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赤松茸
icon
搜索文档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上的绿色答卷
央广网· 2025-11-16 10:22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应用新技术实现林业管护的精准高效转型 从传统人工巡林转变为使用无人机 北斗监测和基因育种等技术 [2][3] - 行业积极响应国家绿色转型战略 将生态屏障建设与林下经济相结合 探索出生态致富的新路径 [1][3][4] - 公司主导的林下经济产业规模显著 种植羊肚菌5000亩和赤松茸600亩 年产值超过2亿元 并有效带动当地就业 [3][4] 林业技术升级 - 公司巡林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无人机巡护可覆盖整个林带 替代了过去需步行数十里的传统方式 [2][3] - 公司引入北斗监测和基因育种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升了造林规划 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效率与精准度 [3] 林下经济发展 - 公司利用黄河故道沙荒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 面积达十多万 亩并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3] - 公司林下种植的羊肚菌每亩产值高达3万至4万元 产业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 [3][4] - 林下经济模式成功带动周边百姓就业 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4] 生态屏障建设 - 公司经营的申甘林带是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 其核心功能是作为豫东地区最大的生态屏障 起到防风固沙的关键作用 [1][3] - 行业计划通过落实河长制 林长制等措施 继续加强生态修复 并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4]
“稻稻菌”模式巧用秸秆 湖南安仁循环农业“点秸成金”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17:21
循环农业模式 - 湖南安仁县采用"稻稻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水稻生产与食用菌栽培衔接,形成"低茬收割还田+菌菇栽培增值+饲料加工转化"的闭环系统 [1][2] - 该模式通过多途径利用秸秆实现物尽其用,使曾经的"田间负担"变为宝贵资源 [1][2] 具体应用与效益 - 在赤松茸种植中,粉碎后的秸秆作为基料床,种植户唐威利用300亩秸秆种植10亩赤松茸,预计亩产1500公斤,每亩纯利约2万元 [2] - 发酵后的菌渣可直接还田成为有机肥,完成资源循环 [2] - 种植户候光华将40多亩稻田的秸秆出售给养牛场,额外增收1万元 [2] 规模化成效 - 安仁县华王乡大塘村近2000亩农田产生的秸秆,通过低茬粉碎还田、供应菌菇栽培、转化为青贮饲料的"组合拳"实现变废为宝 [2] - 该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2]
记者探访北京通州永乐店林场:如何让2000多吨枯枝落叶“重生“为生态资源?
央广网· 2025-11-02 18:51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 北京通州永乐店镇集体林场通过粉碎、发酵技术将枯枝落叶转化为可利用的"黑土"有机质,实现资源化转变[1][2] - 林场设置51处发酵区,能同时处理上百吨园林废弃物,发酵过程约一个月[4] - 林场已完成"黑土实验",利用有机质种植赤松茸并为药材田供肥,形成"枯枝落叶——有机质——作物种植"绿色生态闭环[8] 处理规模与产出数据 - 永乐店镇集体林场管护面积超过4万亩,管护树木植物120多种,预计今年产生2000多吨枯枝落叶[1] - 国家植物园每年约2万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产生基质约4000立方米[17] - 仅北京植物园、香山公园每年产生的落叶、枯枝等废弃物就达数千吨[16] 多元化应用场景 - 永乐店镇林场利用淘汰树木打造微缩版"长征路线图"景观,并将粉碎后落叶树枝用作栈道铺设材料[12][15] - 香山公园利用树皮、枯枝、松果等搭建"昆虫旅馆"和环保步道[17] - 国家植物园将基质制成植物盲盒等文创产品,丰富游客消费体验[17] 运营模式与社会效益 - 永乐店镇林场98%的员工为各村群众,包括木匠、瓦匠、焊工等专业人员参与建设[16] - 林场计划将赤松茸基料与商户合作或直接销售,提升资源价值[9] - 做法践行城市森林发展理念,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但需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推广[18][19]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屏南乡村唱响“致富菇”的四季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7:07
产业发展模式 - 半圳村采用“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成立福建屏南圳鑫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转型[1] - 合作社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成6个智能温控大棚,实现菌菇产业“设施化、智能化、反季节化”升级[1] - 村民可通过务工增收并享受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家门口就业、多元化增收”[2] 生产与技术升级 - 智能温控大棚将棚内温度控制在9℃至14℃,湿度控制在80%以上,满足赤松茸常年出菇要求[1] - 科技赋能使赤松茸实现“常年可种、品质均衡”,龙爪菇种植从一年两季变为四季可种[1][2] - 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优质企业、先进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丰富种植品类[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半圳村80%以上家庭从事赤松茸种植,目前合作社赤松茸销售额已突破10万元[1] - 龙爪菇今年产量有望突破40万公斤,销售额将达1400多万元[2] - 全村年种植规模近2000万袋,产值达6000万元,形成“一棚多菌、四季有收”的产业格局[2] 未来规划与产业链 - 今年将再投入400万元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打造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产学研合作基地[2] - 产业链环节包括采收后的挑选、称重、装箱,并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1] - 产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散户种植”到“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2]
丰富轮作方式,为秸秆利用提供新思路
中国环境报· 2025-10-17 14:44
文章核心观点 - 通过创新作物轮作模式提高冬闲农田经济效益并解决水稻秸秆焚烧污染问题 [1] 农业轮作模式创新 -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采用稻菇轮作模式 利用水稻秸秆种植赤松茸 秸秆腐烂后回田成为肥料 减轻水稻种植对化肥依赖 [1] -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泽泉乡朝阳生态园在露天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 栽培结束后基质直接还田 [1] - 广东四川等省实践水稻加冬闲特种培植模式 个别地方冬闲时节产值超过水稻种植收益 [1] 农田管理策略 - 冬闲农田管理不应采用单一模式 需鼓励多种经营使耕地不同季节都有收获 [1] - 通过轮作方式维持地力 为秸秆处置提供新方向 [1]
甘肃渭源:东西协作助力菌业振兴 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央广网· 2025-10-09 11:36
产业合作与技术引进 - 渭源县与山东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于2024年5月签订框架协议,以技术共建、产业共育、人才共育为目标开展合作 [1] - 鑫瑞坊公司借助鲁甘协作政策,成功申报覆盖菌种培育到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项目,并筹备2026年省级科技协作专项 [1] - 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引进粉木耳和元蘑新品种,粉木耳具有肉质厚、口感脆、产量高的特点,并已在五竹镇基地规模化种植 [1] 全产业链建设与产能 - 公司协同创新基地于今年8月揭牌,形成菌种培育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2] - 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利用非热加工技术研发出木耳脆片、木耳酱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2] - 渭源县已建成5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包括2个木耳种植基地、1个食药用菌生产基地和2个光伏食用菌产业园 [2] - 全县共有种植大棚423座,预计总产量2690吨,总产值5483.6万元 [2] - 现有菌棒生产厂年生产能力1500万棒,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5家,保鲜储藏库库容4.12万吨 [2] 品牌认证与发展规划 - 行业拥有有效注册商标3个,获得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27个,2022年“智昇农特”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 [2] - 计划到2030年实现食用菌种植规模400亩以上,袋栽与地栽总规模1000万棒,总产量1500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亿元 [3] - 下一步将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东西部科技协作关系 [3]
以“鱼”为媒 融文兴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8 10:46
生态资源禀赋 -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1][4] -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70.02%,并获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4] - 成功打造"密云水库鱼"和"中华蜂蜜"国家级生态产品认证典型案例,原味一号西红柿、石匣甘薯、赤松茸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1] 核心文旅活动 - 第22届北京·密云鱼王美食文化节于9月26日至10月31日举办,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渔旅融合文化节之一 [3][4] - 活动采用"生态+文旅+公益"的融合发展模式,从单一地方民俗活动发展为集生态、文化、旅游、公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活动 [3][4][5] - 区内150余家文旅企业和餐饮机构参与,推出民宿体验月、"百鱼宴"打卡等优惠活动,金融机构配套消费满减等专属惠民政策 [4] 产业发展战略 - 密云区文旅局将出台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计划每年设立近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支持旅游景区、酒店、特色精品民宿等发展 [6] - 通过鱼王美食文化节等IP,推动"文旅+美食"、"文旅+赛事"、"文旅+音乐"等多业态融合,实现各类主体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动共赢" [4][7] - 系统推动从点状景区到线状网络、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旅游模式转变,打造全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4][7] 旅游产品与线路 - 发布多条秋季主题旅游线路,包括金秋古韵游、金秋亲子游、金秋寻味游,整合云峰山、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张裕爱斐堡酒庄等核心资源 [7][8][9] - 线路设计涵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亲子互动、美食体验等多重元素,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7][8][9] - 通过"密云美食地图"等工具提升游客体验,让游客"一图在手,说走就走" [4]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出“金疙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09
核心观点 - 盐碱地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实现高效农业开发 产量和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1][3][5][7][8][10] 盐碱地改良技术 - 采用重塑土壤结构技术使小麦大豆大幅增产 [3] - 暗管排碱技术通过地下埋管排盐 结合精准灌溉系统使亩均用水量从200立方米降至15立方米 [3] - 建立节水控盐优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绿色治理技术体系 暗管排盐效率比常规提升70% 垄作滴灌技术节水节肥超30% [3] - 水肥盐智能检测系统和10套耕地质量提升模式使核心区产能提高10%以上 [3] 种业创新体系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生物育种 吸引48家高校院所和108个专家团队 建设50多个科研平台 [5] - 构建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 智能控制育种加速器使育种速度提升2-4倍 [5] - 试验示范943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 培育55个并审定11个包括济麦60 DY017藜麦 希森6号马铃薯 宇花18号花生 [5] 滨海盐碱地治理模式 - 草牧园模式通过适盐牧草和土壤改良技术使土壤含盐量从11‰降至2.6‰ 有机质提高25% 速效养分提升50%以上 [7] - 发展高盐设施种植提升番茄品质 开展肉羊饲养与耐盐牧草轮作 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100%利用生产生物有机肥 [7] 分级利用与多方合作 - 按盐碱化程度分级利用:轻度地重点粮油生产 中度地发展特色种养 重度地生态修复种植耐盐植物 [10] - 种植田菁新品种鲁菁6号3年后土壤盐分降低37% 耐盐度达6‰ 有机质提高24% [10] - 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多方合作机制 政府出台规划政策 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投入研发运营 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受益 [10] 经济效益与产出 - 工厂化养殖年产37亿尾种苗和3万吨商品虾 延伸出烤虾虾滑等加工产品 [1] - 生态修复产品包括小欢猪珍珠蛋赤松茸进入北京上海市场 [1] - 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31.93亿元 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11.57亿元 [1]
林下经济拓宽致富路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48
核心观点 - 赤城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以赤松茸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2] 产业发展模式 - 三道川乡采用"赤松茸+有机椴木黑木耳"复合种植模式 实现林菌间作高效利用林地资源 [1] - 已完成300亩赤松茸和3000棵椴木黑木耳种植任务 依托河北大学专家团队技术支持 [1] - 与菌种企业签订回购协议 赤松茸保底收购价每斤4元至4.5元 亩均收益约1万元 [1] 产业规模与成效 - 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4793万元 从业人员3.3万人 [2] - 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2500亩 林下采摘利用林地30万亩 森林旅游覆盖36万亩 [2] - 2023年计划新增林下经济基地2000亩 持续拓展空间利用边界 [2] 品牌建设与渠道拓展 - 计划为黑木耳申请有机产品认证 打造本地特色品牌 [1] - 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提升产品附加值 [1] - 培育示范基地 在中药材种植 养殖 采摘和旅游等多领域发力 [2]
金融助力田园生金 铜鼓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
人民网· 2025-07-07 15:24
江西省铜鼓县林下经济发展 - 铜鼓县凭借88.04%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创新打造林菌、林药、林游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体系,并延伸发展休闲农业、精深加工等多元业态 [1] - 金融支持助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3] 农旅融合产业 - 江西成圆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1亿元打造500亩田园综合体,农行铜鼓县支行提供1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购置互动设施 [2] - 该项目带动永宁镇兴源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万元跃升至60余万元,并解决41位村民就业 [2] 特色产业升级 - 江西省与山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购置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赤松茸加工能力并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 [2] 金融支持成效 - 农行铜鼓县支行在2024年至2025年5月末期间投放农户贷款超1.5亿元,惠及农户600余户 [3] - 为23家涉农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并激活山林生态价值转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