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医医疗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固生堂(02273.HK)加码医联体布局,AI 技术与创新中药齐发力加速中医出海
格隆汇· 2025-08-18 12:19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医联体合作、医院收购、平台合作及AI技术发布等多维度举措 加速中医药服务资源整合、患者体验升级及国际化扩张 [1][3][6][10][12][13] 医联体合作与资源扩展 - 新增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2家医联体合作单位 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及检查结果互认等协同机制 [3] - 医联体合作总数超20家 涵盖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顶尖机构 持续扩大优质中医服务覆盖范围 [3] - 收购深圳天元中医肛肠医院(二级专科医院) 强化线下门店与在线医疗平台协同 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3] 医院整合与学科建设 - 以收购的二级医院为平台 推进"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强化学科建设(中医优势专科)、构建全职医生培养体系、创新"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 [5] 患者服务与流量生态升级 - 与小红书达成全国中医领域首家官方商业化合作 通过笔记、直播、店铺等多场景立体化展示中医服务 [6][8] - 借助小红书海内外社区优势 突破地域壁垒触达国内用户及海外中医爱好者 探索国际化增长空间 [8] - 已完成与小红书、美团、抖音、高德地图等主流平台深度合作 实现从单一品牌流量向矩阵式平台流量转型 [9] AI技术赋能与国际化 - 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 覆盖肿瘤科、皮肤科等8大核心专科 基于10位名医(如施杞、蔡淦等)临床经验构建 辅助复诊诊疗并实现名医经验数字化传承 [10][12] - AI分身提升专家线上复诊效率5倍以上 平均缩短核心决策时间至6分钟 确保诊疗结果与专家决策高度一致 [12] - 以新加坡为桥头堡 通过AI技术输出、人才输送(设立中医传承工作室)及创新中药(16款院内制剂临床应用)三管齐下加速出海 [12][13] - 护发益发颗粒(国医大师禤国维研发)通过新加坡HSA认证 成为中医制剂出海标杆 [12]
全国首家!固生堂(02273.HK)与小红书达成官方合作,多维构建矩阵式流量生态
格隆汇· 2025-08-18 12:19
核心观点 - 公司与小红书达成商业化深度合作 成为全国首家与小红书达成官方合作的中医医疗机构 标志着公司完成从单一品牌流量向平台型矩阵式流量的关键转型 [1] - 通过构建矩阵式流量生态平台 公司实现多渠道触达与多场景转化 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获客成本 2025年7月全集团流量获客订单数逾4万单 环比增长40% 同比增长75% [3][4] - 流量生态战略助力中医药服务普及与价值释放 打破地域限制与信息壁垒 推动中医文化在年轻群体及海外市场的渗透 [5] 小红书深度合作 - 合作契合中医养生年轻化趋势 小红书平台20-35岁用户占比超70% 近一年中医相关笔记数量增长超200% [2] - 公司通过笔记、直播、店铺等多场景立体化展示中医服务 并借助小红书海内外社区优势精准链接海外中医爱好者 [2] 矩阵式流量生态构建 - 已与美团、抖音、高德地图等主流平台达成合作 覆盖生活服务、社交娱乐、地图导航等多场景 [3] - 通过多元化挂号入口布局与平台间技术数据链接 实现"多渠道触达+多场景转化" 美团聚焦本地服务 抖音侧重短视频科普 高德强化线下导航 [3] 流量运营成效 - 2025年7月美团平台获客订单数逾3万单 环比增长35% [4] - 获客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用户复诊率与品牌信任度持续提升 公司在广州、深圳等地组建超200人专业运营团队 并开拓银行、保险等高净值用户渠道 [4] 战略价值与行业影响 - 流量入口能力被列为公司四大核心能力之一 通过平台合作打通生态实现高效获客 [4] - 流量生态打破中医服务地域限制 推动中医文化在Z世代渗透 并为中医国际化搭建新桥梁 [5]
同仁堂的资本局:扶持医养公司 三“闯”港交所
新华网· 2025-08-13 09:56
上市进程与集团支持 - 同仁堂医养第三次递交港交所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若上市成功将成为同仁堂集团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 [1] - 同仁堂集团通过既做客户又做供应商的方式全力扶持同仁堂医养上市,并在2022年主导其收购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 [1] - 2024年三溪堂国药馆获得浙江省独家销售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的权利,该业务贡献公司毛利总额四成以上 [1] 业务规模与财务表现 - 按2024年总门诊及住院人次计,同仁堂医养为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最大中医院集团,市场份额1.7% [3]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从-923.3万元扭亏为盈至6173.2万元 [3] - 三溪堂2022-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从21.9%提升至31.8%,毛利占比稳定在41%-45% [3] 收购三溪堂的股权结构 - 2022年6月三家同仁堂系公司进入三溪堂股东行列,2024年3月其他同仁堂系股东退出后,同仁堂医养持股比例升至75% [4] - 三溪堂原实控人朱智彪夫妇通过增资扩股持有同仁堂医养3.87%股权,此前曾因5.135亿元收购协议失败而与宜华健康终止交易 [5] - 收购前三溪堂向朱智彪夫妇突击分红超2亿元,包括三溪堂国药馆派息8006万元及保健院派息1.24亿元 [5] 安宫牛黄丸销售权调整 - 2024年三溪堂国药馆获得浙江省独家销售权后,安宫牛黄丸(天然款)全年销售收入达7314.9万元,占健康产品收入的31% [6] - 以860元/盒售价计算,三溪堂国药馆2024年售出6万盒,批发毛利率从2022年39.6%降至2024年17.9% [6][7] - 同仁堂医养向集团采购安宫牛黄丸金额从2023年3860万元增至2024年1.46亿元,计划2025-2026年采购额提升至7000万/9500万元 [7] 关联交易与集团协同 - 2024年同仁堂集团及其控股的宏德医药为同仁堂医养贡献营收2025.2万元,显示集团内部业务协同 [8] - 同仁堂2024年年报披露与同仁堂医养的关联交易金额达8623.45万元,主要涉及安宫牛黄丸采购 [7]
同仁堂资本局:扶持医养三闯港交所
中国证券报· 2025-08-12 05:05
公司上市进展 - 同仁堂医养第三次递交港交所招股说明书 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同仁堂集团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1] - 目前同仁堂集团已拥有A股同仁堂及港股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三家上市公司平台[1]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 按2024年总门诊及住院人次计 公司已成为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最大中医院集团 市场份额达1 7%[1]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9 11亿元、11 53亿元、11 75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从-923 3万元扭亏为盈至6173 2万元[2] 收购三溪堂的业绩贡献 - 2022年收购的三溪堂贡献收入占比从21 9%提升至31 8% 毛利占比连续三年超40%[2] - 2024年三溪堂实现收入3 74亿元 毛利9180万元 占公司毛利总额41 3%[2] - 通过多次股权变更 公司对三溪堂持股比例已提升至75% 原实控人朱智彪夫妇现持有公司3 87%股权[3] 核心产品运营情况 - 三溪堂2024年获浙江省独家销售权后 安宫牛黄丸(天然款)年销售额达7314 9万元 占健康产品收入31%[4][5] - 按860元/盒售价计算 2024年批发销售6万盒 采购单价不超过706 06元/盒(毛利率17 9%)[6] - 向同仁堂集团采购金额从2023年3860万元激增至2024年1 46亿元 主要系安宫牛黄丸采购增加[6] 关联交易动态 - 同仁堂集团既作为供应商(2024年关联交易额8623 45万元)又作为客户(贡献营收2025 2万元)[6] - 计划2025-2026年将安宫牛黄丸采购额提升至7000万元、9500万元以支持浙江销售目标[6] 历史收购背景 - 三溪堂曾于2018年与宜华健康达成5 135亿元收购65%股权的意向 后因协议分歧终止[3] - 被收购前 三溪堂向原股东突击分红超2亿元(2021-2022年)[4]
固生堂增长新引擎:10大国医AI分身上线,双轮驱动促长期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5:36
公司AI战略推进 - 今年以来公司在AI领域动作频频,6月7日发布首个"国医AI分身",8月1日再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覆盖8大中医核心专科领域 [1] - 此次规模性拓展是公司持续推进"中医+AI"战略落地的重要突破,通过构建可复制、标准化的产业体系夯实技术与模式优势 [1] - 公司计划持续拓展名医阵容,推出更多专家AI分身,构建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AI互联网中医生态 [7] 国医AI分身技术特点 - 10个"国医AI分身"基于10位名医的临床经验深度构建,具备诊疗思维与辨证逻辑的智能模型 [3] - 系统完整学习和应用专家在病情问询、辨证论治等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核心思路,确保辅助诊疗结果与专家决策高度一致 [3] - 已探索出清晰可复制的专家数字分身打造路径,通过"采集-清洗-转换-合成-质检"数据处理自动化链路实现异构数据高效利用 [8] - 自主搭建中医AI模型底座和"multi-agent"智能体,支持AI分身完成问诊、诊断、病历生成与处方合规审核等多个环节 [8] - 通过"大模型+领域知识"双引擎构建完整的中医垂直领域AI解决方案,AI分身在专家模拟一致性上已达86%以上 [9] 商业化应用与成效 - 选取"线上复诊"场景进行针对性布局,推出"AI预诊+专家决策"的人机协同工作机制 [4] - 广东省名中医李浩主任的AI分身在服务启用两周内已有数十名患者选择"线上复诊"服务 [7] - 通过AI分身辅助专家开展"线上复诊"服务,理论上可将专家的生产力提升5倍以上 [7] - 专家表示AI分身能系统收集病情信息并提供清晰有效的总结分析,仅需平均约6分钟专注于核心决策即可完成线上诊疗 [7] 行业影响与专家评价 - 多位行业专家与主管部门对"国医AI分身"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其深植中医传承之根本,借现代AI之力推动守正创新 [3] - 国医大师施杞指出该技术是弘扬中医药事业、促进行业进步、践行初心使命的积极成果 [3] - 李浩主任表示"国医AI分身"真正实现了让专家数十年宝贵诊疗经验的可传承、可复制、可推广 [9] 产学研合作 - 依托与华为、清华大学等头部AI公司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协作,构建完整的中医药AI产学研用生态体系 [9]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深度参与模型算法优化与场景适配 [9] - 与华为合作依托昇腾AI算力平台和全栈AI能力,为中医AI分身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持与工程基础 [9]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围绕"国医AI分身"平台持续拓展业务边界,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激活顶尖专家资源 [10] - 构建以诊疗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生态,通过增强人文关怀和融合四诊硬件数据等手段持续打磨产品 [10] - 以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为双轮驱动,精准匹配医生与患者需求,为中医药智能化发展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10]
固生堂10大国医AI分身上线:技术与商业创新双轮驱动,打开增量空间
格隆汇· 2025-08-01 12:17
公司战略与AI布局 - 今年以来固生堂在AI领域动作频频,6月7日发布首个"国医AI分身",8月1日再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覆盖8大中医核心专科领域,持续推进"中医+AI"战略落地 [1] - 此次规模性拓展是公司构建可复制、标准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突破,进一步夯实技术与模式优势,为中医AI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1] - 公司计划持续拓展名医阵容,推出更多专家AI分身,构建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AI互联网中医院生态 [7] 国医AI分身技术特点 - 10个"国医AI分身"基于10位名医的临床经验深度构建,包括国医大师施杞、全国名中医蔡淦等 [2] - 系统通过构建具备诊疗思维与辨证逻辑的智能模型,完整学习和应用专家在病情问询、辨证论治等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核心思路 [2] - 公司已探索出清晰可复制的专家数字分身打造路径,首批上线专家均有30年以上诊疗经验,通过多源异构数据处理自动化链路实现规模化复制 [8] - 中医AI模型底座能快速解析名医提供的多模态数据,自动完成数据质量校验与优化,配合专家有限干预实现模型快速升级 [8] 商业化应用与成效 - 公司选取"线上复诊"场景进行针对性布局,推出"AI预诊+专家决策"的人机协同工作机制,高效承接复诊患者需求 [4] - 广东省名中医李浩主任的AI分身在服务启用两周内已有数十名患者选择"线上复诊"服务,专家仅需平均约6分钟专注于核心决策即可完成线上诊疗 [7] - 通过AI分身辅助专家开展"线上复诊"服务,理论上可将专家的生产力提升5倍以上 [7] - AI分身在专家模拟一致性上已达86%以上,辨证准确性与用药合理性均获专家本人高度评价 [9] 技术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依托与华为、清华大学等头部AI公司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协作,构建完整的中医药AI产学研用生态体系 [9]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带领团队深度参与模型算法优化与场景适配 [9] - 与华为合作依托昇腾AI算力平台和全栈AI能力,为中医AI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持与工程基础 [9]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国医AI分身"作为业内领先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的AI辅助中医诊疗产品,有望重塑中医行业的服务模式与竞争格局 [7] - 公司将围绕"国医AI分身"平台持续拓展业务边界,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激活顶尖专家资源,系统性释放名医诊疗能力 [10] - 构建以诊疗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生态,通过增强人文关怀和融合四诊硬件数据等手段持续打磨产品 [10] - 以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为双轮驱动,为中医药智能化发展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10]
问止中医抢滩港股,中医+AI的增长叙事够撑起门面吗
智通财经· 2025-07-31 10:49
行业背景 - 中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群基数庞大,适老产业重要性日益凸显 [1] -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医疗体系,正成为推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6] - 2024年中国内地中医门诊就诊人次达24亿,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9.1% [6] - 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2024年市场规模约160亿元,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113.7% [6] - 预计2029年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未来几年复合年增长率44.3% [6] 公司概况 - 问止中医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2024年市占率约1.3%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已搭建全面中医业务布局,涵盖疾病治疗、保健至学习实践中医需求 [1] - 2022-2024年收入从6216.9万元快速增长至2.36亿元 [1][2] - 2024年前五月收入1亿元,较上年同期8984.8万元保持增长 [2] - 公司运营11家线下实体诊所和4家煎药中心,业务覆盖全国373个城市 [7] 业务结构 - 中医医疗服务是主要收入来源,2022-2024年收入占比从81.1%提升至89.6% [3][4] - 中医生活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9.8%降至2024年6.3% [3][4] - 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9.1%降至2024年4.1% [3][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3497.9万元、1.13亿元、1.4亿元,毛利率56.3%、59.8%、59.3% [4]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3亿元、4536.7万元 [4] - 2024年前五月净亏损4384.1万元,较上年同期238.6万元扩大 [5] - 2024年前五月销售开支超1600万元,同比增幅113.9% [5] 发展战略 - 计划战略性选择一二线城市开设新线下诊所并扩大医师团队 [7] - 计划扩大煎药中心并探索院内制剂开发 [7] - 继续发展精一书院,培育市场并增强客户黏性,计划推广至海外 [7] - 围绕华人人口多、中医接受度高的海外地区有序推进业务出海 [7] 技术优势 - 人工智能辅助中医诊疗服务以AI技术为基础,从高级中医师经验及中医经典中汲取知识 [2] - AI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可放大中医个体化诊疗优势,提升诊疗效能 [2] - AI技术使中医行业优质供给的规模化复制成为可能 [6]
“中医AI第一股”累亏超4亿,问止中医现金流承压
公司概况 - 问止中医成立于2018年,由崔祥瑞、林大栋、张南雄联合创办,三位联合创始人均有留学经历,其中林大栋、张南雄拥有中医相关执照和学位[1] - 崔祥瑞持股43.41%,为公司实控人,通过协议控制合计掌握43.60%的投票权[1] - 公司已完成5轮融资,累计募资约1.6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2] - 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4年11月,获得1200万美元投资,投后估值约2.56亿美元[2] 业务模式 - 公司采用"AI+中医"双轮驱动模式,自主研发"中医大脑"AI系统,分析100万例临床病例[4] - 线下拥有8家诊所与3家煎药中心,线上互联网医院覆盖全国373个城市,患者复诊率高达71.6%[4] - 业务分为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三大板块[4] - 2022-2024年营收由6220万元增至2.36亿元,2025年前5月营收约1亿元,同比增长11.7%[4] 财务状况 - 公司至今未盈利,2022-2024年及2025年前5月累计亏损约4.37亿元[4] - 中医医疗服务营收占比连续3年超过80%,2024年增至89.6%[5] - 医疗服务毛利率57.6%,低于中医生活产品(65.9%)和AI订阅服务(84%)[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流动负债净额5.38亿元,现金及等价物仅1.15亿元[5] 行业竞争 - 公司自称2023年及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10] - 行业前五名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占5.4%,行业高度分散[10] - 竞争对手固生堂2024年营收30.22亿元,是问止中医的12倍[10] - 互联网巨头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通过"AI问诊+药品电商"模式挤压市场空间[10] 发展前景 - 中医AI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109亿元增至2028年的8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3%[11] -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11] - 公司研发投入有限,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39.4万元、903.7万元和1048.4万元[11] - 融资协议约定若2027年1月14日前未完成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条款[2]
问止中医再度递表港交所 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智通财经· 2025-07-30 08:13
公司上市申请 - 问止中医于2025年7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此前曾于2025年1月9日递表 [1]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公司是2023年及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5%和1.3% [3] - 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占2024年中国内地整体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1.4% [3] - 公司中医大脑系统是中国内地首个及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并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5] 业务模式与收入构成 - 公司建立全面中医业务布局,通过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产生收入 [3] - 2022-2024年中医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81.1%提升至89.6%,中医生活产品占比从9.8%降至6.3%,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占比从9.1%降至4.1% [4] - 精一书院是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人数最多的中医社区,截至2025年5月31日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益从6216.9万元增长至2.36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收益达1.0亿元 [5] - 同期亏损从1.54亿元收窄至4536.7万元,但2025年前五个月亏损扩大至4384.1万元 [5] - 2022-2024年毛利从3497.9万元增长至1.40亿元,毛利率维持在56.3%-59.3%区间 [6] 行业现状 - 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行业高度分散,2024年仅有约76万名持牌中医师,其中高级中医师占比不到5% [4] - 行业供需两端存在痛点,供给端依赖稀缺的高水平中医师,中医师薪酬在机构总成本中占比较大 [4]
新股消息 | 问止中医再度递表港交所 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7-30 07:04
公司上市申请 - 问止中医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海通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曾于2025年1月9日向港交所递表 [1] 行业地位 - 2023年及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分别为1.5%及1.3% [3] - 人工智能辅助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于2024年占中国内地整体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的1.4% [3] - 中医大脑为中国内地首个及唯一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并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5] 业务布局 - 通过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生活产品及中医大脑订阅服务产生收入 [3] - 中医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最高 2024年达89.6% [4] - 精一书院是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人数最多的中医社区 [5]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至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收益分别为6216.9万元 1.89亿元 2.36亿元 8984.8万元 1.0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亏损分别为1.54亿元 1.94亿元 4536.7万元 238.6万元 4384.1万元人民币 [5] - 2024年毛利率为59.3% 较2023年的59.8%略有下降 [6] 行业现状 - 中国内地中医医疗服务行业高度分散 2024年仅有约760,000名持牌中医师 其中高级中医师占比不到5% [4] - 中医师薪酬在中医医疗机构总成本中占比较大 [4] - 行业在供需两端均存在痛点 发展潜力巨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