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拼手速 “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第二轮明发放 首轮已发放29.6万张 资金撬动比1:3.25
解放日报· 2025-09-18 09:40
消费券发放规模与效果 - 首轮消费券发放超29.6万张 资金撬动比达1:3.25 [1] - 消费券订单占票务平台"演际"交易订单的44% 票面额约占交易总额的40% [4] - 约50%订单在发券当天使用 单张订单占比约56% 2张订单占比约34% [4] 消费券核销与用户增长 - "满500减200"消费券核销率最高达33% 其次为"满800减300"(27%)和"满300减100"(23%) [4] - 首轮消费券发放期间票务平台"演际"新增用户环比增长约4倍 [3] - "首次因消费券购票"新用户群体中 话剧占比55% 音乐会占比18.5% [3] 演出市场提振效果 - 消费券适用演出在票星球平台订单增长近5倍 脱口秀/Livehouse/中小剧场演出增幅达3-5倍 [4] - 热门项目销售额显著增长 包括《繁花》《悲惨世界》《不眠之夜》《永不消逝的电波》等 [4] - 上海大剧院体系使用消费券售出3000余张票 优惠金额达45万元 [9][10] 消费券使用场景与剧目覆盖 - 涵盖话剧/歌剧/舞剧/音乐会/音乐剧/戏曲/Livehouse/脱口秀/沉浸式演出/电竞比赛等类型 [1] - 核销率高的剧目包括《莫扎特》《海上钢琴师》《倒数时刻》《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5][6]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部剧目加入用券行列 包括《风雪山神庙》《清明上河图密码》等 [2] 平台参与与技术支持 - 支付宝12秒内所有券抢空 微信1分18秒告罄 云闪付"满1000减400"线下券5秒抢光 [7] - 平台领券请求成功峰值达支付宝每秒3584次 微信每秒1346次 [7] - 云闪付平台支持线上线下双渠道核销 方便中老年观众线下咨询使用 [10] 消费者行为与反馈 - 消费券显著降低尝试成本 促使非热门时段或相对冷门剧目上座率提升 [4] - 观众通过拼单方式最大化优惠 如三张《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票仅需1147元 [8] - 消费者建议优化消费券与票务平台项目绑定 实现"购票时立减"更便捷 [8] 行业发展趋势 - 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再升温 全国观众组团入沪看演出成为热门话题 [1] - 消费券政策促进演出市场多元化发展 平衡整体票房 [4]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举办 55台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近六成 [11]
古驰、巴黎世家等客户数据遭窃取;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9%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7:17
开云集团数据泄露事件 - 网络犯罪分子窃取数百万巴黎世家 古驰和亚历山大麦昆顾客的私人信息 包括姓名 电子邮件地址 电话号码 地址以及消费总额 [1] - 开云集团证实数据泄露事件并已向数据保护机构披露 客户银行卡等财务信息未被盗 [1] - 大量隐私泄露可能冲击消费者信任 导致客户流失和品牌价值受损 影响销售业绩与市场份额 [1] 抖音集团打击虚假宣传行为 - 社交媒体平台出现大量虚假"字节离职员工"帖子 实际为培训机构借大厂名义引流卖课 [2] - 抖音集团起诉侵权公司获法院支持 认定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 [2] - 虚假宣传蹭字节热度误导消费者 扰乱市场秩序 企业维护品牌声誉决心彰显 [2] 乳制品行业政策调整 - 农业农村部规定自9月16日起生产灭菌乳只能以生乳为唯一原料 禁止使用复原乳 [3] - 复原乳经历多次热加工会破坏对热敏感的营养成分如免疫球蛋白 活性酶 乳铁蛋白等 [3] - 新规实施后乳企对生乳需求增加 推动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发展 提升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信心 [3] 演出市场暑期表现 -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2.63万场同比增长4.18% 票房收入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 [4] - 观众人数422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17% 反映文化消费需求强劲和消费升级趋势 [4] - 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增加带动营收增长 吸引资本流入演出产业 完善产业链协同发展 [4]
国内外优秀剧目将汇聚忻州大剧院首演季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5:58
发布会暨开票仪式15日在忻州大剧院举行。胡健 摄 合作院团兼顾"国家级、省级、地方特色及国际范":除中国爱乐乐团外,山西省歌舞剧院、山西省话剧 院、北京开心麻花等将带来舞剧《黄河》、话剧《立秋》《三生聊斋?三生 PLUS》等经典剧目;第三 届"梨花奖"艺术月精品展演也同步启幕,汇聚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的7场特色演出——既有 扎根忻州本土的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晋剧《满床笏》,也有唐山皮影戏的灵动光影、内蒙古 呼麦的苍劲声韵。此外,德国纽豪瑟乐团、保加利亚索菲亚首都芭蕾舞团等国际院团,还将带来海外巡 演剧目。 忻州大剧院坐落于忻州市凤栖街以南、慕山路以东,是当地"五馆一院"建筑群的核心组成。其主体造型 取材于传统"毗卢帽"意象,空中俯瞰宛如绽放的莲花,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美学深度融合。剧院总建 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外部配套的万人广场可承接大型文化活动;内部设有1208座大剧场、529座小剧 场,以及文化馆、贵宾休息厅等配套设施,能满足交响乐、舞剧、话剧、戏曲等各类演出需求,为忻州 文化事业发展搭建起高品质平台。 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6日电 (记者 胡健)忻州大剧院首演季媒体发布会暨开票仪式15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51.35亿元 同比增长3.9%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20:56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7-8月)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2.63万场,同比增长4.18% [1] - 暑期票房收入为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 [1] - 观众人数达4223.32万人次,同比增长5.17% [1] 优秀剧目引领与文旅型剧场发力 - 多地推出红色剧目系列展演,如全国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京展演,河南精选13部抗日题材作品奉献15场演出,上海推出红色文化季汇集多部红色主题剧目 [2] - 具有持久口碑的优质剧目如创排46年的《丝路花雨》连续演出10场,2016年首演的《杜甫》升级后多地巡演,杨丽萍多部作品暑期接连登台 [2] - 专业剧场融入城市文旅大局,如哈尔滨大剧院推出沉浸式旅拍和音乐剧快闪长廊,设计多元主题场景增强观众体验 [3] 大型演出带动效应与消费场景联动 - 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和观众人数同比保持上升趋势 [4] - 大型演出深度联动城市文旅,如五月天北京演唱会联动多个城市地标和老字号餐饮,打造限定打卡点和主题消费场景 [4] - 乌鲁木齐超级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7.99万人次,并设置婚姻登记点,延续“演唱会月”模式带动多场演出 [5] - 大型演出市场呈现下沉趋势,三、四线城市如四川遂宁的“金曲传奇”演唱会门票提前10天售罄,场外出现“隔空合唱”场景 [5] 旅游演艺供给与定制化消费 - 暑期旅游演艺市场演出场次、票房、观众人数均保持同比上升趋势 [6] - 各地丰富旅游演艺产品,如武汉汉秀剧场推出沉浸式4D科技驻场秀《水秀》计划演出180场,拉萨推出“情满拉萨”行浸式夜游等项目 [7] - 多部旅游演艺推出暑期特别计划,如《重庆·1949》日均场次由3场提升至5场并推出学生票优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升级大型奇幻秀和江上沉浸式演出 [7] - 文旅项目联动周边消费,如“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凭票根可享餐饮折扣和文创优惠,并推出学生专享票吸引客群 [8]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9%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20:03
行业核心表现 -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市场在票房收入、观众人数和演出场次三个维度上均实现同比增长 [1] - 行业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1] 演出场次 - 2025年暑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2.63万场 [1] - 演出场次较2024年暑期同比增长4.18% [1] 票房收入 - 2025年暑期演出市场票房总收入为151.35亿元 [1] - 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90% [1] 观众规模 - 2025年暑期演出市场观众总人次达到4223.32万人次 [1] - 观众人数同比增长5.17%,增速高于场次和票房增长 [1]
演员穿帮、吓哭小朋友,奥特曼舞台剧毁了小朋友的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07:18
奥特曼IP授权市场乱象 - 奥特曼IP在2024年以74亿美元总收入位列全球最赚钱IP第53位 [2] - 2024年截至7月底全国121个城市已举办超700场奥特曼相关演出 其中影院版本数量最多 [11] - 奇奥天尊提供低价影院演出授权 签订一年100场协议后单场授权费低至3000元 而正规同量级IP儿童剧单周授权费占比超三成(近300万元总费用中授权费超90万元) [2][11][13] 版权归属与法律纠纷 - 新创华作为圆谷中国内地版权总代理明确表示未开放影院演出授权 [11][13] - 奇奥天尊版权源于1976年圆谷转让给泰国人的海外著作权 仅拥有少量初代作品权利 [14] - 双方存在多起版权诉讼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圆谷可能累积损失百亿元 [14][16][17] 演出质量与消费者权益 - 部分影院演出出现虚假宣传 承诺的VIP礼包未兑现且演出质量低劣(无舞美、服装简陋、音响刺耳) [4][6] - 消费者需购买上百元产品才能获得合影机会 多名儿童在现场被吓哭 [6] - 律师指出商家行为构成虚假宣传 消费者可依法主张退一赔三 [8][12] IP商业价值与行业影响 - 奥特曼IP推动多家中国公司业绩增长:卡游2024年营收100.57亿元中奥特曼卡牌贡献主要收入 布鲁可2023年及2024上半年奥特曼产品收入占比分别达63.5%和57.4% [17] - 头部IP授权费溢价能力显著 单个表演人偶成本可达一辆奔驰价格 [13] - 版权分割导致市场混乱 同一IP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服务 损害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体验 [19] 行业启示与发展趋势 - IP商业开发需在创作初期重视版权完整性 建立完善授权与合规体系 [20] - 未来竞争不仅是IP影响力比拼 更是内容与体验深度的较量 [19] - 中国本土IP如哪吒、白蛇等兴起 需通过跨产业合作延展价值链 [20]
演出经济考验城市“软实力”
经济日报· 2025-09-06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 演出经济正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引擎,其价值在于通过“聚人”效应撬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全链条消费,并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标签 [1] - 城市更新的逻辑正在变化,文化流量成为一种“软更新”工具,通过文化氛围、情感共鸣和数字传播提升城市可感知的热度 [2] - 演出经济应被纳入城市战略,作为推动文商旅融合的引擎,塑造城市持久的吸引力与格局 [3] 演出经济的价值与模式 - 北京市朝阳区借势演唱会,在两个月内实现相关街区客流量翻番,线上传播量超4.5亿次,成功塑造“宠粉城市”口碑 [1] - 行业通过“空间场景+商业服务+情感体验”的三维联动模式,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城市记忆,具体包括前期街区布景、中期商业联动、后期衍生市集和合唱路演等活动 [1] - 演唱会撬动了万人规模的消费全链条,当各种消费汇聚成体验,便积累为城市形象的独特标签 [1] 城市更新与品牌塑造的新逻辑 - 与传统“建地标”的硬更新相比,演出经济带来的是发生在歌声、灯光和人群中的“软更新” [2] - 文旅、商业与粉丝的“三向互动”赋予消费者更深的文化参与感,案例包括上海打造夜间经济地标和西安大唐不夜城成为旅行目的地 [2] - 城市品牌来源于鲜活的故事,如一份“大鸡腿饭”或一张“打卡合影”都可能成为年轻人主动分享传播的城市标签 [2] 对城市软实力的考验 - 行业考验城市在短时间内统筹交通、安保、商圈、社区等资源的能力 [2] - 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节中展现温度,让歌迷产生“这座城市懂我”的情感认同,并在热潮退去后延续品牌,吸引人们“旧地重游” [2] - 演唱会只是舞台,真正的比拼在于幕后的城市运营与品牌维护能力 [2]
冲击下一个万亿消费之城,杭州“开窍”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2: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 同比增长66% [1] - 杭州演唱会及音乐节演出场次同比大增470.37% 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80.9% [1] - 上半年杭州举办52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超85万名观众 其中超50%来自外地 [5] 城市竞争格局变化 - 大型演唱会票房前十城市中 杭州从2023年十名开外跃升至第五位 [1][3] - 杭州成功吸引Ed Sheeran中国唯一站(连开6场)及Katy Perry亚洲巡演首站 [5] - 国际知名歌手演唱会举办权争夺中 杭州获得Katy Perry、Ed Sheeran、OneRepublic等顶级艺人资源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杭州对引进大型演唱会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 [6] - G20峰会和亚运会推动大型场馆建设 为演唱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6] - 浙江省发布《演艺经济促消费若干举措》支持杭州打造"演唱会首选地"品牌 [3] 演唱会经济衍生效应 - 杭州奥体中心周边酒店房价从400元/夜跃升至1200元/夜仍一房难求 [9] - 奶茶销量激增3倍 烧烤店通宵备货 形成"后一天经济"现象 [9] - 通过"痛文化"打造主题城市空间 如Ed Sheeran灯光秀和五月天IP联动 [10] 消费战略升级 - 杭州2023年社消零总额7884亿元 居全国第十 与经济排名第八存在差距 [12] - 人均消费支出52996元居全国首位 但存在高端消费外流现象 [17] - 通过演唱会经济推动夜经济发展 打破"消费业态单一"现状 [18] - 目标2027年社消零达9000亿元 并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 [17][18]
年轻人最新硬通货:一张逃离KPI的演唱会门票?
36氪· 2025-09-04 19:10
演唱会行业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演唱会总场次达278场 其中大型演唱会(≥5000座)演出214场 较去年同期增长15.7% [6] - 过去一年观众总人数达2900万人次 其中90后-05后群体占比近80% [6] - 大型演唱会票房超30亿元 市场热度与观众参与度持续走高 [31] 消费群体特征 - 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7.8% 年轻人通过演唱会寻求压力逃离 [5] - 25岁及以下受众演唱会预算集中在1001-3000元 占比达65.0% [15] - 跨城观演平均停留72小时 形成3小时演出带动72小时旅游的经济效应 [27] 消费结构分析 - 门票价格分三档:内场票1380-1680元 中段票480-680元 边缘票380元以上 [17][19][21] - 抢票附加成本100-300元 含代抢服务及加速包费用 [17] - 应援物料消费10-200元 含亚克力板/手工制品等粉丝文化资产 [25] - 衍生消费包含主题妆容穿搭/跨城交通/酒店住宿等综合支出 [26][27] 行业发展趋势 - 演唱会从文娱活动升级为高仪式感情感消费 满足年轻人情绪价值需求 [13] - 形成完整跨地域文化消费链条 体现青年文化消费深度与广度 [27] - 行业保持高景气度 下游龙头持续扩张 [31]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接管”演唱会
虎嗅· 2025-09-03 19:17
演出市场新趋势:网红转战线下演唱会 - 线上网红纷纷进入线下演出市场 将短视频流量转化为现实票房 从Livehouse到体育馆均出现新面孔 [2][13] - 代表性案例为58岁网红那艺娜 其歌曲《爱如火》一年内获超20亿播放量 5月启动巡演后多场售罄 北京场最低票价从99元翻倍至188元仍快速售罄 [5][9][10] - 8月进行"特种兵式巡演" 除3天外每日均有场次 基本为千人场 其中一天连演两场 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 [10][12] 市场供需结构变化 - 疫情后演出市场反弹但结构失衡:7月演唱会总场次278场同比增长16.3% 其中近八成是大于5000座的大型演唱会 中小型演出面临票房危机 [16] - 传统艺人供应不足:存量演出艺人多被大公司垄断 新增艺人仅为存量三分之一 导致能卖票的艺人短缺 [18] - 主办方经营压力显著:有项目投入200万票房仅120万 Livehouse在旺季每月仅5-6成场次能售罄 [19] 网红演出的商业逻辑 - 主办方转向网红源于三大优势:受众基数大且粘性强 制作成本低(仅需DJ或伴奏) 场地租赁多采用包场模式降低票房风险 [28][29] - 网红参与线下演出的核心动机:对抗流量焦虑(头部抖音网红软广从月接10条跌至1条) 拓展新收入来源 实现明星梦 [30] - 典型成功案例刀酱:通过巡演将300万粉丝转化为付费用户 7站全部售罄 抖音涨粉50万并产生二次传播 [42][4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网红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舞台经验(不会使用麦克风) 版权意识薄弱(有演出翻唱18首付费歌曲导致万元赔偿) 团队管理混乱 [33][34] - 票房波动极大:旺仔小乔因舆论掉粉300万并取消演出 有800人场地实际仅售两三百张票 [37] - 生命周期短暂:网红艺人往往一年内从主流视野消失 演出内容重复度高(那艺娜仅唱8首歌+20分钟互动) 主办方多签1年短约 [45] 行业演进方向 - 数据化运营成为关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标签/完播量/平台等级)筛选投放账号 定制化内容推动正收益 [43] - 专业机构转向长期主义:从投机性"凭歌选人"转为打造自有艺人 通过经纪合约保证每月数场演出 规划全国巡演 [46] - 市场预计将经历洗牌:淘汰粗制滥造的主办方和投机型艺人 形成专业分工的健康生态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