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种植与加工
搜索文档
宁夏固原马铃薯全链条发展 “薯”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6:41
行业规模与产量 - 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万亩以上 年均产量超过125万吨 [7] - 马铃薯淀粉年产量13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15% [7] - 薯条薯饼年加工量15万吨 占全国生产总量近30% 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技术体系与产业布局 - 采用种薯脱毒技术 原原种繁育量达1.6亿粒 配套物联网监控和高标准防虫网室设施 [7] - 建成三级种薯繁育推广体系 实现脱毒种薯统繁统贮统供 [7] - 形成以原州区 西吉县为核心的淀粉加工集聚区 培育万吨级淀粉加工企业17家 [7] 产业链发展 - 构建集繁育 种植 加工 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3] - 年加工鲜薯84万吨 生产淀粉13万吨 薯制品15万吨 [7] - 计划新建70万吨马铃薯恒温储藏库 年加工淀粉提升至23万吨 薯制品提升至30万吨 [8] 战略规划 - "十五五"期间实施四业并举战略 涵盖种薯繁育 鲜薯外销 淀粉加工和主食开发 [8] - 建设宁夏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打造全国种薯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8] - 目标使固原薯制品产量占全国35%以上 建成全国马铃薯生产加工集散地 [8] 社会经济效益 - 建立20个种薯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7] - 农户通过基地务工获得日均收入超170元 实现就近就业 [5] - 马铃薯产业从传统"救命粮"转型为乡村振兴核心产业 [3][5]
科技赋能 链上生花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河南日报· 2025-09-15 07:19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93"亩产达1000斤左右 较传统品种亩产500-600斤实现显著提升 [1] - 省农科院发布15项重点科技成果 与南乐县政府签订整县制大面积单产提升合作协议 [1] - 与12家重点龙头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 涵盖小麦单产提升、高油酸花生单产提升及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 [1]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都市红高粱食品科技公司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解决袋装速食烩面粘连问题 提升产品口感和稳定性 [2] - 增运食品公司实现低GI水饺、小笼包等功能性面制品技术转化 破解馅料出水等行业共性难题 [2] - 低GI面制品加工采用淀粉改性技术和特殊高活性杂粮品种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 南乐县建立豇豆产后干燥生产线 培育"福堪干菜"农产品品牌 [3] - 辐射带动25万亩优质小麦和花生生产 郑麦1860、豫花93等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 [3] - 帮助面制品企业制定团体标准近10项 实现增效6%以上 [3] 院县共建机制与推广模式 - 省农科院已与全省15个县开展院县共建 23家院直研究所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 - 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成果转化闭环共建机制 [3] - 完善"专家团队+示范基地+新型主体"推广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3]
木垒“鹰嘴豆”撬动“大产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2 20:15
农业银行对鹰嘴豆产业的金融支持 - 农行木垒县支行将鹰嘴豆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 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包括为种植户及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等服务[1] - 农行通过"农行+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8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8.5亿元 增幅30%[8] - 农行为鹰哥生物科技公司累计投放贷款1400万元 支持其发展全产业链经营[4] 鹰嘴豆产业发展现状 -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鹰嘴豆主产区 因其独特的光照与土壤条件 所产鹰嘴豆品质优良 营养丰富[1] - 鹰哥生物科技公司已发展成为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经营涵盖鹰嘴豆收购 生产 加工与销售全产业链[4] - 公司收购量占全县总产量80%以上 从3年前不足1000吨增长到目前6000多吨[7] 企业融资与技术进步 - 农行为鹰哥生物科技公司发放"科技e贷"490万元 用于设备更新 技术研发和原料采购[7] - 公司建成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豆粉 豆糕 酥豆等30多种鹰嘴豆系列产品[4] - 近三年来农行累计向公司投放贷款1300万元[7] 销售渠道与市场拓展 - 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上直播带货 鹰嘴豆系列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7] - 去年仅直播带货销售额就达2500万元[7] - 公司开展出口业务 通过农行跨境结算服务实现国际结算金额70万美元[4] 产业融合与经济效益 - 种植大户张忠智在农行160万元贷款支持下 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今年收入30多万元[4] - 产业从单一生产模式走向"生产+加工+科技+旅游"融合发展之路[8] - 鹰嘴豆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主导产业 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链延伸[1][8]
新质生产力赋能,专家热议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7:49
华容县产业发展现状 -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曾高达50万亩,芥菜总面积达20万亩,是国家或省级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1] - 依托农产品资源已形成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群,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1] - 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流转率达65%,促进芥菜、小龙虾“虾稻套作”等集中连片发展 [1] - 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300余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68家,建成1个省级现代产业聚集区和7个特色产业园 [1] 政府支持与产业生态建设 - 政府主导坚持“有基地、有园区、有品牌、有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以县乡村三级合力推动产业规模化 [1] - 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并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可追溯体系 [2] - 累计投入20多亿元集中整治环境问题,推进“空心房”整治,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 [2] 中国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 乡村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演进过程,是一条从“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的转型升级之路 [3] - 未来方向将继续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基础 [3] - 面对复杂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挑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和系统效能提升,释放新质生产力能量 [3] 产业转型的核心挑战与关系处理 - 推进绿色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需把握机遇与挑战、政府与市场、科技与制度创新、高瞻远瞩与因地制宜四组关系 [4] - 县域产业发展需处理好规模经营和“小农”经济、政府作用和市场调节、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产业资本和群众利益四组关系 [4] - 产业资本应与农户形成需求互补、利益共享、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不能与民争利 [4] 农业平台生态体系建设 - 农业转型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可借鉴工业平台生态理念打造政府与企业协同推动的新型农业平台体系 [5] -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制度设计与政策赋能,龙头企业承担资源整合与运营服务功能,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农业平台比工业更为复杂,必须统筹兼顾各方诉求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和利益分配,构建高效公平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 [5]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
人民日报· 2025-09-12 08:5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模式 [2] - 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实现小麦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2][3] - 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制成4个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农产品 包括有机面粉和手工拉面 [3]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2] - 推行绿色种植模式 16万亩小麦等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 [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全年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 [2][4] 产业经济效益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经过42道工序制成手工拉面 [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 [4] - 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8万元 年收入超20万元 全村超过1/3村民从事乡村旅游 [3][4] 文旅产业拓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 [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 [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周末民宿全部住满 [4] 区域农业成就 - 新疆粮食净调出量累计达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2] - 小麦玉米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5] - 水产品产量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5]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农业现代化转型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16万亩农作物绿色种植[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成立农产品加工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3] - 面粉日加工量达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 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3] - 绿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费达8万元/户 年收入超20万元[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小麦博物馆展示520平方米展陈[4] - 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4] - 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 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带动闲置房屋改造升级[4] 区域农业经济成效 - 2024年村总产值达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 2022-2024年新疆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二[5]
新疆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2 05:56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形成443户村民参与的专业合作社 实现统一种植和规模化经营[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16万亩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2] - 小麦单产达到680公斤/亩 推动新疆粮食单产以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4] 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系列[3]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乡村旅游与多元化经营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展示加工工艺[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带动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服务[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具备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能力[4] 农民收入与区域农业成效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费和分工获得多元收入 典型农户年收入超20万元[3] - 新疆2022-2024年累计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居西北五省区第一[5]
全国劳模廖志略:十年兴农路 推动化橘红结出百亿硕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12
行业背景与困境 - 化橘红产业曾面临新树不愿种 老树管不了 好果卖不出的困境 导致农户守着金果子却挣不到钱[1][5] - 2020年合作社累计欠款达500万元 鲜果市场半径局限且行情低迷 鲜果卖不上价严重打击果农积极性[6] -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 未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前 化橘红无法作为食品添加剂 严重阻碍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3] 政策突破与认证 - 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告 将化橘红纳入食药同源物质目录 为产业开拓新道路[3] - 全国人大代表四次进京推动药食同源认定 2023年提交加快化橘红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申报建议并获国家卫健委迅速回应[3] - 建议将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文化走向海外[4]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攻克化橘红嫁接改良和自动化设备研发关键技术 培育出成活率更高挂果率更好的优质种苗[6] - 研发化橘红七爪开皮机和全自动压果机 使生产效率提升8至10倍[6] - 开发出饮片 代用茶 润喉糖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并与药企合作研发保健药品扩展应用领域[8] 营销创新与品牌建设 - 2024年推出广东首部三农主题微短剧《化州化橘红 天下第一红》 融合穿越和AI元素 触达全球上亿用户[1][4] - 短剧带动微信指数峰值达1136万 成功实现短剧流量向消费流量转化 直接带动近2.6亿元销售额[1][4] - 通过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向5亿网友传播种植与炮制故事 有效打开市场认知度[6] 产业链规模与经济效益 - 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 年产鲜果6万余吨 干果1.2万余吨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8] - 产业产值从2019年30多亿元增至115亿元 增长约283% 带动35万名从业人员增收[1][8] - 全市化橘红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 从事产业人员超35万人[3][8] 合作社运营模式 - 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村委会+产业协会+基地的六位一体模式 构建多维度农户收益联结机制[8] - 直接管理600余亩种植基地 合作基地达6200亩 保底收购机制惠及1.5万农户[8] - 十年带动超300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累计推动3000多名农户种植增收[1][8]
豫见地标风物丨一条链串起红薯“七十二变”
河南日报· 2025-09-11 07:38
行业规模与地位 - 河南红薯常年种植面积约400万亩 居全国第3位 [5] - 许昌薯业种植面积逾40万亩 产业集群规模近50亿元 [5] - 拥有200多家日产淀粉和粉条1吨以上的企业 [5] 产业链发展模式 - 构建育繁种加销一体化的薯业全产业链 [10] - 培育1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 辐射带动20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业 [10] 产品创新与研发 - 开发冷冻烤蜜薯 芝士焗红薯 甘梅薯条等20多个品种 [11] - 成功攻克红薯鲜粉条保鲜技术 推出14个无明矾鲜粉品种 [14] - 创新研发59秒即食鲜粉 7个月销量突破3000吨 [14] 技术突破与科技投入 - 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培育10多个专用型红薯品种 [12] - 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经费 历经4年近千次实验 [14] - 实现红薯与桑叶 山药等中药材结合开发新品 [15]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产品进入北京上海市场 年销售额近3亿元 [10] - 通过国际食品标准认证 打入欧洲和中亚市场 [16] - 襄城红薯获国家地理标志 禹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 [10] 产能与就业带动 - 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红薯淀粉3万吨 粉条粉丝1.5万吨 [10] - 带动500多位农民家门口就业 [10] - 全市逾11万户农户受益 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17] 产业融合与文旅拓展 - 建成国内首家粉条产业观光工场 年吸引5万名游客 [18] - 打造3000亩红薯公园 种植40余种有机红薯 [18] - 建立粉条文化博物馆和非遗传习所 [18]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将乡村富民产业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 [18] - 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19] - 构建标准引领加品质认证加品牌赋能三维质量提升体系 [19]
扎根、奉献、远行,一颗“全能豆”的新征程 | 疆品入湾记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14:05
核心观点 - 新疆油莎豆产业通过广东援疆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戈壁荒漠作物成长为湾区市场畅销产品 形成生态改善、经济效益和区域协同的综合产业模式 [7][8][9] 产业发展 - 油莎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5万亩 亩均产量从200公斤提升至530公斤 最高达850公斤 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种植基地 [25][26] - 形成"油莎豆+冬小麦"轮作模式 实现规模化种植 2017年试种成功 2019年开始大规模推广 [19][20][24] - 广东援疆投入4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实现全产业链生产 涵盖清洗、筛选、烘干、存储和包装环节 [37][38] 经济效益 - 油莎豆深加工项目签约21个 总投资额达24.81亿元 开发食用油、豆奶、豆粉、白酒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42][43][44] - 产业园引进7家企业 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带动平均增收4.5万元 [39][40] - 新疆三礼科技公司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部分产品出口马来西亚、俄罗斯 [44][45][50] 生态效益 - 区域七级以上大风天数从年均27天降至9天 土地裸露期减少到20天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4g/kg [28] - 油莎豆耐旱、耐瘠、耐盐碱 试种首年即展现防风固沙效果 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产业支点 [20][21][22] - 规划建设100万亩油莎豆绿色优质高效油饲产业集群 持续巩固戈壁生态屏障 [30] 市场拓展 -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建立直通大湾区销售渠道 通过展销活动、线下体验馆和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对接 [7][65][67] - 培育12家油莎豆产业企业 注册13个品牌商标 采用"品牌故事+质量溯源+文化赋能"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47][48][49] - 产品在大湾区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消费者从认知"新物种"转化为忠实客户 形成稳定消费群体 [4][5][62] 区域协同 - 粤新两地深化产业协作与文化交融 广东技术资源反向输入新疆 推动当地产业链升级 [65][68] - 农业生产总值从1093万元跃升至2.89亿元 增长超26倍 人均收入从不足2万元提高至3.81万元 [55][56][58] - 市场主体从4家增长至411家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升 [5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