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代餐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繁荣背后藏隐忧 代餐市场亟需规范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08:58
行业概况 - 代餐最初为解决特殊环境下饮食问题而设计,后逐步渗透减肥人群,现向普通消费者扩展[1] - 2023年代餐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3500亿元[1] - 行业商业模式呈现"轻资产、重营销"特点,头部代工厂提供原料集采至成品贴牌的全套服务[2] 市场驱动因素 - 品牌精准捕捉消费者瘦身心理,将需求转化为市场增长动力[1] - 社交平台推动代餐粉等产品快速走红,改变部分年轻人饮食观念[1] - 商家通过"高蛋白""低糖"等标签简化健康概念,诱导消费行为[2] 产品与技术 - 代餐产品形态包括代餐粉、代餐棒等,宣称"两勺粉解决一餐饭"[1] - 当前产品存在营养标注准确性存疑、食材处理透明度不足等问题[1] - 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营销炒作而非实质营养配比优化[2] 监管与标准 - 缺乏国家标准对能量值、营养素配比等关键指标的强制规范[2] - 需建立对代餐产品生产流程和标签宣传的严格监管体系[2] 消费者行为 - 部分消费者误将代餐与健康直接等同,忽视营养供给复杂性[2] - 临床建议仅特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普通人群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1]
外卖大战不肯休止,打工人却“戒饭”了
36氪· 2025-07-03 19:56
职场压力下的饮食趋势 - 当代职场人因工作压力和时间紧张导致食欲减退,将进食视为生存刚需而非生活享受,"人类饲料"概念应运而生 [2][3] - 互联网大厂员工典型场景:早餐时间被压缩至电梯内3分钟,代餐棒成为主流选择,某品牌产品每100克含15.6克蛋白质、3.2克膳食纤维,能量效率比传统食物高20倍 [3] - 北漂群体面临做饭难、外卖安全隐患等问题,部分人群主动选择代餐产品,认为其"省事又健康",类似宠物食品逻辑 [5] 代餐产品市场现状 - 头部品牌若饭定位"新一代主粮",产品线涵盖液体/粉末/固体形态,粉末版含21种核心营养,宣称专为脑力工作者定制 [7] - 若饭抖音旗舰店青春版套餐售出2.7万份,天猫液体代餐饮品成交近万单,显示市场接受度 [7] - 产品争议点:植物蛋白为主、脂肪含量高、精加工特性被健身行业质疑,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代餐可能增加心肌脂肪 [7] 行业起源与全球化发展 - 行业雏形始于2013年美国程序员Rob Rhinehart开发的Soylent,基于35种关键营养物质配方,一年内发展为全球性品牌 [8] - 中国版Soylent由程序员邵炜创立若饭,将代餐从功能型产品(减脂/营养补充)升级为替代正餐的"基础营养解决方案" [10] - 与传统代餐区别在于:强调完全替代正餐而非辅助,核心价值主张是节省时间而非特定功能 [10] 消费者行为分化 - 部分用户组建"好好吃饭"社群(如豆瓣5.4万人小组),通过定期精致饮食对抗快餐化趋势 [10] - 两极需求并存:既有时薪导向的"营养转化流水线"消费群体,也有坚持传统饮食文化的"反效率"群体 [12][13] - 哲学层面争议: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人是他所吃的东西"理论被引申,讨论代餐文化对生活感知力的潜在影响 [13]
别让食用代餐成为以健康为赌注的冒险
北京青年报· 2025-06-30 08:50
代餐市场现状 - 一款代餐粉上线72小时销量达2.4万份,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1] - 2023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达1750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3500亿元 [1] - 代餐产品精准击中都市年轻人"时间贫困"痛点,填补传统烹饪时间不足的需求空白 [1] 产品争议与健康风险 - 临床建议仅特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代餐,普通人群长期依赖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退化 [2] - 超50%代餐产品未达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最低能量标准 [2] - 长期依赖流质代餐可能导致咀嚼功能和消化系统"废用性萎缩",这种退化不可逆 [3] 行业监管问题 - 代餐行业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现行团体标准约束力不足 [2] - 监管真空导致市场充斥虚标营养成分、营养素结构失衡的产品 [2] - 不良商家通过夸大宣传和概念炒作,将代餐包装成时尚生活方式象征 [2] 行业发展建议 - 需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规范能量值、营养素配比等关键指标 [3] - 企业应将研发投入从不足营收5%提升至合理水平,开发符合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产品 [3] - 需要重建社会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强调用餐不仅是营养摄取,更是社交和文化传承 [3][4] 市场宣传反思 - 当代餐品牌将产品宣传为"人类进化新阶段"时,需警惕效率追求不应以健康为代价 [3] - 过度强调效率导致失去的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完整的生活体验 [3] - 生命质量不应被压缩成营养成分表,而应体现在真实饮食体验中 [4]
进化掉食欲的打工人,已经开始吃饲料了
36氪· 2025-06-03 11:16
行业趋势分析 - 代餐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若饭2017年销售额1700万 2018年增长至近5000万 三年间实现近三倍增长 [62] - 外卖行业同期爆发式发展 市场规模从2017年3013亿元扩张至2024年1635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7.3% 与代餐食品形成替代关系 [62][65] - 美国同类产品Soylent已获7400万美元融资 官网积累19315条评论中14600条为五星好评 显示全球市场接受度提升 [25] 产品特性 - 若饭采用全营养配比设计 每份含60克蛋白质/60克脂肪/100毫克维生素C/25克膳食纤维 热量与正餐相当 区别于传统低卡代餐 [6][8] - 工业化解决方案突出效率优势 食用时间压缩至2分钟 抖音单品销量达2.4万件 小红书用户提出"辟谷丹"需求反映市场潜力 [2][20] - 价格竞争力显著 美国Soylent单餐成本2.5美元 较硅谷10美元工作餐节省75% 国内速食料理包均价7元/餐 低于麦当劳1+1套餐 [25][35] 用户行为演变 - 职场场景驱动需求 程序员等高压群体优先采纳 用户评价"吃饭耽误写bug"反映时间成本考量 [2][16] - 饮食标准持续降级 拼多多料理包销量超100万件 冷冻预制菜接受度提升 评论显示"健康隐患小于睡眠不足"的权衡逻辑 [35][39] - 量化生活趋势蔓延 豆瓣小组用户建立营养摄入/睡眠/排便等数据模型 将进食行为简化为"身体充电"机制 [55][56] 文化冲突与妥协 - 传统饮食文化遭遇挑战 2015年调研显示90%用户反对代餐形式 但十年间若饭完成从边缘到主流的渗透 [60][61] - 餐饮工业化导致体验退化 外卖商家采用中央厨房+半成品模式 重油盐掩盖食材缺陷 加速用户转向极端简化方案 [65] - 影视文化反映现实割裂 《孤独的美食家》剧场版票房仅800万 上座率5.7% 与当代打工人的饮食现实脱节 [69][71] 社会结构影响 - 职场制度强化效率逻辑 历史案例显示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午休从2小时压缩至快速茶点 现代代餐可能复制该路径 [29] - 产品命名蕴含警示 Soylent源自反乌托邦电影《超世纪谍杀案》 原设定为人肉制成 暗喻效率至上的潜在异化风险 [31] - 情感需求被系统性剥离 用户评论"这辈子完了但没办法"显示功能性进食对生活仪式感的消解 [12][59]
新型“人类猫条”,征服刁嘴年轻人
36氪· 2025-05-29 18:49
魔芋行业市场表现 - 2024年魔芋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和快手上的总声量同比上涨191%,2025年一季度声量达2023年全年的60% [1] - 中国魔芋产量占全球总量63%,日本占比22% [13] - 2020年中国魔芋整体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26% [16] - 2024年魔芋收购价格翻倍至7元/公斤以上,2025年价格维持高位 [35] 魔芋产品形态与应用 - 魔芋在休闲零食、代餐食品和茶饮小料三大赛道表现突出 [3] - 休闲零食领域以魔芋爽为代表,代餐食品领域开发出魔芋面条、饺子等形态,茶饮小料领域流行魔芋晶球 [3][6][9] - 魔芋晶球已成为新茶饮标配小料,如喜茶"0脂脆波波"、蜜雪冰城"脆啵啵"等 [10] 主要企业表现 - 卫龙2024年蔬菜制品营收33.7亿元(同比+59.1%),占总营收53.79%,毛利率49.5% [4][15] - 盐津铺子2024年休闲魔芋制品营收8.38亿元(同比+76.09%),蒟蒻果冻布丁营收3.01亿元(同比+39.1%) [5] - 野人日记2024年销售额3亿元,魔芋产品占比85% [8] - 一致魔芋2024年净利润0.87亿元(同比+64.41%),扣非净利润0.83亿元(同比+164.7%) [9] 市场竞争格局 - 卫龙魔芋爽市占率42%,盐津铺子13% [19] - 卫龙魔芋爽心智渗透率78%,盐津铺子11.3% [19] - 来伊份、劲仔、三只松鼠等品牌纷纷入局魔芋零食市场 [21] 消费者需求分析 - 小红书数据显示消费者关注魔芋爽的减肥、口味和场景三大特性 [24] - 魔芋爽满足"好吃、不胖、方便"三大需求,热量仅25.3千卡/100g [26][28][29] - 小包装设计适配追剧、办公室、运动等多种碎片化场景 [32][33]
“抗炎饮食”搜索量激增!中科中创亚麻籽推动代餐食品营养迭代
行业趋势 - "抗炎饮食"成为2024年度十大营养热词,搜索量大幅增加,反映都市人健康管理新趋势[1] - 代餐食品功能属性升级,从"填饱肚子"转向"精准营养",亚麻籽产品因富含Omega-3等抗炎成分成为消费热点[1] - 慢性炎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推动功能性食品需求[1] 公司技术 - 中科中创拥有亚麻籽脱毒脱氰等11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建立安全性更高的亚麻籽营养产品群[3] - 公司定位为"亚麻籽全籽应用专家",通过技术突破推动亚麻籽产业化发展[1][3] 产品布局 - 产品线覆盖即食系列与冲泡系列,包括冷切粉、蛋白棒、奶脆等品类,亚麻籽含量超40%[3] - 产品设计兼顾低热量与均衡营养,适配早餐、下午茶及健身补给等多元场景[3] - 专为肥胖及亚健康人群定制功能性食品,实现技术红利向日常健康选择的转化[3] 市场表现 - 累计生产2亿多袋亚麻籽营养产品,服务全球近6000万人次消费者[3] - 作为国内亚麻籽全籽应用先行者,深耕功能性食品研发十余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