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水务

搜索文档
深水海纳2024年业绩承压,茂名国资加持,开启智慧水务与鸿蒙生态双轮驱动新征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10:38
财务表现与战略布局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 但受收入下滑和计提资产减值影响未能盈利 [1] - 收入下滑受宏观环境 环保行业周期性调整 行业项目投资需求缩减等外部因素影响 [1] - 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并布局新兴领域 紧扣"技术驱动 轻重平衡 聚焦借力"三大核心发展战略 [1] - 公司深耕产业链 整合行业资源 产业资源 区域资源 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培育未来利润增长点 [1] 数字化与技术创新 - 公司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智慧水务运营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布局 [2] - 2020年推出"Hy-Smart智慧水务平台" 2024年引入开鸿操作系统(KaihongOS)至水务管理系统底层架构 [2] - 控股公司华鸿海纳入局鸿蒙生态 解决环保设备互联互通难题并构建"设备+平台+服务"新型商业模式 [2] - 科创中心正式落成并完成CNAS认证 围绕绿色低碳趋势布局关键技术 取得显著研究成果 [2] - 未来公司将构建"云-边-端"一体化数字生态体系 依托鸿蒙操作系统和DeepSeek开源大模型技术 [3] 国资合作与资源整合 - 2024年底茂名市国资委入主深水海纳 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能 [4] - 茂名国资委将在项目规划和资源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 提供项目机会和政策支持 [4] - 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实施能力推进项目落地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4] - 国资支持将帮助公司加快业务扩张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业务结构和抗风险能力 [4] 行业趋势与未来规划 - 公司转型反映环保行业从"重资产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的趋势 [5] - 智慧水务和鸿蒙数字生态布局与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5] - 公司将前瞻性布局海洋智能养殖装备及泛水相关领域 探索与主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5] - 通过内部孵化与外部合作并举 推动海洋智能养殖装备业务在多环节布局 探索多元化盈利机制 [6]
领航环保水务|凯士比亮相2025环博会
凯士比· 2025-04-25 19:30
展会概况 - 2025年4月21日至23日,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展,展示泵阀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前沿展品与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焦点[1] 核心产品与技术 - MAMMOUTH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流体装备技术空白,体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韧性[3] - 多功能阀门产品集合切断和止回功能,应用于电厂、大坝、自来水厂等领域,具备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特性[5] - 数字化产品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能效评估及寿命预测功能[7] 数字化与智能化布局 - 公司重点展示凯泵卫士、智慧工厂、凯泵智联等数字化产品,融合数字孪生、智能检测技术[11] -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水务行业未来方向,公司通过可视化平台提升智能决策能力,实现节能减耗[13] 行业认可与战略方向 - 公司荣获"中国环博会百强企业"奖项,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14] - 阀门产品以低能耗、高能效及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符合绿色环保理念[16] -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公司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18] 行业活动与影响力 - 公司在中德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技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智慧水务与智能制造实践的演讲[9]
领航环保水务|凯士比亮相2025环博会
凯士比· 2025-04-25 11:30
展会概况 - 2025年4月21日-23日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展,作为全球领先的泵阀及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展出众多前沿展品与创新成果,成为展会焦点 [1] 核心产品与技术 - MAMMOUTH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流体装备领域技术空白,彰显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 [4] - 展品集合切断和止回两种功能,应用于电厂、大坝及自来水厂等领域,能有效防止水锤效应,具有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7] - 产品具备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特性,特别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7][18] - 数字化产品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能效评估等功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10] 数字化战略 - 公司展示凯泵卫士、智慧工厂、凯泵智联等数字化产品,融合数字孪生、智能检测等技术 [14] - 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水务行业发展必然方向,公司将打造更具互动性的可视化平台,实现智能决策和精准调控 [15] - 数字化技术应用全方位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18] 行业认可与荣誉 - 公司荣膺"中国环博会百强企业"奖项 [16] - 专业媒体评价公司产品具有低能耗、高能效特性,是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高品质产品 [18] 可持续发展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0] -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专注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产品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22] 行业活动参与 - 公司出席中德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技术研讨会,就智慧水务与智能制造实践发表演讲 [12]
碧水源发布2024年ESG报告:以膜技术创新践行可持续发展使命
证券时报网· 2025-04-11 11:14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0日碧水源发布2024年ESG报告,展现可持续发展成果,公司以ESG理念为指引,在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表现出色,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 公司概况 - 公司连续13年披露社会责任系列报告,是“全球水务50强”第36名企业,总资产近800亿元,是创业板上市企业及环保水务龙头,也是国内唯一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装备制造、工艺应用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1] - 公司依托自主核心膜技术,参与流域水环境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及数百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日水处理规模超2200万吨,年新增高品质再生水逾70亿吨 [1] 技术驱动低碳水务实践 - 公司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深耕五大战略领域,2024年研发投入达3.43亿元,占主营业务比例为3.99% [2] - 公司拳头产品MBR膜技术升级,膜通量提升至30LMH,吨水能耗降至0.3kWh/m以下,较传统工艺节能超20%,关键技术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2] - 公司7座水厂入选国家绿色低碳标杆水厂,建立气候风险动态识别机制,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覆盖高污染行业,年处理污水超14.98亿吨 [2][3] 多元共融,践行责任担当 - 公司以“质量第一、预防为主、客户至上”为方针,确保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维持在98%以上,责任客诉率控制在2%以内 [4] - 公司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在全国建成超万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碧水惠民”健康水站覆盖380万农村家庭、惠及近1400万居民 [4] - 公司向东帝汶输出技术,部署100套智能净水设备,为当地5万民众解决饮水安全难题 [4] - 公司构建“管理 + 技术”双轨晋升通道,人均受训9.18小时,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21.56万元,完善关怀体系,打造有温度职场 [5] - 公司女性员工占比达32%,残障人士就业安置率逐年提升,多元包容企业文化赋能组织活力 [6] 规范架构,提升可持续发展韧性 - 公司构建“三会一层”现代化治理架构,董事会下设战略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外部董事占比达75% [7] - 公司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保持环境违法与重大安全事故“双零”记录,入选国资委“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7] - 公司启动治理结构优化计划,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内控机制、强化董事会ESG履职考核 [7] - 公司荣获“第三届新华信用金兰杯ESG优秀案例征集 - 低碳实践优秀案例”等相关荣誉 [7]
专访东源集团董事长王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全覆盖后,收费行为将更规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3-31 19:49
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 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涉企收费秩序明显好转,收费项目逐渐明确,收费行为更加规范 [1] - "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政策清理了环评审批、技术咨询等环节的隐性费用,解决了水务行业痛点 [3] - 政策落地后,污水处理项目中的"应急演练费""专家评审费"等摊派费用全面取消,叠加税费减免和绿色金融支持,企业综合成本下降约2% [3] 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 政策提振了民营企业信心,降低了企业成本,建立了更好的营商环境 [3] - 东源集团将降下来的成本投入物联网和智慧水务,用于科技创新发展 [3] - 涉企收费长效机制的建立彻底斩断项目审批中的非目录收费,年均节省成本超几百万元 [4]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 公司将资源集中用于攻关节水技术和数字化转型,联合同济大学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将综合用水效率提升3%~5% [6] - 通过物联网技术优化管网漏损控制,推动运维成本降低10% [6] - 研发投入占比从5%提升至8%,重点突破低碳水处理工艺 [8] - 推动轻资产转型,在12个城市推广"云监管"模式,减少对重资产的依赖 [9] - 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确保项目从投标到运营全程符合环保法规 [9]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依托技术优势,聚焦城镇污水治理和工业园区第三方服务,打造"技术+服务"双驱动模式 [7] - 打造"零碳水务"标杆,在北方地区试点"光伏+污水处理厂",降低能耗40% [11] - 深化产学研融合,年内联合同济大学启动新的节水重大专项 [11] - 推动数字化全链条覆盖,未来5年建成覆盖103个县市的智能水务网络 [11] 政策建议 - 建议打破区域壁垒,推动环保项目招投标全国统一标准 [10] - 建议对参与国家战略的民企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10] - 建议设立环保技术专项补贴,重点支持膜材料、碳捕集等前沿领域 [11] - 建议推动国际ESG标准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