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创新指数香港排名升至第15位 港府称全力推动香港成国际创科中心
智通财经· 2025-09-16 20:46
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香港在全球139个经济体中排名上升三位至 第15位,并在亚洲保持第五位。港府发言人表示,乐见香港在《创新指数》下取得良好进展,在多个分 支柱领域都取得领先的排名,充分显示香港具备优越条件,在创新路上不断迈步向前,强调加速推动创 新科技发展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会持续完善创科生态圈,聚集全球创科资源和人才,全力推动香港 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在《创新指数》下的两个副指数中,香港在"创新投入"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八位,在"创新产出"的排名跃 升九位至第22位。 香港在"创新投入"下五个支柱的得分均高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值,当中"市场成熟度"排全球第二 位,"制度"排全球第八位。至于分支柱领域方面,香港在"信贷"高踞全球第一位;在多个领域均跻身全 球前十名,包括"高等教育"(第三位)、"知识的吸收"(第五位)、"信息通信技术"(第六位)、"制度环境"(第 九位)和"投资"(第九位)。数据也显示,香港的研发总开支和研究人员数目持续上升。 至于香港在"创新产出"下的"知识和技术产出"支柱排名大升28位至第30位;"创意产出"支柱排名全球第 17位,其中的分支柱"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荣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新指数榜首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12:12
核心观点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排名全球第一 前10名中有3个中国产业集群上榜 [1][3] 排名指标 - 排名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评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 用于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集中程度 [3]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加上内地与香港管理的风投与私募基金规模在亚洲分别稳居前两位 [5] 集群表现数据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每百万人专利申请密度为2292个 科学论文发表密度为每百万人3775篇 风险资本交易量密度为每百万人135宗 [3] 政府支持措施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三项各100亿港元计划:"产学研1+计划"、"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和"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另推出"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 [5] - 香港通过拓宽新经济和科技公司筹融资上市路径 设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耐心资本" 引导市场资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领域 [5] 区域协作与发展方向 - 香港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投资"四轮驱动方式 系统性推进创新科技相关软硬件建设 [3] - 香港将继续与大湾区城市协作推动创科事业发展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并吸引全球前沿技术企业与人才落户 [5][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登榜首
深圳商报· 2025-09-02 07:45
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3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这3项指标是:通过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 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风险资本投资活动帮助捕捉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 为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67年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有194个成员国,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该组织旨 在为全世界创新者和创作者服务,确保其创意安全进入市场并改善世界各地的生活。 据悉,此次"世界百强创新集群"的发布也是为将于9月16日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铺垫。全球创 新指数(GII)自2007年创立以来,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以"创新十字路口:绘制未 来"为主题,对近14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 【深圳商报讯】(首席记者 王海荣 驻穗记者 张莹 姚嘉莉 通讯员 粤市监)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世界 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 —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 群。圣何塞—旧金 ...
“抢企业”“抢人才”,香港交出“超预期答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2 06:57
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投资推广署协助逾1300家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带来超1600亿港元直接投资,创造逾1.9万个新职位,其中138家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3] - 企业来源分布:内地企业630家、美国企业113家、英国企业约89家,其他来自新加坡、加拿大等地 [4] - 行业分布:283家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企业,275家创新科技企业,其他包括家族办公室、专业服务、旅游等 [4] 双向跳板作用 - 香港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企业"引进来"的双向跳板,2024年有超过20个内地中式餐饮品牌进驻香港 [4] - 内地新兴消费品牌包括特色餐饮、影视娱乐、专业服务及新能源产业等首选香港作为企业"出海"第一站 [4] - 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库迪等内地茶饮品牌及遇见小面、杨国福麻辣烫、小龙坎火锅等美食品牌加快赴港发展 [4] 人才引进成效 - 2022年底至今各类引进人才计划共收到约50万份申请,已批出33万份,约22万人已抵港,超出3年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 [5] - 引进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及创科产业 [5] - 人才服务办公室举办3场招聘会,47家知名企业提供近2000个优质职位空缺 [6] 创科产业布局 -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累计引进84家重点企业,未来数年内将吸引投资约500亿港元,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 [7] - 重点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领域 [7] - 未来招商引资聚焦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与金融科技、创新科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7] 创科支持措施 - 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7] - 推出1.8亿港元"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 [7] - 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7] - 预留1亿港元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 [7]
抢企业”“抢人才”,香港交出“超预期答卷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42
招商引资成果 - 香港投资推广署2023年1月至2024年上半年协助逾1300家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 [1] - 相关企业带来超1600亿港元直接投资并创造逾1.9万个新职位 [1] - 其中138家企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1] 企业来源与行业分布 - 内地企业达630家占比最高 美国企业113家 英国企业约89家 [2] - 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企业283家 创新科技企业275家 [2] - 2024年有超过20个内地中式餐饮品牌进驻香港 [2] 人才引进成效 - 香港各类人才计划收到约50万份申请 已批出33万份 [3] - 约22万人已抵达香港 超出3年引入10.5万名人才目标 [3] - 引进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及创科产业 [3] 产业聚焦与政策支持 -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累计引进84家重点企业 [5] - 重点企业涉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 金融科技等领域 [5] - 未来数年内将吸引投资约500亿港元并创造逾2万个就业机会 [5] 未来发展方向 - 招商引资聚焦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与金融科技 创新科技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6] - 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加强投资策略性新兴产业 [6] - 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推出1.8亿港元"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 [6]
香港财政司:积极招商引资引才 创新经济动能
智通财经· 2025-08-11 08:57
招商引资成果 - 香港引进办已引进84间从事前沿科技的重点企业,预计未来数年带来约500亿港元投资,创造超过20,000个职位,使用168万平方尺创科、工业和商业楼面 [1] - 港投公司已投资超过100个项目,其中超过10家公司已或准备递交香港上市申请 [2] - 港投公司每1港元投资带动超过5港元市场长期资金跟投,资金来自主权基金、退休基金、企业创投公司和家族办公室 [2] - 引进办将公布第五批共十多家重点企业,自2022年底成立以来引进企业总数将达约100家,新一批包括多家国际领先医药企业 [3] 创科生态发展 - 香港政府推动"政、产、学、研、投"深度对接,引进科企与本地大学合作成立研究院和实验室,如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冯诺依曼研究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农业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 [2] - 引进企业通过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与本地学府协作,推动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 [2] - 香港国际化应用场景吸引海内外企业测试前沿技术,如无人驾驶技术测试和低空经济"监管沙盒" [3] - 企业推介感知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和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助力智能化城市管理 [3] 产业升级与国际化 - 香港联通世界优势助力本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推动专业服务和国家标准技术服务全球,如港投公司投资香港与泰国合作的绿色能源项目,输出电动车充电技术 [3] - 香港金融科技企业拓展印尼市场,提供普惠包容金融服务 [3] - 香港先进医疗服务、科研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和新药械"第一层审批"制度吸引国际医药企业探索内地及亚洲市场 [3] - 引进办将引入结合创科和文创的企业,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 [4] 人才与产业协同 - 多元产业发展、优质就业机会、教育和生活环境形成"产业+人才"良性循环 [4] - 特区政府多管齐下引进企业、资金和人才,加速经济升级转型 [4]
陈百里:香港要做好深化国际交往合作 加强推动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持续发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7-30 19:39
深化国际交往合作 - 发挥内联外通优势连接内地及全球市场 同时拓展全球南方新兴市场[1][2] - 加强区域合作 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中东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展开经贸合作 包括与巴林签订投资协定 与卡塔尔完成投资协定谈判 与沙特阿拉伯 孟加拉国 埃及和秘鲁探讨签订投资协定[2] - 积极联系RCEP成员进行游说 争取尽快加入RCEP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2] 供应链建设与一带一路推进 - 建立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机制 吸引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管理离岸贸易和供应链的国际或区域总部 提供一站式专业咨询服务[3] -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行政长官率领50多位商贸代表访问卡塔尔和科威特 达成59项合作备忘录和协议[3] 创新科技产业发展 - 聚焦发展生命健康科技 人工智能与机械人 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具策略性意义的创科产业[4] - 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持航天相关研发 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4] - 简化低轨卫星牌照审批 目标2025年内完成相关工作[4] 低空经济发展 - 构建智慧低空经济生态圈 推行监管沙盒试点项目推动无人机技术突破性应用[5] - 立法会通过扩大无人机规管范围及开放载人飞行器试验的法例修订[5] 清真产业拓展 - 修订法例为发行伊斯兰债券提供与传统债券相若的税务架构 容许在政府债券计划下发行伊斯兰债券[5] - 香港旅游发展局提升穆斯林友善旅游设施 为酒店景点进行评级 推动餐厅参与清真认证[5] 金融创新监管 - 2023年6月实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6] - 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为稳定币发行人发牌订下法定监管制度[6] - 就其他数字资产活动规管范畴进行公众咨询[6] 绿色产业发展 - 透过低碳绿色科研基金和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援本地绿色科技发展[7] - 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下发行合共约2400亿元等值政府绿色债券 包括两批代币化绿色债券[7] 文创产业发展 - 落实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 完善产业生态圈[7] - 培育具产业化潜质文创项目 设立香港国际潮玩博览 资助国际漫画家大会及国际漫画展[7] 体育产业扩张 - 体育及相关活动在2022年增加价值约380亿元 较五年前增加11.8%[8] - 启德体育园落成推动体育和周边产业发展 带动娱乐演出及旅游业[9]
欧盟委员会:该决定将影响以色列实体参与欧洲创新理事会加速器项目。
快讯· 2025-07-29 01:10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以色列实体的影响 - 欧盟委员会决定将影响以色列实体参与欧洲创新理事会加速器项目 [1]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锁定创科发展目标不放松 一张蓝图绘到底
快讯· 2025-07-20 19:57
行业战略定位 - 香港特区政府将人工智能定位为关键产业 [1] - 创科产业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多元优质事业发展机会 [1] 产业发展措施 - 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并促进成果转化 [1] - 培育本地初创企业并吸引全球前沿科企落户 [1] - 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协作 [1] 政府执行承诺 - 锁定创科发展目标不放松并坚持一张蓝图执行到底 [1]
上海 大动作!研究推出独角兽上市服务举措!
证券时报· 2025-07-09 22:27
上海市高成长企业三年行动方案 - 上海市发布《促进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实施七大行动共21条举措,重点培育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1][4] - 方案提出构建"4321金字塔式"培育体系,到2027年推动高成长企业规模突破1000家,包括400家潜力瞪羚、300家瞪羚、200家潜力独角兽和100家独角兽企业[5] - 力争培育新增2家以上估值超百亿美元独角兽企业[5] 企业梯度培育措施 - 对初次入选的瞪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200万元奖励[7] - 高成长企业租用上海调度算力开展大模型研发,最高支持合同金额30%(上限4000万元)[8] - 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核心人才团队最高可获3000万元奖励[8] 企业分类标准 - 潜力瞪羚企业:处于初创期,技术创新性强[4] - 瞪羚企业:处于成长期,已跨越初创困难期[4] - 潜力独角兽企业:处于壮大期,市场基础和品牌影响力稳定[4] - 独角兽企业:处于成熟期,具备高融资能力和估值提升空间[4] 上市支持政策 - 将独角兽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提供全方位上市服务支持[1][6] - 支持独角兽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生态[1] - 加强上市辅导,及时解决企业上市诉求[11] 区域配套措施 - 徐汇区实施"千帆计划",目标到2027年培育1000家中小企业和20家独角兽/潜力独角兽企业[10] - 徐汇区已建立200家优质中小企业储备库和近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力库[10] - 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将四类高成长企业纳入市区两级重点企业服务范围[9] 企业培育成效 - 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从63家增至156家,总估值超1.3万亿元[9] - 通过重大科技项目转化、高质量孵化、领军企业裂变等多渠道培育高成长企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