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标准如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经济日报· 2025-10-18 05:39
行业市场规模与现状 -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1] -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国家标准已发布22项,涵盖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多个方面 [1]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进展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正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统筹规划标准体系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 [2] - 标准实施成效显著,《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国家标准使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2] - 再生利用系列标准推动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并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 [3] 国际合作与未来规划 - 中国专家积极参与电池回收国际标准制定,牵头提出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相关技术机构中 [3] - 工信部将协同相关部门加快制修订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并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认定等标准研制 [4] - 将加快制定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强化关键环节安全保障,并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4]
这一领域,已发布22项国家标准
中国能源报· 2025-10-17 19:13
国家标准建设 - 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 涵盖回收通用要求 管理规范 拆解规范等多个方面 [1]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标准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促进产业规范化 规模化健康有序发展 [1]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将汇聚原材料 电池生产 回收拆解等多行业力量 尽快出台一批国家标准 [1] 技术应用与效益 - 通过实施应用标准 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 锂回收率达96.5% [1] - 标准应用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取得较大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 [1] 国际标准参与 - 我国专家正积极参与梯次利用电池性能评估方法 退役电池回收通用指南等全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2] - 我国牵头提出的《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已成功立项 [2] - 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加入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 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全覆盖 [2] 未来标准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加紧制修订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 推动生产企业采用标准通用 易回收利用的产品设计 [2] - 加快制定《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强化回收利用关键环节安全保障 [2] - 抓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标准落实 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2]
市场监管总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17 17:05
行业市场规模与前景 -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4] - 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攀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4][13] 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多个方面[5] - 近期批准发布《废弃电池化学品回收利用评价技术规范》《废弃电池化学品处理处置术语》等五项国家标准,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5] - 标准实施成效显著,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系列标准推动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10] - 正在推进国家标准外文版研制工作,将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7] 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共同推动组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力量[6] - 该技术委员会将统筹规划标准体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面向汽车、船舶、储能等多领域电池回收需求[6] 资源回收效率与经济效益 - 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7][29] - 福建省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技术水平全球领先[29] - 泉州清能公司通过标准化试点,2024年处理退役电池237吨,减碳238吨,产值达2300万元[29] 国际标准化参与 - 国际电工委员会蓄电池和蓄电池组技术委员会已制定发布IEC 63330:2024《二次电池梯次利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国际标准[20] - 中国专家积极参与电池性能评估方法和分类、退役电池回收通用指南等全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并成功立项《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IEC国际标准提案[20] - 目前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全覆盖[20] 重点领域标准作用 - 在收集储运方面,《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标准明确包装绝缘、安全分类、信息追溯等要求,保障退役电池溯源可控与运输安全[9] - 在物理处理方面,《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国家标准规定拆解要求、作业程序及管理要求,为安全环保自动化拆解提供指导[10] - 在化学再生方面,相关国家标准规定有害物质处理流程,确保再生利用环节污染可控[10] - 《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明确再生黑粉定义、分类、化学成分含量等要求,自2025年8月1日起符合标准的再生黑粉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5][23] 未来工作重点 - 加快制修订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加强源头管理[14] - 持续修订完善余能检测、放电、存储、综合利用等方面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认定和使用率计算方法等标准立项[14] - 加快制定《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化关键环节安全保障[14]
千亿级市场!我国动力电池将迎来规模化退役阶段
人民日报· 2025-10-17 16:14
行业市场现状与规模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在2024年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1] - 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过480亿元人民币 [1] - 预计到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1] 标准化工作进展与成效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等部门积极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的国家标准研制 [1]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国家标准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2]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系列标准推动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2] 回收利用流程标准建设 - 在收集储运环节,标准明确了动力电池包装绝缘、安全分类、运输箱体、信息追溯等通用要求 [1] - 在物理处理环节,标准规范了拆解、放电、破碎分选等过程,保障安全与环保 [2] - 在化学再生环节,标准规定了再生利用技术和环保要求,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2] 资源战略意义与回收效率 - 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战略性金属,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城市矿产”新来源 [3]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国家标准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 [5] - 资源高效回收有助于降低对原生矿产的依赖,保障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安全 [3][5] 回收体系建设与中间产品规范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第2部分:回收服务网点》国家标准详细规范了回收网点的选址、设施、人员等建设要求 [4] - 《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国家标准明确了再生黑粉的定义、分类、化学成分含量等关键技术要求 [4] - 标准建设保障了动力电池回收的源头合规性和过程安全性,为后续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4] 未来标准体系建设方向 - 下一步将加快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制修订 [2] - 将推进再生利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溯源与核算等关键标准制修订 [5] - 目标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再生利用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 [5][6]
工信部:将严禁电动自行车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新京报· 2025-10-17 16:07
行业背景与政策动向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且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浪潮即将到来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抓好《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等锂电池产品强制性标准的落实 [1] - 政策明确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1] 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十三五”以来,相关部门已累计发布动力电池编码规则、材料回收要求等3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1] - 行业已初步构建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1] 未来标准化工作重点 - 强化源头管理,推动电池绿色设计以提升产品通用性与可回收性 [1] - 完善回收过程标准体系,推动碳足迹核算与再生材料认定等标准立项 [1] - 筑牢安全底线,加快制定《车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安全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1]
瞭望 | 退役电池何以变废为宝
新华社· 2025-10-14 10:14
行业规模与增长预测 - 2026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达到43吉瓦时,2030年将激增至171吉瓦时,体量庞大、增长迅猛 [1][2] - 预计2024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 [12] - 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千亿元 [12] 回收处理路径与技术挑战 - 行业主要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类路径应对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是将电池应用于储能、通信基站等对电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再生利用则是提取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实现资源闭环再生 [4] - 梯次利用方面缺乏本征安全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快速精准的寿命评估技术与专用装备缺失,检测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推高生产成本 [7] - 再生利用环节因电池生产编码不统一、封装形式多样导致自动化拆解难度大,回收效率低且成本高,针对拆解污染物的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尚不完善 [7] 市场格局与监管体系 - 截至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累计公告148家合规企业,推动形成“就近回收、就近处置”网络 [10] -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19.23万家,2022至2024年间年均注册超过4万家,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11] - 国家层面已建立起涵盖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国家标准体系,并建成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电池从生产到报废的全流程追踪 [10][11] 市场秩序与经济性挑战 - 受市场成本因素驱动,大量废旧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回收渠道,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小作坊”收购报价往往比正规企业高出约15% [7] - 消费者处理废旧车辆时多倾向出售给出价更高的二手商家,导致电池经多手周转后脱离监管,有企业反映半数以上进入拆解环节的报废新能源汽车缺失动力电池 [8] - 2024年以来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影响,电池回收行业整体经济性减弱,多数企业面临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双降”的经营困境 [9]
重庆:到2027年,拟打造市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2个以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0:43
政策支持方向 - 支持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集回收、储运、检测、拆解、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 [1] - 政策目标是打造市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地2个以上 [1] 产业发展目标 - 设定明确时间表,目标到2027年实现产业基地建设目标 [1]
重庆:培育壮大一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0:40
政策核心目标 - 培育壮大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运营规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力强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1] - 因地制宜支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规模大、综合利用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发展 [1]
生态环境部将重点打击非法拆解废动力电池,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利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9 15:01
政策监管动向 - 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非法拆解废动力电池等固体废物 [2] - 主管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挤压非法拆解作坊的生存空间 [3][4] 非法拆解现状与危害 - 非法小作坊采用暴力破拆方式,缺乏专业放电处理,锂电池短路引发燃爆风险极高 [3] - 非法拆解将鼓包电池简单拆解后组装成小电瓶,焊接工艺粗糙导致接触不良,曾引发自燃事故 [3] 规范市场对产业的积极影响 - 严打非法拆解有助于规范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产业格局,推动形成“生产-使用-回收-梯次利用-拆解”的产业闭环 [3] - 规范市场秩序可培育健康商业生态,使正规企业的梯次利用电池和再生材料凭借质量优势占据主流市场 [4] - 推动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从产品性能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 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 - 政策驱动企业研发低能耗拆解技术和高值金属高效提取工艺,如锂直接回收技术 [6] - 布局闭环产业链可使碳酸锂生产成本有望降低20% [6] -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缓解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6] 环境效益与碳减排 - 遏制非法拆解有望使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降低35% [6] - 每回收1万吨三元锂电池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种植6.7万棵冷杉 [6] - 合规企业采用的废气净化系统除尘效率达99%,以及废水零排放技术,推动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6] 资源循环与战略意义 - 退役电池中蕴含丰富的锂、钴、镍等金属资源,相当于城市中的“移动矿山” [8] - 预计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锂资源占比将达40%,有效缓解对进口矿产资源的依赖 [8] - 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推动产业从资源消耗型向循环经济型转变 [8] - 一些企业采用先进湿法冶金技术高效提取有价金属,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8]
格林美(002340.SZ):控股子公司与绿通科技签署共同建设全生命周期绿色价值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格隆汇· 2025-09-17 21:10
行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渗透率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需求量急速增加[1] - 退役新能源汽车与退役动力电池及其废料的绿色回收与绿色处理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1] 战略合作 - 格林美控股子公司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与广东绿通新能源电动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17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 - 双方在新能源场地车辆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 合作内容 - 实现对新能源场地车辆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后市场维保 材料循环再生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体系[1] - 打造新能源车回收—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闭环产业链[1] 合作目标 - 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1] - 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1] -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1] - 满足全球新能源产业实现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