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金融

搜索文档
制度创新与开放高地:海南自贸港政策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期货日报网· 2025-06-30 08:39
海南自贸港战略定位与政策体系 - 海南自贸港定位为"三区一中心",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体现国家战略与区域特色深度融合 [3] - 政策体系具有制度试验系统性、生态约束内生性、产业导向精准性三大核心特征 [3] - 形成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2] - 政策设计紧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 贸易自由化政策成效 - "零关税"政策实施"一负三正"清单管理,使海南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较内地低约18.7% [6] -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使低风险货物通关时间缩短50%以上、高风险货物查验率下降30% [7] - 洋浦保税港区试点"船籍港"制度优化国际船舶登记流程,提升航运便利化水平 [7] 投资与金融开放进展 - 2023版负面清单仅27条,为全国最短,并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扩大开放 [8] - QFLP和QDLP试点放宽门槛,2023年海南QFLP基金规模突破100亿美元 [8] - 本外币一体化账户试点允许企业自由选择结算币种,降低汇兑成本 [9] 税收优惠政策效果 - "双15%"所得税政策使2023年海南新增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35% [10] - 简税制改革探索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合并征收,降低企业税负复杂度 [11] - 吸引特斯拉、辉瑞等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10] 人才与数据流动创新 - 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合一",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落地三亚 [12] - 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允许跨境电商、金融等领域数据有序流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12] 产业专项扶持成果 - 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10万元/年,2023年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接待医疗旅游人数增长40% [13] - "金融+航运"联动推动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14] - 聚焦"深海、航天、南繁"三大特色领域,2023年海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5% [17] 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 - 2024年海南生产总值达7935.69亿元,较2020年增长43.4%,第三产业占比达60.6% [18] - 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至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18] - 2020年免税购物额度提升后,免税销售额月度环比增长43% [19] 创新驱动发展 - 截至2025年2月,海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1件 [20] - 在热带农业生态、海洋生物开发等领域提交300多件PCT国际专利申请 [20] 期货行业发展机遇 - 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2023年现货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探索人民币计价能源合约 [21] - 上海期货交易所在海南设立橡胶期货交割仓库,吸引东南亚橡胶企业参与 [21] -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碳衍生品创新,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 [21] 航运金融创新 - 依托洋浦港优势推进航运金融创新体系建设 [22] - 研究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服务,包括运价指数、船舶租赁交易等业务模式 [22]
海洋工程装备等多个产业被“点名”!广东将加强海洋数据共享写进法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6:44
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核心内容 - 广东省正式公布《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施行 [1]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2002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4.1%,连续30年全国第一 [1] - 条例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服务保障五大方向 [1]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 明确支持海洋电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上风电、海洋能等新兴产业 [2] - 鼓励突破深远海渔业工程装备、海洋油气探采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等关键技术 [2] - 推动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生物活性物质、疫苗和创新药物研发 [2] 产业支撑机制创新 - 要求政务部门加强海洋数据汇聚共享,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动 [3]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探索风电、养殖、海底管线分层用海模式 [3] - 广东省发改委将制定配套政策文件,编制"十五五"规划并修编沿海经济带规划 [3] 资源保障措施 - 自然资源厅将出台市级海岸带规划,深化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等试点 [4] - 强化对海洋牧场、能源、港口等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林服务支撑 [4] - 推进海洋牧场"标准海"供应和高效用海试点 [4]
上海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重塑“港口价值”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搜狐财经· 2025-05-14 15:26
中新网上海5月14日电 题:上海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重塑"港口价值"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中新网记者 樊中华 聚集近2000家外资企业,2024年拉动上海虹口区实到外资增长35.8%;引进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335 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集聚港航企业4700余家,运力占上海全市近七成;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100余 家,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以占上海市0.3%的面积,贡献了超3%的经济总量……五年来,位于上 海"一江一河"交汇处的北外滩正在迅速崛起。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块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北外滩于2020年6月全面启动新一轮开发 建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旨在成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 核心功能承载区,与陆家嘴、外滩共同构成持续提升上海全球城市能级的"黄金三角"。 在北外滩俯瞰浦江两岸。虹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吕鸣介绍,在打造"服务贸易港"方面,北外滩聚焦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的攻 坚突破,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耕资管财富特色赛道,大力引进持牌机构,发展 金融科技,吸引更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服务科 ...
从货运作业码头到国际邮轮母港 北外滩用这四个“关键词”重塑港口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5-14 13:15
上海北外滩转型升级战略 核心观点 - 上海北外滩定位为服务贸易港、科技创新港、总部经济港、国际活力港四大功能方向,推动港口价值重塑与城区功能升级 [1] 服务贸易港 - 推动航运高端服务升级,聚焦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领域,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 强化金融领域布局,重点发展资管财富、金融科技,吸引VC、PE、AMC机构服务科创与绿色经济 [3] - 贸易业态多元化,发展大宗商品贸易、文化贸易、数字贸易及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新模式 [3] - 特色服务业覆盖绿色低碳、文旅、养老、医疗及婚庆产业,构建多色产业生态 [3] 科技创新港 - 依托科研院所、人才与资金优势,建立"产学研、政企银"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创总部集聚 [4][5] - 已建成D·Transformer、天工开物等孵化器及瑞虹天地、滨港中心等载体,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 [5] - 科技服务业规模超700亿元,占全市13%,五年新增3家独角兽、24家科技小巨人、234家专精特新及407家高新技术企业 [5] 总部经济港 - 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实施总部增能计划,引进全球领军企业及高成长性企业 [6] - 现有104家总部机构,包括3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民企总部、27家贸易型总部及12家创新型总部 [6] 国际活力港 - 通过"八大行动计划"吸引全球服务商,优化国际营商环境 [7] - 外资企业近2000家(覆盖75国),贡献全区25%经济总量,去年新增百家外资及20家外资总部 [7] - 启动"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规划建设"国际人才港" [7]