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首批!新注册科创成长层新股来了!核心要点一文速览
证券时报· 2025-10-15 08:00
新股发行与申购安排 - 禾元生物于10月14日申购,西安奕材发行价为8.62元,于10月16日网上申购,网上申购上限为5.35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53.5万元 [1] - 必贝特于10月17日网上申购,网上申购上限为1.4万股,顶格申购需配市值14万元 [1] - 禾元生物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335.9036万户,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约为0.036%,最终网上发行中签率约为0.054% [9] 公司业务与财务概况 - 禾元生物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是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并取得注册批文的企业,共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OsrHSA,HY1001)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 [3] - 必贝特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其研发管线中已有一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BEBT-209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已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3] - 西安奕材采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是国内12英寸硅片领域头部企业,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年末产能规模统计,为中国内地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 [4] - 截至招股意向书披露日,三家公司均未盈利,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禾元生物、必贝特和西安奕材亏损额分别为8162.78万元、7389.29万元和3.40亿元 [4] 科创成长层纳入规则 - 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此前存量的32家未盈利企业已自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纳入 [4] - 科创成长层股票简称后增加特殊标识"U",新注册股票添加标签"成",存量股票添加标签"成1" [10] 差异化限售与配售机制 - 三家公司是首批采用网下发行差异化限售与配售安排的新股,网下投资者可自愿选择不同限售档位以获配较多新股 [6] - 禾元生物网下整体限售比例不低于40%,设置三档差异化限售档位:档位一限售期9个月限售比例70%,档位二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45%,档位三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10% [6] - 西安奕材设置三档限售档位:限售期9个月限售比例60%,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45%,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25% [6] - 必贝特设置三档限售档位:限售期9个月限售比例60%,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40%,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20% [6] - 该机制旨在鼓励专业机构在新股发行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禾元生物最高限售档位投资者的配售比例不低于最低档位的9倍 [7] 投资者参与情况 - 投资者需签署《科创成长层风险揭示书》方可参与新注册科创成长层股票的申购和交易 [9] - 截至上交所9月22日数据,已有500万户投资者开通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 [9]
首批!新注册科创成长层新股来了!核心要点一文速览
证券时报· 2025-10-15 07:54
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动态 - 禾元生物于10月14日申购,西安奕材于10月16日网上申购(发行价8.62元),必贝特于10月17日网上申购 [1] - 三家公司截至招股意向书披露日均处于未盈利状态,若上市时仍未盈利将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成为该板块首批新注册公司 [1][3] - 业内普遍认为三家公司大概率将成为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 [3]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禾元生物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是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并取得注册批文的企业,主营创新药研发,共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HY1001)已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 [4] - 必贝特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研发管线中已有一款1类创新药BEBT-908获批上市,另有多款产品处于III期或I期临床试验阶段 [4] - 西安奕材采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是"科创板八条"公布后首家获受理并过会的未盈利企业,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年末产能,为中国内地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 [4] - 2025年上半年,禾元生物、必贝特和西安奕材亏损额分别为8162.78万元、7389.29万元和3.40亿元 [5] 差异化发行与限售安排 - 三家公司是首批采用网下发行差异化限售与配售安排的新股,旨在鼓励专业机构在新股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7][8] - 禾元生物网下整体限售比例不低于40%,设三档差异化限售档位(限售期9个月/70%、6个月/45%、6个月/10%) [7] - 西安奕材设三档限售档位(限售期9个月/60%、6个月/45%、6个月/25%) [7] - 必贝特设三档限售档位(限售期9个月/60%、6个月/40%、6个月/20%) [7] - 禾元生物最高限售档位投资者的配售比例不低于最低档位的9倍 [8] 投资者参与情况与交易机制 - 禾元生物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335.9036万户,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约为0.036%,最终中签率约为0.054% [10][11] - 截至9月22日,已有500万户投资者开通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 [12] - 科创成长层股票简称后增加特殊标识"U",新注册股票添加标签"成",存量股票添加标签"成1"以资区分 [12]
鞍石生物科创板“赶考记”:单药扛营收、商誉压顶,IPO能否解资金困局
华夏时报· 2025-10-14 14:33
IPO与融资概况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获受理,计划融资24.50亿元,其中近八成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 [1] - 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 - 公司此前已完成9亿元B轮融资,B+轮融资后估值达52.5亿元 [12] 财务表现与现金流 - 营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无营收,2023年营收为1295.80万元,2024年增长至7165.62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单季营收已达6404.25万元 [2] - 盈利状况持续承压,归母净利润亏损幅度逐年扩大:2022年为-1.64亿元,2023年为-2.83亿元,2024年为-4.79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9165.29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达7.82亿元 [2][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且缺口扩大:2022年为-1.66亿元,2023年为-2.94亿元,2024年为-3.56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为-0.74亿元 [3][10]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5.29亿元,以当前亏损速率估算仅能支撑未来一至两年的运营 [10] 费用结构分析 - 研发费用持续高企:从2022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6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7664.72万元 [6] - 研发费用率极高:2023年为1418.89%,2024年为455.18%,2025年一季度为119.68% [3][6] - 销售费用大幅攀升:从2022年的361.4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1.02亿元,2025年一季度达3526.38万元 [6][8] - 销售费用率远超行业常规水平:2023年为350.47%,2024年为141.74% [6] - 研发费用主要构成为临床试验服务费(2024年占比55.30%)、职工薪酬(2024年占比12.63%)和临床前试验服务费(2024年占比9.27%) [7] - 销售费用主要构成为职工薪酬(2024年占比60.83%)和学术会议费(2024年占比19.87%) [8] 核心产品商业化与市场策略 - 核心产品伯瑞替尼(商品名:万比锐®)已于2023年12月在国内上市,并于2024年11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1][13] - 纳入医保后产品单价从每盒1.72万元大幅下调至6700元,降幅超过60%,但带动2025年一季度销量激增,单季销量超过2023年与2024年之和 [13] - 毛利率因价格下调而承压,从84.93%下滑至80.28%,且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3] 运营效率与潜在风险 - 存货金额快速上升,2024年末达7465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从2022年的0.3%升至4.3% [13] - 存货周转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存货周转天数超300天,而行业平均不到90天 [13][14] - 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2024年为3.94次,远低于7.02次的行业平均水平 [11] - 公司商誉高企,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达9.27亿元,占非流动资产的93.19%,占总资产的56.64%,该商誉源于2023年9月对北京浦润奥的并购 [15] 产品管线与竞争格局 - 公司产品管线包括已上市的核心产品伯瑞替尼、处于新药审评阶段的候选药物安达艾替尼,以及进入临床研究的ANS01与ANS03 [2]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多项临床研究试验,包括四项III期研究 [2] - 核心产品伯瑞替尼面临激烈竞争,国内已有五款MET-TKI药物获批上市,均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14] - 后续在研管线也面临同研发阶段竞品或临床进度更快产品的挤压 [14]
从必贝特医药IPO发行看中国一类创新药的破晓之路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0:45
文章核心观点 - 必贝特医药的科创板IPO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评估“历史业绩”向评估“未来潜力、知识产权与国家战略重要性”转型的关键一步,是检验投资者评估“硬科技”价值的试金石 [1] FIC创新药研发的本质 - 一类创新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含有全新结构、明确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的化合物,而FIC是采用全新且独特作用机制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代表从0到1的科学突破 [2] - 2020至2024年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中FIC药物占比稳定在36%至54%,而同期中国NMPA批准的FIC药物比例不足5%,显示出中美在源头创新上的“创新质量差距” [2] - FIC药物开发遵循“十年十亿美金”定律,平均耗时10至15年,成功开发一款新药的平均资本化成本在14亿至26亿美元之间,新分子实体从临床到获批的总体成功率仅为12%左右 [3] - 公司产品上市前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与净亏损是创新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构筑高价值研发管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3][4] 必贝特医药的独特价值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创始人钱长庚博士近40年的行业经验,其曾亲身参与四款FDA批准的FIC药物研发,为公司注入了“FIC优先”的研发理念 [4] - 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667407亿元、1.576512亿元和1.202874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883388亿元、-1.727551亿元和-5599.83万元,反映了研发管线价值的持续提升 [4] - 公司已有1款FIC新药BEBT-908获批上市,针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关键IIb期临床研究中难治性患者比例高达91.3% [5] - 公司另有BEBT-209和BEBT-109两款一类新药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有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形成梯队化布局 [5] - 公司战略性地布局了小核酸药物领域,形成“小分子+siRNA”双技术平台,其中BEBT-507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BEBT-701计划于2025年提交临床试验申请 [6]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方法 - 对于没有收入和利润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市盈率或市销率等估值指标不适用,其价值更多取决于未来潜力 [7] - 国际公认的估值方法是“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模型,通过估算药物上市后的年销售额峰值,并乘以根据临床阶段确定的“累计成功概率”,再用折现率将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当前价值 [7] - 运用rNPV框架,已获批上市的BEBT-908、处于III期临床的BEBT-209和BEBT-109以及多个早期临床管线共同构成了公司总估值的基础 [8] 科创板制度与创新药产业生态 -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且医药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精准契合了创新药企的行业特性 [9] - 第五套标准是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旨在将社会资本引导至“硬科技”领域,与中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相呼应 [10] - 从国务院、证监会、上交所到国家医保局、卫健委等部门出台的系列支持政策,正在加速形成一个旨在培育本土创新能力的生态系统 [10] - 科创板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融资引擎”的关键角色,为企业在冲刺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10]
西安交大教授夫妇创业,公司估值26亿,冲刺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7:39
公司上市申请与估值 - 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建银国际与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6.36亿元人民币,该轮融资额为2.36亿元 [3] - 公司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共同控股53% [3] 股权结构与机构投资者 - 公司最大机构投资者为纽尔利资本旗下苏州麦纽,持股9.99% [5] - 北极光创投旗下越焯为公司股东,持股6.48% [5] 财务状况与研发投入 - 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分别为1.95亿元、1.57亿元及4990.1万元 [3][7][8] - 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0.87亿元、1.07亿元和0.40亿元,是亏损主因 [8] - 公司其他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及银行利息,2025年上半年仅为122.2万元,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低 [7][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7亿元,负债净额为8.44亿元,流动负债净额为9.07亿元 [9][10] 核心产品与研发管线 - 核心产品MT1013针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8年初商业化 [3][11] - 产品管线基于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平台,覆盖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11] - 关键产品包括布局肥胖赛道的XTL6001(GLP-1R/GCGR/MasR三重靶点激动剂)、聚焦抗凝抗栓的MT1002以及主攻脑卒中治疗的MT200605 [11] 目标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中国SHPT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在2035年达到14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0.5% [11] - 中国肥胖药物市场预计将增长至1026亿元,年增速达36.1% [11] - SHPT领域已有多个CaSR激动剂获批,肥胖赛道GLP-1类药物已形成垄断态势,面临激烈竞争 [11] 商业化策略与行业背景 - 公司计划采用“国内第三方合约销售组织CSO合作+国际授权”的双轨商业化模式,进行轻资产运作 [12] - 公司是港交所18A章上市规则下又一例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 [1][13]
西安交大教授夫妇创业,公司估值26亿,冲刺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7:37
公司基本情况 - 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建银国际与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是一家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共同控股53%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 [3] - 在最新一轮2.36亿元人民币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已达26.36亿元人民币 [3] - 公司专注于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研发,是一家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 [4] 核心团队与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冰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从学者到企业家的转型 [3] - 王梅获得皮肤科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皮肤科主任医师 [4] - 最大机构投资者为纽尔利资本旗下苏州麦纽,持股9.99%,北极光创投旗下越焯持股6.48% [4] 财务状况与研发投入 - 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人民币,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分别达1.95亿元、1.57亿元及4990.1万元 [3][6][7] - 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0.87亿元、1.07亿元和0.40亿元,是亏损主因 [7][8] - 公司尚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及银行利息)较低,2025年上半年仅122.2万元人民币 [3][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7亿元人民币,结合年均过亿元的亏损幅度,资金储备压力凸显 [8] - 2025年6月30日公司负债净额为8.44亿元人民币,流动负债净额为9.07亿元人民币 [8] 产品管线与市场前景 - 核心产品MT1013针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8年初商业化 [3][10] - 关键产品包括布局肥胖赛道的XTL6001(GLP-1R/GCGR/MasR三重靶点激动剂)、聚焦抗凝抗栓的MT1002、主攻脑卒中治疗的MT200605 [10] - 公司押注的赛道具备高增长潜力,预测中国SHPT药物市场规模2035年有望达14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20.5% [10] - 中国肥胖药物市场预计将爆发至1026亿元人民币,年增速36.1% [10] 竞争格局与商业化策略 - SHPT领域已有多个CaSR激动剂获批,肥胖赛道更是巨头环伺,GLP-1类药物已形成垄断态势 [10] - 竞争对手可能更快推出“更有效、更安全或更便宜”的药物,导致公司市场份额受限 [10] - 公司计划采用“国内第三方合约销售组织CSO合作+国际授权”的双轨商业化模式,轻资产运作降低初期投入 [11] - 这种商业化模式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的能力与投入度,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教育、医生推广和渠道管控是商业化成败的关键 [11] 行业背景与上市考量 - 公司正凭借港交所18A章上市规则寻求上市,该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1][11] - 公司的发展路径是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缩影:学者创业,资本助推,赴港上市 [11] - 投资者关注点已从对“故事”的偏好转向对“兑现”能力的终极拷问,即明确的商业化时间表和研发里程碑的达成 [11]
西安交大教授夫妇创26亿估值企业,冲刺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4:31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建银国际与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是一家尚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入的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研发 [2][4] - 公司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夫妻王冰、王梅共同控股53%,王冰担任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3] 股权结构与融资情况 - 公司最新一轮融资额为2.36亿元,投后估值达26.36亿元 [2] - 最大机构投资者为纽尔利资本旗下苏州麦纽,持股9.99%,北极光创投旗下越焯持股6.48% [3] 财务状况 - 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分别为1.95亿元、1.57亿元及4990.1万元 [4][6] - 同期其他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及银行利息)分别为696.9万元、400.2万元及122.2万元,与主营业务关联度较低 [6] - 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为0.87亿元、1.07亿元和0.40亿元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7亿元,负债净额为8.44亿元,流动负债净额为9.07亿元 [6][7] 核心产品与研发管线 - 核心产品MT1013针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8年初商业化 [2][7] - 产品管线覆盖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关键产品包括布局肥胖赛道的XTL6001、聚焦抗凝抗栓的MT1002、主攻脑卒中治疗的MT200605 [7] - 公司以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平台技术构筑竞争护城河 [7][8] 目标市场潜力 - 中国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1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5% [7] - 中国肥胖药物市场预计将爆发至1026亿元,年增速36.1% [7] 行业竞争与商业化策略 - 目标市场竞争激烈,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领域已有多个CaSR激动剂获批,肥胖赛道GLP-1类药物已形成垄断态势 [8] - 公司计划采用“国内第三方合约销售组织合作+国际授权”的双轨商业化模式,进行轻资产运作 [8] - 公司商业化能力面临市场考验,需确保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教育、医生推广和渠道管控 [8]
百利天恒子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合作协议触发里程碑付款条件
证券时报网· 2025-10-12 19:56
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BMS)的合作协议 - 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项目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 [1] - 公司已收到BMS支付的8亿美元不可退还首付款 [1] - 全球II/III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达成里程碑,触发第一笔2.5亿美元近期或有付款条件 [1] - 公司后续有资格获得最高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以及最高71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 [1] 公司研发管线与临床试验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BL-ARC001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 [2] - BL-ARC001具有更强的靶点特异性、更高的肿瘤富集性和更好的抗耐药性潜力 [2] - 公司ADC药物平台正推进6款ADC药物的临床试验,覆盖10余种适应症 [3] - BL-B01D1已在中国和美国开展40余项针对10余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 [3] - 公司在美国开展3项注册临床试验,1项适应症被FD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 - 公司在中国开展11项III期临床试验,其中5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 - BL-M07D1正在国内外开展12项临床试验,包括3个III期研究 [4] 公司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 - 公司成功完成A股定增,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发行价格为317元/股 [3] - 定增吸引18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参与,资金将用于加速创新药管线研发 [3] - 募集资金将重点推动ADC药物平台和多特异性抗体平台的研发进程 [3] - 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重新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 [2] - 公司战略规划预计iza-bren于2026年在中国商业化,2029年起有望在美国及全球上市 [4]
首药控股上半年亏1.04亿 2022上市募15亿中信建投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10-09 10:5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0万元,同比下降47.37% [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亿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的-1.03亿元有所扩大 [1][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4亿元,现金流出较上年同期的-9714.08万元增加 [1][3] 公司背景 - 公司于2022年3月23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9.90元/股 [3] - 首次公开发行3718.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 [3] - 上市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4.83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3.74亿元 [4] 募集资金用途 - 公司原计划募集资金20.00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和补充流动资金 [4] - 上市发行费用总额为1.10亿元,其中保荐及承销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获得费用9089.57万元 [4]
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必贝特拟于科创板IPO上市
智通财经· 2025-10-08 15:55
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日,公司研发管线中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BEBT-209处于 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已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此次发行上市实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投资于以下项目:9.49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5.55亿元用于清远研发中心及制剂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发行初始战略配售发行数量为1800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20.00%。最终战略配售比例和金额将 在2025年10月15日(T-2日)确定发行价格后确定。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与初始战略配售数量的差额将根据 回拨机制规定的原则进行回拨。 必贝特是一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 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依托自主研发构建的核心技术平台,持续开发临床急需的全球首 创药物(First-in-Class)和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公司秉承"矢志创新,追求更好"的愿景,坚持 自主创新,致力于研发出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的创新药物。 必贝特(688759.SH)发布首次公开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