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艺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1至5月成都演艺市场带动综合消费超25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26
演艺市场表现 - 成都1至5月开展音乐演出2100余场,票房收入4.74亿元,开展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43场,票房约3.2亿元 [1] - 演艺市场带动餐饮、住宿、商圈等综合消费超25亿元 [1] - 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袁娅维、周传雄等演出活动密集举办 [4] - 端午假期非遗巡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4] - "五一"假期推出"演艺票根"联动消费,带动文旅消费 [4] 政策支持 - 四川省实施演艺赛事活动激励,演艺主办单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激励 [8] - 省市区三级政策联动对在蓉举办演出活动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8] - 成都举办2025成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话活动、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等行业交流活动 [8] - 新政出台对主办方和承办方均为重大政策利好,预计今年演唱会观演人数和场次将创新高 [9] 行业活动与奖项 - 许嵩、新蜂音乐节、郁可唯、仙人掌音乐节、陈慧娴等演唱会陆续官宣定档 [11] - 中国音乐金钟奖已连续在蓉举办多届并成功签约未来三届 [11] - 第30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将举办近百场演出,首次来蓉项目首演率超过80% [11] - "蓉城之秋"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知名音乐家参演 [11]
1600多场精彩演出!2025“运河有戏”演出季启幕!
新京报· 2025-06-14 21:54
演出季概况 - 2025"运河有戏"演出季正式启动 涵盖6月至10月共计1600余场演出 [1][2][7] - 核心活动包括台湖爵士音乐节 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 繁星戏剧村亲子戏剧节 夏日周末音浪季 联盟剧目孵化季 [2] - 构建7大展演矩阵 包括精品大戏 曲艺荟萃 亲子戏剧 惠民演出等 [4] - 前两届累计举办2300余场演出 惠及观众290万人次 [11] 演艺空间布局 - 新增7家演艺新空间授牌 包括中影汇聚影城 首都电影院城市副中心店新新剧场 幕幕剧场等 [9] - 副中心三大演艺集聚区布局:北京艺术中心演艺区50余场 北京环球度假区每日百余场 台湖演艺小镇40余场 [6] - 开心麻花通州北投希尔顿沉浸式剧场将推出4场原创爆笑新喜剧 [20] - 双益发演艺中心安排4场经典亲子儿童剧 [30] 重点剧目与演出 - 原创精品剧目包括《大运河飘来的歌》《运河唱新》《北上》《运河华章•中国红》《运河神话》 [17] - 北京艺术中心36场演出含中法共创舞台剧《海底两万里》 俄罗斯冰上芭蕾《天鹅湖》 国家大剧院制作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等 [26][27][28][29] - 北京交响乐团安排8场音乐会 包括建党104周年主题 国庆主题等 [24][25] - 台湖演艺艺术周推出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 吕思清独奏音乐会 安达组合音乐会等 [22][23] 文旅融合举措 - 在运河西岸 领展广场 首开通州万象汇等核心商圈开展"艺术与创意""戏剧艺术分享月"活动 [18] - 打造"演艺+"城市生活新范式 包括购物中心即兴表演 开放空间戏剧工作坊 商业街区沉浸式角色扮演 [18] - 梨园主题公园举办夏日周末音浪季 涵盖交响乐 民乐 电音等风格 [12][14] - 三大文化设施滨河空间亮相 配套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 大运河音乐节等 [19]
开幕15天撬动近2亿元文旅消费南京艺术节吸睛更“吸金”
新华日报· 2025-06-14 07:36
2025南京艺术节票房与消费拉动 - 艺术节开幕半个月总票房达4015万元,吸引6.2万人次观演,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92亿元,活动相关综合消费增量超1600万元 [1]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2万张门票中75%为外地观众,带动南京酒店住宿需求超1万间次,拉动餐饮、购物、景区消费不低于8460万元 [2] - 开幕式"南京长江民乐汇"3天演出期间,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客流较2024年端午节激增近5倍,民乐文创与端午市集销售火爆 [2] 文化IP与消费场景创新 - "乐享1+3"文旅优惠活动通过票根联动景区、住宿、购物,形成"观演+游玩"消费闭环 [2] - "古风新韵'粽'艺佘村"项目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带动乡村文旅消费,小红书攻略超5447篇 [3] - AI艺术+商业综合体活动覆盖30所中小学,800名师生创作超1000件作品,推动数字艺术与商圈消费场景互通 [3] 跨群体与跨业态联动 - 儿童舞台剧《小英雄哪吒之灵珠传奇》与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校园,激发学生后续观演需求 [4] - 2025南京艺术节话题浏览量破200万,名人联合留学生、小学生录制短视频强化品牌传播 [4] - 艺术节在10余个重点艺术空间设置打卡装置,联动周边商圈,闭幕活动"门东艺术季"将推出60余场演出与四大惠民计划 [5] 非遗与文创消费转化 - "非遗·无界"系列活动吸引超1000名游客参与促销,汉服展演、传统婚仪等带动文创与折扣券消费 [3] - 民乐汇文创产品热销,观众单次购买全套周边,显示文创衍生品对消费的提振作用 [2] - "艺术补给站"惠民计划联合43家店铺发放满减券,23家商铺推"一元购",满888元赠礼包激活零售消费 [5]
“粤”上新台阶|说起这件事,大湾区的“追星族”嘴角就压不住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3 16:12
大湾区演艺市场发展 - 广东省2023年大型营业性演出场次达546场 票房收入近40亿元 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 [1] - 广州2024年前4个月演出审批量超1000宗 被誉为"中国演唱会第一城" [1] - 澳门提出打造"演艺之都"战略 "白天游景点 晚上看演出"成为当地旅游新标配 [1] - 东莞2023年通过音乐节尝到人气红利 2024年继续加码引进超级草莓音乐节 [1] - 深圳龙岗明确提出打造"国际演艺IP产业高地"目标 [1] 演艺产业协同模式 - "香港创作+内地制作+湾区市场"新模式打破传统地域限制 激活湾区观众港乐DNA [5] - 香港音乐人邓智伟观察到粤语歌在内地演出能引发全场大合唱 显示市场接受度 [5] - 大湾区1.5亿常住人口为演出市场提供基本盘 跨区域人流加速形成规模效应 [5]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及深中通道等基建提升跨境观演便利性 [5] - 大湾区"一程多站"出行模式使观众可一次性体验多场演唱会 [5] - 广东省出台《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演艺城市群目标 [11] - 政策明确盘活闲置厂房和商业综合体 规划建设沉浸式演艺新空间 [11] 城市竞争与产业联动 - 广州 深圳 佛山 香港 澳门等城市竞相提升观演体验和交通便利性以吸引流量 [8] - 政策红利与产业链协同推动演艺产业向大湾区聚集 形成市场保障效应 [8] - 演艺市场活力成为大湾区城市烟火气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12]
岳云鹏“非要唱”,网友:非要挣!比凤凰传奇还贵200,1580元档20秒抢空
北京商报· 2025-06-12 12:36
演唱会销售情况 - 岳云鹏"非要唱"北京演唱会7月26日场次初始可售门票总数为4200张 [1] - 开票后20秒内1580元最高档门票售罄 全档位门票35分钟内售罄 [1] - 看台380元、580元、980元档位在开票1分钟后售罄 [1] 票价争议 - 最高1580元票价超过凤凰传奇青岛站1380元、汪苏泷1380元、华晨宇1280元等专业歌手演唱会定价 [3] - 部分网友质疑定价过高 称"怎么谁都能开演唱会了" [3] - 支持者认为"想开是他的权利 不去是观众的权利" [5] 市场反应 - 观众对高票价接受度高 认为现场互动和情绪价值"值回票价" [6] - 公司通过彩排花絮和巡演城市公布(北京、成都、郑州、西安、武汉)进行预热宣传 [7] - 艺人回应质疑称"会做好充分准备 拿出最好状态" [6] 艺人音乐背景 - 2015年电影《煎饼侠》翻唱《五环之歌》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 成为KTV热门曲目 [9] - 陆续推出《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最亲的人》等音乐作品 [9] - 曾在《歌手》总决赛尝试戏腔演唱 多次参加音乐节演出 [9]
小剧场:实验性何妨“往回看”(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小剧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将有24部作品在3个月内轮番上演 [1] - 小剧场具有低成本制作和开放舞台空间的特点 成为文艺创作的"试验田" [1] - 行业已形成独特生态:中坚力量是兼具艺术与市场属性的作品 两侧分别是偏市场属性和偏实验性的创作 [1] - 该生态已持续近20年 推动文艺整体发展 [1] 小剧场创作成果 - 开心麻花电影《驴得水》起源于同名小剧场作品 [1] - "话剧九人"剧团从小剧场作品《四张机》《春逝》起步 逐渐发展为大剧场演出力量 [1] - 相比快速发展的演艺事业 小剧场在剧目创新和演出场次方面表现不突出 [1] 当前主流演出类型 - 沉浸式剧场:以低成本推动多场次演出 如《阿波罗尼亚》3年演出近千场 [2] - 实验性演出:如乌镇戏剧节《躺平2.0》每场仅10-20名观众 与AI共同完成演出 [2] - 阿那亚戏剧节《海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凌晨海边演出至日出 [2] 行业发展动因 - 表层原因:演艺市场繁荣抬高成本 优秀创作者流向更大市场 [3] - 深层原因:创作者受西方前卫剧场观念影响 [3] - 北京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形成规模效应 包括昆曲、京剧和地方戏创新 [3] 传统戏曲创新 - 泉州梨园戏通过小剧场展演寻找当代表达 [3]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结合沉浸式剧场与音乐剧风格 推出越剧《新龙门客栈》 [3] - 行业趋势从西方前卫艺术转向从传统出发的创新 [3]
日薪八万还在哭穷,月薪三千的人笑了
36氪· 2025-06-10 21:34
行业收入差距 - 网红何秋亊在直播中透露每日发红包支出达3-4万人民币,展示出短视频行业头部从业者的高收入水平 [4] - 演员黄奕自曝婚庆商演日薪达8万人民币,月工作10天即可收入80万,引发公众对演艺行业高收入的争议 [8] - 郑爽被曝通过阴阳合同在77个工作日内获得1.6亿元片酬,折合日薪超208万元,创造了"208w"这一指代内娱高片酬的流行词 [16] - 陈奕迅每月房贷达60万港币,相当于普通打工人24年收入总和,反映出明星与普通人的财富鸿沟 [17] 行业生态变化 - 当前演艺行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演员按咖位区分待遇,与早期所有演员同吃盒饭的情况形成对比 [30] - 早期如《还珠格格》时期,主演片酬差距仅几百元,而现今行业片酬差距呈指数级扩大 [30] - TVB保持按出镜时间支付报酬的传统,标准为800港元半小时,维持相对公平透明的薪酬体系 [33] - TVB艺人在无戏可拍时会从事茶餐厅服务、出租车驾驶等工作,日收入约三四百港币,体现行业职业化程度 [33] 内容创作脱离现实 - 影视作品中出现诸多脱离现实的底层叙事,如《生活家》中超市试吃蹭早饭、送葬车搬家等桥段 [24] - 《东八区的先生们》呈现出租车吃泡面等不真实的"打工人"情节 [24] - 韩雪导演作品中外卖小哥住精装公寓、每日仅送30单仍有闲暇的设定,严重脱离行业实际情况 [24][27] - 行业早期作品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因主创真实生活体验而能呈现市井烟火气 [32] 行业价值观变迁 - 早期艺人如刘琳回忆所有演员同等待遇,现今则普遍配备助理,行业阶层分化明显 [30] - TVB艺人秉持"做好呢份工"的职业理念,将演艺工作与其他职业平等看待 [33][35] - 当前行业存在明星试图抢占"打工人"人设现象,如吉克隽逸用爱马仕餐具却抱怨工作压力 [16] - 张庭在价值千万豪宅中哭诉工作辛苦全年无休,反映出行业部分从业者缺乏对普通劳动者的共情能力 [16]
演唱会经济热潮:解析消费低迷下的文化消费繁荣现象
搜狐财经· 2025-06-08 05:19
2024年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一幅"冷热交织"的景象,一方面,演艺市场热闹非凡,演唱会和音乐节等活动频频爆满,"票难求"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24年全 国演唱会票房高达179亿元人民币,观演人次更是同比增长了208.5%。然而,另一方面,整体消费市场却显得有些谨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增速相较于往年有所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依旧处于历史低位。如此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整体消费市场承压 的情况下,演艺市场却逆势而上? ### 演艺市场的惊人增长 与演艺市场的火热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整体消费市场在2024年展现出了相对保守的态度: ### 从消费心理到市场的变化 1. **消费心理的微妙转变** 演唱会市场的快速发展——数据背后的趋势 2024年,中国演唱会市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扩展,创下了多个新的记录。演唱会市场的火爆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 音乐节市场的高品质发展 与演唱会市场的全面爆发不同,音乐节市场在2024年趋向理性和品质化的发展,逐渐强调细分和深耕。 ### 整体消费市场的冷静反应 消费者在整体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愿意在演唱会等文化娱乐项 ...
成为演唱会必选地之后,广东要用一张门票掀起全域消费热潮
搜狐财经· 2025-06-06 11:39
广东演艺市场概况 - 2024年广东省大型营业性演出场次达546场,票房收入37.3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4] - 5月广东演艺市场活跃,许嵩、王心凌、孙燕姿等歌手在深圳开唱,胡夏、张惠妹等齐聚广州,佛山、东莞亦有华晨宇演唱会及草莓音乐节等活动[2] - "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化消费新趋势,跨市观众占比高,衍生消费可达票价的数倍[2][4] 演艺经济带动效应 - 华晨宇佛山演唱会3天撬动6.8亿元文旅商贸消费,东莞草莓音乐节吸引8万乐迷并拉动2.8亿元消费[4] - 跨城观演叠加住宿、交通、旅游等消费,单次开销可超2000元[5] - 业内估算1元音乐节门票可带动7-8元城市综合消费[7]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广东出台《措施》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演艺城市群,支持广深建设国际演艺之都[2][6] - 广州推出"文旅体一证通"整合41项审批事项,实现企业"一次申请、一证准营"[8] - 深圳龙岗通过企业合作打造"国际演艺IP产业高地",整合演艺资源、场馆运营及IP孵化全产业链[7] 演艺产业链延伸 - 企业探索"演出+电影"联动模式,开发艺人IP周边如音像制品、服饰等,构建衍生消费生态[7] - 羊城创意产业园推动"演艺+旅游"示范项目,引入音乐游园、Livehouse等多元形态[8] - 旅游演艺项目如《广东千古情》单日最高演出10场,累计吸引游客超650万人次[9][11] 旅游演艺发展潜力 - 2024年广东旅游演艺场次0.68万场(占全国不足4%),票房8.92亿元(占全国5.4%)[9] - 广东千古情景区拉动佛山规上文旅娱乐业收入同比增长23.4%,成为大湾区新经济增长点[11] - 《措施》鼓励结合地方文化打造沉浸式演出,需避免同质化并强化特色文化内涵[11]
完成最后高难度施工,中国杂技艺术中心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新京报· 2025-06-05 22:47
项目概况 - 北京首个专业杂技演出剧场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完成钢结构施工,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1][2] - 项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总面积约6.2万平方米,包含1950座大型剧场、800座曲剧场、300座多功能厅等 [2] - 项目由北京演艺集团建设,北京建工集团施工,2023年5月开工,计划6月底外墙封围,年底外檐亮相 [2][6] 建筑特色 - 1950座大型剧场采用球状外观,双曲面UHPC波浪形造型板,设计理念为"匠心凝聚,技艺之冠" [2] - 剧场拥有26米挑高,舞台空间和观众席布局增强沉浸感与视觉张力,可兼容杂技、音乐会、演唱会等多功能需求 [3] - 剧场配备专属轨道飞行器装置、机械式升降舞台等专业设施,后舞台和主舞台含10层钢结构吊挂结构,总重量460余吨 [4][5] 施工技术 - 采用自主专利技术对吊挂楼层钢结构进行全过程模拟计算,使用隔楼层手动提升施工工法,就位精度达3毫米 [5] - 完成10层吊挂楼层钢结构施工耗时3个月,包含2000多根杆件和300多根18米长吊杆,施工难度类比"工程高空杂技" [4][5] 行业影响 - 项目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举措,建成后将拓展北京文化(000802)辐射范围并丰富演出市场 [2][7] - 目标打造京南地区展演文化建筑新标杆,为市民提供精品文化工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