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可控核聚变重磅!逾百亿元资本入局,“国家队”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7-22 23:45
可控核聚变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 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 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4] - 上海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 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 公司股权与资本运作 -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7家股东共同投资114.92亿元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交易完成后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3] - 中国核电出资10亿元持股6.65% 浙能电力出资7.51亿元持股5% 增资方分3年完成出资 [4] - 上海聚变由上海国投科创、上海电气控股等共同出资成立 是中国聚变公司股东之一 [6] 技术研发与合作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 [4] -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参与国内外多个聚变工程项目 包括BEST、ITER和EAST"东方超环" [7] - 能量奇点公司正在研发洪荒170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运行以实现聚变净能量增益 [7] 产业链布局 - 上海超导科技已实现年产千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科创板IPO获受理 [6] - 上海将支持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7] - 上海计划提升重点区域创新密度与产业集聚度 共建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 [7]
可控核聚变重磅!逾百亿元资本入局,“国家队”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7-22 23:36
可控核聚变赛道发展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沪挂牌成立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 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 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5]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申能集团等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 [5] 股权结构与资金投入 - 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股东共同投资114.92亿元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114.69亿元 交易完成后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3][4] - 中核集团持股比例从100%降至50.35% 中国核电持股6.65% 昆仑资本持股20% 上海聚变持股11.81% 浙能电力持股5% [4] - 各增资方将在1年、2年、3年内分别完成实际出资金额的60%、80%、100% [4] 行业布局与技术进展 - 上海将聚变能源作为前沿科技重点方向 先导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技术 引育创新主体和人才团队 [7]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年产千公里级以上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是国际唯二量产企业 [7] -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参与国内外多个聚变项目 包括BEST装置、国际ITER项目、EAST"东方超环"等 [7] 创新生态与未来规划 - 能量奇点公司正在研发洪荒170装置 目标实现聚变净能量增益 计划2027年建成运行 [8] - 上海将支持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提升创新密度与产业集聚度 [6][8]
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暨等离子体点亮仪式在蓉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12:30
公司动态 - 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并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我国在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3] - 该装置于2024年6月立项,8月启动物理设计,2025年2月固化设计进入工程建造阶段,目前已通过真空检漏和绝缘耐压测试[3] - 公司计划以HHMAX-901为载体推进新型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核心器件突破及商业化产品孵化[3] - 公司与成都国光电气、成都旭光电子、深圳王子新材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真空系统、智能控制开关、电源领域深度合作[5] 技术路线 - 公司采用直线型场反位形技术方案,具有建造成本低、工程迭代快、能量密度大、体积小、应用灵活等特点[4] - 除核聚变商业发电目标外,公司计划利用聚变产生的中子开展聚变行业测试、氚增殖验证、核医疗、中子成像、核废料处理等商业化应用[4] 行业前景 - 四川省政府最新方案首次单独将"可控核聚变"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显示国家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6] - 产业链企业如成都国光电气、成都旭光电子等表示将积极参与聚变商业化进程[4] - 投资机构轻舟资本表达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关注和对公司的支持[4]
“第一度电” 倒计时:可控核聚变击碎 50 年诅咒,万亿市场撕开裂缝
钛媒体APP· 2025-07-20 18:01
核聚变商业化进程 - 2025年是核聚变商业化关键一年,BEST项目招标密集展开,全球核聚变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示范" [1] - 中国聚变能源获巨头注资,复鑫力等企业完成大额融资,商业化窗口期从远景变为可触及的现实 [1] - FIA报告中26家企业剑指2035年并网供电,37家样本企业中近七成给出明确时间节点,产业界形成基本共识 [2] - BEST项目提前两月进入总装,产业联盟成员数量半年翻倍,核聚变正从"科学探索"转入"工程突破"的指数增长期 [6] 技术突破与工程挑战 - 美国LLNL实验室2024年末实现"净能量增益",输入2.05兆焦激光能量,输出3.15兆焦聚变能量,但系统总能耗达300兆焦 [4]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运行,在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与稳定性上实现突破 [4] - 核聚变商业化本质是系统集成能力的持续精进,而非单一技术突破 [4] 政策与市场前景 - 政策话语体系从"基础研究"转向"大力支持",国家能源局2025年二季度发布会重点提及 [5]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5] - 光伏产业从1970年代实验室效率10%到2024年光伏度电成本0.28-0.5元/kWh,核聚变产业化曲线可能更陡峭 [5] 产业链竞争格局 - 中国在高温超导带材、托卡马克装置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7] - 上游材料与中游设备的竞争本质是对"不可替代性"的争夺 [7] - 夸夫超导与金屹能源作为国科新能创投公司Family成员企业,代表两种典型"卡位"范式 [7] 夸夫超导业务分析 - 国际上少数几家可批量生产NbTi和Nb₃Sn低温超导材料的企业 [7] - 实现30-50吨Nb₃Sn线材年产量,突破"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量产"的跨越 [9] - 产品矩阵覆盖Nb-Ti线材、Nb₃Sn、MgB₂,对应聚变装置不同发展阶段 [9] - 600-800吨的NbTi年产量足够装备3-5个大型实验堆 [9] 金屹能源业务分析 - 特种电源产品进入EAST、BEST等项目,实现"技术代际覆盖" [10] - 聚变电源产品采用PSM模块技术,输出电压高达80kV,故障保护时间小于5μs [10] -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服务于俄罗斯GYCOM等 [10] - 为BEST项目定制的模块化电源系统占地面积缩减40% [12] 投资价值评估 - 夸夫超导研发的Bi系高温超导圆线若将临界电流密度提升2倍以上,可使磁体系统成本下降30-50% [14] - 金屹能源业务展现规模效应,订单量增加带动单位成本下降 [14] - 核聚变企业估值应基于"技术成熟度(TRL)"与"市场渗透率"二维模型 [15] - 当产品从TRL5迈向TRL7时,企业价值将出现阶跃式增长 [15]
核创纪元系列:详解可控核聚变场反位形(FRC) 技术路线与投资机会
长江证券· 2025-07-20 15: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 [4] 报告核心观点 - 场反位形FRC是新兴磁约束聚变位形 具备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等特点 有望成为核聚变领域黑马率先实现商业化 [21] - FRC相比托卡马克 具备能量转化效率高建造成本低等优势 有望加速落地 [140] - 国外Helion Energy、TAE等公司积极推进FRC路线 国内瀚海聚能、诺瓦聚变等公司也致力于推进FRC商业化 [140] - 看好FRC落地进度及其带来的电源投资机会 [140] 分组1 - 场反位形FRC是新兴磁约束聚变位形 仅具有极向磁场 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 [12][21] - FRC具有比压值高、可移动等特性 还可用于等离子体对碰融合和磁压缩等研究 [18] - FRC分为磁约束、磁惯性约束 分别以TAE、Helion Energy为代表 [23] - FRC运行机理包括形成自持等离子体环和等离子体输运压缩融合 [21] 分组2 - FRC能量转化效率高 建造成本低 清洁反应易实现 便于运行维护 [140] - FRC可直接利用感应式能源发电 能量转化效率高 [33] - FRC建造成本低、周期短 有望更快实现商业化 [39] - FRC聚变三乘积与密度成正比 DD/D - He3反应更易实现 [41] - FRC采用模块化设计 易于更换聚变专用模块 便于运行维护 [46] 分组3 - 美国Helion Energy致力于开发商业化聚变能技术 目标28年实现供电 [53] - 美国TAE持续推进稳态式FRC 预计2030s实现商业化 [58] - 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FRC系列装置正在推进FRC研究 [69] -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FRX系列装置专注于MTF研究 [83] 分组4 - 国内“荧光 - 1”装置是早期FRC装置的探索 可作为MTF研究的等离子体注入器 [86] - 华中科技大学HFRC开展场反等离子体对碰融合和磁压缩研究 [9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KMAX - FRC是首个碰撞融合场反位形装置 [100] - 瀚海聚能是中国首家FRC商业公司 目标是实现FRC商业化 [101] 分组5 - 星能玄光采用先进场反磁镜技术 目标是实现FRC商业化 [112] - 诺瓦聚变是中国首家专注于研发FRC - SMR的商业企业 [130] - 新奥能源研究院EFRC - 0装置采用轴对称串列磁镜式设计 [136]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能源自由还有多远?
华夏时报· 2025-07-19 21:18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 上交所近期聚焦"可控核聚变"话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参与交流 [1] - 2025中国国际核能源与核聚变产业大会集中展示全产业链创新成果 [1]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多家A股企业披露相关布局 [1] 企业布局与技术路线 - 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 [1] - 英杰电气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电源等配套服务 [1] - 合锻智能开展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制造预研 [1] - 氢硼聚变被认为最具商业化应用可行性,因燃料丰富、成本低、安全环保 [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核聚变能量释放比化学反应高100万倍以上 [3] - 核聚变需要上亿温度及高压形成高密度等离子体 [3] - 氢硼聚变生成α粒子无中子,穿透力小安全性高 [4] 新奥能源研发进展 - 2017年开始布局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研发 [4] - 2018-2019年建成"玄龙-50"装置,创造ECRH无感驱动世界纪录 [5] - 2023-2024年升级为"玄龙-50U",参数指标提升10倍以上 [6] - 计划2027年建成更高参数的"和龙-2"装置 [6]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 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汇聚11国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 [7] - ITER计划希望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推动聚变科技发展 [7] - 新奥提出2035年进入聚变堆阶段目标 [9]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来了吗?瀚海聚能点亮聚变装置,沪市已涌现一批产业链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8 19:00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 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并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标志着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取得重大突破 [1] - 中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环流3号、EAST等国家科学装置运行参数屡创纪录,CFETR工程稳步推进 [3]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发展 - 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交流,涵盖材料、主机、系统、应用等环节 [1][4] - 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在高温超导带材、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4] - 中国核电深度参与CFETR项目,中国核建承担ITER核心部件制造与安装,技术壁垒显著 [4] - 科创板公司国光电气为ITER研制的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达到核工业技术要求,爱科赛博的磁体电源、辅助加热电源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4] 材料端进展与挑战 - 西部超导是中国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单位,2024年完成国内核聚变项目相关超导线材交付 [5] - 高温超导带材被视为降本增效的关键材料,中国低温超导材料积累了大量实践数据 [5] - 核聚变商业化仍需上游材料降本、中游主机技术突破及技术路线验证,距离确定性商业化落地还需较长周期 [5] 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能源的优势 - 可控核聚变具有燃料丰富、安全可靠、清洁环保、能量密度高、经济性明显等优点 [2] - 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核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以D-T为燃料可供人类使用3000万年 [2] - 核聚变能按需提供,不受天气影响,可靠性强,且反应堆具有内在安全性 [2]
聚焦可控核聚变!上交所新动作
天天基金网· 2025-07-18 14:17
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概况 - 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近30家金融机构参会,涵盖核心部件、系统装置、工程应用等领域 [1] - 沙龙主题为"可控核聚变:未来终极能源'核'心",探讨高温超导带材、聚变实验堆、装置部件等产业发展前景和技术突破时间表 [1] - 上交所已累计举办五期未来产业沙龙,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等领域 [1] 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优势 - 可控核聚变技术被视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推动全球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的关键力量 [3] - 我国已将可控核聚变纳入顶层设计,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均提出支持其研发 [3] - 我国在高温超导带材、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显著 [3] 产业链龙头企业 - 中国核电深度参与CFETR项目,推动核聚变商业化应用 [4] - 中国核建承担ITER核心部件制造与安装,为环流三号装置改造提供工程支持 [4] - 国光电气为ITER研制的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达到核工业技术要求 [4] - 爱科赛博的磁体电源、辅助加热电源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4] - 西部超导是我国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单位,2024年完成国内核聚变项目相关超导线材交付 [4]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 - 业内对托卡马克为牵引、多种技术路线交叉验证的发展模式已有共识 [6] - 高温超导带材存在技术不确定性,但低温超导材料的实践数据可为高温超导提高可靠性提供借鉴 [6] - 人工智能发展为稳定性测试和产品设计提供更多模型,缩短验证周期 [6] - 我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推进,"第一度电"时间表有望提前,但距离确定性商业化落地仍需较长时间 [7] 资本市场支持 - 产业链企业希望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打破供应链瓶颈,地方政府牵头畅通多元化融资渠道 [7] - 创投机构建议企业坚持错位竞争,提高技术独特性吸引资金 [7] - 公募基金积极申报、发行聚焦核聚变领域的基金和指数产品,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未来产业 [7] - 科创板"1+6"改革政策提出设立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优质科技企业 [7] 上交所表态 - 上交所将推动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相关配套制度落地,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能级 [8]
海水有望点亮万家灯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9:52
可控核聚变技术原理 - 可控核聚变技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原理,通过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1] - 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与锂反应产生,原料来源丰富 [1] - 1升海水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密度极高 [1] - 核聚变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无核泄漏或辐射风险,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核裂变 [1] 中国核聚变技术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创下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世界纪录 [2] - EAST突破验证聚变发电可行性,模拟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环境 [2]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更小但功率密度更高 [2] - BEST聚焦能量净输出(输出>输入),为商业化核心攻坚方向,预计2027年建成 [2][4]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BEST装置涉及数百万零部件,形成庞大上游产业链需求 [2] - 合肥及周边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 [4]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技术用于医疗质子治疗系统 [4]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CRAFT/"夸父"项目)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聚变研发平台 [4] 商业化发展路线 - 技术路线分三步:EAST验证可行性→BEST演示发电→CRAFT提供核心部件 [4] - 时间表: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4] - 国产化能力完善,关键领域无"卡脖子"风险 [4]
技术再获突破 核聚变逐步迈向应用端
上海证券报· 2025-07-18 02:13
核聚变技术进展 - 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工地已启动总装工作,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前实现发电 [5][6]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创下新纪录 [5] - 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标志着国内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应用端 [2] 商业化与市场规模 - 国际核聚变协会调研显示,大部分公司预计2031年至2035年可实现可控核聚变向电网第一次供电 [5] - 2030年至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8] - 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 [8] 政策支持 -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 [7] - 上海提出攻关核聚变关键技术,推动紧凑式磁约束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技术研发 [7] - 四川提出带动磁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双线突破,促进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成果加速转化 [8] 上市公司布局 - 英杰电气为国家级核聚变项目提供磁场电源、加热电源等关键电源配套服务 [2][10] - 联创光电推动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等"3+N"产品布局 [2][10] - 合锻智能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 [2][10] - 景业智能核聚变智能装备研发项目按计划推进 [2][10] -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累计实现36项可控核聚变领域关键制造技术突破 [9] - 爱科赛博参与EAST、DIII-D、中国环流三号等核聚变项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