引领性始终是行业长青核心[5] - 需回归创作规律与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共生共创模式捕捉时代脉动[5] - 短视频/微短剧冲击反映观众审美变化,但电影本质仍是"造大众之梦"的艺术形式[4][5]
电影市场遇冷,但年轻人拿出了更多好故事
第一财经· 2025-06-18 21:56
电影行业现状 - 电影行业当前面临困难但青年电影人的创意和热情带来希望 [1] - 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18年来扶持112个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电影节展 56部进入A类电影节 74部实现国内外院线上映 [1] - 本届电影节有四个往届创投项目落地生根 包括入围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的《翠湖》等 [1] 青年电影人发展 - 今年SIFF PROJECT征集到534个有效项目申报 同比增长近40% [3] - 活动期间175家国内外公司参与 完成636场项目洽谈会议 [3] - 八家合作方设立特别关注项目 提供总价值17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及非现金类奖项支持 [3] 项目特点 - 入围项目呈现创新多元特质 更关注当下现实 女性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增多 [5] - 新设"类型片项目"板块 涵盖悬疑 犯罪 爱情等类型 [6] - 创作者背景多元化 包括非专业院校出身者 如律师 职场人士等 [6] 女性题材发展 - 更多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出现 如《绝配》《雪落香杉树》等 [9] - 女性创作者数量增加 女性声音更受重视 [10] - 应萝佳建议避免为"女性主义"而创作 应呈现更丰富多元的内容 [10] 创作建议 - 青年导演面临商业与艺术路线的选择困境 [11] - 应萝佳建议专注单一方向 避免"既要又要"导致作品定位模糊 [11] - 文牧野强调创作者需认清自我 坚守创作初衷 [11] - 三宅唱建议寻找理念一致的合作伙伴比单纯获取资金更重要 [11]
青年导演如何才能“懂观众”?王长田:我们生产了太多观众不需要的电影
中国青年报· 2025-06-18 18:55
电影产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中国电影年产量严重偏离市场需求,年产影片数量500部至600部才能满足市场 [1][3] - 全国8万块银幕的平均上座率已跌至5.7%,远低于健康水平的12%到15% [3] - 春节档后观众对"好电影"的标准飙升15%,倒逼行业必须聚焦"中小成本、好故事驱动"模式 [3] 行业自救措施 - 减产成为首要共识,未来电影需从高峰期的年超千部缩减至五六百部 [3] - 大麦娱乐要求新片虚拟拍摄占比超30%以压降成本 [3] - 降低票房依赖,提高衍生品收入比例,如《哪吒》衍生品销售额已达数百亿元 [4] 国际化与人才培养 - 出海被视为打破市场天花板的必选项,《哪吒2》被视为破冰利器 [5] - 青年创作力量断层严重,万达"跃幕计划"从800份剧本中仅筛出10个导演 [5] - 上海推出"起跑线计划"和"归国影人培育基地"以解决人才瓶颈 [5] 产业链优化 - 上影集团尝试打通制片、院线与衍生开发壁垒,让产业链各环节共享收益 [4] - 对比迪士尼等国际公司非票收入占比60%,中国影业需加速开发衍生品与IP授权 [4] - 头部导演创作周期拉长至3年以上,新人补给断层加剧内容荒 [3]
(经济观察)以票根为线,上海织密文旅消费网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15:30
票根经济模式 - 电影票根从单一消费凭证转变为串联餐饮折扣、城市游览、文化体验的消费纽带,形成票根经济模式 [1] - 上海2024年打造票根经济并列入2025年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应用于文旅、赛事等消费场景 [1]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票根可兑换礼品、包车游线路定制、酒店优惠、景点折扣及餐饮联动优惠 [1] 商户联动与客流增长 - 电影节期间,《酱园弄·悬案》取景地乍浦路餐饮店凭票根提供消费优惠,吸引10%的食客持票到店 [2] - 商户通过线上营销结合票根优惠活动显著提升客流,如椿方圆面馆因取景地叠加活动迎来可观客流 [2] 文旅消费转型与城市价值 - 票根经济推动文旅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化、场景化体验跃升,增加消费留量及体验层次 [3] - 票根经济承接城市文化展示功能,串联经典文化符号以塑造城市名片和传播价值 [3]
让电影从银幕延伸到城市烟火 电影票根变身城市消费“通行证”
央视网· 2025-06-18 12:34
文商旅联动效应 - 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联动40余家展映影院和200余家公映影院,覆盖全市核心及重点商圈,打造"看电影+吃喝玩乐"消费生态圈 [3] - 依托电影票根推出商户折扣、停车优惠、票根兑换、抽奖及联动集章等活动,带动周边消费 [3] - 商家主动创新捕捉用户需求,如电商平台推出"看电影·恰上海"美食地图和消费券,餐饮店设计"赶场套餐" [3] 票根经济创新模式 - 票根串联展览、文旅、城市体验等多场景消费,如凭电影节纸质票可半价参观"造梦现场"电影艺术展 [5] - 大光明影院购票观众免费参观"中国电影120周年暨邬达克密码特展" [5] - 首届上海影迷节首创"Movie Walk"城市打卡体系,结合票根收集奖励机制激活经典影展和取景地探索 [7] 城市消费升级 - 《电影生活手册》升级为涵盖影院生活地图、票根指南、夜宵攻略、Citywalk路线的综合消费指南 [7] - 文创产品(印章、徽章、透卡)和特色周边吸引影迷打卡,形成二次消费转化 [3] - 票根经济延伸至文旅领域,通过市集、商圈狂欢等沉浸式体验提升文化消费黏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