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硬件代工
icon
搜索文档
立讯精密赴港IPO,潮汕女首富王来春兄妹身家1315亿
搜狐财经· 2025-08-26 10:18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从富士康流水线工人逆袭成为潮汕女首富,2025年身家达1315亿元[1][6] - 公司于2010年登陆深交所,为"果链三巨头"之一,2025年总市值达3096.6亿元[1][5] - 创始人创业初期依托富士康订单(2007-2009年占比50%),后通过收购苹果供应链企业转型[10][11][20]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达2687.95亿元,净利润145.79亿元,2025年一季度收入617.88亿元,净利润33.77亿元[20] -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86.7%(2024年),汽车电子与通信业务占比分别提升至5.1%和6.8%[23] - 毛利率承压,从2022年11.9%降至2025年一季度10.5%,主因客户集中导致议价能力受限[21] 客户集中度风险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达70.7%(2024年),市场普遍认定为苹果公司[1][20] - 供应端集中同步存在,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56%(2024年),且与最大客户重叠[21] - 业务高度依赖单一客户产品周期与供应链策略[20][21] 业务多元化进展 - 通过收购布局汽车、通信与医疗领域,累计投入195.11亿元[26][27] - 汽车电子收入占比从2022年2.9%升至2025年一季度6.6%,通信业务毛利率达17.5%(2025年一季度)[23][25] - 2022年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2024年收购莱尼公司进入汽车线束领域[27] 资本运作与负债 - 实控人王来春兄妹上市后累计减持套现至少231.06亿元,2022年后未减持[12][13] - 公司上市后累计分红76.52亿元,2022-2024年分红45.29亿元[17] - 截至2025年3月末短债缺口95.3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2.91%,债务利息累计42.59亿元[3][28][29] 港股上市计划 - 拟赴港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全球产能扩张(尤其汽车与消费电子)、技术研发及偿还借款[30] -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香港)与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31] - A股股价曾因美国关税政策跌42.5%(2025年4月),后回升至42.7元/股(8月22日)[4][5]
6个月狂揽830亿,龙岩老板杀入半导体
芯世相· 2025-08-16 09:04
核心观点 - 华勤技术通过24亿元现金收购晶合集成6%股份,首次进军晶圆制造领域,以增强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5][14][15] - 公司代工业务毛利率持续走低,2024年综合毛利率降至8.42%,高性能计算板块仅7.77%,正通过并购拓展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高毛利领域[8][28][30] - 2024年营收达1098亿元,目标2034年实现5000亿元营收,制定"3+N+3"发展战略向平台型企业转型[38][39][41] 业务布局 传统业务 - 高性能计算板块(电脑/平板/服务器)2024年营收632.2亿元,占比57.6%,毛利率7.77%[28][30] - 智能终端业务营收353.2亿元,占比32.2%,毛利率9%[30] - 全球布局5大研发中心及南昌/东莞/越南/墨西哥/印度五大制造基地,计划海外产能占比20%[41] 新兴业务 - 汽车电子业务2024年营收15.6亿元(+91%),占比1.5%,毛利率19.2%,已实现智能座舱全栈研发交付[20][21][30] - AIoT业务营收46.7亿元(+187.93%),毛利率15.29%,涵盖智能家居/VR等品类[30][33][34] - 机器人领域通过参股豪成智能切入,软件业务同步拓展[19][39] 财务与战略 - 2024年研发投入51.6亿元(+13.38%),技术人员达16568人[31][32] - 2024年上半年营收830亿元(+110%),净利润约18.7-19亿元,现金储备170亿元[11][36] - 并购策略包括28.5亿港元收购易路达、3.48亿元入主春秋电子、15亿元建设上海研发中心[18][20] 行业地位 - 中国ODM三巨头之一,2024年营收1098亿元,市值约440亿元[7][14] - 晶合集成位列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年营收近百亿元[14] - 创始人邱文生持股23.77%,2024年以115亿元身家入选胡润百富榜[38][39]
股份代持悬案未了、又陷收购争议,立讯精密赴港IPO埋阴影
凤凰网财经· 2025-07-10 21:13
公司发展历程 - 王来春从富士康流水线女工起步,1999年与哥哥王来胜收购香港立讯公司,2004年创立立讯精密,初期依赖富士康订单(50%收入占比)[7][9] - 2010年A股上市后市值达2500亿人民币,2025年计划赴港上市,成为"果链三巨头"中最后一家赴港企业[4][5] - 通过关键并购实现业务升级:2011年5.8亿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供应链,2016年收购苏州美特获得AirPods订单,2020年33亿收购纬创资通iPhone代工业务[11] 财务与业务结构 - 2024年营收2688亿元(+16%),净利润133.66亿元(+22%),消费电子占比超80%(2241亿元)[5][13] - 客户集中度极高:苹果贡献1901亿元(70.74%),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78.5%,第二大客户仅占2.28%[13][14] - 海外收入占比87.6%(2355亿元),内销仅12.4%(333亿元),易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14] 战略转型与挑战 - 汽车电子布局:2022年与奇瑞战略合作,2024年41亿收购德国莱尼集团,汽车业务收入占比从3.99%提升至5.12%[15][17] - 转型代价:资产负债率从56.61%升至62.16%,新业务规模尚小(汽车收入137.6亿元)难以替代苹果[16][17] - "果链魔咒"风险:2021年欧菲光被踢出供应链导致市值暴跌的前车之鉴[12] 公司治理争议 - 百亿股权代持纠纷:吴政卫指控2007年口头约定代持股份,立讯否认但收购其关联公司博硕科技引发质疑[18] - 2025年收购安徽信光(亏损4052万元)引发关联交易质疑,标的公司实控人为王来胜之女王雅媛[19][20] - 光伏资产与核心业务协同性存疑,被市场质疑存在"父救女"动机[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