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八闽千姿)数字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福建构建多元化文旅场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4-19 21:44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 福建南平举行"山海寻音 八闽有福"聆听福建24小时声音线下特展 通过定向音响和集音罩技术呈现建盏烧制等特色声音 结合全景立体声 全息投影 香氛系统打造多感官体验场景 [1] - 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月映武夷》采用67米跨度舞台 2400平方米投影面积 270度全景视效 配备10000立方米智能水舞台 实现1秒内水陆场景切换 创国内最大室内沉浸式水舞台纪录 [3][4][6] - 福州三坊七巷推出"无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 日均吸引超千名游客 以五维海洋为主题融合AI数字技术 交互艺术 装置艺术 计划升级为元宇宙空间吸引年轻客群 [6] 行业技术应用趋势 - VR AR AI等数字技术正深度渗透文旅行业 推动传统文化旅游模式变革 福建师范大学专家指出该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3] - 文旅项目采用超宽幅高清影像 3D裸眼透视视效 全电脑机械舞台 数控光影等前沿技术 重构东方美学意境 典型案例《月映武夷》将作为驻场演艺项目长期运营 [3][4][6] 产业生态构建 -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牵头成立未来文旅研究院及配套公司 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专委会 开展数字文旅项目全链条研发与人才培养 [7] - 研究院聚焦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 沉浸式体验三大方向 发挥智库支撑 技术研发 业态孵化功能 依托福建作为数字中国实践起点的技术优势 [7]
2025年福建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南平收官 揽千亿投资开新局
中国新闻网· 2025-04-19 19:56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会期间,文旅产业链投融资对接成焦点。13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038.25亿元,涵盖生态旅 游、数字文旅等领域,39个"十亿级"项目亮眼。11个银企项目达成50.75亿元融资意向,破解中小企业 资金瓶颈。 配套活动同步展开:"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设10座城市会客厅,600余项非遗项目展示,观众可体验脱 胎漆器、南音演唱等;八闽美食嘉年华汇聚200余种小吃,融合宋风场景;第十届闽台文创周吸引200余 家两岸企业,《福船》文创等成爆款。 惠民政策点燃消费:福建省文旅厅联合平台推出"4·18消费季",门票4折、酒店最高减109元,叠加600 万元出行券,拉动周末省内游预订增180%。大会期间全省开展超1200场推介,发放补贴超3000万元。 下一步,福建将聚焦项目落地,推动武夷山生态旅游、平潭国际旅游岛等项目开工,依托"福文化""世 遗文化"开发新业态,力争2025年文旅经济规模突破1.2万亿元。(完) 中新网南平4月19日电 17日至19日,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南平举行。大会以"深化产业链 合作,激发文旅新动能"为核心,通过多元活动展现福建文旅产业成果,推动"以会 ...
申万宏观·周度研究成果(3.22-3.28)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3-29 22:06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为申万宏源宏观研究团队2025年3月22 - 28日的周度研究成果,涵盖深度研究、热点思考、高频跟踪和电话会议等内容,探讨新消费特点、贸易顺差延续性、美联储议息会议、低生育应对、工业生产、财政数据、政策动态等话题[6][10][13] 深度研究 - 探讨新消费“新”在哪里及未来空间,“谷子经济”“非遗国潮”等反映消费迭代升级 [10] - 分析2025年高贸易顺差能否延续,关注出口压力下进口替代对高额顺差的支撑及具韧性行业 [13] 热点思考 - 思考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面临的关税“盲盒”与降息“前置”问题 [10][15] - 研究应对低生育的海外经验与中国特征 [10][16] 高频跟踪 - 议息会议后美股小幅反弹,金价再创新高 [18] - 工业生产有序回升,基建开工边际改善,地产成交延续回落 [20][21] - 2025年1 - 2月财政数据显示财政加码亟待融资支持,发债节奏或主导财政支出力度 [22][23] - 国内政策高频跟踪关注破除地方保护与“内卷式”竞争,介绍习近平主席在云南、贵州考察要点 [24][25][26] - 工业企业近3月利润大幅波动主要与报表调整“正常化”等短期因素有关 [27] - 探讨债市“盲点”及长债利率从“2%”到“1%”的距离,近年债市长牛 [29][30] 电话会议 - “周见”系列会议第24期,讨论近期市场关注核心问题、关税“盲盒”与货币“对策”、育儿政策进展及影响 [33][34] - “洞见”系列会议第49期,探讨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中关税“盲盒”与降息“前置”问题 [35][36] - 申万宏源“申音”会议,讨论新消费“新”在哪里 [37][38] - “洞见”系列会议第50期,研究育儿补贴进展及影响 [39][40]
从“长三角枢纽”到“文旅目的地”,交通枢纽如何重塑相城文化产业生态
澎湃新闻· 2025-03-26 13:07
长三角枢纽与文旅产业融合 - 京沪高铁通车使相城与上海距离缩短至20分钟 通苏嘉甬高铁建设及苏州北站扩容强化了长三角"黄金十字"高铁枢纽定位 [3] - 2024年相城区GDP达1385亿元 同比增长6.8% 增长率居苏州前列 [3] - 科技文化艺术综合体"高铁之心"开放24小时内《三体·时空漫游》体验馆预售额突破130万元 [3][10] 科技赋能文化新业态 - 苏州影视产业园聚集超140家企业 制作数字文化作品超300部 国内代表性光学捕捉虚拟拍摄棚启用 [4] - 御窑金砖博物馆通过AR/VR技术还原明清运输场景 馆藏1458块文物金砖 含6件二级文物 79件三级文物 [5][7][9] - 数字人"苏小妹"推介非遗康养线路 长三角60余家机构考察阳澄湖国际手作村等疗休养项目 [12][13] 产业联动与IP开发 - 微短剧《搬砖吧 大小姐》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 入选广电总局推荐项目 苏州微短剧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 [18][20] - 阳澄湖数字文创产业园集聚30家动漫企业 构建从制片到后期的全流程工业体系 [16][18] - 盛泽湖无人体系示范岛打造无人交通 文娱服务 产业测试三大功能场景 [21]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依托苏州北站"四网融合"优势 联动上海虹桥等枢纽构建"1小时文旅圈" 计划开通长三角文旅专列 [15][24] - 提出"非凡江南"品牌战略 融合冯梦龙文化 御窑金砖非遗与科幻IP打造差异化形象 [23][24] - 太平老街采用"小规模 渐进式"更新模式 植入文创工作室 拒绝过度商业化开发 [16][18]
开年刷屏!N个名场面!100秒看哪吒带你云游四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6 08:17
政府政策导向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优化休假制度 释放文旅体消费潜力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1] - 地方两会密集聚焦文旅发展 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被提及528次 "旅游"406次 "文旅"128次 [1] 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 - 《哪吒2》运用近2000个特效镜头实现票房爆发 带动东莞潮玩工厂订单激增至亿元级别 [1] - 首款国产3A游戏大作问世 推动文旅市场格局创新 [5] - 科技与国风结合 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演绎持续为文旅市场注入活力 [8] 非遗文化创新 - 首个"非遗春节"与"超级灯会"结合 吸引超40万人到广州南沙赏灯 [3] - 英歌舞 簪花 扎染等非遗项目成为文旅体验新选择 [4] - 8种非遗工艺描绘中国经济新图景 [9] 古建筑文旅兴起 - 潮州 阆中 漳州等古城站上文旅新"C位" 历史建筑成为商业街替代选择 [4][5] 冰雪经济发展 -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亚冬会带动冰雪旅游 吸引国际游客 [7] - 南方冰雪经济同样表现活跃 春节期间呈现强劲增长 [7] 演艺活动带动 - 小红书地球村音乐派对和2025首场草莓音乐节落地广东 形成"观演+旅游"新模式 [8] - 多元文化碰撞创造专属浪漫 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8]
2025扩内需:消费政策“三级跳”,文旅业加速升级
和讯· 2025-03-02 22:28
内需与消费政策演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内需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首位,强调提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服务型消费,政策工具涵盖收入分配调整、消费场景创新和金融支持[1][2] - 政策逻辑经历"三级跳":2023年聚焦疫后恢复性增长(消费券、免税额度提升),2024年升级为"消费促进年"(结构性优化、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转向服务消费主导[3][4]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3.5%),消费对GDP贡献率44.5%,预计2025年持续增长[5] 文旅经济升级路径 - 文旅经济从"复苏工具"跃升为"增长支柱":2023年《国内旅游提升计划》提出品质升级目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文娱旅游",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文旅融合[6][7] - 头部平台表现突出:携程2024年市值增长1570亿元,同程旅行下沉市场用户占比87%,2024Q3收入49.9亿元(+51.3%)[8] - 地方文旅IP运营成效显著:长白山景区市值112.32亿元(全年+182.18%),哈尔滨冰雪旅游带动餐饮住宿收入+30%,天水"麻辣烫专线"推动农特产销售+85%、餐饮收入破10亿元[8] 服务型消费发展趋势 - 政策明确聚焦文旅、养老、医疗等高增长空间服务消费,北京计划2025年孵化百个新消费品牌,打造10个以上商文旅体融合示范商圈[4][6] - 文旅经济本质是体验经济,成功案例显示需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感知体验(如哈尔滨"全城宠客"模式)[8][9]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前重点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标准与消费体验[9][10]
中国县城爆发
投资界· 2025-02-04 15:24
核心观点 - 中国下沉市场的地级市和县城通过产业转型、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实现经济逆袭 [7][8][20] - 新能源、传统能源、军工、文旅和国潮文化成为这些地区崛起的关键产业 [9][10][11][12][15][16][17] - 这些地区的成功源于精准的产业定位、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务实的发展策略 [19][21] 产业转型 - 宜宾从白酒和煤炭产业转型为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动力电池产业规模从20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以上,增长50倍 [10] - 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获得"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称号 [10] -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连续三年落户宜宾,签约项目预计新增年产值超1000亿元 [10] 传统能源 - 鄂尔多斯凭借羊绒、煤炭、稀土和天然气资源实现经济繁荣,人均GDP19.64万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11] - 羊绒年产量3300吨,占全国1/2、世界2/5;煤炭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六分之一;稀土储量6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4.9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3 [11] - 积极向新能源转型,搭建国家级人才科创平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11] 军工产业 - 包头是中国坦克生产基地,诞生新中国第一辆坦克和第一门高射炮,核燃料也产自包头 [13] - 拥有坦克专用道,全长3083米,冬季用坦克铲雪 [13] - 北方兵器城是华北地区首家军事特色旅游景区 [14] 文旅产业 - 乌镇年客流量达千万人次,2019年营收20亿元,净利润8亿元,复游率40% [15] - 通过内容运营古镇,举办乌镇戏剧节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核心IP活动 [15] - 每周收集800-1000条游客意见进行整改,返聘原住民提供沉浸式体验 [15] 国潮文化 - 曹县从贫困县逆袭,汉服销售额达72.15亿元,占全国汉服市场四成份额 [17] - 形成完整汉服产业链,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和物流一体化 [17] - 2017-2023年GDP从357亿增长到582亿,排名从山东省倒数第二升至第55位 [17][18] 县域经济 - 中国"千亿县"数量从2013年的9个增至2023年的59个 [19] -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和万亿元投资需求 [19] - 包头、宁德、鄂尔多斯、宜宾等城市通过产业升级成为进步最快的城市 [21]
网红城市,没有挺过2024年
投资界· 2024-12-19 15:31
网红城市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网红城市热度显著降温,新晋成员减少且老牌网红城市光环褪色 [4][6][8] - 网红城市经济转化率低于预期,对区域GDP贡献有限 [11][12][13] - 互联网热度与实体经济价值存在割裂,城市发展仍需依赖综合实力 [15] 发展路径分析 - 偶然事件触发+政府主导推广构成网红城市典型发展路径:如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案例均经历"热点发现-官方造势-基础设施配套"三阶段 [6] - 政绩导向明显:文旅部门通过热搜运营、纠纷快速响应等方式强化传播效果,形成"内卷"竞争态势 [6] 热度衰减表现 - 2024年国庆期间江门/淄博/榕江等网红城市从旅游榜单集体消失 [9] - 哈尔滨2024年国庆游客量同比增速13.6%(较五一假期35%增速大幅下滑),旅游收入增速17.4%[9][12] - 淄博火车站2024年国庆单日客流3.2万人次,较2023年峰值8.4万人次下降62% [9] 经济价值验证 - 淄博2024年Q1 GDP增速4.5%(山东倒数第一),哈尔滨Q1增速3.7%(低于东北主要城市)[11] - 天水2024年Q1增速4.3%,低于甘肃省平均5.9%水平 [11] - 十一假期旅游数据仍由人口大省/经济发达地区主导(河南/安徽等省接待量超5000万人次),网红城市未改变传统格局 [11] 行业本质反思 - 维护成本过高:需持续投入资源维持热度,且易出现餐饮倒闭潮等后遗症 [9] - 互联网热度与实体经济存在断层:法治环境、工业增加值等硬指标对城市发展更具决定性 [15] - 发展模式局限性:无法实现非传统城市的层级跨越,需回归综合实力建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