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
搜索文档
都市车界|撕开汽车检测暴利链:75%利润背后,谁在操控碰撞结果?
齐鲁晚报· 2025-08-05 10:32
行业暴利模式 - 汽车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毛利率普遍高达40%-75% [2] - 检测机构与车企形成共生关系 车企通过权威认证背书营销 检测机构依赖商业订单维持利润 [2] - 定制化测试根据车企需求设计 无国家标准或强制规范 测试方案根据预算量身定制 [2][3] 测试操作问题 - 定制化测试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单个模拟人体假人成本达十几二十万 [3] - 测试存在极大操作空间 包括场地选择、碰撞角度、速度设定和车辆状态调整 [3] - 测试过程由车企营销部门付费并指定团队拍摄 核心价值在于权威机构背书 [4] 公信力危机 - 反物理常识测试(如撞飞卡车)引发公众质疑 损害检测机构公信力 [4] - 智能驾驶测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机构测试结论相互矛盾 [6] - 行业专家呼吁采用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强调安全高于舒适便捷 [6] 行业乱象扩展 - 尾气排放检测领域存在普遍造假 包括使用非法定方法检测和蒙混过关操作 [7] - 部分地区要求检测机构签署反垄断合规承诺书 防止价格操纵和不正当竞争 [7] 改革方向 - 建议由非营利部门执行关键测评 切断车企资金影响 保证独立性 [7] - 设立公开监督委员会实现过程透明化 执行团队需保持高度独立性 [7] - 探索新商业模式 参考诊断设备巨头99%毛利率的软件服务模式 转向技术服务和数据价值变现 [7] 行业本质要求 - 检测机构应成为汽车安全守门人而非营销化妆师 测试需经得起物理定律推敲 [8] - 行业公信力重建需确保数据真实和流程规范 真实碰撞关乎生命安全 [8]
究竟|理想与重卡非撞不可吗:测试有无必要?结果能否证明车辆安全?
新浪财经· 2025-08-05 07:37
碰撞测试争议 - 理想i8与8吨重卡碰撞测试引发技术边界争议,三方声明强调测试非标准车对车试验且不评价卡车质量[1][3][5] - 测试核心争议点:重卡驾驶室三道机械锁同时解锁概率极低(工程实践罕见),空载8吨卡车与满载20吨工况能量差异显著[5] - 中国汽研声明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场景制定,但"裁判+服务员"商业模式引发独立性质疑[7] 检测机构业务分析 - 中国汽研2024年总营收46.97亿元(+14.65%),汽车技术服务板块营收41.25亿元(+21.36%)贡献87.8%收入,毛利率48.42%[8][9] -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测评业务营收7.42亿元(+42.86%),毛利率47.61%略低于传统整车测评业务52.42%[9] - 行业单次碰撞测试费用达几十万至数百万元,检测机构形成"开发-测试-认证-品宣"一体化服务模式[10][13] 汽车测试行业现状 - 新车上市需通过强制性国标测试(如C-NCAP/CIASI),但非标测试逐渐成为车企营销手段[11][13] - 行业存在测试场景滥用现象,如钻卡实验本应验证卡车防护装置却被用于乘用车A柱安全宣传[14] - 检测机构年报明确提及测评业务"为车企品牌赋能",反映测试与营销的深度绑定[13] 行业争议焦点 - 动力电池针刺测试等案例显示,测试标准与真实安全性的关联度存疑[14] - 部分测试被指"喧宾夺主",通过视觉冲击力替代科学验证,可能误导消费者[14] - 监管框架内"必答题"与车企"选答题"并存,业内对非标测试的商业化存在分歧[15]
业内称汽检机构委托测试一企一策
第一财经· 2025-08-04 17:15
事件背景 - 理想汽车新品i8委托中国汽研进行测试 测试视频显示卡车被SUV撞得四轮腾飞引发舆论关注 [1] - 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于8月3日晚间双双发布声明 称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的事故形态制定大纲 [1] 检测机构属性 - 中国汽研前身为重庆汽车研究所 2012年6月在上证所挂牌上市 大股东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持股约53% [1]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为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创建于1980年 [1] 行业运作模式 - 汽检机构存在委托性测试业务 属于商业性质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 [1] - 测试采用"一企一策"模式 无固定标准 以客户要求为准 [1] - 大部分汽检机构均开展此类委托测试业务 [1] 行业争议焦点 - 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能因商业诉求影响公正性 [1] - 行业需要建立科学且公正的测评体系 [1]
起底汽车检测商业链条,中国汽研汽车技术服务毛利率约48%
第一财经· 2025-08-04 16:55
事件背景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新品i8测试 测试视频显示卡车被SUV撞至四轮腾空的反物理场景[1] - 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于8月3日晚间就测试事件发表联合声明[1] - 测试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的事故形态制定大纲 由中国汽研试验团队执行[1] 公司概况 - 中国汽研前身为重庆汽车研究所 经改制更名后于2012年6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 - 公司大股东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约53%[1]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为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1] 商业模式 - 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达到约48%[1] - 公司作为具有央企背景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开展商业化运作[1] 行业关注点 - 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可能因商业诉求影响测试公正性[1] - 行业需要建立科学且公正的测评体系并在商业伦理范围内运作[1]
起底汽车检测商业链条:75%毛利背后的隐秘规则
第一财经· 2025-08-04 16:35
行业背景与事件概述 - 理想汽车委托中国汽研进行非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 测试中理想i8将卡车撞至四轮腾空引发舆论质疑 [1] - 中国汽研为央企背景上市公司 大股东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持股53% 主营业务为汽车技术服务 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87.82% 毛利率48% [1][7] 第三方检测机构商业模式 - 委托测试属商业性质非标准试验 采用一企一策模式 根据主机厂具体需求定制方案 [2] - 测试费用由试验执行 拍摄 传播三部分构成 简单测试费用数十万元 复杂项目超百万元 其中仿真机器人单项收费10-20万元 [6] - 主机厂通过第三方测试获取权威背书 汽检机构依赖商业项目维持经营 中汽股份2024年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达75% [6][7] 测试执行标准与流程 - 测试车辆通常选用量产车或试生产阶段车辆 必要时会根据碰撞场景进行改装 [3] - 测试前需经CAE仿真2-3轮及内部摸底 正式测试时主机厂工程团队需现场协同操作 [2] - 场地选择根据测试复杂度决定 简单测试在重庆 天津完成 复杂道路测试需特定场景方案 [4] 商业化项目案例 - 中国汽研SUPER CRASH项目已测试理想L9/i8 问界M7 极氪7X等多款车型 [5] - 中汽中心TOP Safety项目测试问界M9 吉利银河E5等车型 [5] - 极氪7X曾参与魔鬼十字路口极限挑战 模拟行人鬼探头与重卡侧碰复合场景 [5] 智驾测评新发展 - 政策驱动智能网联强检市场扩容 预计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增长50% [9] - 中国汽研推出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极智长测平台 [9] - 懂车帝智驾测评显示特斯拉Model 3/X通过5项测试 华为系车型仅通过1-3项引发争议 [9] 行业公信力挑战 - 第三方机构被指为迎合主机厂需求专门成立市场营销部门生产数据 [7] - 理想i8测试结果被质疑违反公众认知一致性 存在误导用户倾向 [8] - 阿维塔风阻系数事件暴露测试规范性问题 风阻测试已是相对规范项目 [8] 测评体系建设方向 - 智驾测评需跳出单一碰撞结果局限 转向风险概率与使用场景匹配度评估 [10] - 评估维度优先级应为安全性>可靠性>效率与舒适性 [10] - 上海汽检提出第三方独立发起 设立监督委员会 科学评估方法等5维度解决方案 [10]
我国汽车产业多领域竞争力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1 08:06
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竞争力全球领先 [1] 高温性能检测结果 - 首批参与检测的新能源车型在极端高温环境下整体表现良好 [3] - 甲醛暴晒释放、空调极速降温、高温充电续航等项目水平较往年显著提升 [3] - 测试涵盖3大维度、9个项目,聚焦能耗和车内空气等消费者关注问题 [5] 检测技术与标准创新 - 首次引入全方位紫外线检测仪等新装备,新增紫外线阻隔能力测试场景 [7] - 技术积累和用户需求分析驱动检测内容与装备创新 [7] - 积累近千款车型实测数据,助力企业优化产品并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参考 [9]
中国汽研20250721
2025-07-21 22:26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气盐公司、中汽股份、米石、福耀 - 行业:汽车零部件检测行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气盐公司情况 - 市场地位:国内六家全牌照汽车强检机构之一,占据行业约 20%市场份额,2023 年并入中检,中检持股超 50%[2][6] - 发展举措:2018 年以来三次股权激励覆盖核心骨干;在韶关、重庆、苏州建产能基地,拓展海外及后市场业务[2][6] - 财务状况:业务增长稳健,2024 年检测业务收入占比 87%,净利率约 20%,毛利率上升;人员投入致费用上升,但现金流健康;应收账款因下游竞争加剧提升,挤占部分现金流[2][7][9] - 资本开支:上市后有多轮资本投入,每次投入后几年检测行业收入增加,本轮 2021 年至今,即将进入新投入期[8] - 横向比较:ROE 高于中汽股份和米石,低于福耀;ROA 方面中汽股份和福耀较高;仿真和实验业务使资产利用效率高[2][9] 检测赛道前景 - 发展前景: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少数有明显空间增量逻辑的领域,2025 下半年 - 2026 年进入产能释放期,政策落地有催化效应[3] - 市场空间:L2 级别国标检测落地使乘用车检测市场价值量倍增,预计市场空间增量保守 56%,乐观 180%[3][12]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 - 政策影响:《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国标公示,智能驾驶国标落地,相关政策落实超预期,推动气盐公司发展[2][10][11] - 资本开支:头部公司大规模投资,气盐 2022 年投 23.8 亿建华东总部 2026 年投产,中汽股份募资 14 亿建长三角基地 2024 年投产,推动行业扩容和格局优化[3][13] - 盈利预测: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营收增幅约 16%,利润增幅约 20%;2026 年利润 13 - 17 亿,增速超 20%;2027 年进入业务爆发阶段[3][14] 投资建议 - 上涨空间:当前是重视气盐投资好时机,预计有 50% - 100%上涨空间[3][4] - 关注要点:投资者关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政策拐点、产能投放等,与东汽团队沟通,该领域股票有长期投资价值[14][1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检测行业估值模型基于乘法原则,强制性检测市场空间 = 每年新车型申报数量×检测单车价值,核心关注检测单价受政策影响的变化[5]
对话汽车检测行业专家:智能驾驶L2国标出台的影响解读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汽车检测行业 - 公司:中汽中心、中国汽研、上汽检、招商车研、襄阳达安、长春所、宝马、奥迪等 [15][16][1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规模与检测情况 - 中国汽车强制性检测市场规模约为 80 - 100 亿元,每年约 3000 个车型需检测,市场规模约 90 亿元,车型检测费用约 300 万元/个 [1][4][5] - 非强制性检验市场是强制性检验的 1.5 倍左右,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增量明显,传统领域下滑 [1][6] - 随着排放标准升级和电动化转型,单车检测价值量提升,市场规模保持稳定 [1] - L2 国标带来的增量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可达数十亿元,考虑 OTA 升级和研发性测试,总体体量将超强制性检测部分 [12] - 强制性检测市场规模保守估计约三四十亿元,加上 L2 级别研发性测试,整体市场空间可能接近百亿元 [13] L2 级别驾驶辅助系统国标 - 国标《驾驶辅助汽车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旨在提升 L2 功能安全性,测试项目涵盖变道、人机交互及各种复杂场景,参考欧盟 UNECE R171 标准 [1][7][9] - 适用于乘用车(M 类),包括部分皮卡车型,合资品牌也需符合新标准 [1][10] - 是中国智能网联历史上第一个针对所有 L2 功能进行完整测试项覆盖的强制性标准,内容多达 130 多页 [1][11] - 对试验场和测试场提出更高要求,一套完整智驾系统单车费用预计约两三百万元 [2][12] - 新车需在 13 个月内通过法规,已上市车型需在 25 个月内完成检测,存量老车型检测量会显著增加 [2][14] 检测机构情况 - 中汽中心和中国汽研是头部检测机构,合计占据约 60% - 70%的市场份额 [2][16] - L2 国标落地后,自动驾驶测试对实验能力和场景搭建能力要求较高,大规模实验场资源稀缺且有价值 [2][16] - 目前主要扩产的机构包括天津、重庆所和招商车研,但更多服务于内部需求,尚未有显著动作 [17] 产能与应对措施 - L2 国标实施后可能出现产能紧张情况,因全国大型智能网联测试场相对较少,且各企业多方案并行加剧测试需求 [19] - 一些企业已开始采取预措施,但处于标准立项阶段,许多企业意见较大,更多是评估自身功能后决定开发策略 [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汽车强制性检测必须由国家认可的具备 CNAS 和 CMA 资质的机构进行,研发性测试可由企业内部或第三方完成 [2][3] - 传统检测车型根据配置、性能、排放标准等判定,相同内容无需重复检测 [4] - 改款车型变化不大只需小范围公告拓展检测,涉及关键部件更换视为新型号需相应检测 [5] - 企业无法将研发测试完全交给第三方机构,需自行整改后重新测试才能获强制性检测认证 [22] - 2019 - 2020 年国 V 切换到国 VI 标准时,检测项目增加,检测机构和企业工作量增大 [23] - 国 VII 标准由环保部门牵头研究,预计最快 2027 年出台,进展缓慢会推迟 [24]
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测评框架(2026版)发布 涉多项新指标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21:20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C-AHI)2026版框架发布 -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C-AHI)2026版框架在第三届IVISTA & C-AHI技术专委会年会上发布,针对异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电磁辐射、病菌病毒等消费者关注的痛点问题提出新测评指标 [1][2] - C-AHI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旨在推动汽车产业向"更健康、更优良"方向发展 [2] - 2026版框架将经过规程草案编制、征求意见等环节,预计2026年4月发布正式稿 [2] 清新空气分指数更新 - 新增高风险化合物测评项目,重点关注五苯三醛以外的车内高风险化合物,因其持续慢性暴露可能造成不可逆健康风险 [2] - 新增空气新鲜度指标,关注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车内异味 [2] - 新增空调滤芯性能指标,将气溶胶等健康风险项目纳入评估 [2] 健康防护分指数更新 - 新增特殊人群电磁辐射测评项目 [2] - 新增整车微生物菌落测评项目 [2] - 新增整车防晒隔热性能和防蓝光防炫目测评项目 [2] 绿色出行分指数更新 - 新增充电兼容指标,旨在破解车桩协议壁垒,推动车企与充电设施标准化协同发展 [3] - 新增温室气体排放和非尾气排放指标,后者揭示新能源车刹车、轮胎排放污染问题 [3] - 新增极端续航(选做)和辅驾续航(选做)测评项目 [3]
新疆火焰山“烤验”低空飞行器 “热经济”年产值破百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9:54
低空飞行器测试 - 中交火焰山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启用中国国内首个低空飞行器高温干热环境检测测试空域,位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 [1] - 一家国内低空飞行器企业已在该空域成功开展首次测试 [1] - 高温和极寒环境测试是保障低空飞行器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结果将为产品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1] 吐鲁番高温测试产业 - 吐鲁番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降雨量稀少,曾出现52.2℃极端高温,火焰山附近夏季地表温度接近80℃ [1] - 当地已建成中国最大极端环境汽车检测基地,吸引中交火焰山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入驻 [1] - 年测试车辆超5000台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2亿元 [1] 吐鲁番"热经济"发展 - 吐鲁番依托"热资源"形成覆盖高温测试、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2] - "热经济"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3万余人就业 [2] - 当地计划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热经济"示范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